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语文中考一轮复习阅读考点讲与练19:实词虚词,重点掌握
中考实词虚词汇总(共205个)
![中考实词虚词汇总(共205个)](https://img.taocdn.com/s3/m/8be281717375a417876f8f35.png)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汇总中考总复习之文言实词(共197个)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奔:(1)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狼》(2)指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比:(1)靠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比较,较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3)及,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4)动词:靠,挨着(其两膝相比者)6、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7、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8、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9、并:(1)一起(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一共(并杀两尉)《陈涉世家》(3)全、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4)和,以及(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10、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11、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盈寸)(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12、长:cháng(1)长度。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271355b4b73f242336c5f7a.png)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
![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f8110a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8.png)
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一、新课标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二、新课标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韩)文力争乃止。
(2)(韩文)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三、大纲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11.(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四、安徽(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不敢引疾臣乃敢上壁B.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去而人爱思之临清流而赋诗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014届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5
![2014届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5](https://img.taocdn.com/s3/m/fb520d39eefdc8d376ee3286.png)
典型例题解析
例2、将下列文言被动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父母兄弟皆为戮没 【解析】①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洗过,娟秀得如擦拭过一 样。这句是“为„„所„„”的被动句式。②一个人 的心事在脸上显露出来,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然后才 能被人了解,根据文意,“喻”是“被理解”的意思。 ③句是动词前加“为”表被动,译为:父母兄弟都被 杀戮。
要点、考点聚焦
6.调整法,有些特殊句式翻译时须调整词序,才合乎 现代汉语语法。有首歌诀可作为参考:通读全文,掌 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 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 查全局;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例1、根据语境补出下列文言句中省略的成分 ①居五日,桓侯体痛,(①)使人索扁鹊,(②)已逃秦矣 ②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③)辱之,以激 怒其众 ③一厝(④)朔东,一厝(⑤)雍南 【解析】此题是考查特殊句式中省略句的知识,第①句 ①处省略了主语,属承前主语省,可补上“桓侯”。 ②处省略了主语,属承前省,可补上“扁鹊”。第② 句省略了宾语,属承前宾语省,可补上“尉”。第③ 句两处均省略了介词,可补上“于”。
要点、考点聚焦
3.省略句:在特定的文章中,或者承前或者蒙后 省略一些词语,我们称这种句式为省略句,通常有主 语省略, 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四种,其中 尤以主语省略和宾语省略更为常见。 4.倒装句:是指古汉语中句子成分排列的语序与 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种句式,主要有三种:①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 宾语以及“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 前置。②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有时为了 强调谓语而将它移至句首,从而起到加强感叹或疑问 语气的作用。③定语后置,把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 词后,目的也是起强调作用。 (接下页)
2014北京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2014北京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6f9f91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c.png)
2014北京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第一篇:2014北京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2014北京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1.之①动词,去、到、往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③“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④“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公将鼓之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2.者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结构助词,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⑦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3.其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道(难道)4.而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未有问而不告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f86a5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f.png)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2014中考语文答案及考点解析
