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苏武令-塞上风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纲《苏武令-塞上风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苏武令-塞上风高》
塞上风高,①渔阳秋早,②惆怅翠华音杳。
③驿使空驰,④征鸿归尽,不寄双龙音耗。
⑤念白衣,⑥金殿除恩,⑦归黄阁,⑧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⑨伤时多故,⑩未作救民方召。
(11)调鼎为霖,(12)登坛作将,(13)燕然即须平扫。
(14)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15)
【注释】
①塞上:边防线上。
②渔阳:古郡名。
战国燕置,唐时河北道的蓟州改称渔阳郡,辖地在今北京市东面的地区。
此指北方。
③翠华: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常借指皇帝。
此指宋高宗。
建炎间(1127—1130),高宗的小朝廷在江浙一带四处奔逃避难、行止不定。
一般臣民难知其确信,故有音信杳然的感叹。
④驿使:信差,传递公文信件的人员。
⑤双龙:指宋徽宗、钦宗。
北宋灭亡后,他们被金兵俘虏北去。
音耗:音信。
⑥白衣:古代称无官的平民为白衣。
⑦金殿:皇宫内的金銮殿。
除恩:授官加恩。
⑧黄阁:汉代丞相听事的门叫黄阁。
此指作者官至宰相。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即位后,首任李纲为宰相,但李纲为相仅七十五日便被罢职,未能全面施展他的政治、军事才略,故下说“未成图报”。
⑨丹衷:丹心、忠心。
⑩多故:多挫折。
此指宋高宗听信投降派的谗言,把他罢职、贬官。
(11)方召:指周朝的方叔、召虎。
二人为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大臣,后因以方,召称国家的重臣。
《晋书·王鉴传》:“愚谓尊驾宜亲幸江州,然后方召之臣,其力可得而宣。
”
(12)调鼎:喻宰相治理天下,如鼎之调味。
霖:雨。
比喻有盖于天下百姓的功德。
(13)坛:用土筑的高台,古代盟誓、封拜大将等皆用之。
(14)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大捷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此处借指北方的金兵。
平扫:消灭、平定。
(15)天表:天生的仪表,用以称帝王。
此指宋徽宗、钦宗。
【译文】
北方边塞上秋高风紧,伤感的是至今朝廷和皇上行止不定。
传递信件的使臣徒然奔驰,南归的鸿雁都已飞尽,仍不见有徽、钦二帝带回的音信。
想从前,我从布衣平民到金銮殿受恩命,官至宰相一品,到如今君恩未报事业未竟。
谁能理解我辅佐君王的忠心耿耿,更伤心命运多舛常落陷阱,不能象方叔召虎那样救民危难使国中兴。
倘若是我能重宰天下,登上高台拜大将,一定能将北方的战火烟尘都扫清。
统帅十万精兵健将,横行沙漠,去迎回被囚的徽钦二圣。
(汤俊峰译)
【集评】
宋·赵彦卫:“绍兴初,盛传《苏武令》词,……云李丞相纲作,未知是否”(《云麓漫钞》卷十四)。
现代·唐圭璋:“李忠定纲,忠肝义胆,发为诗馀,亦慷慨沉雄。
……此词绍兴初盛传。
初叙塞上荒凉景象,及国主蒙尘之惨。
次叙孤臣报国忠忱及救民宏愿。
末叙受知领兵,决心抗敌,必无不胜之理。
入则宰辅,出则大将,天下安危,系于一身,观词之吐露,可以识其精忠矣”(《词学论丛·读词札记》)。
【赏析】
此词作于建炎末、绍兴初(1130—1131)。
其时李纲遭贬,离开了火热的抗金前线,但他的心仍忧念着民族的生死存亡,他渴望能够再度出将入相,率领精兵,平灭强敌,收复中原,横渡沙漠,迎回二帝。
精忠慷慨,堪为岳飞《满江红》的前奏曲。
此词也体现出李纲作为政治家的深沉的气质个性,情绪怨而不怒,不似岳飞词的激清澎湃,“壮怀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