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期末古诗文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期末文言文复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
1、,,又何妨?
2、词中“太守”是指;“孙郎”这里借指
3、本词上片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片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4、下列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
”作者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表达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句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
B、“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诗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政治窘境,为国效力的心情。
D、“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6、全词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如梦令》
1、知否,知否?
2、词中“卷帘人”是指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运用的修辞手法,把词人那种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盛情神态,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4、这首词作者以与侍女对话形式刻画了的细腻感情。
惜花实际上是,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浓睡不消残酒”是说沉睡了一夜,酒还没有全醒。
B、“却道海棠依旧”中的“道”可解释为“说”。
C、“知否”重复是因为卷帘人没有理睬自己。
D、“应是绿肥红瘦”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花木的特点。
6、下列对这首小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夜雨疏风骤”,意思是风来的突然,还稀稀落落的下起了雨。
该句交代了担忧园中海棠的原因。
B、“试问卷帘人”中的“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花落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的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C、“却道海棠依旧”中的“却”字,既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对海棠的担忧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惊喜及怀疑,又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心思,回答时的漫不经心。
D、小令写法别致,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意境层层叠进,表达了作者伤春惜花之情。
《陋室铭》
一、词语解释
1、孔子云:何陋之有云:
2、谈笑有鸿儒鸿儒:
3、往来无白丁白丁:
4、何陋之有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5、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名:
何忧令名不彰耶名:
无案牍之劳形形:
6、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形:
不与,归而形诸梦形: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形:
无丝竹之乱耳之:
7、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之:
言之,貌若甚戚者之:
何陋之有之:
二、句子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内容理解
1、文中用比喻句赞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点名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
2、文中用的多是四字句和五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其中属于对偶的句子如:
(1)(2)
3、从内容看,不涉及作者生活情趣的语句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作者在文末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
A、暗示他和诸葛亮、杨雄一样有名。
B、以此自比,表达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
C、通过比较,表明他的陋室和诸葛庐和子云亭一样简陋。
D、抒发他对诸葛亮、扬子云等古代先贤的怀念之情。
5、本文对陋室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6、《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四、常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朝的。
“铭”是
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本文中的“”、“”、“”等字就属同韵。
2、文中的“白丁”本指“平民”,在文言文中,经常被用来代指平民的还有“”,如(人名)所著的《陈涉世家》中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句中的“”就是泛指官府之外的平民。
《爱莲说》
一、词语解释
1、香远益清益:
2、同予者何人何:
3、宜乎众矣众:
4、陶后鲜有闻鲜: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
香远益清远: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远: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远:
其远古刻尽漫失远:
5、下列“之”字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
C、莲,花之君子这也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观”解释为;《核舟记》“”一句中的“观”与此意思相近。
二、句子解释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三、内容理解
1、以莲喻人赞美君子洁身自好、清雅庄重的句子是
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3、下列多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菊花等描写,以牡丹、菊花作反衬,突出莲花美好形象。
B、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写,突出它们各自的品格。
C、这两种花一直为人们所熟悉,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人们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所爱,有强烈的对比。
4、本文采用的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那么作者对莲的赞美寄予了他
的生活态度。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一反问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1)
(2)
四、常识填空
1、《爱莲说》的作者是朝的(人名);“说”作为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说”还有《》等。
2、《爱莲说》“陶后鲜有闻”一句中的“陶”指的是朝的(人名),他的《》一文为人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一、词语解释
1、比其
..反也比:其:
2、王顾.左右而.言他顾:而:
3、托其妻子
..于其友而之.楚游妻子:之:
4、已.之已:
5、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之.楚游者(动词,去,到)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放在主谓之间,不译)
C、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D、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结构助词,的)
二、句子解释
1、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2、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3、王顾左右而言他。
三、内容理解
1、孟子提出三个问题,分别从、、角度设问,从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的人。
2、齐宣王在回答孟子问题时,前后的变化是
,变化原因是。
3、孟子发议论先从替朋友照料家眷的事说起,这种先从具体事例引入说理的好处是
四、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一书,作者是(朝代)的思想家,是即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有一位大师。
《曹刿论战》
一、词语解释
1、曹刿请见.见:
2、肉食者鄙.鄙:
3、虽不能察.,必以情察:
4、牺牲
..玉帛牺牲:
5、小惠.未遍惠: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
又何间.焉间:
7、遂与外人间.隔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间:
必以信.信:
8、小信.未孚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信:
9、彼竭.我盈,故克之竭: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竭:
10、其.乡人曰其:
吾视其.辄乱其:
11、又何.间焉何:
问何.以战何:
二、句子解释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内容理解
1、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
(2)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3)“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4)在曹刿看来,反击的有利时机应是;追击敌军的有利战机是、
2、曹刿“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
战时:
战后:
3、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4、从文中看,鲁庄公也有值得肯定的一些地方,它们是:
(1)
(2)
(3)
5、上文对战争发生的原因和战前双方的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的过程也只是用“”、“”和“”十二个字作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细,这是因为:(1)
(2)
四、常识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这是我国著名的体史书,叙述的是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词语解释
1、忌不自信.信:
2、今齐地方千里方: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观:
4、时时而间进间:
而形.貌昳丽形:
5、不死而死,以形.求脱形:
罔不因势象形.形:
无案牍之劳形.形:
徐公何能及.君也及:
6、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及:
及.郡下,诣太守及:
7、“群臣进谏”的“进”与文中“”一句中的“进”意思相同,都解释为
8、“而”作为连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有:A.表示并列关系;B.表示递进关系;C.表示承接关系;D.表示转折关系;E.表示修饰关系;F、表示因果关系。
请说明下列“而”字的用法。
(在括号内填入序号)
(1)邹忌脩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妻曰()
(3)窥镜而自视()
(4)暮寝而思之()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二、句子解释
1、我孰与徐公美?
2、由此观之,王王之蔽甚矣。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内容理解
1、齐威王“善”字的回答,表明了他的态度。
2、从文中看,邹忌是个这样的人?
(1)
(2)
3、既然文章运用的几乎都是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那么作者不把妻、妾和客人的回答都写成“徐公何能及君也”等一样的句式,而要作些变化的原因是
4、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
(1)
(2)
四、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由西汉(人名)编订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