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水动力弥散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天然示踪剂 (氘、氚、 O、 13C、34SD等 )
根据地下水中天然化学组分
可将示踪剂划分为
人工示踪剂
(131I、82Br、 62Co、萤光素 )
1-3 水动力弥散现象
多孔介质水动力弥散现象:
在多孔介质中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溶混的溶 体时,在溶体运动作用下,其间发生过渡带,并使 浓度趋于平均的现象。
图1-5 (a)示踪剂驱替砂柱中饱和水试验;
(b)砂柱末端所测定的穿透曲线
溶质运移试验二:
在一维均匀流动的砂板上游的一口井中,连续地注入某种示踪剂。 (1)点源投入的示踪剂沿流动方向不断扩散,形成了逐渐增大的 椭圆。(2)示踪剂在投入点周围迅速扩散,不断地占流动区域中 越来越大的部分。(3)自中心向外,示踪剂的浓度由大变小,并 不存在突变的界面。 通过足够点的观察可以绘出椭圆状的等浓度曲线。
流动方向
注入井
a
b
图 1-6( a)一维均匀留场的砂板上游点源投入示踪剂 (a)一维均匀流场的砂板上游点源投入示踪剂 ( b)一维均匀流场中点源投入示踪剂 (b)一维均匀流场中点源投入示踪剂的扩散
溶质运移试验三:
固定渗流槽两端的水头差,使砂槽中的清水形成稳定的流场。 用一玻璃管插入砂槽中的饱水面以下,在该管上端的容器中连续地 注入带颜色的示踪剂。则可以看到:示踪剂 (1)在注入口周围逐渐扩散开来,不断占越来越大的流动空间。 (2)不仅有沿流动方向的纵向扩散,还有垂直流动方向的横向扩 散。 在流速比较小的情况下,甚至还出现与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水动力弥散可以存在于层流与紊流状态。但在紊流状态下,紊 动还要对地下水质点产生一个附加的运移作用。
复习思考题
1.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所见到的弥散现象! 2. 举例说明可混溶流体与不可混溶流体驱替特 点及其应用 3. 什么是示踪剂?理想示踪剂?天然示踪剂? 人工示踪剂?分别举例。
4. 举例说明水动力弥散概念?
溶混于流体中的物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输运是以 运动的流体为媒介的,而流体的运动又是在几 何结构非常复杂的孔隙空间中进行的。这种特 殊条件造成了流体动力弥散这一特殊现象。
溶质运移试验一:用装满均质砂的圆柱状设备,饱水后来研究其中 的稳定流动。 在初始时(t=0),用有颜色的示踪剂开始驱替砂柱中的水。 在砂柱末端测出的示踪剂浓度C(t), 画出示踪剂浓度C(t)与时间t 之间 的关系曲线,如果没有水动力弥散作用,浓度曲线应是中间的理论 曲线,而实际上,由于水动力弥散作用,浓度曲线是实测的S形曲 线。
A
B
C
图1-8 雷诺实验观察弥散现象 图 1-8 雷诺实验观察弥散现象
1-4 多孔介质中水动力弥散的机理
水动力弥散是一种宏观现象,但其根源却在于多孔介质的复杂微观结构与流 体的非均一的微观运动。因此,先从微观水平上分析。
由两种输运过程:对流、弥散.
弥散: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机械弥散与分子扩散。 由浓度高向浓度低的方向运动,逐 分子扩散 渐趋于均一 由于微观多孔介质中水流速分布 的不均一而引起的示踪剂(水质 点)浓度在地下水中不均匀分布 的现象。
纵向弥散:平行于平均流速方向上的弥散;
横向弥散:垂直于平均流速方向上的弥散。
3. 非均质多孔介质
上述的分析都是基于均质的多孔介质而言的。实际含水介质大 多是各向异性的,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局部微观的非均质和宏 观非均质。如下图; 例如在石油流动所形成的“指进”,系微观非均质中孔隙差异 所引起的流速不均一
5. 阐述引起机械弥散、横向弥散、纵向弥散的 原因?
