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白水寺风景区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阳白水寺风景区导游词
各位领导(游客朋友),大家好!
欢迎来我们白水寺风景区观光游览。

我是导游员xxx,很高兴能为您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希望我的真诚服务能换来您的满意笑容,也希望大家能在我们白水寺风景名胜区度过一个开心愉快的时刻。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白水寺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概况:我们吴店镇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经出现更始帝刘玄和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两位皇帝,是“光武中兴”的发祥地。

被东汉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称之为“龙飞白水”的地方。

白水寺风景名胜区是纪念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君”之一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景区,为国家质量等级AAA级旅游区、湖北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规划面积15.03平方公里,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襄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历史文化厚重,人文景观丰富。

近年来,景区通过多种渠道累计筹资3000多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工作,景区建成区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形成了白水寺文化游览区、白水湖休闲娱乐区、古皇村历史遗迹寻古区3个风格各异的游览区近30处特色景点,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上必经的重要文化景观,古今众多文人墨客慕名游览,并留下许多哙炙人口的赞美诗篇(如:东汉张衡的《南都赋》:“曜朱光于白水、会九世而飞荣”;唐朝大诗人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矶一首》:“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疏。

岛屿佳景色,江天涵清虚。

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

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韩愈《广昌馆》:“白水龙飞已几春,偶逢遗迹问耕人。

丘坟发掘当官道,何处南阳有近亲”)。

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创旅游经济总收入约1.58亿元。

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白水寺风景名胜区内的核心景区内,它踞青山,含秀水,纳百卉,藏古寺,吐云霞,不仅秀丽,而且雄伟。

形成一祠(光武帝祠)一寺(白水寺)一廊(白水碑廊)一园(丽华园)的格局。

人文历史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天然和谐。

现在带领大家游白水风光、赏帝乡胜景、品刘秀文化、体先贤美德。

景区石牌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宏伟壮观的汉阕石牌坊,位于核心景区的入口处,它于2009年建成,高10.8米,宽18米,十龙四柱三空的样式,石材全部采用河北曲阳县特有的红沙岩石精雕而成,正面镶嵌一大型龙形图案,“白水寺风景名胜区”八个大字是我国当代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先生题写的。

各位领导(游客)可看到,四柱及两旁遍刻着各种“龙”字,背面雕刻着人物、动物和花鸟图案,反映了刘秀执政时期人们欣欣向荣的生产和生活场景,这是专为我们景区创意设计的,属国内独有。

汉文化广场领导(游客)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宽阔地域是汉文化广场,规划建设的主要建筑有: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汉文化广场;可停各类车辆近百辆的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和汉文化陈列馆。

我们还将在广场中心安放大型标致性雕塑——刘秀骑牛,以彰显刘秀当初起兵,因无战钱买马跨牛举世的伟大历史壮举。

登山台阶各位领导现在我看到的通往光武帝祠的登山台阶,它依山就势而建,设有平台5个,踏步350级,全部用青石铺砌。

南北两旁边各栽植33棵苍劲挺拔的古龙柏,分别寓意刘秀在位33年,及辅佐他征战和治理天下的33位功臣名将。

龙柏与台阶之间的花带也别具匠心,形象生动。

其中一级台阶两旁是龙飞白水的祥云图案;二级台阶是反映刘秀传奇色彩和历史功勋的八个景字图案,其中南边是代表刘秀从这里发祥起家的“龙飞白水”图案,北边是表达刘秀伟大历史功绩“光武中兴”图案;三级长平台主要是游客休憩平台,中间南北两边的6个书卷和竹简式样的墙体主要反映“汉朝皇帝世袭年号”、“刘秀大事年表”、“东汉疆域图”、“光武中兴”、“刘秀的家乡情结”、“历代名人对刘秀的评价”等汉文化墙。

让游客充分了解东汉的历史与刘秀的丰功伟绩;第四级台阶两旁是代表刘秀化身的栩
栩如生的汉代飞龙图案;第五级台阶两旁是反映龙凤呈祥的凤凰图案;第六级台阶点缀龙飞白水的祥云图案。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便来到了气势恢宏的阅台,阅台分3级:第一级与登山台阶相连,面积356.7平方米。

