简析陕西华县皮影的造型及色彩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陕西华县皮影人物的造型及色彩特点
贾未名
“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那蓬松的乌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大明宫词》
中国的皮影是一种广为流传于民间的古老而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能窥看到它的样貌,那段出自于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关于皮影戏中的对白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在那个短暂的瞬间皮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在小小的方寸之间,尘世的诸多情感被表现为质朴的艺术形态,简练概括的造型里,生活的细节被一一再现,并且以华丽动人的姿态展现于人们的面前。
宋代是皮影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相传于我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些方士、道士的“弄影术”即为皮影戏的前身。
在当时,“弄影术”属于方士、道士,他们利用梦、影、幻觉,使其想象与观察巧妙结合,使“弄影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后来,宋·岳珂《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帝益以幻眼、走棠、寻橦、舞轮、弄碗、影戏……”另外在晋·干宝《搜神记》、《史记》、《汉武故事》中也有关于影戏处于汉武帝的记载。
在《故都百戏图考》中,齐如山认为影戏发源于唐代长安。
虽然关于影戏也就是萍影艺术的确切起源并不可考,但在宋代皮影戏已在中国城市中得到普及,并且影人的雕刻已从素质雕镞发展成为了刻皮设色。
元代以后,影戏盛行不衰,并随着历代人口的迁徙、文化交流以及宗教活动等二流布全国,并逐渐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皮影艺术的魅力就包含了很多的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一是带有戏曲含义的皮影戏,另一个则是作为道具的皮影,除了带有各地风情的唱腔中对各种动人的民间传奇的表现,为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外,作为道具的皮影本身也具
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绵延数千年,流传广阔,遍布华北、西北、华南、东北、华东各省,由于地区的差异又产生了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形成了丰富多草的地方特色。
其中陕西被公认为中国皮影的发源地,陕西皮影作为秦晋皮影的代表,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造型上,陕西皮影大多参考汉唐碑刻和陶俑的风格形态,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形象设计饱满生动,并具有较强的装饰风格,在皮影的面部处理当中,陕西皮影面部线条洗练生动,人物性格卓然可观。
陕西皮影又可分作南北两路,陕西华县的皮影作为南路皮影的代表,有着非常突出的艺术特点。
华县皮影不似北路皮影那样粗犷简练,而是在严谨之中透着细腻与精巧,人物形象以豹头深眼居多。
华县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作为皮影戏的主角——人物的造型往往突出体现了各流派皮影的艺术精华,每个人物造型一般被分为“头茬”和“身段夹子”两大部分,又依据角色的不同派生为生、旦、净、末、丑五种不同的类别,而其造型的特点也根据曲目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头茬”,即皮影中影人的头部造型,一般分为脸谱和头饰两个部分。
华县皮影的头部造型突出比例较大,占身体长度的七分之一,带有民间剪纸人物的特点,为了适应影人在屏幕上横向活动的要求,艺人们采取了大胆夸张,合理变形的艺术手法,基本以正侧面单目塑造面型,个别丑、怪形象则塑造为半侧面双目形象。
转化自身形式的局限,而形成独有的塑型特点。
影人的头茬是人物性格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传递人物心灵之窗的眉、眼地强调与夸张是较为常见的表现方法,华县皮影头茬的造型中以平眉和皱眉区别影人性格的阳刚与阴柔。
