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4余杭行系列之二--塘栖古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0214余杭行系列之二--塘栖古镇
2009年2月14日下午,刚从德清乾元镇(老城关镇)绕了一圈回来,就全身心投入到塘栖镇的游览中。
从地图上看,塘栖镇的位置挺特别的--它刚好处于杭州与湖州两地交界处,大运河在这里分为新、旧两条,一直到江苏吴江才重新汇合。
按理说,塘栖在以前是个商贸重镇,千里运河到达杭州前的最后一个驿站,之它为古镇,很觉得勉强,因为镇内的古建筑所剩无几,几条老街倒仍呈旧时模样,其街景与北仑的柴桥相似,但镇区面积要大得多,古镇风貌已所剩不多,虽然塘栖镇官方自诩为“古时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而且眼下又正值一轮轰轰烈烈的古建筑修复工程。
塘栖航迹图
塘栖在杭州市郊,小镇内河港成网,据说是隋时开凿运河,四方民工聚居到这个地方,于是取名塘栖
,栖即为居的意思。
塘栖为杭州的"北大门",在京杭运河为南北交通要道时,到了塘栖便意味着进入杭州地界。
舟车乏累
的旅客在塘栖停船打尖,歇脚放松,清洗一路风尘。
次日一早挂帆而行,到杭州城正是傍晚时分。
或许正
是因为这个地理原因,塘栖渐渐成为一个商业繁华、文化发达的集镇。
这个建于1300年前的小镇,在明清
时已经成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曾驻足塘栖,足以想象那时塘栖盛极一地的景象。
曾经繁华消散去,旧梦不堪往事提。
随着运河功用的淡化,塘栖的繁华失去了运河的滋润,小镇渐渐
衰落。
如今,一些塘栖人说起自己的家乡,总会用一种叹息的口气感慨家乡的落寞。
的确,比起其他一些
日子过得风风火火的江南小镇,塘栖显得黯淡了许多。
其实,相对于其他江南小镇,塘栖并不逊色,运河
的功用虽已淡化,但运河依旧存在,并可给塘栖另一种形式的滋
润。
而且虽说小镇已经败落,然诸多古迹
散落其间,旧时繁华踪迹犹存,寻访之时更是别有一番意趣。
塘栖镇总面积为7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万人。
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
镇区的东南有超山诸峰,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
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
河以后,小镇才初现雏形。
到了明代弘治年间,通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
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
由此可见,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哺育了塘栖。
塘栖原属仁和县管辖,民国后成立了杭县,塘栖便属杭县管辖。
解放前,塘栖分水南和水北两镇,水
南属杭县管辖,水北属德清县管辖,两县隔河而治。
1950年5月,德清县城关区双溪乡3村即原水北镇划归
塘栖镇管辖,结束了两岸分治的局面。
1958年,杭县建制撤消,塘栖隶属于杭州郊区。
1961年4月,钱塘
联社与老余杭县合建余杭县,塘栖隶属余杭县。
1985年11月,原丁河乡并入塘栖,1992年原塘南、宏畔、
超山三乡又一起并入塘栖,于是,其成为余杭区内的第二大镇。
广济桥
广济桥又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是余杭最著名的标志性古建筑物之一。
广济桥横跨京杭运河,全长83米,高13米,上下共有169级台阶,为京杭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
中间最大的石拱跨度为15.6米,北南各有三个对应的石拱,跨度分别为11.8米、8米、5.4米。
广济桥相传最早由唐代宝历年间大匠尉迟恭所建,距今应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
今存广济桥系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由鄞县人(今宁波鄞州区)陈守清募建。
此后历年来又多次修迄。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政府先后对其进行加固,运河改道,实施封航等。
近日,余杭区财政拨款200多万元专项资金实施维修工程,计划今年9月30日竣工。
“一时箫鼓闹如雷,齐向长桥河上来。
”清末学者俞樾在《塘栖水戏曲》中描摹了塘栖作为江南名镇,当年广济桥一带的繁华景象。
1989年,广济桥被命名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修复后的水北街古建筑
广济桥南端的镇区
郭璞古井
郭璞古井位于广济桥南岸。
相传系东晋文学家郭璞所建。
据光绪《塘栖镇志》记载:康熙己巳年,玄烨帝南巡,驻骅镇西,汲此井以供茶水。
乾隆年间,里人卓晁书“郭璞井”额于上。
道光年间重修,里人徐晟镌“汲古”两字于砖嵌诸壁。
1983年,镇城建办公室曾对此井进行勘测,探得井内均系以长形条石作井字状层层铺叠而成,此井离运河11米,井内水位竟比运河水位高出两米,但终因荒废日久,水质污染而难以饮用。
如今,塘栖镇已将此井疏通排污,加以恢复,成为古镇一景。
看,象不象一对巨型望远镜?