第二级主阅台,面积1177.8平方米,游客从登山台阶进入第一级阅台,再由两旁拾级而上进入主阅台。

第三级位于门前主阅台之上,面积187.2平方米,游客由此即进入光武祠院内。

按照皇家建筑设计,周围安置青石栏杆,地面铺砌黑白相间的花岗岩石,墙壁粘贴黑青色大理石,主阅台安放16个石灯笼,在登山台阶与主阅台相对的墙壁上,镶嵌一幅40平方米的石透雕龙形图案。

东汉文学家张衡《南都赋》中有“矅朱光于白水,会九世而飞荣”(汉为火德,故说朱光,刘秀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中兴汉室,故说他九世飞荣)。

主阅台我们面前的主阅台10米,长40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按照皇家建筑设计,周围安置汉白玉石栏杆,地面铺砌黑白相间的花岗岩石,墙壁粘贴黑青色大理石。

主阅台踏步63级台阶(其中30级表示,刘秀30岁当皇帝;33级表示刘秀在位33年;63级表示刘秀享年63岁),登上阅台我们看到的是一对大气威武的石狮子,它高4.2米,是目前襄樊地区最大的石狮。

我们放眼向东望去,可看到我们吴店集镇的全貌,(吴店镇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建制史的历史文化古镇,素有“古帝乡”之称。

全镇版图面积366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万人,辖46个村(社区)居委会,有一个省管副县级工业园,吴店、清潭(撤并镇)两个小城镇和唐店一个小集镇。

镇区规划面积5.3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5万人。

镇工农业总产值4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2.9亿元,农业总产值8.1亿元,财政收入30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64元。

连续多年位居襄樊市“十强”乡镇前列和全省“五十强”乡镇之列,先后荣获“湖北省文明乡镇”、“楚天明星乡镇”、“全省‘六好’乡镇党委”、“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镇”、“全国村镇建设示范镇”、“全国重点镇”、“全省乡镇党委‘十面红旗’”等多项殊荣。

)再远眺东方,就是白水寺景区的另一个景点——古皇村历史遗迹寻古区,刘家壕,刘秀的老家。

光武帝祠各位领导(游客),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新建的纪念光武帝刘秀的祠宇——光武帝祠,是风景区内主要景点之一,位于狮子山东侧半山腰,背靠白水古寺,面向吴店集镇。

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光武大殿、二十八宿配殿、山门和倒座、33尊塑像组成,采用皇宫建筑所特有的色彩,红墙、朱柱、黄瓦覆顶。

大殿和山门绘“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最高彩画,一般用于宫殿、皇陵、国家级的坛庙等场所),配殿和倒座绘“旋子”彩画。

殿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的坐像,高3.6米。

(刘秀,字文叔,生于公元前6年阴历12月6日甲子夜,相传其母怀孕13个月,生他时有“赤光照室中”,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

9岁丧父,养于时任萧县县令的叔父刘良家。

自幼好学,勤于稼穑。

)刘秀有六位名臣,现在排列在刘秀两旁的有4位:
宋弘字仲子,东汉大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少温顺,事王莽。

赤眉入长安时以佯死得免。

光武即位,拜为太中大夫,以清行称。

后荐桓谭等,光武爱桓谭琴技,宋弘面责其不能忠正奉国。

向光武多进规谏。

湖阳公主寡,欲嫁宋弘,他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拒绝);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

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中“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成语俱出自他口。

孙中山先生在给蔡锷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他的女儿后来成为刘秀儿子明帝的皇后,现任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就是马援的后人);
郅恽(郅恽,字君章。

理《韩诗》、《严氏春秋》等书,精通天文历数。

当洛阳城守门官时,刘秀打猎深夜归来,吃了闭门羹,且上奏书“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教授皇太子刘疆《诗经》,观察到刘秀一心想把皇位传给阴丽华之子刘阳时,就劝刘疆辞去太子名位,好
好奉送母亲,射过灾难,避免宫廷政变影响国家安全);
董宣(字少平,今河南杞县南人。

