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八中2024—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第六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史学原本注意图像。

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很多地理、物产、民俗、宗教、山川鸟兽等内容,原来也有图像,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渐遗失,最终只剩下文字。

中国史学,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

宋代的郑樵在《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当然,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在表现思想方面的特长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相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精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

这之后,出现过一个可以重拾图像地位的机会,那就是形成于北宋、发达于清朝后期的金石学。

金石学是以器物上的铭文和石刻碑碣上的碑文为主要探讨对象的一门学科。

但它的缺憾在于,没有将器物本身的造型,位置等作为历史资料或者思想观念的表述来看待。

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书法也是一种图像,但远远不够,终归那些古代的铜器、石刻,包含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

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标记。

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

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

此外还发觉了一批档案文献,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及“八千麻袋”的清宫大内档案等,都将史料利用及史学探讨往前推了一大步。

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文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深厚的爱好,但图像在史料中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更。

郑振铎就指责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

即便这样,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

直到上个世纪80年头,历史探讨有了较为宽松的叙述探讨环境,图像和历史的沟通融合渐趋深化。

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探讨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

作为史科,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

几年前陕西潼关发觉一座隋代大墓,后来依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子为隋太子杨勇。

戟是一种武器,也可作为仪仗器、礼器运用。

唐代列戟制就是通过施戟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子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力。

《唐六典》中记载: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东宫诸门,施十八戟;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穴发觉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态也一目了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图像还能让我们相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述,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很多画作却能让人体会到芸芸众生之貌、熙熙攘攘之景。

(摘编自摘自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探讨原本重视图像,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稿原本有图像,古代的学者常从图中“索像”,从文字中“索理”。

B.宋朝以后,图像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渐渐衰落,是因为图像传播起来比文字困难,并且在表意方面欠缺深刻性和精确性。

C.形象直观是图像作为史料的明显优点,假如图像和文献能够完全对应,就会清楚而具体地还原文字所表现的史学内容。

D. 20世纪80年头,重文字轻图像的习惯有所变更,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以图像为探讨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2.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敦煌藏经洞经卷,清宫大内档案等史料的发觉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史学的科学化的发展。

B.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都注意史料,并且史学大师们对图像有着深厚爱好,这在确定程度上提升了图像在史学探讨中的地位。

C.20世纪初新史学科学的理念、史学大师的呼吁提倡、改革开放后较为宽松的叙述探讨环境,促使中国史学的探讨不断变更、发展。

D.做为史料,文字能够蕴含丰富信息,图像能够直观再现历史情境,二者相互印证,可以让人们相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石学过于注意文字、书法的探讨,却忽视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所以金石学的兴起没有使图像重拾在史学探讨中的重要地位。

B.戟作为礼器,在唐代可以表示主子的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利,探讨人员依据《唐六典》的文字记载推断出陕西潼关的隋代大墓应列十八戟。

C.“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受到了郑振铎的指责,可见郑氏对图像史料的重视,但他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仍未将图像作为编著主体。

D.一般百姓的面貌、市井生活的具体情形,很难载入史册,诸如《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作,可以在确定程度上弥补文字资料的欠缺。

(二)好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科学家傅鹰
傅鹰,祖籍福建省闽侯县,1902年1月19日诞生于北京。

他是物理化学家、化学教化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他献身科学和教化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发展表面化学基础理论和培育化学人才做出了贡献。

他提倡在高等院校开展科学探讨,创建了我国胶体化学第一个教研室,并培育了第一批探讨生。

傅鹰童年时代受到在外务部供职的父亲傅仰贤的熏陶,深感国家频遭外国列强欺侮,是国家贫弱和清廷腐败所致,遂萌发了强国富民的愿望。

1919年他入燕京高校化学系学习,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从今发奋苦读,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1922年公费赴美国留学,6年以后,在密执安高校探讨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1928年,傅鹰的博士论文在美国宣读以后,得到好评,美国一家化学公司马上派人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他去工作,他和同在美国留学的女友张锦商议之后谢绝了,决心回到祖国去。