惰性示踪剂 根据示踪剂与地下水之间的 化学反应强弱分为 惰性理想示踪剂 非惰性示踪剂
当示踪剂的浓度较低时,将其加入地下水中后,对地下水的性质影响较小, 这对大部分试验目的而言,可以近似地认为是一种理想示踪剂。
天然示踪剂与人工示踪剂
天然示踪剂指包括天然水中的环境同位素,如氘、氚、18O、13C、及34S 等,以及进入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指标,如海水中的C1-,污染源中的有害成 分等。
第1章 1-1 1-2
水动力弥散的基本概念 介质中两种流体的类型 示弥散的机理
1. 水动力弥散的基本概念 1-1 介质中两种流体的类型
1.自然界流体的运动
图1是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无明显的突变界——混溶流体的 驱替(如:海水入侵、地下水(地表水)污染定量评价等 等。) 图2是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有明显的突变界——不混溶流体 的驱替(如石油污染物在水体或含水层中的运移问题。)
1.水动力弥散
机械弥散 机械弥散原因:
⑴ 同一空隙中不同部位的流速分布不均匀;
⑵ 不同空隙的流速大小不同;
⑶ 固体骨架导致流速分布的不均匀。
⑴ 同一空隙中不同部位的 流速分布不均匀(图1-9)
⑵
不同空隙的流速大小 不同(图1-10)
⑶ 固体骨架导致 流速分布的不均匀 (图1-11)
2. 纵向弥散与横向弥散
图1-7 渗流槽中连续投入示踪剂
溶质运移试验四: 在雷诺实验装置观察弥散现象。
在水箱壁A上开一孔口B,用一水平玻璃管BC与孔口相连接。玻璃管 末端有一截门C。D为一盛颜色示踪剂的小容器,有一直径非常小的 管连接插入孔口中央。水箱水位保持恒定。
当实验开始时,轻轻打开C,可以观察到示踪剂形成一条清晰的平 滑的直线,而不与周围的水相混溶,逐渐将C开大,可以观察到示 踪剂出现波状摆动,进而呈现紊乱状态,直到整个玻璃管中的颜色 与清水完全混溶,但这种弥散与前述的3个实验中的弥散机理完全 不同。
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无 明显的突变界——混 溶流体的驱替
降水 固体
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有明显 的突变界——不混溶流体 的驱替
油井
地下水 流向
地 下 水 水 位
油 水
1-2 示踪剂
能够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标志性物质,通过研究该物质的分布规 律来研究地下水的弥散过程. 称这种标志性物质为示踪剂
如果示踪剂既不与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与多孔介质发生化学作用, 则叫做惰性示踪剂。 若示踪剂是惰性的,且其加入而不改变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则叫做理想 示踪剂。否则是非理想示踪剂。
环境同位素作为天然示踪剂,“标记”着天然水参与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因此 研究它的分布规律及分馏机理,有可能直接提供有关地下水形成和运动的信息。 通过对参与地下水污染过程的污染物指标的系列测定,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运动 速度及弥散机理等。 人工示踪剂由于针对性和易于被检测等优点,长时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于野外示 踪剂试验,测定弥散系数,示踪地下水的流速流向等。 目前人工示踪剂主要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物、溴化物等;放射性同位素,如 131I、82Br、60Co等;有机染料,如萤红素、甲基盐、伊红、苯胺盐等;碳氟化合 物,如CC12F2、CC12F等。
根据地下水中天然化学组分
可将示踪剂划分为
人工示踪剂
(131I、82Br、 62Co、萤光素 )
1-3 水动力弥散现象
多孔介质水动力弥散现象:
在多孔介质中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溶混的溶 体时,在溶体运动作用下,其间发生过渡带,并使 浓度趋于平均的现象。
图1-5 (a)示踪剂驱替砂柱中饱和水试验;
(b)砂柱末端所测定的穿透曲线
溶质运移试验二:
在一维均匀流动的砂板上游的一口井中,连续地注入某种示踪剂。 (1)点源投入的示踪剂沿流动方向不断扩散,形成了逐渐增大的 椭圆。(2)示踪剂在投入点周围迅速扩散,不断地占流动区域中 越来越大的部分。(3)自中心向外,示踪剂的浓度由大变小,并 不存在突变的界面。 通过足够点的观察可以绘出椭圆状的等浓度曲线。
流动方向
注入井
a
b
图 1-6( a)一维均匀留场的砂板上游点源投入示踪剂 (a)一维均匀流场的砂板上游点源投入示踪剂 ( b)一维均匀流场中点源投入示踪剂 (b)一维均匀流场中点源投入示踪剂的扩散
溶质运移试验三:
固定渗流槽两端的水头差,使砂槽中的清水形成稳定的流场。 用一玻璃管插入砂槽中的饱水面以下,在该管上端的容器中连续地 注入带颜色的示踪剂。则可以看到:示踪剂 (1)在注入口周围逐渐扩散开来,不断占越来越大的流动空间。 (2)不仅有沿流动方向的纵向扩散,还有垂直流动方向的横向扩 散。 在流速比较小的情况下,甚至还出现与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水动力弥散可以存在于层流与紊流状态。但在紊流状态下,紊 动还要对地下水质点产生一个附加的运移作用。
复习思考题
1.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所见到的弥散现象! 2. 举例说明可混溶流体与不可混溶流体驱替特 点及其应用 3. 什么是示踪剂?理想示踪剂?天然示踪剂? 人工示踪剂?分别举例。
4. 举例说明水动力弥散概念?