东汉初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

在职不畏强暴,惩治豪族。

任洛阳令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

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下车而杀之。

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

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

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号为「卧虎」。

董宣是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称为“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


另两位名臣是:
习郁,(字文通。

襄阳人,融子。

初为侍中。

他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樊宜城辖地),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

习郁就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

他在襄阳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

习氏是襄阳豪族,汉唐时最为旺盛,凤凰山麓是习家的故地,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成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的鼻祖。

习家池闻名于世。

习郁后裔、东晋著名史家习凿齿曾隐居于此,读史诵经,所著《汉晋春秋》洋洋洒洒54卷。

据考证习郁即是现任国家副主任习近平同志的先祖。


任延东汉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长孙。

年十二学于长安,显名太学,号为“任圣童”。

更始元年(23),任会稽都尉。

刘秀即位,他被征为九真太守。

当地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他教民铸作田器、垦辟农田,百姓充裕。

又教骆越嫁娶礼法以年龄相配,越人生子者多以“任”为名。

当地老百姓十分敬重他为他立祠。

刘秀拜他为武威太守,并称赞他:“善事上官,无失名誉。

”他回答说:“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

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

”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明帝任为颍川太守。

旋任河内太守,在职九年病卒。


从这几位典型的大臣事件中充分反映了刘秀在征战、治理朝政、生活等方面敢于纳谏,知错就改,听取良言,以国家安危为重,综观全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使东汉农商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殿内6幅彩色壁画,记述刘秀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件,即:
长安求学:王莽天凤年间(14-19),求学长安,师从中大夫许子威攻读《尚书》、《春秋》,学习了儒家文化、道教方面知识。

毛泽东评的第一最:学历最高的皇帝,上过太学。

“太学”是古代的一种政治大学,是入仕的重要途径,《易经》《尚书》《诗经》《礼仪》《春秋》汉朝以此五经之学养天下之士。

舂陵起兵:新莽末年,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各地农民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为了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百姓,公元22年(地皇三年)刘秀与兄刘縯在家乡舂陵(即今枣阳吴店)举兵讨伐莽贼。

领导(游客)们可看看,这幅画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刘秀是不是牵着一头牛?,对!刘秀起兵初期因无钱买马,而以牛代步打仗,成为历史上众人称道的“骑在牛背上打天下的皇帝”。

昆阳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刘秀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件——昆阳大战,公元23年刘秀指挥的昆阳(今河南叶县)大战,以九千的兵力全歼莽军42万带甲精锐之师。

这是毛泽东评他的第二最:最会打仗的皇帝。

勤于国事:刘秀在位期间,勤于政务,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

”每日上朝理政,日落才罢,晚上同大臣探讨经理,半夜才睡。

皇太子见他如此操劳,劝他多注意身体,刘秀却回答:“吾自乐此,不为疲也。


和衷共济:为了合理安置功臣,对于那些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和“三百六十五功臣”刘秀采取了削实权、给厚禄的做法。

除高密侯邓禹、李通、贾复等少数功臣仍参与军
国大事外,其他功臣或只以“奉朝请”身份参加朝会,或退回封地衣食租税而已。

刘秀不让功臣干预朝政,一个直接的后果是没有让他们卷进权力斗争的漩涡中,而得以善终。

刘秀不以功臣任职,实际上是防止功臣,尤其是他们没有战功的子孙的势力膨胀而乱国。

因此,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其意义不仅仅是“全功臣策”,也是“安国之策”。

这是毛泽东评他的第三最:最会用人的皇帝。


宴会乡亲:记述的是公元41年10月22日刘秀第二次回故乡舂陵大会乡亲父老的情景,可看到刘秀谈笑着举着一杯酒敬请各位乡亲父老,乡亲们也是笑谈自如地席地而坐的场景,乡亲太多,没那么多凳子,只能坐地下了,这也是“席地而坐”成语的来由,刘秀不胜酒力一个个地敬酒,刘秀就亲自给乡亲们斟两杯酒来敬诸位,所以,领导(游客朋友)们,来到古帝乡枣阳,主人给你这远方的贵客敬的两杯酒你一定要喝哟!在席间还发生了引发刘秀治国理念的故事,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

