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9整理数码相片 闽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9整理数码相片闽教

1教学目标
1.明白相片存入电脑的两种方法,能将数码相机中的相片输入电脑。

2.了解光影魔术手的功能,能使用软件扫瞄、查看数码照片。

3.能使用光影魔术手删除相片,养成及时整理数码相片的好适应。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未接触过整理数码相片的相关知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小孩们对物品的整理和分类是其宝贵的生活体会,与此相类似,学生自然而然会联想到如何对数码相机中的相片进行整理。

本节课中有些概念是相对较专业的,学生没有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知识。

教师应该依照这一实际情形,通过操作演示等手段,进行讲演,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哪些相片为好片,哪些是废片,还有哪些是能够通过处理储备起来的相片,只有真正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动身,才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将数码相片存入电脑,扫瞄、查看、删除相片
教学难点:
将数码相片存入电脑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 情形小剧:课件出现一组云南的风景图,相伴着背景音乐《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师携带数码相机,和一位同学扮演成到云南旅行的游客,相机“咔嚓”“咔嚓”,留下了和漂亮风景的合影。

俩人在相机屏幕上观赏、交流着刚拍相片时,突然,老师扮演的这名游客说:“今天拍了好多照片,真想把它们都存入到电脑里面整理整理,但是……”
2. 抛出问题——这名游客该如何将数码相片存入电脑,对相片进行整
理呢?
3. 出示课题:整理数码相片(板书:9. 整理数码相片)
活动2【活动】活动一:将数码相片存入电脑
1. 教师展现数码相机、数据线以及读卡器,学生参照。

2. 学生观看视频:数码相机与电脑的连接方法。

教师补充讲解并演示将数码相片存入电脑的操作要点。

3. 任务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将数码相机中的相片存入电脑中。

小组之间能够互助。

4.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
通过数据线传输:直截了当用数据线连接电脑,不需要拔内存卡,操作简单。

通过读卡器传输:不需要携带相机,只要把内存卡拔出即可,便于携带。

活动3【活动】活动二:启动光影魔术手
1. 介绍几种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

2. 教师演示启动光影魔术手的方法:
(1) 双击桌面图标
(2) 开始——程序——光影魔术手
3. 任务二:学生操作,观看窗口,并尝试动手探究该软件的功能。

4. 教师作小结。

活动4【导入】活动三:扫瞄、查看和删除相片
1. 教师说明扫瞄照片是为了方便我们从许多相片中挑出符合要求的照片,整理相片。

2. 教师讲解扫瞄相片的方法,学生尝试。

4. 布置任务三:小组学习。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查看“漂亮的校园”文件夹中18号相片,完成表一:
相片序号
贺卡上的文字
文件大小
拍照日期
光圈
焦距
5.找出有瑕疵(如模糊、重复、不符合主题等)的相片,将序号填入表二,并尝试将它们删除。

有瑕疵的相片
相片序号
6.教师演示并补充说明:当数码相片被无限放大后,学生在发觉图像上显现了专门多小方格,教师说明小方格被称为像素,讲解像素。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7.请学生演示如何删除有瑕疵的相片过程。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师小结在编辑窗口中能够使用菜单栏中的编辑——删除命令,也能够在扫瞄窗口进行相片的删除,两者之间有些区别。

活动5【练习】活动四:拓展任务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
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请学生使用光影魔术手软件,整理出自己数码相机中的相关主题相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