![2014中考语文答案及考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464e0f0740be1e650e9a51.png)
2014中考语文答案及考点分析A卷1、B 析:“栖”应为“qī”2、A 析:B“竟”为“竞”;C“急”为“激”,“至”为“致”;D“漩”为“旋”,“泄”为“泻”3、A 析:“忘乎所以”指因兴奋、得意等忘记了一切,含贬义,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4、C 析:A主宾搭配不当;B前后不一致,一面与两面不能同时呼应;C缺宾语5、D 析:本:本原,初始6、B 析:B项均为介词“从”,其它为:代词、语所词、表转折、表修饰、动词“到”7、C 析:“完全一致”不合文意8、(1)译: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析:“或”、“代”必须要翻译出来。
(2)鯈鱼游得悠闲,这是鱼的快乐啊。
析:“从容”、“是”必须要翻译出来。
9、(1)己所不欲;濯清涟而不妖;了却君王天下事(2)《逢人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析:不能写错一个字,错、漏、添字,整句零分;找自己有把握的两句来写。
10、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结果。
析:无视各种修饰,重点观察每一段开头和结尾,提炼出观点。
11、首先举例方仲永未能成长故未能持续成功的反而例子(1分)紧接着列举居里夫人重视成长持续成功的正面例子(1分)一反一正,形成鲜明对比(1分)最后得出“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不断成长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
析:最后一分白送,因为论证必然要得出结论。
前面两分很明显,一反一正。
第三点强调说故事的表达效果。
整个四分就全部拿下。
12、邓稼先在持续的成长中获得了巨大的。
他在科学的研究中不断丰富经验,磨练意志,增强能力,获得了成长;成为中国核武器实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获得了成功。
析:表明观点(1分)阐述合理(2分),共3分。
B卷1、自然景色,市井景象析:考查描绘并概括诗歌的意境和画面。
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2、最后一句通过问句(内容0.5),写出了夜宿处所的难以选择,照应了上句的“多酒家”(结构作用0.5),侧面写出了市井的繁华(侧面作用0.5),表达了对成都太平生活的喜爱(诗人情感0.5)。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解析 实词虚词篇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解析 实词虚词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a02bb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c.png)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解析实词虚词篇一、什么是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是词的基本分类,对于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至关重要。
实词是指能够表达具体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实词在句子中起主要成分的作用,能够传达具体的名词、动作、性质和程度等概念。
虚词是指不能独立表达具体意义的词语,只能在句子中配合实词使用,起到连接、修饰、补充或者标志语法功能的作用。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二、名词的实词作用名词是描述事物、人、地点和概念的实词,能够在句子中担任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成分。
例如,中考真题中出现的一道题目:“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中,“故事”就是名词作为主语,起到描述和说明的作用。
三、动词的实词作用动词是表示动作、变化和状态的实词,能够在句子中担任谓语、补语、状语等成分。
例如,中考真题中的句子:“他慢慢地说”中,“说”就是动词作为谓语,用来表达主语进行的动作。
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特征和性质的实词,能够在句子中担任定语、表语等成分。
例如,中考真题中的一道题目:“最令人痴迷的是什么?”中,“痴迷”是形容词作为宾语补足语,用来描述最令人心醉神迷的事物。
五、副词的实词作用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实词,能够在句子中担任状语、补语等成分。
例如,中考真题中的一道题目:“他怎么也无法忘记这段经历。
”中,“忘记”是副词作为状语,用来描述忘记的方式和程度。
六、介词的虚词作用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虚词,能够将名词或代词连接起来,并在句子中担任状语、定语等成分。
例如,中考真题中的一道题目:“他住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小村庄。
”中,“在”是介词用来表示地点关系。
七、连词的虚词作用连词是用来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的虚词,能够在句子中担任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等成分。
例如,中考真题中的一道题目:“要么你出去玩,要么你在家读书。
”中,“要么…要么…”是连词用来表示选择关系。
助词是用来标志句子成分和语法功能的虚词,能够在句子中担任补充成分,起到辅助作用。
2014高考新课标版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课件 第4章 文言文阅读 第1节 文言实词、虚词
![2014高考新课标版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课件 第4章 文言文阅读 第1节 文言实词、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c95add40c850ad02df804103.png)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 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1)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类型及规律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 征、状态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 度、方式 名 词 作 状 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 所、趋向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 间、频率 例 句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其一 . . 