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记载)虽然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家可以细细的品味一下他的思想和做法跟我们国家现在大力提倡实行的科学发展观的治国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他想到了如果想匡复汉室,振救黎民百姓,就必须求学,有了足够的知识和智慧就开始发动起兵,在不断的征战中积累经验,最终换来累累硕果——昆阳大战,这可以说是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律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刘玄虽然当了皇帝而不能治国的道理。

到刘秀号令天下的时候他还是一如既往的遵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安逸享受,独霸天下,我行我素,仍旧兢兢业业,乐此不疲,勤于国事,和大臣们和谐相处,没有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而他做到了人心所向,同舟共济,共商国事求发展。

他既是“中兴之主”,又是“开国之君”,名在杰出帝王之列。

他推翻“新”莽,削平群雄,统一中国,整顿吏治,裁并郡县,减轻赋税,释放奴婢,兴农重教,发展经济,使社会由崩溃走向繁荣,因而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被定论为我国历史上十大名君之一,他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被史家公认的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极有贡献的一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的政治措施,对后世影响极大,这说明刘秀的政治才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个性。

特别是“刘秀柔道治国的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建设”、“刘秀的军事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与贡献”、“刘秀的学习思想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刘秀的用人思想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刘秀的精兵简政思想与当前的机构改革”、“刘秀的土改思想与农村税费改革”、刘秀的节俭思想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刘秀的勤政为民思想与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研讨价值和历史学习和借鉴意义。

纵观中国历史,细细品味,汉光武帝刘秀可以说彪炳史册卷首。

司马光《资治通鉴》:偃武修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养黎民,兴礼乐,宣教化,表行义,励风俗。

继以明章,守而不失,于是东汉之风,忠信廉耻及于三代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

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夏商周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黄留珠《刘秀传》: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刘秀是唯一一个有双重身份的帝王,即他既是“定鼎帝王”(所谓“定鼎帝王”,就是开国皇帝的意思),又是“中兴之主”。

南北配殿中分立刘秀的二十八员大将,也就是二十八宿塑像,他们造形庄重,神态各异,塑像全部采用新型钢化材料脱胎,外仿金着色,可保几十年不脱色变形。

南配殿分别寇恂、岑彭、吴汉、陈俊、耿弇、王霸、任光、万修、刘植、朱佑、王梁、马成、傅俊、马武,墙壁绘滚河南岸反映刘秀生活遗迹及故事传说的白水风光系列壁画;北配殿分别为邓禹、冯异、贾复、盖延、臧宫、铫期、祭遵、李忠、邳彤、耿纯、景丹、杜茂、刘隆、坚镡, 墙壁绘滚河北岸反映刘秀生活遗迹及故事传说的白水风光系列壁画。

(其中二十八宿之首的角木蛟邓禹是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先祖;排在第二位的亢金龙吴汉是河南宛城人,而我们风景区管理处的吴主任祖籍也是宛城人;还有岑彭、马成、姚期是我们枣阳人)
光武梅园位于光武祠北,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内植1300株不同品种的梅花,为襄樊地区最大的梅园。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酷寒来”。

刘秀于公元前六年十二月初六日出生,梅花刚好象征刘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同时,梅花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三马亭是旅台乡亲们马云龙先生,捐资10余万元于2002年建成。

为纪念先贤光武帝刘秀及其辅助刘秀创立帝业、实现光武中兴的三位马氏大将军修建的,马援、马成、马武,他们在创立帝业,实现光武中兴的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观赏了气势雄伟的光武帝祠后,请大家跟随我参观我们景区另一大人文景观:华中第一大碑刻大观园—白水碑廊。

白水碑廊坐落于狮子山南坳龙脊上,紧邻丽华园,整个碑廊占地总面积3千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千余平方米;共有486幅书法碑刻,楷、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应有尽有,风格迥异,争奇斗艳,异彩纷呈,集当代书家名流之华翰,汇古今骚人墨客之诗赋,得楚天雕工刻匠之精艺,汲帝乡滚河狮山之灵气,成枣阳光武故里之大观。