须、生角色以平眉细目表现其沉着安详之风采;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武生以皱眉凤眼表现其英俊骁勇之气概。
影人嘴巴也有张口和抿口之别。
生、旦影人均为抿口形象,凸额尖鼻下朱唇一点,若有若无,颇为俏丽,影人做戏时小口似动非动,以实为虚,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微妙的说唱联想感觉。
在华县皮影的影人头茬中,旦角的面部造型最为细致,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其雕刻手法以阳刻空脸为主,刀法婉转,线条柔和,与头饰大面积的阴刻形成鲜明的对比,再配合光影的表现,含蓄的面部在视觉上给人们形成一种玉颜丽质的色彩联想,透过空间联想达到色的补充,获得无色胜有色的艺术效果。
将女性角色通灵细腻的特性、温柔娴静、妩媚动人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出女性的阴柔之美。
其他男性角色的影人头茬中,华县皮影中头茬的脸部以大面积的阴刻铺底,却独在眼部以阳刻雕琢出眼球,显得目光炯炯传神,整体形象浑厚饱满,这些影人的头茬多以实脸皱眉的形象表现其威武强悍,多作张口处理。
如净角的狮鼻豹眼下,在夸张变形了的阔口上,以赤眉虬髯陪衬,使其具有万夫不当之勇;而在鹰鼻鸡眼下以张口刻画的奸相,却表现出一幅阴险狡诈的丑恶形象。
净角的雕刻手法,线条平和,刀法稳健,刀法挺直,线条粗犷奔放,以放射形状的线纹,将其暴躁骁勇的气质揭示得逼真生动,而洋溢着将士威武英俊的阳刚之美。
丑角的形象塑造更为奇特,多用圆眼、吊眉、冲天鼻,以半张口刻画其滑稽恢谐的神情,赋美态于陋形之中,貌虽丑而无厌恶之感。
丑角的刀法更是独具匠心,为强化个性特征,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呼应,俗中见雅,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从而产生出刚柔雅俗交融之和谐美。
“身段夹子”,又称作“戳子”,也就是皮影人物的肢体服装,由龙袍、蟒袍、官衣、靠甲帅袍、仙衣等类别。
影戏的服装款式与戏曲的大致一样,衣服的种类很多,样式不一而足,但大体上平民的服装纹样简单质朴,所以又称“片子”,而其他有“身份”的人物的身段则会雕琢较为繁复的纹样,华丽而多彩。
华县的皮影最重雕工,在这些影人的身段上这些精巧的雕工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在平民的片子上,华县皮影也很少放弃镂雕的机会,这些身段一般以正侧面为主,以镂空为主要手法,以刀凿代笔结合传统的绘画线描形式,运用简单的几把凿、刀,即可雕出多种形式的图案花纹,如甲靠花纹图案就有雪花、(卍)万次、梅花、鱼鳞、星眼、人字,十字,松针等互套的四方连续图案。
华县皮影身段上的花纹细腻纤巧,且兼用明刀暗线,以精雕细琢的雪花万次、梅兰菊竹、福寿字形等图案装饰密密的铺陈于服装之上,镂线与凿孔互衬,交相辉映,使玲珑剔透的影人繁而不冗,质朴单纯的影人简而不空。
这些皮影身段上
的服饰图案,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形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
为了追求纤美完整,花朵多作正面处理,而加强了花纹的装饰趣味性,镂花图案即有空心、实心、半空半实等形式。
四方连续图案和边角二方连续图案更是花花套连,叶叶巧缀,变化无穷。
华县皮影的色彩以红、绿、黄三色为主,再以墨色加以柔化。
着色采用中国绘画的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再平涂分填,多次烘染,使色彩浑厚沉着,丽而不艳,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的装饰趣味。
在设色上华县皮影多以补色搭配作为配色的主要手法,或以大面积的绿色作底,点缀红色的花样,或以红色作衣绿色为裳再交错以各色的花样,最后用墨色勾勒区分,从而获得简洁明快的色彩效果。
影人衣着服饰的用色,贫富有别,老幼各异。
旦角衣着多用高纯度的艳色,经浓墨重压,富丽而不艳目。
有的则能充分利用牛皮本色,淡色着里,深色压边,刀纹补白,呈现出端庄大方、清素典雅的格调。
老生老旦用色单纯,最多不过两三色,在衣领袖口处以素色空心花纹装饰,而显得既朴素又大方。
穷家生、旦形象,多用绿、黑、黄、赤、蓝等单色,辅以简练的刀路线条,在屏幕上则形成淳朴素洁的明快色调。
华县的皮影以其造型优美、雕刻精致而独树一帜,在世界皮影界享有相当高的地位,对于华县皮影艺术的研究涵盖了艺术研究领域的诸多方面,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动态艺术,它保留了诸多最为本源和乡土的艺术讯息。
即或是仅仅作为演出道具的影人已让我们叹为观止,在这里我们仅能展现出这座宝藏中极小的一面,在那绵延婉转的唱腔中有着更多丰富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