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语言规范与创新》之《汉字的造字法》课件 (共88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的出现,才是六书理论完全成熟的 标志。
81
7
汉代之后“六书”的名称与顺序
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 汉字起源图画,象形、指事、会意都和图画有密切 的关系,所以次序较前;
2. 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则是在象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也符合由表意到标音的文字发展规律,所以形 声字在后;
51
58
神
原意为“神”,被“申”“电”借去不还, 加个“示”
51
59
祭
象以手持牲肉祭神,數點象血滴形,或曰 象肉汁。本義是持肉獻祭。後期加從 「示」,「示」象祖先或神主的祭牌,強 調祭神之義,
51
60
祝
從「口」從「卩」(象向天張開口的跪坐人 形
51
61
借字加注形符
祐
《说文》:“祐,助也。从示、右聲。”
51
63
祀
《说文》:“祀,祭無巳也。从示、巳 聲。”
51
64
邑部字
豐——酆 奠——鄭 北——邶 朱——邾������ 甘——邯
無——鄦 匽——郾 登——鄧 咢——鄂
51
65
2.形声同取式
判定的条件
一是它们一开始便是以一种完善的形声结 构出现的;
二是这些字的构成有着与之密切相关的特 定的语言文化背景——比如在一定时期与这 些形声字相关的语言文化现象十分流行, 造字者浸润其中,可以毫不费力地实现造 字的愿望;或某一时期一类新事物的出现 引发出一大批新字的产生,无须经过艰难 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
1.加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 事符号来表示新造字的含义。
81
34
天:
《说文》:天,颠也。
亦:
56
35
夫:
寸:
56
36
2.减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 通过减少笔画来提示新造字的词义。
81
37
孑
《说文》:“孑,无右臂也。”
81
38
孓
《说文》:“孓,无左臂也。”
81
39
以上几个字形的共同特点都是在 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性的符 号,而字义都是通过这些符号显 现的,我们称为指事字。
51
67
甲骨文从“木”之字
杞
柏
柳
51
68
甲骨文从“水”之字
涂
洄
汝
51
69
战国文字从“竹”之字
51
70
战国文字从“糸”之字
51
71
3.加注声符式
鳳
51
73
唱 咏 呼 问
以上几个字形,一部分表意,一部分 表音,我们称为形声字。
56
74
五、假借
(一)定义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 事,令长是也。”
③声转说:以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词造字为转注。即注 重两字字义和字音的关联来解释转注。
代表人物——章炳麟 章氏《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字之未造,语言先 之矣,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语有殊,名义一也, 其音或双声相转,叠韵相迤,则为更制一字,此所谓转 注也……何谓建类一首?类,谓声类,首,为语基 (“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考、老同在幽部, 其义相互容受,其音小变,案形体,成别枝;审语言, 同本株,虽制殊文,其实公族也。”
“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结构讲 清楚。至于旧有的转注说中有价值的内容, 有的可以放到文字学里适当的部分去讲, 有的可以放到语言学里去讲。总之,我们 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 定义的争论中去。”(裘锡圭《文字学概 要》,页102)
。 肰rán : 犬肉也,从犬肉。
四、形声
(一)定义
▪ 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 譬相成,江河是也。”
51
54
(二)形声字的类型与形声字 的产生
1.加注形符式的形声字 2.形声同取式 3.加注声符式
51
55
1.加注形符式的形声字
本字加注形符
51
57
祖
原意为“祖”,被“且”借去不换,加个“示”
六、转注
定义
许慎: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39
84
①形转说:从字的外形考察,以与部首字可以互训的形声字 为转注。即注重两字字形的关联来解释转注。
代表人物——南唐·徐锴、清·江声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江、河可以同谓之水,水不可 同谓之江、河;松、柏可以同谓之木,木不可同谓之松、 柏。”他们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的部首,而 《说文》在每一部首下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同意相 受”。例如“考”属“老”部(考的意符是“老”)即受意 于“老”,意思相近,可以互相解释。“松”、“柏”属 “木”部,即受意于“木”。这实际上是把《说文》同部首 的字当作了转注字。
3. 假借只是有读音上的联系,与字义无关,所以放在
81 最后。
8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
56
9
一、象形
(一)定义
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 月是也。