远眺碑廊,群峦环绕,葱郁拥抱,近水、远山、古寺、新廊、各臻其妙,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近观碑刻,虎卧龙跃,摇曳多姿,真法、草情、隶意、篆韵,诗文书法,珠联壁合,使人流连忘返。

白水碑廊分两期工程建成,于1996年3月动工,1998年3月竣工。

廊园大门古朴清秀,大门横额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木刻的“白水碑廊”巨幅牌匾分外醒目。

这是中国书法家、理论家、全国原政协副主席胡绳先生的墨宝。

处于第一层院落中央、迎大门而立的便是廊园照壁,照壁全部为大理石嵌刻。

照壁前面为胡久明先生为碑廊撰写的“廊记",背面为枣阳乡贤、前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火青老人书写的“白水起家,厘定中华”八个刚劲有力、内涵深刻的大字。

在照壁后面,另立有“汉世祖光武帝故里”和“汉更始帝刘玄故里”两通大碑。

见证了同一历史时期同一地方连出两绝无仅有的皇帝。

其它各院落,均遍植花木、翠竹、绿草,假山石点缀其间,漫步廊内观赏碑刻,别有一番韵味。

碑刻作品来至全国各地名人、名家。

其中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张延发、廖汉生、胡绳、扬汝贷、杨德志、徐向前、黄火青、赵紫阳等,有我省的各主要领导关广富、贾志杰、蒋祝平、韩南鹏、张洪祥、贾天增、扬斌庆等,有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副主席王学仲、刘艺、李铎、佟韦以及各省市和我省我市的一大批书法名家,还有原国民党一百军军长杜鼎将军、姜法乾将军等—批著名的枣阳旅台乡亲等。

作品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光武帝的生平事迹、历史功勋,光武故里的山山水水、传说佳话等;而作品的体裁主要是诗词楹联和现代诗文,或怀古,或感念,或述志,或记游,或写景,或抒情。

综观碑廊,无论是文化内涵、艺术品位,还是历史价值、现实意义、碑刻规模,都可堪称一流,可以说国内又一规模宏大的文化大观园。

世界第一龙壁百龙壁:以“光武中兴”为主题进行创意。

石壁的两侧,—侧由石刻的一百个不同的“龙”字组成,每个“龙”字书体各异,由一百位书法名家书写,一眼望去,构成的画面如龙腾虎跃,蝶飞燕舞,真乃是风姿绰约,趣味横生,妙不可言,令人叹为观止。

石壁的另—侧,石刻的是刘秀和他的二十八宿的大型画面,人物性格各异,栩栩如生,反映了刘秀善待功臣,礼贤下士,与功臣宿将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

正如晚清督军、同盟会会员、晚年隐居在白水寺山上的马瑞堂先生的诗句“龙飞白水聚将星,二十八宿护真人”所描述的情景,有“世界第一龙壁”之称。

与碑廊毗邻是中国第一贤后花园——丽华园。

丽华花卉园,位于白水寺南面山坳里,以光武帝的夫人阴丽华皇后的名字命名的一座仿古园林。

1997年3月-1999年2月由枣阳市直属有关单位共建的。

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1000m2,围绕刘秀和阴丽华坚贞不移的爱情故事、传说佳话而建,内有巧夺天工的圣
通桥、玲珑别致的回龙榭、清新优雅的“光烈馆”;丽质俊雅、娴淑端庄的“阴丽华”雕像;别出心裁的“牡丹亭”等。

园内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园内有一个恰似印章形的水叫廻龙池,相传是刘秀当年洗澡的地方。

刘秀起兵舂陵,初骑牛以代战马,一日征伐归来,天气炎热,牵牛至此饮水,顺便下池洗尘,突然浑水变清,馨香四溢,浴后全身凉爽。

刘秀称帝以后,多次回乡省亲祭祖,如逢盛夏,遂携乡人共浴此池,戏水逗乐,“廻龙池”由是得名。

今修龙池水榭迎候四方游客,下池一浴,爽身健体,保你一生平安。

廻龙池上方有一座汉白玉石桥,叫圣通桥,是专门为刘秀第一任皇后郭圣通所建,刘秀建都洛阳,原配夫人阴丽华聪惠贤达,谦让郭圣通为皇后,自己甘当贵人(十七年后立为皇后)。