犬坐于前(《狼》) .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 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箕畚运于渤海 . .. 之尾(《愚公移山》)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其势必不敢留 . .. 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已 . 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君子 . .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译 法 像„„一样 用对待„„的方 式 用„„ 依据„„,按 照„„ 在„„, 从„„,向„„ 在(当)„„, 每„„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 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类型及规律 后面有宾语或补语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 动词
名词 作动 两个名词连用,其 词 中一个常活用 用“而”连接,一 端是动词,另一端 的名词常活用 后面有宾语 形容 前面有能愿动词 词作 动词 前面有助词“所” 其他表动态的
①译作“动+名”: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假舟楫 军,驻军。②换成动 . 词:目,以眼睛示意, 者,非能水也(《劝学》) .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刑人如恐不 使眼色;水,游泳; . . 面,面对着;刑,用刀 胜(《鸿门宴》) 割刺,即杀。③译作 “介+名+动”:东, 项王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 . 向东突围。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 . 石,少土(《登泰山记》) .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 . 记》)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 .. 书》) 山多 . 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亲,亲近;远,疏远; 多,有很多;少,很少 有;穷,到尽头;近, 接触、沾染;轩邈,争 高争远。
2014年 上海市语文中考规定的150个实词,6个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常见句式
![2014年 上海市语文中考规定的150个实词,6个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常见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cb528fd6a58da0116c17498c.png)
附录(一) 《201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手册》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比鄙兵病察彻乘从当道得定伐犯方负赋更故顾观归好号还会惠及极计济加假间简见竭尽进居举具俱聚遽决类临虑论漫灭明名命谋难平戚启强窃请穷求取去全任入善少舍涉生胜师施实食使释恃属说素汤痛亡为务徙狭鲜向效信行形兴修徐许寻业遗贻夷异易诣益阴引盈余狱御缘远云责章知止致质众专周走足卒作坐布衣菲薄间隔交通节目绝境其实阡陌亲戚驱驰问津无论牺牲鸿儒白丁序号例词词义例句出处1 比①并列,靠近②比较,相比③及,等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核舟记(七上)捕蛇者说(九下)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下)陈涉世家(九下)2 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蜀之鄙有二僧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为学(六上)曹刿论战(七下)出师表(九下)3 兵①兵器,武器②军队③兵士兵革非不坚利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葛婴将兵徇靳以东行收兵天时不如地利(六下)出师表(九下)陈涉世家(九下)陈涉世家(九下)陈涉世家(九下)4 病①疾病,生病②疲劳,困苦不堪③毛病,缺点,弊端④辱,耻辱未果,寻病终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桃花源记(九下)捕蛇者说(九下)问说(八上)(非考试篇目)橘逾淮为枳(六下)5 察①明察,考察,考核②观察,细看,识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曹刿论战(七下)出师表(九下)6 彻贯通,穿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七上)7 乘①坐、驾(车)②趁,引申为“冒着”③(shâng)量词。
辆,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公与之乘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曹刿论战(七下)登泰山记(九下)陈涉世家(九下)8 从①跟从,跟随②听从,顺从③自,由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战则请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从小丘向西百二十步乃大惊,问所从来伤仲永(七上)小石潭记(七上)曹刿论战(七下)狼(八下)醉翁亭记(九上)曹刿论战(七下)孔孟论学(八上)陈涉世家(九下)小石潭记(七上)桃花源记(九下)9 当①在(某时、某处)②占着,挡着③对着,面对④应当,应该⑤将要,就要⑥(dàng)抵充,当作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咨臣以当世之事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当奖率三军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今当远离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卖油翁(七上)出师表(九下)陈涉世家(九下)登泰山记(九下)登泰山记(九下)登泰山记(九下)出师表(九下)陈涉世家(九下)出师表(九下)捕蛇者说(九下)10 道①路,途②道理,规律③道义④说,讲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会天大雨,道不通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伐无道,诛暴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指导与解读 (1)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指导与解读 (1)](https://img.taocdn.com/s3/m/adf55a760029bd64783e2cfe.png)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指导与解读(含真题)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它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实词和虚词,只有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很好地读懂文意,所以平时同学们必须注重词汇的积累,虽然现在文言文的考试有从课内走向课外的趋势,致使有些同学产生错误认识:文言文不考课内的,学了,记了也没用,事实并非如此,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从何而来?其实还是来自于对课内知识的领悟和积累,有了足够的课内知识的积累,你才有能力去应对课外阅读。
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年河北省中考涉及的课外文言文考试内容。