运河南端的建筑,以八十年代风貌为主,和北仑的柴桥老街风格相似。
广济桥西侧的运河。
穿越镇区的古运河并没有来往运输船只,只有一些船驳静静地停靠着。
下到运河边,终于清楚地看到广济桥的七个孔。
正在修复中的水北街,古建筑的整体面貌恢复了不少。
以为里面没有,铮铮拍打着房门,惊忧了老房子里的小朋友。
水北街原长2500米,除民居外还有油坊、庙宇、染坊等建筑,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的水北街道全长仅1425米,其中明清建筑沿街长750米,古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
留存老店的建筑风格独特,外层街面房,内设风火墙,现有厅堂14座,有平厅、楼厅、前后厅等,一般均带有后花园。
北街沿运河北岸,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浙江督抚胡宗宪、巡按御史周斯盛奏请朝廷,在水北街耶稣堂西侧设水利通判厅,亦称“添设府”。
1751年正月初二,乾隆帝幸临“通判厅”,圣谕立“御碑”。
光绪二十五年(1899),英苏格兰传教士金乐德在水北建耶稣教总堂。
水北街还有众多手工作坊。
如油车、染坊、酒酱作坊、米厂、哺坊,历史上商业曾十分繁华。
等古镇完全修复后,一定会是另外一个模样。
希望能修旧如旧,不要搞成太现代化的样子,看上去太假。
乾隆御碑
乾隆御碑位于广济桥北岸的水北街耶稣堂西侧,原杭州府水利通
判厅遗址内。
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二。
此碑高达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额,镌有双龙抢珠石刻,高1米,宽1.5米;碑身下有碑座,碑座出土高度1.1米,宽1.8米,厚1米。
整块碑地面高度达5.45米。
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
由于过去水北街分属德清、杭县两县管辖,以此碑为界,碑东为杭县,碑西为德清县。
加之此碑早被住户砌入围墙,只露出顶端一截,未能见其全貌。
所以,天长日久,人们一直将此碑认为是两县的分界碑。
1985年,塘栖区文化站进行文物普查,觉得此碑仅从碑额看就不像界碑,几次爬上去观察,认出“钦此”两字,于时拟文向县、镇反映。
时值《塘栖镇志》刚开始编纂,镇志编纂部门当即实地查考此碑,将碑上之字一个个拓了下来。
再查考诸多史籍,历经数月,终于查实:此碑竟是块御碑。
原来,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
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
为表彰浙省,皇帝大笔一挥,蠲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
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
2002年4月,塘栖镇人民政府出资二十余万元,拆除了御碑旁的房屋,搬迁了居住在此的居民,使尘封已久的乾隆御碑重见天日。
碑文:
钦奉上谕:朕巡幸江浙,问俗省方,广沛恩膏,聿昭庆典。
更念东南贡赋,甲于他省,其历年积欠钱粮,虽屡准地方大吏所请,分别缓带,以纾民力,而每年新旧并征,小民终未免拮据。
朕宵旰勤劳,如伤在抱。
兹当翠华亲莅,倍深轸切,用普均沾之泽,以慰望幸之忱。
著将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三年,江苏积欠地丁二百二十八万余两,安徽积欠地丁三十万五千余瀚,悉行豁免,俾吏无挂误,民鲜追呼,共享升平之福。
夫任土作贡,岁有常经,自应年清年款。
江苏积欠乃至二百二十余万之多,催科不力,有司实不能辞其咎;而疲玩成习,岂民间风俗之浇漓,尚有未尽革欤?朕以初次南巡,故特加恩格外,嗣后该地方官务宜谆切劝谕,加意整顿。
其在小民,亦当溺除旧习,勉效输
将,勿谓旷典,。
可希冀屡邀而维正之,供任其逋负也!其浙江一省,虽额斌略小于江苏,而积年以来,并无积欠,岂犬牙交错之地,不齐乃至与欤!此具见淅省官民敬事急公之义,而江苏宫民所宜怀惭而效法者也!朕甚嘉焉,着将本年应征地丁钱粮,蠲免三十万两,以示鼓励。
大运河在这里分为新、旧两条,一直到吴江平望才重新汇合。
镇区西北侧的老式厂房
塘栖镇政府
在镇政府的宣传窗上看到塘栖的经济数据:2008年全镇财政收入4.36亿元,其中镇本级1.75亿,农民人均收入14058元,是个比较富裕的江南大镇。
塘栖名片:
全国千强镇
浙江省文明镇
浙江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
浙江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
浙江省卫生镇
浙江省魅力乡镇
浙江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示范乡镇
镇政府东侧的小公园
来到八字桥
历史上的市南街一带是几个大家族聚居之地,现在已破坏得十分严重。
已开始全面修整。
我们骑着自行车在镇上转了小半天,骑了10公里。
天一直阴着,光线通透性不好。
来到晚上住宿的塘栖宾馆附近。
二月春来早,柳枝已吐芽。
这些沉船不知是作什么用的
塘栖宾馆。
标间120元,有停车位,无网络。
本来在广济桥西南侧去看过“塘栖旅馆”,30元有卫生间,但棉被感觉太脏。
所以住到
这里。
但没想到房间外马路边一夜间不知有何机器声翁翁响彻一夜,搞得我半夜醒来三次。
仿古步行街,生意看上去不旺。
邓丽君《雨霖铃》
(宋)柳永词
古月曲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长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
便纵有、
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