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必修3第三章的第一节从免疫的概念入手,介绍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两道防线的组成以及防御方式。

从内容上说是内环境与稳态的延伸,是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
1.2 教学重点
免疫的概念;人体如何通过两道防线抵御病原体侵入机体。

重点突破:应用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比如皮肤完好时不会有病菌侵入,但是破损以后病菌便会趁机侵入,引起红肿、化脓。

从而让学生明白两道防线的区别与联系。

1.3 教学难点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的变化。

难点突破:采用课件直观展示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动画来直接反应内部变化,同时联系学生平时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身体的感受。

2.学情分析
认知特点分析: 学生的认知表现在总是从直观的,感兴趣的方面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通过采用流行性传染病引入、资料分析、课件演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

学习起点分析: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但内环境的稳态也离不开免疫系统的“保驾护航”,教材在此安排《免疫》一节的内容,不但在知识体系上得到了补充,而且也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此外,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了一些非特异性免疫的知识,但对机体如何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存在很多疑问。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①说出免疫的概念。

②说出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的方式。

说出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联系实际,加深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获得学习的体验。

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4.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本节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人体免疫的生活实际例子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①通过对近几年爆发的传染病防治策略分析,对免疫的概念提出。

②通过不同部位的细菌数数据以及去除油脂后细菌数的材料分析,理解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的防御方式。

③分析皮肤破损后会出现发炎;疼痛;发热;以及出现脓液的原因,掌握第二道防线的防御方式。

④通过唾液杀菌的讨论,进一步理解两道防线,同时明确两者间的区别。

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深入、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增加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活跃课堂气氛,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5.教学过程概述
5.1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创设情境】:运用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由近些年发生的传染病入手。

通过展示03年“非典”,近几年的禽流感,今年的手足口病图片,以贴近实际引入。

疫情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内容,引出免疫的概念。

将教材知识内容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过程来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5.2 免疫的概念和方式
【教师活动】: 1.免疫的概念提出
2.免疫的历史:课件展示牛痘预防天花的发展历史,教师讲述
3.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4.机体有哪些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这些防线是可以分成几类?
【设计意图】:规范概念;让学生了解免疫的历史背景,增加历史责任感;了解免疫的三道
防线。

【学生活动】:阅读理解;了解免疫的历史以及免疫系统的组成;思考并解决问题。

5.3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教学
【教师活动】: 材料展示:
居民区的空气中细菌数
医院环境中空气细菌数
健康人手部皮肤细菌数
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周围有大量的细菌,但是否能自由的进入人体呢?为什么?
材料分析:正常的皮肤和去除油脂的皮肤上大肠杆菌数目的差异,原因是什么?
思考:是否所有的病原体都无法进入到身体的内部呢?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和生活常识,让学生自己体会皮肤对病菌的阻挡作用,将新知识内化进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得出体表的机械性阻挡作用,包括皮肤和内部的黏膜。

思考并得出结论: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细菌。

5.4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教学
【教师活动】:展示人体血常规化验单,提问: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会做出什么反应?思考:在皮肤破损后会出现发炎;疼痛;发热;以及出现脓液,这些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讲解: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非特异免疫中如何发挥作用。

提问:唾液能够杀灭进入口腔的细菌,这是否属于第二道防线?
【设计意图】:在理解第一道防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当病原体进入身体内环境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使得第二道防线的教学顺利展开。

【学生活动】:阅读并理解第二道防线同时明确体内做出的反应,建立人体主动保护的观点。

讨论掌握区别两道防线的方法
5.4总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来说一说,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是第一道还是第二道防线?并给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判断。

【设计意图】:学生学完非特性免疫后往往对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比较模糊,比如胃液中的胃酸杀菌容易误以为第二道防线。

对此应作总结分类。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总结特点。

并对所给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