【中考真题回顾】一、【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没成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加冠:古时男了年满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益:更加)译文:到了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二、【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
”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
”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帝诘⑧之。
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词虚词基础梳理讲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词虚词基础梳理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ee8dceb58fafab068dc027e.png)
第4课时实词虚词基础梳理(复习课)袒腹东床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思考:你知道这是关于谁的故事吗?答案王羲之1.(2014·江西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时下,概括中国教育病症最流行的________莫过于“应试教育”。
②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________太不礼貌了吧。
③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________。
A.词语不免无可厚非B.词汇不免无可厚非C.词汇未免无可非议 D.词语未免无可非议解析词语:指词和词组,字眼。
词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也指一个人或一部作品里所使用的词。
第一句里应该是指所使用的词或字眼,应选“词语”。
不免:①副词。
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②不能免去。
“不免”的意思是“免不了”,只能用在肯定句中,不能用在否定句中。
“未免”的意思偏重于“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它是对别人做法的一种评价。
用在肯定句或否定句中都可以。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答案 D2.(2014·湖北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________,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________,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________,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________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解析正确使用词语首先是在正与误之间做出正确选择,更进一步就是对优与劣的推敲揣摩,这是规范运用语言的基本要求。
2014中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回放点拔 考点解读回放 考点跟踪突破):
![2014中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回放点拔 考点解读回放 考点跟踪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242a0176a98271fe910ef93a.png)
经典回放点拨
思路点拨 从绍兴试题来看,主要考查多音字,可以通过词义来加强多音字的记忆。 “划”“奔”这两个多音字主要是声调的区别,平时要加强记忆,从语境中记读 音,这样记得牢。
- 新世纪教育网 版权所有
经典回放点拨
第1讲
字音
经典回放点拨
经典回放
1.(2013· 杭州)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思路点拨 从杭州试题来看,A“腆”是形声字错读,只读半边即声旁,形声字与声旁 读音不同的要记住,“腆”应读 。B是多音字误读,要根据词义来强化记忆 多音字的字音。“起兴”的“兴”是“兴致”“兴趣”的意思,应读 ; D“蓦”是形近字错读,与“募”“幕”读音 混淆,在记忆形近字时,要注 意与它读音不同的字,“蓦”应读 。
B
思路点拨:
- 新世纪教育网 版权所有
典回放点拨
答题策略
重点复习6册书的“读一读写一写”,多读多用,把常读错的抄进错题本, 经常翻看。记牢关键、重点字的读音,在考试时,选择题可通过排除错误的
选项,或直接圈定正确选项来确定答案。遇见熟悉的词语,千万小心,谨防
麻痹大意。解题时要注意“四看”:一看题中是否字形相近有陷阱;二看题中 是否多音异读有陷阱;三看题中是否拼音规则有陷阱;四看题中是否标调规 则有陷阱。完成答题后,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改动,因为第一语感往往是正 确的,除非你有很大的把握。
- 新世纪教育网 版权所有
考点 解读 强化
实战透视
[附]拼写规则口诀 b、p、m、f与o亲,一般不与e相拼; i、u后边有元音,i、u改写成y、w; i、u后边无元音,i前加y,u前加w;
- 新世纪教育网 版权所有
考点 解读 强化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3a98d5ea0116c175e0e4843.png)
文言文阅读实词及虚词专题一.字词解释(一)实词1.考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活用2.解决方法(1)课内迁移法:即搜寻课内学过的有关该词的意义,将其代入语境“对号入座”。
时为放风筝之戏()(2)针对积累法:中考 140 个一词多义(3)推断法①字形字音推断法托阍者通焉()略无阙处()②词语(句子)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四字词语及句子讲究对称。
前倨后恭()()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③组词推断法(1)语境推断法(留空填空法):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固定的搭配和语言逻辑,因此要紧扣上下文意思,结合句意和语境来推断理解。
我()饭帝引之讨论()(2)组词推断法:即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组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语的含义,90%的解释可以用组词法。
乃复效小儿辈()(3)近义词推断法日(二)虚词1.常考题型: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选项2.四大类(有时四种作用都有)(1)指代作用(代词):之、其、何①之a.【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下车引之( )b.【动】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处所,到送孟浩然之广陵( )c.【助词】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语气助词,调节音节,不译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②其a.【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回也不改其乐( ) 屠自后断其股( )b.【指示代词】这、这些、那、那些、其中、其中的仁在其中矣( ) 其一犬坐于前( )c.【语气助词】表示猜测、反问、期望、祈使等语气,表示难道、大概、或许、还是、可要、一定要等其真无马邪( )③何a.怎么将复何及()奈地坏何()b.多么水何澹澹()c.什么一旦ft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2)组合作用(介词):以、于、为①以a.