他们认为:“我们花了国家很多钱到外国留学,现在若是留下来为美国做事,对不起中国人。

”1929年,他应沈阳东北高校之邀,先离美返国。

当乘坐的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时,傅鹰填词一首,赠给仍在美国伊利诺高校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的张锦,其中有一句是“……待归来整理旧山河,同努力!”
傅鹰继在东北高校任教后,又相继到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岛高校任教。

时值日本侵略军发动吞并我东三省的侵略斗争,他又辗转到了重庆高校。

1935年,学成归国不久的张锦与傅鹰结为伉俪,也来到重庆高校任教。

在山城,他们夫妇相濡以沫,过着俭朴的生活。

在悉心执教、刻苦探讨之外,还以父母之心细心哺育张锦的侄儿张存浩。

1939年起,傅鹰夫妇又先后到设在福建长汀的厦门高校任教,1941年,傅鹰担当了该校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

傅鹰回国10多年,深深体会到了国家的贫弱和遭遇外强侵略的苦痛,目睹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惨状。

他只能把一腔热血,倾注到试管和烧杯之中,把青春贡献给化学教化事业,并寄希望于将来。

厦门高校校长萨本栋很器重傅鹰的学识和为人,在病中举荐他接任校
长职务。

同一时刻,国民党CC派头目陈立夫来到厦门高校,要亲自劝告他加入国民党。

而傅鹰却倔强地表示:“我宁可不当院长、校长、也绝不加入国民党!”并借口外出招生,对陈立夫避而不见。

傅鹰敢于跟国民党顶牛的新闻,在文化教化界一时传为佳话。

但是他因此再也无法在厦门高校立足,只好于1944年又返回重庆。

然而当时他所在的重庆高校和重庆动力油脂厂两单位都无法开展探讨工作。

1944年底,傅鹰夫妇把9岁的儿子傅本立寄养于天津亲戚家中,把16岁的张存浩留在重庆的挚友处,毅然二次赴美国。

傅鹰接着到密执安高校进行探讨工作,张锦则应闻名生物化学家杜芬友之邀请到康奈尔高校任教。

然而,傅鹰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苦难中的祖国和人民。

去美国之前,他曾对留在重庆的张存浩说:“国民党腐败到家了,看来中国的真正希望在延安。

”1949年4月20至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侵入长江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和周恩来总理向英国提出剧烈抗议的消息传到美国,傅鹰马上和在纽约州的张锦通了电话,双双确定尽快回到祖国去。

傅鹰的导师巴特尔教授多方挽留他,并情愿让他继任探讨中心主任的职务。

但为祖国尽力的夙愿使他战胜了一切其他考虑,并且感动了巴特尔,得到了他的支持。

可是由于美国当局的排华政策,使傅鹰夫妇失去了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周旋和斗争,他们最终在1950年8月下旬获准离美,在旧金山登上了“威尔逊号”客轮,朝着新生的共和国进发。

10月初到达深圳,受到人民政府代表的热忱迎接。

傅鹰这位“美国两次都留不住的科学家”再次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傅鹰到达北京后,马上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满腔热忱,听从安排,先后到北京高校、清华高校任教。

当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时,又开心地走上新的石油教化岗位。

张锦也先后到北京高校、北京石油学院等校执教。

1954年,再度调回北京高校。

此后,他们夫妇二人就始终辛勤耕耘在燕园之中。

他呕心沥血,历时25载,直到生命的终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是物理化学家、化学教化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傅鹰献身科学和教化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为发展表面化学基础理论和培育化学人才做出了贡献;他创建了我国胶体化学第一个教研室、培育了第一批探讨生。

B.傅鹰童年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深感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于是萌发了强国富民的愿望。

从今发奋苦读,立志科学救国,于1922年公费赴美国留学。

C.傅鹰先后任教于东北高校、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岛高校、重庆高校、厦门高校、北京高校、清华高校等,一生为教化事业辛勤耕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D.傅鹰去美国之前曾对张存浩说:“国民党腐败到家了,看来中国的真正希望在延安。

”这句话,只是表明傅鹰对国民党腐败的深恶痛绝和对国民党的极度悲观。

5.文本涉及有关美国一家化学公司、厦门高校校长萨本栋、巴特尔教授的事,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
6. 傅鹰所天词中“……待归来整理旧山河,同努力”一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西里柠檬
皮兰德娄①
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火车,米古乔·博纳维诺到了那波里。

