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人物画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昌硕人物画鉴赏
2014年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书画大师吴昌硕(1844〜1927 年)诞辰170 周年。
吴昌硕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家,曾言自己“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
且金石、书法、诗歌、绘画“四绝”,又融为完整的一体。
其篆刻、书法和绘画水平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公认为艺坛泰斗和“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
纵观中国书画中的人物画发展史,其从宋元之后便开始走向衰落。
尽管明万历时期学者利玛窦(1552〜1610 年)、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宫廷画家郎世宁(1688 〜1766 年)这两位意大利传教士为其注入了西洋人物画技巧等新的血液,但总归是难挽颓势、影响甚微。
相较于清代山水花鸟画的繁荣,人物画日趋没落。
直至吴昌硕时代,中国的水墨人物画开始呈现崭新的面貌。
1. 1893 年作《临金农醉钟馗图》立轴纸本设色99 X 39.5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与澳门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吴昌硕作品展所展出精品此图系大师50 岁时所作,著录于2007 年澳门民政总署出版的
《与古为徒:吴昌硕逝世八十周年书画篆刻特集•下》和2009 年江西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吴昌硕(上卷)》。
图中笔墨尚显稚嫩,但笔意朴拙。
尽管钟馗形象睅突其目,臃肿其躯,宽大其服,不同于以往人们印象中的钟馗,却多了一分憨态与人情味。
配以自题俚语,倒也不失为一幅大师早期的人物佳作。
2. 1908 年作《灯下观书图》立轴水墨纸本106 X 40.3厘米中国美术馆藏该图
是据友人沈石友诗意而作,著录于2009 年江西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吴昌硕(上卷)》。
该画笔墨变化微妙,浓淡枯湿交融,显示出作者用墨的奇巧。
画面人物倚卷观书,膝前置一竹架油灯,扬眉睁目,仅用寥寥数笔就画龙点睛般表现出人物专注读书的神采;十分活脱的泼墨衣衫,亦把文人冬季挑灯苦读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苦铁(吴昌硕的名号)画气不画形”。
吴昌硕人物画的题材、画法与特点吴昌硕绘画师从清末画坛“海派四杰”之一的任伯年(1840〜1896年), 他与任伯年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的大写意花卉,而人物画并不多见,并且也非大师所擅长。
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在吴昌硕书画的相关研究中也较少评及此方面。
但实际上,从大量吴昌硕的画集、画谱中不难发现大师的人物画在清末画坛可谓自出新意、独树一格。
笔者研究发现,他的人物画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如1915 年创作的《无量寿佛》、1920 年画的《竹林七贤图》等;另一种则是以表现人物为目的的绘画,并且以此类作品的创作为主,如1914 年创作的《十八罗汉图》,1920 年画的《布袋和尚像》等。
综观吴昌硕的人物画,不难发现大师人物画的画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其一,人物只勾衣纹不渲染。
其二,只渲染不勾衣纹。
其三,勾纹也渲染,双管齐下。
凡勾纹者,其线条必可见吴昌硕的书法用笔,不同时期的风格还存在着变化,即中年运笔多为篆籀,尤显古拙凝重之意;晚年下笔则爱用草篆,更有粗犷苍劲之感。
总的来说,吴昌硕的人物画有三个特点:一、其人物画多师法古人。
吴昌硕早年学画时,曾在陆心源、顾文彬、吴云等处观赏了
不少名人手迹,这对他的绘画当然也包括人物画的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其人物画创作也借鉴了前辈画家的画法,如任伯年、徐渭、朱耷、扬州八怪等。
三、其人物画在题材方面多是佛教人物,如观音、达摩、弥勒以及罗汉、布袋和尚、老僧等。
另外,吴昌硕也特别偏爱绘画钟馗题材,如1891 年他48 岁所作的《醉钟馗图》《钟馗见喜图》,和1893 年50 岁时所作《临金农醉钟馗图轴》,以及1921 年78 岁高龄时创作的《钟馗图》等。
吴昌硕时常以佛教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原因,除了民间普遍崇佛外,还因为大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及修身养性、一心向佛使然。
这从他创作的《观音渡海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老僧图》(现藏于苏州博物馆)、《达师航海图》(现藏于朵云轩)《自写小像图》(现藏于吴昌硕纪念馆)、《寿佛图》(现藏于荣宝斋)、《达摩面壁图》(现藏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画作中可见一斑。