【介词】用以刀劈狼首()把,拿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凭借、根据何以战()按照策之不以其道()b.【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c.【动】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于a.【介】介绍动作发生时间、处所,在、到、从其一犬坐于前(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向、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介绍比较的对象,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为a.【动】是,就是知之为知之()做酿泉为酒()雕刻,刻有为宫室器皿()作为、当作可以为师矣()成为,变成反败为胜()b.【名】表现(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c.【介】替,给为人谋而不忠乎()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被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连接作用(连词):而、则、乃①而【连词】表并列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表承接择其善者而从之( )表修饰七十而从心所欲( ) 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②则【副词】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乃【副词】才去后乃至( )竟然,却乃不知有汉( )【连词】于是,就徒乃奔倚其下()【动】表判断,是乃石性坚重()【代】你(的),你们(的)家祭无忘告乃翁()(4)语助作用(助词):也、乎、夫、焉→最常考的虚词:之、其、而、以、于总结:1.之【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动】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处所,到【助词】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语气助词,调节音节,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指示代词】这、这些、那、那些、其中、其中的【语气助词】表示猜测、反问、期望、祈使等语气,表示难道、大概、或许、还是、可要、一定要等3.何怎么/多么/什么4.以【介词】用/把,拿/因为/凭借、根据/按照【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表结果,以致【动】认为5.于【介】介绍动作发生时间、处所,在、到、从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向、给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由于、因为介绍比较的对象,比6.为【动】是,就是/做/雕刻,刻有/作为、当作/成为,变成【名】表现(心理活动)【介】替,给/向,对/为了/被7.而【连词】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8.则【副词】是,就是9.乃【副词】才/竟然,却【连词】于是,就【动】表判断,是【代】你(的),你们(的)(一)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实词虚词,各有侧重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实词虚词,各有侧重](https://img.taocdn.com/s3/m/da59f64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72.png)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实词虚词,各有侧重考点:理解课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知识要点:1、理解新课标规定的基本文言文篇目中重点实词。
2、根据语境理解课外文言文中重点实词。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之”、“者”、“于”、“以”、等虚词的用法。
考试说明:1、判断对文言实词或虚词理解的正确与否。
2、从所给选项中选出对文言实词或虚词理解的正确选项。
3、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古今义。
4、按要求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或虚词。
考点例析一、阅读课外文言文——《草书大王》,然后答题。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
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2)使侄录之。
()3)侄罔然而止。
()4)执所书问曰:……()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代词。
1)皆讥笑之()2)诟其侄曰()3)汝胡不早问()4)致余忘之()3、这则故事该责备的是谁?为什么?简析:本题要求在阅读课外文言文之后,按要求答题。
第1题属课外文言实词的考查。
第2题是对课外文言文代词的考查。
答案是:1、1)喜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
2、1)“之”指“他”;2)“其”指代“他”、“他的”;3)“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4)“余”指代“我”。
第3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性考查,这方面,前面第十讲已有不少分析,故略。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相关习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
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
”晏子曰:“何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
2014年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要点(答案)要点
![2014年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要点(答案)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b6959cd33d4b14e84246805.png)
2014年初三语文一模考复习要点1.为学《为学》作者是清代的彭端淑,选自《白鹤堂集》。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1.主题:课文讲述了“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阐明了难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为学,努力上进,不仅要有学的愿望,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2. “议论——叙事——议论”的结构3.表现手法:对比4.重要句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2)子何恃而往?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呢?(3)吾一瓶一钵足矣。
我(凭借)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
(4)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他去南海的情况)告诉富和尚。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远地区的的那个穷和尚吗?2.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孟子及弟子。