苔莱西娜和她的母亲马尔塔大婶都还在剧院里没有回家。

穿过昏暗的房间,可以望见深处的灯火光明的餐厅,那里摆着豪华的餐桌。

米古乔想起苔莱西娜和她母亲在遥远的墨西拿住过的那间简陋的小阁楼。

五年前,如若没有他帮忙,母女二人或许早就饿死在那远方的阁楼里了。

他是市乐队里的长笛手,多亏他发觉了苔莱西娜那副宝贵的嗓子。

莫非能在苔莱西娜的父亲死后忍心看她受苦而不管吗?因为她一无全部就抛弃她吗?何况,还有爱心呢!
啊,那真是上天的启迪,命运的提示!发觉她的嗓子是在四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就在阁楼的窗子前,苔莱西娜唱的是一支热忱的西西里抒情歌曲。

其次天,他就把当乐队指挥的挚友带到阁楼里来了。

连续两年,他为她花掉了自己的全部收入:租钢琴,买乐谱,给指挥一些友好的答谢。

苔莱西娜全身心燃烧着展翅高飞的愿望,同时对他也柔情似火,那些遥远的日子是多么美妙!
接着,他连想都没想,就把当神父的叔叔留给他继承的一座田庄变卖了,送苔莱西娜到那波里音乐学院去完成学业。

从那以后,他没有再见过她。

他们早就有约在先,他等她五六年,让她无牵挂地去闯出一条路来。

他们都还年轻,可以等待。

一阵洪亮的门铃声把他从回想中拽出来。

接着,他听见了马尔塔大婶尖声尖气的说话声。

他伸长颈项向里面灯火辉煌的客厅探望,望见很多身穿燕尾服的先生们在热闹。

那一阵许久的刺耳的笑声更在他心里引起剧烈的痛楚。

是苔莱西娜在笑吗?上帝呀,她为什么笑得如此放纵昵?
一声压低的呼喊使他张开眼睛,他望见马尔塔大婶站在面前。

“怎么,米古乔……是你在这里吗?”老太太慌张地说下去,“为什么不报个信儿?今晚正好……是苔莱西娜的庆祝会,她的专场演出……啊,上帝,上帝……”
似乎只过了几分钟,又似乎过了一百年,客厅的门再次打开。

他听见丝绸的窸窣声和匆忙的脚步声,望见亮光一闪,仿佛房间里猛然灯火齐明,照得他眼睛看不清东西了。

“苔莱西娜……”
话到嘴边却说不下去了。

啊,简直就是女王驾临!
他的脸烧得绯红,瞪着眼,张着嘴,傻里傻气地盯着她看。

她怎么会是……这样呢?袒露着前胸、肩膀、手臂……浑身珠光宝气,绫罗绸缎闪闪发光……她对他说了什么?那声音,那眼睛,那笑容,丝毫都认不出是她,而像是梦中的幻影。

苔莱西娜走了,他静默了许久,沉醉在刚才的情景里。

在黑暗中,他望见他们之间裂开着一道鸿沟。

一切都结束了……早就结束了。

他曾自认是这个“女王”的未婚夫,苔菜西娜亲口答应过他的,这是真的;可是,当时他如何能够料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呢?他为她开拓了这条道路,结果呢,她已经走得很远,很远……
“让她陪着那些先生吧,那里才是她待的地方。