3. 1914 年作《佛像》立轴纸本设色146 X 40.5厘米中国美术馆藏图中赤足立佛双手交合,面相饱
满,形容矍铄。
佛之卷发笔致生动有浓淡变化,用笔简洁而颇具表现力。
朱砂佛衣用“没骨法”画出,飞白处更显笔路之灵活,可谓意笔有势。
从题跋可知为摹清代画家王树毂(号鹿公)之作,但“摹其意、取其神,而不肖其貌”。
此画笔法与王树毂风格不合,大师仅摹其意,
是为自我突破。
4. 1920 年作《竹林七贤图》立轴设色纸本128.5 X 42.5厘米2011 年12月北京匡时拍卖成交价402.5万元该图尽管题材是“竹林七贤”,但是构图新颖别致。
图中将七人巧妙安置于画面的高低远近位置,疏密得当,聚散有序。
画中高山垂立,水流湍急,名士们
或携童过桥,或徜徉漫步,或亭阁高论,或岩端观景,十分切合主题立意,足见画家刻意经营之妙。
5. 1920 年作《布袋和尚像》立轴设
色纸本124.1 X 45.6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吴昌硕与任伯年私交甚厚,对其推崇有加。
此画从任伯年的人物画中借鉴了很多传神写照的因素,
可谓“楮墨传意态,笔下有千古”。
布袋和尚的形象诙谐可爱,为历
代人物画家所喜好,而此图也十分传神地将布袋和尚的特征描绘无遗。
6. 1923 年作《老僧图》立轴设色纸本135.2 X 64.8厘米苏州博
物馆藏著录于2009 年江西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吴昌硕(下卷)》。
画中老僧精神矍铄,神态安详,举止虔诚。
形容
十分清淡,用笔很是老到。
7. 晚年作《寿佛图》立轴设色纸本122.5 X 54厘米荣宝斋藏。
著录于2009 年江西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吴昌硕(下卷)》,为荣宝斋藏品系列展中近现
代绘画人物部分之展览精
品。
此帧人物画笔墨酣畅,下笔有神,诗画相映,构图巧妙,应该
属于大师晚年的人物画佳作。
8. 1927 年作《观音》立轴水墨纸本137 X 67厘米2004年12月北京荣宝拍卖成交价66 万元该图著录于1995 年台湾长流出版社出版的《震古烁今》。
作于1927 年,时年大师84 岁,是谢世前几个月创作的人物画精品。
作品气蕴厚重又淡雅之极,
观音神态祥和,细微之处与大师的神态有几分相像。
其笔墨文雅拙朴,又充满活力,呈现出勃勃生机。
谨防陷入人物画鉴定误区据笔者分
析,鉴定吴昌硕的人物画作品首先可从四个方面大致进行综合判断:第一,看作品中的金石、书法、诗歌、绘画是否融为一体。
第二,观察其人物画画面是否不重形的描绘,只重意境的表达。
第三,判断其书法入画的手法是否为篆籀或草篆。
第四,感受其人物画运笔风格是否厚重朴拙、浑然大气。
还有需要了解的是吴昌硕人物画作中的题款。
早年其书体多用仿钟繇的楷书,兼带行笔,或行书和篆书并用。
至69 岁后题款大多以行书落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鉴定时我们还应该观察吴昌硕的人物画作品所反映的整体气息。
如果作品的气息给人一种振奋的力量则是真品,反之令人颓唐不爽则必为赝品。
再者,了解大师人物画作品的
“石鼓”笔法十分重要,吴昌硕此笔法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写字绘画都是笔走中锋。
吴昌硕用墨一般都是用手磨的墨,水墨交融。
另外,大师的人物画与书法、篆刻、诗歌的气息十分匹配,同时诗
画相映,相得益彰。
对于吴昌硕人物画的真伪鉴别,除了掌握画作自身的特点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考证是否为代笔的问题。
吴昌硕晚年的人物画有一部分为其好友——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常委、著名画家王一亭(1867〜1938年)的
代笔人物,吴昌硕加以长款。
这类代笔画实际上可以视为两人的合作,亦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之妙。
一般来说,吴昌硕作品中的人物造型雍容而简率,运笔速度、节奏较快,有如行云流水,苔点则方硬。
王一亭爱用硬毫创作,而吴昌硕则喜用羊毫运笔。
王一亭的绘画特点是“以硬写柔,笔势刚峭”,而吴昌硕的绘画风格则“以柔写刚,金石情味毕现”。
由此看来,在笔线和水墨的深度及内蕴上,吴昌硕比王一亭稍胜一筹,而更耐人寻味。
目前在吴昌硕人物画作品的鉴定上存在一些误区,即有人言大师39 岁以后得到了一个他很喜欢的缶,便自号“老缶”,故如其题款为“老缶”的作品,必为39 岁以后所作。
但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大师32 岁时即自号为“缶”。
此外还有人说大师40 岁时才始用“昌硕”之名,但其后代那里就有幅大师39 岁时所题“昌硕”的作品。
另外有人认为大师70 岁后题“吴俊卿”的都是伪作,但有人所见他在75 岁题的“弟吴俊卿”。
白石先生曾认为有一幅吴昌硕的作品画得很好,但有人据“老缶吴昌硕”的题字就认为它是赝品,其实大师的作品中题“吴昌硕老缶”的尽管不少,但是题“老缶吴昌硕”的虽然不多却也有,故不能绝对化地用它来判断真伪。
特别是印
章,我们也不能想当然地单独把它作为鉴定根据,大师早期的印风较杂,而现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印章造假亦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