1.本文从时令、气候、人心向背等方面分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
2.论证结构:层进式3. 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攻城:天时不如地利,守城:地利不如人和)(2)对比论证4修辞: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强调战争的地利优势;(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强调人和才是战胜的关键5.重要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着它攻打它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地理形势(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而离开,这是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又)比不上作战中的得人心,上下团结。
2014年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要点(练习卷)解析
![2014年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要点(练习卷)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16fba965ce050876321388.png)
2014年初三语文一模考复习要点1.为学《为学》作者是代的,选自《》。
原题为《》。
1.主题:课文讲述了“”的故事,阐明了,告诉读者的道理,勉励人们2. “”的结构3.表现手法:4.重要句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2)子何恃而往?(3)吾一瓶一钵足矣。
(4)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选自《》,作者是时期学派的思想家。
1.本文从、、等方面分析了的诸多因素,强调了战争中“”的作用,提出“”的观点。
主张。
2.论证结构:3. 论证方法:(1) 论证(攻城证明:,守城证明:)(2)论证4修辞:句,增强语言气势。
(1):强调;(2):强调5.重要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3.伤仲永《伤仲永》作者是的,选自《》。
1.“伤”的意思是“”。
题目意思是2.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3.启示:4.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详写,略写。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属于正面描写天赋极高;“”侧面描写天赋极高。
5.重要句子:(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周处《周处》作者是时期的,选自《》。
1.主题:2.写作特点:(1)选材精当。
“”和“”(2)周处人物形象:(3)情节波澜起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重要句子翻译:(1)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2)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3)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4)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5)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6)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26.小石潭记《小石潭记》作者是代,选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考点讲与练19:实词虚词,重点掌握考点名称:实词虚词,重点掌握考点指向: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钥匙,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并能根据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词义。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数量比实词少,但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要重点掌握一些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常见的“之”、“者”、“于”、“以”、“而”、“乎”、“焉”、“哉”等虚词的用法。
达到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要求。
考点分析: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②辨析常用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③对词义的理解能沟通、链接,触类旁通;④能在给定的语境中恰当运用文言实词或虚词。
解答这一类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平时要多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实词的词义或虚词的用法。
在做题目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从文章整体理解入手,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学会揣摩,准确辨析,并且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准确答题。
考点示例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然后答题。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
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
②捐:抛弃。
③谏:好言相劝。
④舆:手推的小车。
⑤凶:不吉利。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⑪有一老父衣褐()⑫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⑬父以足受,笑而去()⑭谷年十有五()⑮是负义也()⑯乃载祖归养()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积累。
文言实词词义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条件,要求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词义。
这些词在原文中都是比较关键的词语,其内涵比较丰富。
有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常用义有很大的差别。
答题时要调动积累,根据语境,认真思考,准确回答。
参考答案:(1)穿着(2)回头看(3)离开(4)通“又”(5)这(6)于是、就考点示例二阅读下面《三峡》文言文段,然后答题。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下面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A.之:春冬之时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其:其间千二百里其真无马邪C.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其境过清D.故:故渔者歌曰故自号曰醉翁也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的量不大,但运用的频率很高,一个虚词用法有多种,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