1. 诎,通“屈”。 2. 诘屈:弯曲;曲折。
81
11
日、月
(二)象形字的类别
段玉裁说:“有独体之象形,有合体之 象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十 五上) 1.独体——全体象形、省体象形 2.合体
81
27
眉
《说文》:“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 之形。”
81
28
果
《说文》:“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 在木之上。 ”
81
29
瓜
以上几个字形均是实物的形象描绘, 这类文字我们称为象形字。
56
31
二、指事
(一)定义
许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81
33
(二)指事字的类別
56
40
三、会意
(一)定义
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 信是也。
1. 比:排比,组合。 2. 谊:通“义”。 3. 指撝huī:意义指向的地方。 4. 武、信:“止”本象人的脚,在别的会意字中
多表人的行走前进,所以止戈会意是持戈前进 ,即征伐用兵的军事行动之意;“信”字是以 “言”作形符以“人”作声符的形声字,而非
②义转说:即以互训为转注。即注重两字字义的关联来 解释转注。
代表人物——清戴震、 段玉裁 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其义转相为注, 曰转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其义类,所谓建类一 首也;互其训诂,所谓同意相受也。” “转注尤言互训 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之谓转注。” 这就是说,凡是同义可以互相解释的字,都是转注字。
会意字。
81
42
(二)会意字的类别
1.比形会意:构成会意字的偏旁之间, 在形象上有联系,通过形象的会合去 产生新义。
81
43
步
81
44
伐
81
45
鬥
81
46
取
《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 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81
49
2.比意会意:组成会意字的偏旁之 间没有形象的关联,而只有意义的 会合。
81
13
1.全体象形:象形字表示的是15
心
角
81
17
18
鼎
81
19
鬲
81
壺
81
20
爵
81
21
貝
81
22
雨
2.省体象形:象形字只表示所象之 物的一部分。
81
24
牛
羊
3.合体象形:有些象形字,所象之物难 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来难以辨认, 于是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
81
50
雀:小鸟 劣:弱也 尘:小土为“尘” 尖:上小下大为“尖” 卡:不上不下 烦:头似火烧
81
51
耷dā :从大耳,本义是大耳朵。 岩:从山石,本义是山上的石崖。 嵩:从山高,本义是高山。后借以表中岳
山名。 昶chǎnɡ :从日永,永有长义,本义是日长
本无其字——原因
依声托事——法则
段注:“托者,寄也,谓依傍同声而 寄于此,则凡事物之无字者,皆得有 所寄而有字。”
39
76
(二)类型
1.借义独存,本义消失
我
ß 《说文》:“我,施身自谓也。” 王国维:“我字疑象兵器形,训余 为借义。”
39
78
2.借义、本义並行
耳 斤 盛 《說文》:黍稷在器中以祀者
汉字造字法
56
1
253
汉字,就是记录汉 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是扩大汉语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交际功 能的辅助工具。
第一节 六书说的形成
什么是“六书”
“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 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 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
“六书”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周
礼》
《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 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 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 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81
5
汉代解释“六书”的三家
班固: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假借 郑众:象形 会意 转注 处事 假借 谐声 许慎:指事 象形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81
6
《说文解字·叙》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 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 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 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也。
3.借义习用,另造“本字”
孚——俘 《诗·大雅·下武》:“王配于京
,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 之孚。” 郑玄笺:“孚,信也 。”
無——舞
甲骨文:無,允从雨。
