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道、意、象、构、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道、意、象、构、
言
林安梧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1)001
【摘要】阐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五个层级:道、意、象、构、言.指出"说明"是外在
因果的表述;"解释"是内在理由的阐发.解释之所涉有两个不同之次序,理论逻辑次序
之先后,重点在于"内在的契入理解";时间历程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实际行动的进程".进行解释时,理论逻辑之次序与时间历程之次序,是一体的两面,他们彼此之间有
一种互动关系,即所谓"解释学的循环".学问之道需先穿透语言文字的遮蔽,上通于道;
再由道而开显,"诠释"是站在某个"视点"展开的理解活动,再给出一套语言文字符号
的建构.学问不能停留在"语句、结构"层次,要"得意忘言、以意逆志、志通于道",我
们可以说这是"造乎其道"的诠释学.
【总页数】9页(P31-39)
【作者】林安梧
【作者单位】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2;B21
【相关文献】
1.中国哲学关于名实、言象意关系论述中的信息认识论思想 [J], 邬焜
2.论“意”及作为哲学之“意”的空间性--从言、象、意论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性之五 [J], 邓伟龙;尹素娥
3.读言·明象·入意——文学作品的“言→象→意”教学模式建构 [J], 黄丽君
4.“言、象、意”理论与主题报道采写 [J], 范步淹
5.诠释的层级:道、意、象、构、言 [J], 林安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