考查的题型有多种。
以上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采用常见的选择题型,涉及的虚词有“之”、“其”、“以”、“故”,考查对这些常见虚词的掌握程度和迁移能力,考查的容量较大。
答题时,要回忆这些词常用的用法,并读懂文中句子与句子,句子内部的前后关系;理解了句子的关系,就能准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D考点示例三阅读《王著教帝学书》,然后答题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
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⑤遽:匆忙。
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
要求积累掌握一些今天仍在常用的文言实词,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变化不大,答题时要借助语境先弄清楚这个词语在文段中的意思,如此题中“益”在文中是“更加”的意思,然后据此展开联想,按要求写出含有这个词语并与此意思相同的成语即可。
参考答案:更加;精益求精。
考点示例四阅读《滇游日记》然后答题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
(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文言文要读出韵味。
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恰当运用。
答题时要在读通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前后句子,仔细揣摩语气,结合这些词语常用的用法,准确辨析这些词的细微差别,然后答题。
参考答案:(1)其(2)以(3)之【考点训练】考点训练一苦斋记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①也。
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天膏粱之子②,燕坐③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④(liǎo)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chóng)褥⑤,食必珍美,邮入必舆(y ú)隶⑥,是人之所谓乐也。
一旦运穷福艾⑦,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yù)肥之肠⑧,不可以实疏粝(lì);籍柔覆温之躯⑨,不可以御蓬藋⑩(diào)。
虽欲效野夫贱隶,跼(jú)跳窜伏⑾,偷性命于榛(zhēn)莽⑿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体肤。
’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
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夫!’”明•刘基《苦斋记》[注释]①(相为倚伏)互相依托。
伏,隐藏。
②(膏粱之子)吃膏粱的子弟,富贵家子弟。
膏粱,精美的食物。
膏,肥肉;粱,美谷。
③(燕坐)闲坐,安坐。
燕同“宴”。
④(荼)苦菜。
(蓼)草本植物,味苦。
⑤(重)双层。
⑥(舆隶)仆役名,此动词。
⑦(艾)停止。
⑧(醉醇饫肥)醉于醇酒,饫于肥肉。
⑨(籍柔覆温)铺着柔软的垫褥,盖着温暖的被子。
籍同“藉”,垫。
⑩(蓬藋)用蓬草、草等编的衣物。
⑾(跼跳)慌张的样子。
跼,局促。
⑿(榛莽)草木丛生的地方。
1. 解释加点的词。
①相去能几何哉()②燕坐于华堂之上()③一旦运穷福艾()④虽欲效野夫贱隶()⑤毋亦犹是夫()2. 翻译下列句子。
1. 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2.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3.回答下列问题。
①孟子的原句是。
此句出自我们读过的课文《》。
②“良药苦口利于病”下句的成语是。
③“而勾践以尝胆兴”与成语相应。
考点训练二名读书[明]浮白主人车胤囊萤读书①,孙康映雪读书②。
一日,康往拜胤,不遇。
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
”已而③胤答拜④康,见康闲立庭中。
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
”[注释]①囊萤读书:出自《晋书•车胤传》。
车胤少时好学不倦。
家贫,夏夜以丝囊盛萤火虫照明读书。
②映雪读书:出自《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
晋朝人孙康,好学。
家贫,常映雪读书。
③己而:不久。
④答拜:回拜。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名读书()(2)车胤囊萤读书()(3)一日,康往拜胤()(4)见康闲立庭中()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和()A.即出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死即举大名其。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D.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E.名读书。
F.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把下面句子中的省略成份补写在括号里。
( )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
”4.世上有许多事物一旦被普遍搬用,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比如“囊萤读书”之类。
请从你熟悉的成语(或比喻)中举出一例,并加以分析。
5.结合你学习的实际情况,谈谈你读了《名读书》的感想。
(约50字)考点训练三下边的古诗、联、文,表现了古代的高雅之士对自然之美、环境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请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下边几段材料,然后答题。
【材料1】书湖阴先生壁①□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材料2】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a)林间自在啼。
【材料3】对联屋后松竹添秀色门前梅兰【材料4】养鸟有道郑板桥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尔。
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
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zhōu jiū),如《云门》、《咸池》之奏;及(b)披衣而起……见(1)扬翚振彩③,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2)乐而已。
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注释】①这是作者题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
②排闼(tà):意思是推门(而入)。
③扬翚(huì)振彩:扇动五彩翅膀。
1.材料1前两句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勤。
请你也用2个字概括后两句诗的内容。
2.请在材料3下联中的横线上,填写能够与上联相对应的3个字。
3. 将材料4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用2个逗号把它断开。
4. 文言文中“之”、“其”、“而”、“以”……这样的词语很多,多读便能读顺口、读明白。
请你凭语感,在所给的文言词中,选择2个分别填入材料4的⑪、⑫处,使文句通畅。
5. 根据上下文,分别写出材料2和材料4中加点的“及”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