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涉县河南店镇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涉县河南店镇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意外
铁凝
①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
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
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②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
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
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
③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
从春天到秋天。
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
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
④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
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
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⑤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鞋。
妈说:“咱不,照相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
”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
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
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⑥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
⑦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
“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
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
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划,右比划,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
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
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
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的灯也跟着灭了。
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⑧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
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
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
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
山杏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⑨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
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⑩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记述了山杏一家照相的故事,故事多处采用铺垫叙述,这样就更好的凸显出山杏纯真可爱山村少女形象,真实可信。
B. 尽管本文作者没有多少笔墨正面介绍台儿沟的具体情况,但是字里行间也能充分感觉到台儿沟的落后和人们思想的守旧。
C. 山杏在照相前打整着自己,对于穿新鞋一事,母女俩有过不同的见解,尽管作者没说出结果,但凭着作者的叙述,也可以猜到结果。
D. 题目“意外”的含义,一是山杏全家人跋山涉水五百里照了相,寄回的照片却不是自己家的;二是山杏依然把那照片挂在屋子里,让全村人欣赏。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山杏为主要描写对象,巧妙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和叙事角度,即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使叙述语调显得既平和又客观。
B. 照相是本文的线索,可用催照相——去照相——照相时——挂相片来概括情节,这样写来既层次清晰,过程又有着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 文章最后写费尽心思拍摄的照片,最终不是“全家福”而是“嫂子照”,结局尽管意外,却效果奇妙,既照应开头,也揭示了题旨。
D. 本文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期待与失落,语言朴实而不失柔婉清新。
3. 本文写因“照相”产生的意外,却在“烙饼”上花费了一些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 说谎显然不好,山杏明知道撒谎不好,为什么还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
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 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 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 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 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 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 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 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 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 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方
许达然
①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
②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③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
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冰雪封蔽的远方变成绿土。
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所不喜欢的远方。
④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
雪莱的回忆——“我曾是远方原野的浪人,我曾航过大河”——也几乎是每个人的梦。
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开展人们的胸怀,成熟人们的思想。
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和我们的司马迁一样曾漫游远方,而写出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型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拓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著作。
人间到处可以找到异乡人,远方的憧憬把他们带到异乡,甚至在异乡成功了他们的事业。
300 多年前,英国有个年轻人离开了故乡来到他的远方伦敦,给了我们不朽的礼物——莎士比亚的戏剧。
⑤如果有人卖梦,小孩子也许要买长大的梦。
小孩子期望自己长大,而可以无羁地去远方的梦土远游。
这虽是小说里天真的对话,其实也是真实人生的写照。
⑥从童年的梦里醒来,年轻人有着遥遥的前程,遥遥的前程是一连串的远方。
一切对他好像那么远,连死亡对他也是远的。
也许他一无所有,却至少有一股澎湃的热血与勇气。
也许他不知走向哪里,却有着走向远方的决心。
远方也许是凶恶的敌人,但他依然向前。
远方也许有暴风,有狂澜,但他依然把船向前驶去。
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满布死亡,但他依然走近。
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他要去,去那远方。
还有什么喜悦比抵达梦土更使人歆羡?——那第一批到达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看到的梦土虽荒凉,却高兴得跪下来感谢上帝。
也许他在远方造乐园。
也许他又觉得老家是亲密的远方。
也许他死在远方。
也许他从远方回乡。
也许他凯旋。
即使手上一无所得,他的心里仍有收获:有一天,可以告诉别人,他曾去过远方,那很少人去过的荒漠!