后借用为“有無” 之“無”。另造 “舞”字表示本义。
39
81
4.借义习用,另造专字
師——獅 倉庚——鸧鹒 占——佔
81
7
汉代之后“六书”的名称与顺序
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 汉字起源图画,象形、指事、会意都和图画有密切 的关系,所以次序较前;
2. 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则是在象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也符合由表意到标音的文字发展规律,所以形 声字在后;
51
58
神
原意为“神”,被“申”“电”借去不还, 加个“示”
51
59
祭
象以手持牲肉祭神,數點象血滴形,或曰 象肉汁。本義是持肉獻祭。後期加從 「示」,「示」象祖先或神主的祭牌,強 調祭神之義,
51
60
祝
從「口」從「卩」(象向天張開口的跪坐人 形
51
61
借字加注形符
祐
《说文》:“祐,助也。从示、右聲。”
51
63
祀
《说文》:“祀,祭無巳也。从示、巳 聲。”
51
64
邑部字
豐——酆 奠——鄭 北——邶 朱——邾������ 甘——邯
無——鄦 匽——郾 登——鄧 咢——鄂
51
65
2.形声同取式
判定的条件
一是它们一开始便是以一种完善的形声结 构出现的;
二是这些字的构成有着与之密切相关的特 定的语言文化背景——比如在一定时期与这 些形声字相关的语言文化现象十分流行, 造字者浸润其中,可以毫不费力地实现造 字的愿望;或某一时期一类新事物的出现 引发出一大批新字的产生,无须经过艰难 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
1.加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 事符号来表示新造字的含义。
81
34
天:
《说文》:天,颠也。
亦:
56
35
夫:
寸:
56
36
2.减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 通过减少笔画来提示新造字的词义。
81
37
孑
《说文》:“孑,无右臂也。”
81
38
孓
《说文》:“孓,无左臂也。”
81
39
以上几个字形的共同特点都是在 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性的符 号,而字义都是通过这些符号显 现的,我们称为指事字。
51
67
甲骨文从“木”之字
杞
柏
柳
51
68
甲骨文从“水”之字
涂
洄
汝
51
69
战国文字从“竹”之字
51
70
战国文字从“糸”之字
51
71
3.加注声符式
鳳
51
73
唱 咏 呼 问
以上几个字形,一部分表意,一部分 表音,我们称为形声字。
56
74
五、假借
(一)定义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 事,令长是也。”
③声转说:以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词造字为转注。即注 重两字字义和字音的关联来解释转注。
代表人物——章炳麟 章氏《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字之未造,语言先 之矣,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语有殊,名义一也, 其音或双声相转,叠韵相迤,则为更制一字,此所谓转 注也……何谓建类一首?类,谓声类,首,为语基 (“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考、老同在幽部, 其义相互容受,其音小变,案形体,成别枝;审语言, 同本株,虽制殊文,其实公族也。”
“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结构讲 清楚。至于旧有的转注说中有价值的内容, 有的可以放到文字学里适当的部分去讲, 有的可以放到语言学里去讲。总之,我们 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 定义的争论中去。”(裘锡圭《文字学概 要》,页102)
。 肰rán : 犬肉也,从犬肉。
四、形声
(一)定义
▪ 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 譬相成,江河是也。”
51
54
(二)形声字的类型与形声字 的产生
1.加注形符式的形声字 2.形声同取式 3.加注声符式
51
55
1.加注形符式的形声字
本字加注形符
51
57
祖
原意为“祖”,被“且”借去不换,加个“示”
六、转注
定义
许慎: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39
84
①形转说:从字的外形考察,以与部首字可以互训的形声字 为转注。即注重两字字形的关联来解释转注。
代表人物——南唐·徐锴、清·江声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江、河可以同谓之水,水不可 同谓之江、河;松、柏可以同谓之木,木不可同谓之松、 柏。”他们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的部首,而 《说文》在每一部首下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同意相 受”。例如“考”属“老”部(考的意符是“老”)即受意 于“老”,意思相近,可以互相解释。“松”、“柏”属 “木”部,即受意于“木”。这实际上是把《说文》同部首 的字当作了转注字。
3. 假借只是有读音上的联系,与字义无关,所以放在
81 最后。
8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
56
9
一、象形
(一)定义
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 月是也。
1. 诎,通“屈”。 2. 诘屈:弯曲;曲折。
81
11
日、月
(二)象形字的类别
段玉裁说:“有独体之象形,有合体之 象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十 五上) 1.独体——全体象形、省体象形 2.合体
