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变: (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 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 的官员承担;汉武帝设_刺__史__,以监察地方政治。
(3)唐代:_御__史__台__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_提__点__刑__狱__司__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 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_皇__帝__”制度,为历代王朝所 继承。 2.特征: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 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3.影响: (1)皇权具有独断性、随意性特点,影响着封建国家政 治决策的合理性。 (2)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 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君臣关系实质是“主子”和“奴才” 的关系。
3.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财政权、军权和行政权。 ( × ) 提示:宋代为分散宰相的权力,设置“参知政事”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 割宰相的财政权。本题对应错误。
4.从唐朝创立科举制开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 官制度。 ( × ) 提示: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创立,故本题说法错误。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演变的趋 势如何? 提示:演变: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 趋势:地方权力逐渐缩小,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探究1 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自然段,思考:汉武帝如何削弱 相权,它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提示:方法:汉武帝重用左右亲信近臣,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
3.科举制: (1)演变:隋朝开始,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 期发展为_八__股__取__士__。 (2)特点: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_儒__学__经__义__ 的范围。
(3)评价。 ①破除了_世__家__大__族__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专制政府行 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②有益于社会_重__学__风__气__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 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5.元朝的行省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 统一。 ( √ ) 提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 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故本题说法正பைடு நூலகம்确。
·思考 1.能否说隋唐时期的三省分权保证了民主? 提示:不能,虽然三省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但是设立三 省的目的是加强君主集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3)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职务相当于宰 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_参__知__政__事__”,作为 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_三__司__以 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3.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_行__政__效__率__; 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二、君权和相权 1.背景:“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王采取限制相权 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历程: (1)汉代: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汉武帝时期频 繁更换丞相,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 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逐渐形成了“_中__朝__” 制度。
(2)唐代。 ①在中央设置_中__书__省__、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三省的 最高长官都是_宰__相__。 ②在门下省设_政__事__堂__,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 政的场所,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③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 控制的制度。 ④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五、行省的设置 1.郡县制的演变:
秦汉
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 置了州
唐代
道、州、县三级
宋代
路、州、县三级
2.元代行省的设置: (1)设置:元代,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另设 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一是_宣__政__院__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意义: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 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 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_贵__族__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 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是由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最后由中央予以任 用的选官制度。 (2)概况:兴起于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 制。 (3)评价: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具有封闭性,以官取士, 民意无从体现。
2.阅读课本第二目第四自然段及下列材料: 材料 下面图一与图二分别是秦朝三公九卿制与唐朝 三省六部制的结构图
思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秦朝三公九卿制相比,有何明 显变化?二者的特点、作用又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明显变化:秦朝时,丞相作为中枢权力机构中的最 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唐朝时,宰相权力已被分割。 相似之处:特点体现在中央官员相互牵制,彼此制约,皇 权至上;作用体现在二者都加强了皇权。
【判断思考】 ·判断 1.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保证了国家政治决策的科学 性。 ( × ) 提示:皇帝制度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往往影 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故本题说法错误。
2.汉武帝时,由丞相、御史大夫等组成的“中朝”参 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 × ) 提示:汉武帝时,“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 成,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构成的官僚机构称“外 朝”,故本题说法错误。
【探究总结】 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1.三省的分工与职权: (1)三省分工明确(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互相制衡。 (2)三省长官集体行使宰相职权。 (3)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为 具体执行部门。
2.评价: (1)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 高了办事效率。 (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 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