⑦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只是远方的云不能构成天空。
向往可以活泼生命,但不是人生。
我们总不能成天幻想远方,只是向往,只是想往,而抛弃现实。
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
用行动去实现抵达远方的奋斗记录。
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天文家总是全神观望天空,有一次不小心跌到井里去了。
他呼救后邻人跑来,知道了他落井的原因后,就跟他说:“你怎么只注意天上的东西而不注意地上的呢?”伊索的这一则寓言,真的是要告诉我们些什么的。
⑧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
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
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
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嵯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
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使人抱志饮恨。
一个刚会走路,在生命黎明的小孩,也会有他的远方;一个走过长程,进入生命黄昏的老人,仍会怀抱着他的远方。
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
圣海伦岛曾经是年轻的拿破仑的远方,却也是老迈英雄倒下的孤岛。
你,人生旅程上的英雄,有一天也会在远方的微笑里倒下——那不是悲剧,那是命运。
⑨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尽管笼子很大,笼子不是天空。
⑩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的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有删节)
8.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中的“远方”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既指空间距离上的远方,又指人们在生命中不断追求的理想与境界。
B. 第三段列举了人们对远方的各种幻想,并揭示了人们幻想远方时的心理特征,进而引发下文对“远行”的议论。
C. “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鲜红”,点明了人们对远方的追求和向往是与生俱来的,并强调了这种情感的热烈。
D. 作者在第八段用“命运”一词来评价拿破仑的英雄末路,表达了远方难以到达的观点,流露出宿命论的感伤。
9. 文章末段说“远方仍是温柔的有力的挑战”,为什么远方是“温柔”“有力”的挑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0. 本文围绕“远方”展开,行文妙趣横生,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妙趣”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
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niǔ,拘泥、因袭)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富可以养丰饶
B. 始家灵璧,而为此园家族
C. 则硅步市朝之上半步
D. 乐变风土,将去不忍离开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最能反映出作者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的一组是()
A.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独于利而忘返
B. 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
C. 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建步市朝之上
D.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游记,打破了传统游记一般先叙事,次描写,后议论的格局,首段即对张氏园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摹,手法新奇,语言鲜活,足见功力。
B. 作者在第二段简述园亭的修建、发展景况之后,围绕“不必仕,不必不仕”这个观点,对举阐释,精辟议理。
C. 在作者笔下,园中的花草,红绿相映,神采飞动:园中的林木,伟岸竞翠,情致盎然;园中的建筑,熠熠生辉,精美绝伦。
D. 作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引而申之,藉此表达了作者或“仕”或“隐”的独到见解,抒发了作者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14.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患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B.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C.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D.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15.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邯郸少年行
高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注:①高适北游燕赵,先后欲投向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而未果,此诗于回乡途中经邯郸时所作。
②平原君:战国时赵国公子赵胜被封于平原,故有此称,后为赵宰相。
其人讲信义,重人才,曾养食客数千。
③疏索:冷淡、疏远。
④时事:现时的事情,适应潮流的事物。
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了“游侠子”居住的地方是邯郸,燕赵之地自古多豪杰之士,“游侠子”因此而自我夸耀。
“自矜”一
词把他们的自得之态勾画得十分生动。
B.诗人抓住“纵博”“报仇”“歌笑”“车马”这几个典型事例和场景,采用了夸张、比喻、拟人手法以烘托渲染,突出了“游侠子”的豪迈意气和不羁的生活。
C.七、八句是内容上的转折处,由写“游侠子”豪放的生活转入对其内心的揭示。
他们渴望凭借侠肝义胆为国建功,却得不到理解,不由得神游千古,怀念重人才的平原君。
D.高适在诗中以“邯郸少年”自况,前半部分借“游侠子”的经历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后半部分则有所议论,将抑郁不平之情进一步表达出来。
17.诗的末两句若奇峰突起,意蕴深远,令人回味。
赵熙批曰:“大力收束,何其健举!”请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刘裕挥师北伐、收回失地的威猛气势。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宁静的江景烘托琵琶女演奏的艺术效果。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述士大夫之族的话语,揭示他们以地位高低作为不从师学习理由的错误认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不久前,中国广告协会实施并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
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网络直播营销业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③直播营销某种意义上是信任营销,④呵护信任至关重要。
⑤在很多直播营销中,之所以出现“秒光”现象的原因,⑥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⑦而这种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⑧是长期培训的结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江山也要文人捧;文人的事迹和歌吟,往往能给某个平凡之处平添无限的人文情趣。
下列各项中的对联,适合悬挂在江西九江琵琶亭的一项是()
A. 南奏九韶,古韵盘山回水;岳藏三易,原图悟道曲溪。
B. 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绕船时。
C. 身清德洁,标千秋史册;色正芒寒,颂一代贤臣
D. 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奋力追赶的时期。
每一个人都身处一个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物质激增的时代,如果不忙着追求,可能就意味着机会的丧失、财富的流失、美好生活的缺失。
“忙”往往不可避免,但“忙”很容易陷入“盲”,一个人“盲”肯定会更“忙”,“忙”中生乱,乱中变“盲”。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体验?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充分感觉到……人们思想的守旧”不当,去县城要“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显示的是偏僻,发展落后,与“镇上没有照相馆”互相映照,无论是山杏的父母还是村民,并不反对“照相”,而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过程又有着一波三折”错误。
整个过程都是写照相的相关准备,并没有意外和波折,只是结尾部分情节突转,颇有意外奇效。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第④段“妈正弯着腰烙饼……妈还弯着腰烙饼……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山杏的妈妈烙了一晚上的饼,持续时间很长,同时饼的数量也很多。
这是妈妈为了第二天的“照相”做的准备,考虑周密,工作繁复。
“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可以看出山杏家里非常穷困,面临如此的“大事”家里的庆祝方式也只有烙白面饼。
妈妈烙饼烙了一晚上,而“我”一晚上没睡好,表明“照相”的不容易,也能看处山杏一家人对“照相”重视和极度期待,这毕竟是家里从未有过的大事,也是村里少有的大事。
在“照相”前做了这么充分的准备,按理来说,照相的事情应该会圆满完成,可后面情节中好不容易收到的照片却不是自己的全家福,这就更有“意外”效果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在文章中勾画出相关情节,然后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根据原文第④段“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