81
27
眉
《说文》:“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 之形。”
81
28
果
《说文》:“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 在木之上。 ”
81
29
瓜
以上几个字形均是实物的形象描绘, 这类文字我们称为象形字。
56
31
二、指事
(一)定义
许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81
33
(二)指事字的类別
56
40
三、会意
(一)定义
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 信是也。
1. 比:排比,组合。 2. 谊:通“义”。 3. 指撝huī:意义指向的地方。 4. 武、信:“止”本象人的脚,在别的会意字中
多表人的行走前进,所以止戈会意是持戈前进 ,即征伐用兵的军事行动之意;“信”字是以 “言”作形符以“人”作声符的形声字,而非
②义转说:即以互训为转注。即注重两字字义的关联来 解释转注。
代表人物——清戴震、 段玉裁 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其义转相为注, 曰转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其义类,所谓建类一 首也;互其训诂,所谓同意相受也。” “转注尤言互训 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之谓转注。” 这就是说,凡是同义可以互相解释的字,都是转注字。
会意字。
81
42
(二)会意字的类别
1.比形会意:构成会意字的偏旁之间, 在形象上有联系,通过形象的会合去 产生新义。
81
43
步
81
44
伐
81
45
鬥
81
46
取
《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 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81
49
2.比意会意:组成会意字的偏旁之 间没有形象的关联,而只有意义的 会合。
81
13
1.全体象形:象形字表示的是15
心
角
81
17
18
鼎
81
19
鬲
81
壺
81
20
爵
81
21
貝
81
22
雨
2.省体象形:象形字只表示所象之 物的一部分。
81
24
牛
羊
3.合体象形:有些象形字,所象之物难 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来难以辨认, 于是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
81
50
雀:小鸟 劣:弱也 尘:小土为“尘” 尖:上小下大为“尖” 卡:不上不下 烦:头似火烧
81
51
耷dā :从大耳,本义是大耳朵。 岩:从山石,本义是山上的石崖。 嵩:从山高,本义是高山。后借以表中岳
山名。 昶chǎnɡ :从日永,永有长义,本义是日长
本无其字——原因
依声托事——法则
段注:“托者,寄也,谓依傍同声而 寄于此,则凡事物之无字者,皆得有 所寄而有字。”
39
76
(二)类型
1.借义独存,本义消失
我
ß 《说文》:“我,施身自谓也。” 王国维:“我字疑象兵器形,训余 为借义。”
39
78
2.借义、本义並行
耳 斤 盛 《說文》:黍稷在器中以祀者
汉字造字法
56
1
253
汉字,就是记录汉 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是扩大汉语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交际功 能的辅助工具。
第一节 六书说的形成
什么是“六书”
“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 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 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
“六书”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周
礼》
《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 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 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 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81
5
汉代解释“六书”的三家
班固: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假借 郑众:象形 会意 转注 处事 假借 谐声 许慎:指事 象形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81
6
《说文解字·叙》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 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 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 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也。
3.借义习用,另造“本字”
孚——俘 《诗·大雅·下武》:“王配于京
,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 之孚。” 郑玄笺:“孚,信也 。”
無——舞
甲骨文:無,允从雨。
后借用为“有無” 之“無”。另造 “舞”字表示本义。
39
81
4.借义习用,另造专字
師——獅 倉庚——鸧鹒 占——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