我……见到过她,心满足足了……我走了。


“可是我,我已经看管不住她了,我的孩子……”老太太双手哆哆嗦嗦地蒙住脸,但还是限制不住地让泪水扑簌簌地往下流。

米古乔压住心头怒火,尽量温柔地说:“马尔塔大婶……别哭……”
他从桌子底下拿起手提箱和布袋子。

这时,他想起在布袋子里装着他从家乡给苔菜西娜带来的鲜美柠檬。

他解开布袋的口,用一只胳臂在桌子上挡着,把那些芳香的鲜果倒在上面。

“假如我把这些柠檬都扔出去,”他又说了一句,“砸到那些先生的脑袋上,怎么样?”
“千万不要这么干。

”小老太太涕泪沟通地呻吟道。

“不会的,什么也不干。

”米古乔接着说,一边苦笑着把空口袋塞进衣兜里。

他拿起一个柠檬,举到她的鼻子底下。

“您闻闻,马尔塔大婶,闻一闻咱们家乡的泥土味儿……我原来是带给她的,但是,现在,我只留给您一个人。

您记住了,只给您一个人……”
他重新提起小箱子,走出去。

门外大雨滂沱。

一种苦痛的失落感袭上心头:孤身一人,在黑夜里,被遗弃在一座生疏的大城市里……在宴会快结束时,苔莱西娜再次出现在小房间里,她望见妈妈又在那里独自垂泪。

“他走了?”她问道,感到很意外。

马尔塔大婶不看她.只是确定地点了点头。

苔莱西娜目光茫然地呆想了一会儿,然后叹息道:
“可怜的人……”
说完又马上微笑了。

“你看哪,”母亲对她说,“他给你带来了柠檬……”
“啊,真好看!”苔莱西娜一下子跳了过去。

她将一只胳臂紧贴在腰前,另一只手往怀里装柠檬,尽可能多地捧走一些。

“不行,不要拿到那边去!”母亲剧烈反对。

可是苔莱西娜耸耸肩,跑向客厅,一路嚷道:
“西西里柠檬!西西里柠檬!”
①皮兰德娄:(1867 -1936),意大利小说家和剧作家,著有300多个短篇小说、7部长篇小说、40多部剧本和7卷诗集,193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具有剧烈的抒情性。

作者于笔端融汇感情,使小说的描写真实而动人。

无论是叙乐事还是写悲情,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B.小说对人物心态的刻画特别逼真。

比如小说结尾处苔莱西娜听说米古乔走了,始而“意外”,接着“呆想”“叹息”,完了“又马上微笑”,极富层次感。

C.小说善用对比手法,比如苔莱西娜命运发生转变前后的对比,她的华丽服饰与米古乔寒酸的外表的对比,房向的昏暗与客厅的豪华、辉煌的对比,都特别显明。

D.在小说中,苔莱西挪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她来自遥远而贫困的乡村,可功成名就后,就无情抛弃了从前的恋人,投身于名利场中纸醉金迷的生活。

E.作者在近百年前写下的这个故事,在今日的现实生活中仍时有出现,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人们不能不面对和思索。

8.请结合全文,对米古乔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

(4分)
9.小说以“西西里柠檬”为题,别具匠心。

请分析“西西里柠檬”在文中的作用。

(6分)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文帝称善。

从行。

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前曰: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

”文帝曰:“善。

”乃止。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从行至霸陵。

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

”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
焉?”文帝称善。

拜释之为廷尉
..。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释之治问。

曰:“闻跸.,匿桥下。

久,以为行过。

”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
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

文帝怒,下廷尉治。

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
..。

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

称疾欲免去,惧大诛;欲见谢,则未知何如。

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释之事景帝岁余,年老病卒。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遵守法律不阿意。

《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

”张季之所称诵,可著廊庙。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

”张季近之矣。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B.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C.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D.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11.下列对文中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椁,是指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棺和椁的区分在于棺小椁大。

棺用于盛放尸体,椁则置于棺外,两者之间留有确定空隙,以便放置随葬品。

B.廷尉,官职名。

秦朝始设置,为九卿之一,掌管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
吏。

廷。

平也。

治狱贵平,故以为号。

C.跸,止行也。

古代帝王或官员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人经过称为“跸”。

后来引申为帝王官员出行时车驾驻扎的地方。

又引申为帝王官员的车驾。

D.弃市,死刑的一种。

自商朝即有。

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可以起到威慑百姓的作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有远见卓识。

他担忧皇帝提拔虎圈啬夫为上林令,会让天下人跟风仿照,徒呈口舌之利,而不再务实做事。

B.张释之正直,不阿谀奉承。

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张释之敢于说直话。

后被《书》赞为“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


C.张释之秉公执法,坚持原则,太子和梁王乘车上朝,过司马门而不下车,张释之阻挡其进入殿门并弹劾二人,后经薄太后下令赦免后,二人才得以进入。

D.张释之很有才能。

因此得到中郎将袁盎的赏识与举荐任谒者仆射。

在文帝身边任职时,虽屡次触怒龙颜,但最终都被认可。

13.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2)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五)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11分)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突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幻想破裂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