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并能够准确的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并及时消除疲劳,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运动较多,但对运动疲劳概念模糊,存在一些过度运动现象,为了防止出现运动性疲劳而导致受伤的情况,应该进行运动性疲劳概念,判断,消除的教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及消除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疲劳方法的运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运动性疲劳
教学活动
1【导入】运动性疲劳概念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
2【讲授】疲劳定义特点
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

(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等)
3【讲授】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生理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工作而引起的疲劳,又称身体疲劳或肌肉疲劳,主要表现为人体活动、工作能力的下降
心理疲劳:
是由于心理活动所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又称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钝行为表现为动作迟缓、操作不灵敏、准确性下降、动作的协调性降低等。

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
整体(全身性)疲劳:从事全身运动使身体各器官机能下降而导致的疲劳。

全身各器官和肌群参与运动。

局部疲劳:身体某一部分进行运动使该局部器官机能下降而导致疲劳。

局部肌群参与运动。

按运动方式及持续时间:
快速疲劳: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

产生快,消除亦快。

耐力疲劳:中小强度、长时间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

疲劳发生较慢,恢复时间较长。

按疲劳发生部位划分:
脑力疲劳:由于运动刺激使大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下降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单调运动容易产生。

体力疲劳:由于从事身体训练使身体工作能力下降而产生的疲劳。

4【讲授】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能量耗竭:
高能磷酸化合物大量消耗:ATP、CP大量消耗导致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后续能量不足。

血糖含量下降:血糖过低引起脑皮层细胞能量供给不足。

长时间运动可导致血糖下降。

症状:头晕、多汗、眼发黑等。

糖原含量下降:肌糖原、肝糖原是维持一定运动强度的主要能源。

随着运动时间延长,糖原储量下降。

代谢产物堆积:
主要是乳酸堆积,血乳酸升高,导致脑细胞工作能力下降,引起疲劳感
乳酸的三个作用(减少ATP再合成、减慢糖及糖原分解和酵解、H+置换Ca2+ )
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
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组织器官保持最佳动能状态的基础和前提
长时间剧烈运动使代谢产物堆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血液pH下降、高渗性脱水、血压、渗透改变等引起疲劳
水盐代谢紊乱:
运动脱水,引起细胞内外水平衡、电解质平衡出现紊乱,导致细胞兴奋性改变,代谢能力下降。

保护性抑制:
运动过程中,组织器官能量物质大量消耗,传导神经兴奋性的神经递质消耗,为保护机体进一步衰竭而带来不利影响,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引起疲劳。

突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疲劳时在能量物质和兴奋性不断丧失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使兴奋性突然崩溃,这可避免能量储备进一步下降而产生破坏性的变化
特点:将疲劳看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把运动时细胞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兴奋性和活动性改变等综合起来,当这些因素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以保护机体免于衰竭,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5【讲授】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
主观感觉:
通过自我感觉评定疲劳程度。

评定指标:心情、食欲、睡眠、兴趣等。

具体表现:精神不振,厌烦运动;面色发红或苍白;下肢肌肉有酸沉感,动作迟缓;食欲不佳,食
量减少,睡眠差,入睡迟可失眠;排汗量增加,在相同运动负荷中,排汗量较以往增加
客观检查:
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
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
运动者经验
6【讲授】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运动后休息:
静止性休息:最佳方式是睡眠
积极性休息:指锻炼者运动后采用一些轻微的活动以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适合于局部疲劳及快速疲劳。

慢跑和呼吸体操: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
合理膳食:
平衡膳食:不同的运动形式,补充营养素要求有所差异。

运动中和运动后要大量补充糖;大强度运动后要有足够的蛋白质补充;补充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
补充肌酸能提高短距离、动力性、高强度及间歇性运动的运动能力
运动中补充足够的氨基酸或支链氨基酸可以降低色氨酸与支链氨基酸的比例,从而减少脑内5-HT的生成,以延缓中枢性疲劳的产生
补糖的方法与措施:
运动前:改良的糖原负荷法(即在赛前一周内逐渐减少运动量、直到赛前一天休息;同时逐渐增加膳食中的含糖量至总热量的70%)或在赛前1-4小时补糖1-5g/kg,宜采用液态糖)
运动中:每30-60分钟补充含糖饮料或容易吸收的含糖食物,补糖量一般不大于60g/h或1g /min,多采取饮用含糖饮料的方法,少量多次饮用,也可食用易消化的含糖食物(面包、蛋糕、香蕉等)
物理措施:
按摩:作用是使肌肉放松,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

肌肉韧带拉伸练习:静力性拉伸方式为主,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
水疗:桑拿浴、蒸汽浴、温水浴等
桑拿浴:5分钟左右,最好与温水浴交替进行,反复4~5次。

注意不要在运动后即可进行,以免脱水加重疲劳。

温水浴:40℃左右,时间10分钟左右;
中医手段:
针灸,拔火罐
其他手段:
放松练习:通过诱导性语言使运动员用意念来调动肢体,通过对高级神经中枢的暗示使肌肉放松。

音乐疗法
气功
心理恢复(心理调整)
l吸氧
7【讲授】提高抗疲劳性的生理因素
提高身体适应能力:
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是提高抗疲劳能力最重要的措施。

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努力提高身体适应能力,是抗疲劳的根本措施。

保持饱满情绪:
人的情绪活动同体内代谢过程及各器官工作能力密切相关。

良好的情绪能使大脑皮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改善各器官的物质代谢水平,提高人体运动能力;反之,不良的情绪会降低人体的运动能力。

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应保持饱满情绪,以推迟疲劳的出现。

注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我们在课余锻炼时应合理锻炼内容,避免单一练习,使局部负担过重;运动负荷要有节奏,不要过大;锻炼方法力求多样化
若干临时措施:
面临运动竞赛或在竞赛中间,为了提高肌体运动能力、减轻疲劳感,可采取一些临时应急措施,如用冷水擦皮肤;用甜酸味饮料漱口、闻一闻芳香气味、眨一眨眼睛、深吸一两口气等。

当然这些手段的作用时间是短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