有一次,刘秀携眷还乡省亲祭祖,上得山来,遇此鸿沟拦住圣驾,刘秀纵身而过,丽华缓步慢越,郭圣通出身河北名门闺秀,从未走过山路,一见鸿沟,却步迟疑,刘秀丽华急忙转身,挽扶圣通越过鸿沟。

此时此刻,三人观矣,百鸟喧鸣,山前马叫,水中鱼跃,天外飞起彩虹,巧合一道“圣通鸿沟曲”。

今修圣通桥装点鸿沟,以让人们敬慕此情此景,既能克服天然鸿沟,也要避免人间“鸿沟”。

园内的汉牡丹亭为双亭形成,连理而立,寓意刘秀与阴丽华夫妻情深意笃,恩爱如初。

相传汉刘秀称帝后,对国内叛乱进行惩治,邯鄣王郎派人追杀刘秀,刘秀投宿弥陀寺内。

翌晨,见院内牡丹数株,姹紫嫣红,刘秀遂赋诗一首:历艰避险过荒庄,井破庙残无供香,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慰我明王朝。

朝政巩固后,便修建此亭,取名“牡丹亭”。

西南的光烈馆是为纪念阴丽华而建。

光烈馆光烈皇后阴丽华,貌美聪慧,深受光武爱戴,教子有道,理宫有方,上慰君臣,下昭子孙,为“中兴汉业”建立功勋,被史家誉为“一代贤后”,光耀《后汉书》、《嫔妃传》、《中国名妃》等史册。

命名取皇后阴丽华庙号光烈,占地200余平方米,为四合院结构,古朴典雅,小巧玲珑,内设四个展厅:东轩、西斋、南廊、北庑,通过诗词书法、绘画、故事图片、牌联共40余。

可能大家会有疑问:既然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坚贞不移那为什么还会有郭圣通呢?其实,郭氏和刘秀只是一种政治联姻,她在政治上给刘秀莫大的帮助,而且为刘秀先生了太子,所以阴氏就把皇后的位子让给了郭氏,没有发生过任何争执,所以说刘秀不但是一个治国的圣君,也是治家的好手,他能让两位贵人和睦相处,互相谦让,共同生活可以说是史无前历,后无来者。

刘秀的柔道思想真是炉火纯青,无处不在,让社会、家庭和谐美满发展。

就象这园内品种繁多的花木一样,一年四季,争向开放,花香四溢。


千年古刹白水寺:各位领导(游客),当我们登上这99.5台阶(皇帝堪称‘九五之尊’,传说白水寺只能建99.5间房屋,多半间就全会倒塌)和33级(代表刘秀在位33年)台阶之时,千年古刹的神韵扑面而来。

大家来看看“具有帝王之气的风水宝地”——站在白水寺前远眺南方,万山来朝、叠嶂碧翠,犹如九龙戏珠。

当年此地被精通周易的王莽的丞相苏伯阿称之谓具有帝王之气的风水宝地。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当年王莽带着千军万马追杀刘秀,并听说这里有帝王之气,让苏伯阿来破解风水,而他虽为丞相,却对新政也有所不满,他在内心想,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不能让后人辱骂,随后他回家后对王莽说:“王者之气不可移也。

”也可能就这样得于苏丞相的慈悲,造就了这位名君吧。

我们看到的“白水寺”三个大字出自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之手,苍劲有力,这就是历经沧桑、全国仅有人佛合供的具有600年历史的千年古刹——白水寺。

白水寺整个建筑成中轴对称型,现存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娘娘殿、兵器殿(也称求贤殿)、刘秀殿、白水井、青龙亭、门楼等。

白水寺,原名山林寺,是由光武庙改建而来,殿堂始建年代久远。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早在东汉建武3年即公元27年,刘秀称帝不久,便召令在其故乡舂陵(即今吴店)建造了祭祀其父刘钦、祖父刘回、曾祖刘外、高祖刘买的四亲高庙。

刘秀在位33年,曾先后五次千里迢迢从京师回到故乡舂陵祭祖(历代皇帝中回乡次数最多的一个)。

刘秀去逝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