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初一初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初一初中历史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根据片段联想:①发现于周口店的龙骨山②能够直立行走③已经使用火④过着群居生活,题中所述的这一远古人
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2.“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
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3.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
毛泽东也写了“聪
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
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4.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
A.通过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B.凭借家族特权,继承首领位置
C.治水建立功业,人民拥戴上台
D.通过禅让制度,大家推荐继位
5.第一位以王位世袭制而诞生的君主是
A.尧
B.舜
C.禹
D.启
6.《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
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
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
B.商
C.西周
D.战国
8.在我国,古人常以“牛”“耕”取作名、字。
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当时牛耕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牛耕开始使用于
A.战国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朝
D.汉朝
9.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其主要目的是
A.解除边境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
B.借天子的影响来发展齐国霸业
C.为了维护和巩固分封制
D.确保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10.位于岷江中游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白渠
D.大运河
11.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
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12.《史记·秦本纪》记载:“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始皇时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分管
A.刑狱
B.军事
C.行政
D.监察
13.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
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1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称
赞的历史人物是
A.项羽和勾践
B.陈胜和吴广
C.刘邦和项羽
D.楚庄王和晋文公
15.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
A.人心思安以民为本
B.安定天下发展生产
C.稳定社会巩固政权
D.借鉴前朝收揽人心
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直接目的是?受到哪一国君的支持?
(2)根据材料一卫鞅的话语,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启示?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秦王扫六合”有何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
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
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
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一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江苏初一初中历史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根据片段联想:①发现于周口店的龙骨山②能够直立行走③已经使用火④过着群居生活,题中所述的这一远古人
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察学生对北京人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观察
①②③④,①在周口店龙骨山,说明我国这种远古人类的生活地点,②能够直立行走,但还保留着猿的一些特征,说明那时的人类还保留着某些古猿的特征,③会用火烧烤食物,说明这时候的人类已经会使用天然火,④过群居生活,说明这时候的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综上判断,这是我国远古人类,而且是更高级点的北京人,A,C项是迄今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D项比起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具备了现代人的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
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
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
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3.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
毛泽东也写了“聪
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
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黄帝是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生于有熊(今河南郑州市)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阪泉之战是黄帝与
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后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的祖先。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4.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
A.通过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B.凭借家族特权,继承首领位置
C.治水建立功业,人民拥戴上台
D.通过禅让制度,大家推荐继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这里特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5.第一位以王位世袭制而诞生的君主是
A.尧
B.舜
C.禹
D.启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尧、舜、禹都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是通过禅让制产生的。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所以他是第一位以王位世袭制而诞生的君主。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6.《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
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目中“分赐疆土”的关键词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是D。
分封制就是周王把徒弟分封给贵族、子弟、功臣等的一种制度。
A项,西周并不实行禅让制,所以错误。
B项和C 项,世袭制和奴隶制与题目意思无关。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
B.商
C.西周
D.战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为这个时候有了
甲骨文。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8.在我国,古人常以“牛”“耕”取作名、字。
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当时牛耕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牛耕开始使用于
A.战国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朝
D.汉朝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牛耕的使用。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9.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其主要目的是
A.解除边境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
B.借天子的影响来发展齐国霸业
C.为了维护和巩固分封制
D.确保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
伐不服。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0.位于岷江中游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白渠
D.大运河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渠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联结起分流南北的湘江、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
白渠,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
大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杭州。
因此选A。
此题考查基础知识。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1.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
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有关知识。
题文材料“天下之事无
大小,皆决于上”的意思是:天下的所有事情,都是皇帝一人做决断,这是秦朝皇帝专权的表现,反映出秦朝政治
的本质是皇权专制。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2.《史记·秦本纪》记载:“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始皇时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分管
A.刑狱
B.军事
C.行政
D.监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题目要求的是丞相的职能,根据所学是行政,属于基础知识。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3.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
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题目的关键信息是秦朝的一位商人,秦朝的货币是方孔圆形币。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称
赞的历史人物是
A.项羽和勾践
B.陈胜和吴广
C.刘邦和项羽
D.楚庄王和晋文公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秦末,巨鹿之战;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春秋,勾践灭吴。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5.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
A.人心思安以民为本
B.安定天下发展生产
C.稳定社会巩固政权
D.借鉴前朝收揽人心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是,休养生息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吃了败仗,就和
勾践一样,一个是经济困难还有一个就是人丁稀薄,那个时侯打仗靠的就是人。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直接目的是?受到哪一国君的支持?
(2)根据材料一卫鞅的话语,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启示?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秦王扫六合”有何意义?
【答案】(1)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秦孝公
(2)要学会创新,还要主动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
(3)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秦始皇嬴政。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指的是商鞅变法;其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受到秦孝公的支持。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卫鞅的话语,对我们现在的启示是:要学会创新,还要主动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要根据国情,适时的进行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懂得变通,努力为国家做贡献。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联系有: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奠定
了经济基础。
材料二中的秦王是秦始皇嬴政;“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
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
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
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
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
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一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答案】(1)分别是孔子、韩非各属于儒家、法家。
(2)历史地位: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因材施教
(3)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韩非提倡法治,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孔子、韩非;他
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儒家、法家。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
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列出一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是: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教
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因材施教。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的不同是: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韩非提倡法治,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对治国问题的认识是: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