溶混于流体中的物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输运是以 运动的流体为媒介的,而流体的运动又是在几 何结构非常复杂的孔隙空间中进行的。这种特 殊条件造成了流体动力弥散这一特殊现象。
溶质运移试验一:用装满均质砂的圆柱状设备,饱水后来研究其中 的稳定流动。 在初始时(t=0),用有颜色的示踪剂开始驱替砂柱中的水。 在砂柱末端测出的示踪剂浓度C(t), 画出示踪剂浓度C(t)与时间t 之间 的关系曲线,如果没有水动力弥散作用,浓度曲线应是中间的理论 曲线,而实际上,由于水动力弥散作用,浓度曲线是实测的S形曲 线。
A
B
C
图1-8 雷诺实验观察弥散现象 图 1-8 雷诺实验观察弥散现象
1-4 多孔介质中水动力弥散的机理
水动力弥散是一种宏观现象,但其根源却在于多孔介质的复杂微观结构与流 体的非均一的微观运动。因此,先从微观水平上分析。
由两种输运过程:对流、弥散.
弥散: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机械弥散与分子扩散。 由浓度高向浓度低的方向运动,逐 分子扩散 渐趋于均一 由于微观多孔介质中水流速分布 的不均一而引起的示踪剂(水质 点)浓度在地下水中不均匀分布 的现象。
纵向弥散:平行于平均流速方向上的弥散;
横向弥散:垂直于平均流速方向上的弥散。
3. 非均质多孔介质
上述的分析都是基于均质的多孔介质而言的。实际含水介质大 多是各向异性的,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局部微观的非均质和宏 观非均质。如下图; 例如在石油流动所形成的“指进”,系微观非均质中孔隙差异 所引起的流速不均一
5. 阐述引起机械弥散、横向弥散、纵向弥散的 原因?
惰性示踪剂 根据示踪剂与地下水之间的 化学反应强弱分为 惰性理想示踪剂 非惰性示踪剂
当示踪剂的浓度较低时,将其加入地下水中后,对地下水的性质影响较小, 这对大部分试验目的而言,可以近似地认为是一种理想示踪剂。
天然示踪剂与人工示踪剂
天然示踪剂指包括天然水中的环境同位素,如氘、氚、18O、13C、及34S 等,以及进入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指标,如海水中的C1-,污染源中的有害成 分等。
第1章 1-1 1-2
水动力弥散的基本概念 介质中两种流体的类型 示弥散的机理
1. 水动力弥散的基本概念 1-1 介质中两种流体的类型
1.自然界流体的运动
图1是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无明显的突变界——混溶流体的 驱替(如:海水入侵、地下水(地表水)污染定量评价等 等。) 图2是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有明显的突变界——不混溶流体 的驱替(如石油污染物在水体或含水层中的运移问题。)
1.水动力弥散
机械弥散 机械弥散原因:
⑴ 同一空隙中不同部位的流速分布不均匀;
⑵ 不同空隙的流速大小不同;
⑶ 固体骨架导致流速分布的不均匀。
⑴ 同一空隙中不同部位的 流速分布不均匀(图1-9)
⑵
不同空隙的流速大小 不同(图1-10)
⑶ 固体骨架导致 流速分布的不均匀 (图1-11)
2. 纵向弥散与横向弥散
图1-7 渗流槽中连续投入示踪剂
溶质运移试验四: 在雷诺实验装置观察弥散现象。
在水箱壁A上开一孔口B,用一水平玻璃管BC与孔口相连接。玻璃管 末端有一截门C。D为一盛颜色示踪剂的小容器,有一直径非常小的 管连接插入孔口中央。水箱水位保持恒定。
当实验开始时,轻轻打开C,可以观察到示踪剂形成一条清晰的平 滑的直线,而不与周围的水相混溶,逐渐将C开大,可以观察到示 踪剂出现波状摆动,进而呈现紊乱状态,直到整个玻璃管中的颜色 与清水完全混溶,但这种弥散与前述的3个实验中的弥散机理完全 不同。
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无 明显的突变界——混 溶流体的驱替
降水 固体
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有明显 的突变界——不混溶流体 的驱替
油井
地下水 流向
地 下 水 水 位
油 水
1-2 示踪剂
能够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标志性物质,通过研究该物质的分布规 律来研究地下水的弥散过程. 称这种标志性物质为示踪剂
如果示踪剂既不与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与多孔介质发生化学作用, 则叫做惰性示踪剂。 若示踪剂是惰性的,且其加入而不改变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则叫做理想 示踪剂。否则是非理想示踪剂。
环境同位素作为天然示踪剂,“标记”着天然水参与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因此 研究它的分布规律及分馏机理,有可能直接提供有关地下水形成和运动的信息。 通过对参与地下水污染过程的污染物指标的系列测定,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运动 速度及弥散机理等。 人工示踪剂由于针对性和易于被检测等优点,长时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于野外示 踪剂试验,测定弥散系数,示踪地下水的流速流向等。 目前人工示踪剂主要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物、溴化物等;放射性同位素,如 131I、82Br、60Co等;有机染料,如萤红素、甲基盐、伊红、苯胺盐等;碳氟化合 物,如CC12F2、CC12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