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出土的那些历史文物,身为阿城人不可不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城出土的那些历史文物,身为阿城人不可不知!阿城史称“金源内陆”,被中外史学家誉为“全人类宝贵的历史遗存之一”。

正是由于它独特的历史
文化,迄今为止已经挖掘出许多宝贵的历史文物。

身为阿城人,你怎么能不知道这些?
1、铜座龙
1965年出土于阿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的“铜座龙”,为国家一级文物,原型高19.6厘米,重量为
2.1公斤,造型独特,集四种动物特征于一身:龙头、狮尾、麒麟背、犬身,为金代皇帝御辇的
饰物。

现存于省博物馆。

2、银质马镫
金上京博物馆藏品。

1995年金代古城半拉城子出土。

马镫为银质,高17.4厘米,宽15厘米,重
920克。

其中一面缘穿的左右两侧,分别錾刻文字,究为何字,尚不能确认,疑为契丹文或女真
文。

半拉城子为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居住之古城,从马镫的形制、质地和出土地点看,当属金初
女真贵族所用之物,此种器物尚属初次发现,为珍稀之品。

3、砖雕供养人
在金上京城的北城西北角一古建筑遗址处出土了两件砖雕供养人,皆部分残损。

塑像作圆脸,
高髻,头微低,二目平视若深思状,宽衣博带,双手合十,表现十分虔诚。

据《金史济安传》
载,金熙宗本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太子济安生病时,他曾“幸佛寺焚香,流涕哀祷”。

济安死
后,“命工塑其像于储庆寺”。

其塑像,当为供养人。

从此文物上看,女真族的雕塑艺术已达到可
观的程度。

4、葵口玛瑙碗
2004年6月9日,在阿城区南城三组出土,被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收藏。

此器深腹、葵花口。

玛瑙
材质莹润,光滑如水,碗壁磨轻薄。

半透明泽灰,呈玻璃光泽,内透着如层层云朵,绚烂多
姿。

圆滑细腻,比较精巧,体现出圆浑流畅,朴实自然的大众风格。

它的出土,在本地区当属
首次出现,甚为少见,为我们研究金上京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5、金币“宣和元宝”
1996年4月27日,阿什河乡南城村8组农民冯某,在阿什河中筛沙子时发现一枚古币。

金质,形
制如北宋小平钱,窄缘广穿,楷书旋读,直径为2.2厘米,重2.8克,“宣和”乃北宋皇帝宋徽宗的
年号(1119年-1126年),此时期内,北宋造币有“宣和元宝”、“宣和通宝”,均为铜制,为流通货
币,而金质“宣和元宝”过去尚未发现,估计此钱为皇帝特制,赏赐给宫中后妃之玩物,数量极
少,这枚金质“宣和元宝”可能是在金兵攻破北宋京城,随着北宋的皇帝、后妃一起流落到金源故
地的仅此一枚堪称珍品。

6、银壶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藏品,1981年7月10日阿什河乡双城村金墓出土。

高22.5厘米,重0.7公斤。

该壶为圆柱形长颈,广肩下窄,深腹圈足。

宝塔形盖环系在壶柄上,与柄相对一侧置壶嘴。


壶工艺难度较大,但制作较精。

参照阿城出土的其它金银制品看,当属本地产品。

从器物形制
上看,深受辽文化的影响,通过此壶可见上京工艺技术之一般。

是一件较为珍贵的金代文物。

7、龙纹雕砖
1964年5月采集于金上京皇城第二殿址,长方形,长36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重5.4公
斤,青灰色,主纹为三瓜形龙,底饰云卷纹,形象生动。

雕砖左上角部分残缺,上部正中纹饰
略有磨损。

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中,曾记述了他目睹的金代初年(太宗)上京官殿
有:“以五彩间结山石及仙佛龙象之形”,可见金初以龙为饰进入皇宫建筑实有其事。

龙原本是华
夏族自远古开始的图腾偶像,在金代龙的形象仍然出现在皇宫建筑中和民俗文化中,这表明女
真人在向封建制过度及后来逐渐强大时都吸收了诸多的中原文化。

8、“行人王林”银锭
1978年10月出土于金上京故城中的白城村四队,为一批窖藏银器中的一件。

银锭呈亚腰形,下
两端外凸略宽。

有“行人王林”、“伍拾两文”、“库使”、“库副”、“库子”及“使口”等錾刻。

银锭上
的“伍拾两文”的錾刻与金朝“银每锭五十两,其直百贯”相符,故此断定为金朝的货币。

从刻有“行
人王林”等文字来看,当是行会的头目,这些人都是金上京某一行业组沿织的成员。

由此可见,上京城内也有如临安商贾的“团”、“行”这类的组织,这也是上京城商业繁荣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9、鎏金铜佛
1979年4月19日在金上京皇城内出土的鎏金铜佛,肉髻,面相方圆,眉目清秀,两耳垂肩,二目微闭平视。

身着通肩袈裟,左手手心向上放在腿上,右臂曲肘,右手半握,结跏跌坐在莲花座上。

佛像形体比例略短,但神态逼真,气度潇洒,衣纹流畅。

佛像鎏金已大部分脱落,但因铜制较好,仍具有较高的光洁度,使之成为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10、心心相印铜镜
1981年在金上京出土一面心心相印铜镜。

镜呈葵花形带柄,有“官”字刻款和花押。

通长12.9厘米,缘原0.4厘米。

镜中心面有上不两个心字扣合在一起。

俗称其为心心相印镜。

该镜设计巧妙,造形精美,主题明确突出,充分表达男欢女受,两颗跳动的心紧紧扣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心,是金代男女表年恋爱定情之信物。

11、双鲤鱼纹镜
1964年在阿城新华乡出土的“双鲤鱼铜镜”,重达12.4千克,直径43厘米,这面距今近千年的铜镜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铜镜,是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铜镜之王”。

在出土的金代铜镜中,双鱼镜是突出的代表。

女真人长期从事渔猎活动,鱼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金代双鱼镜充分显示出女真民族对鱼的热爱之情。

同时,鱼又有富贵吉祥、祈望多子多孙的含义,寄托了女真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12、宝严大师塔铭志
1908年在金上京城西北600米,金代宝胜寺遗址处发现。

此铭志有的放于塔上,为一六角六面形带散装冠的石幢,六面刻有铭文664字,大都可辨,记录了宝严大师在上京弘扬佛法的经历。

是证明阿城白城古城遗址即金代上京城的确凿文字证据。

13、莲花铭文银质棺桧
此银质铭牌,于1988年5月阿城金代齐国王墓中出土,通长48.5厘米,宽35.5厘米,重320克,中部有铭文“太慰开府仪同三司事齐国王”,出土时钉置在棺盖中部,明确标识出墓主人身份。

该墓还同时出土30余件男女服饰,对研究金代服饰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此墓的发现,被誉为塞北的“马王堆”。

14、承安宝货
1985年出土于阿城市杨树乡,国家一级文物。

宝货为一束腰银铤,长4.8厘米,宽处3厘米,束腰处2.1厘米,厚0.55厘米,重58.8克。

当年铸后不久,发现私铸掺假现象,废止,实际只流通三年。

因数量很少,成为研究货币史的珍贵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