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林甫专权对盛唐诗坛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唐朝由盛而衰的根源

论唐朝由盛而衰的根源

论唐朝有盛而衰的根源摘要大唐盛世是如何由盛转衰的?这一问题吸引了诸多史学家探寻的目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过去的史学家在解释这段历史的时候,把太多的目光投向了客观因素,而对人的因素考虑不多。

笔者认为,唐代由盛转衰,除了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那就是人,即唐朝的统治者。

笔者通过对诸多因素的研究,认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即唐朝皇帝思想心态的转变。

本文的基本构架如下:首先,本文罗列了学者关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源的不同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

其次,本文介绍了大唐由盛世骤然转衰的表现。

第三,本文对唐玄宗统治前后期唐朝的变化的对比分析,得出唐朝由盛而衰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指导思想的转变这一观点。

唐玄宗思想的转变表现在玄宗统治前期具有进取精神,后期进取精神却被贪图安逸所取代。

第四,指出统治者的骄奢思想带来的严重后果。

最后,对本文作一总结,同时指出唐朝由盛世骤衰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即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朝;唐玄宗;统治者;由盛转衰;根源;经验教训ABSTRACTTang dynasty is how the Prosperity to Decline? This issue has attracted the eyes of many historians to explore.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istorians of the past, whe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history, too many eyes on the objective factors, but little consideration of human factor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gloom and doom, in addition to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there are factor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that is, that the rulers of the Tang Dynasty. By the author of many factors that gloom and doom from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source of the rulers guiding changes in mentality of the changes in the Tang Dynasty emperor.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First of all, this list of scholars from the gloom and doom about the Tang Dynasty, the root causes of th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nd its analysis, pointing out its shortcoming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himself.Secondly,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sudden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b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cline.Third, the paper before the late Tang Dynasty Emperor rule change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Decline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source of changes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rulers of view. Emperor Xuan Zong thought the changes reflected in the previous rule has enterprising spirit, enterprising spirit but was later replaced by the love of ease.Fourth, that the rulers thought lax serious consequences.Finally, for a summary of this article, noting that the sudden decline of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Golden Age left us lessons that today's reference.Key words: Tang Dynasty; Emperor; Ruler; from the gloom and doom; roots; lessons目录前言 (1)一、唐朝由强转衰的表现 (2)二、唐由盛而衰的根源 (3)三、唐玄宗执政前后期思想的转变 (4)(一)前期思想心态及其政治作为 (4)(二)玄宗执政后期的心态 (6)四、统治者的骄奢思想带来的严重后果 (8)(一)安史之乱的爆发 (8)(二)安史之乱的影响 (9)五、唐朝由盛转衰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教训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前言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唐玄宗时期的“开元之治”则是黄金时期达到鼎盛期的标志。

李林甫与盛唐诗坛

李林甫与盛唐诗坛

李林甫与盛唐诗坛丁放袁行霈*X内容提要本文结合盛唐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对盛唐的政局特别是李林甫所扮演的政治角色作了说明,揭示出李林甫对待诗人的三种不同态度。

本文还对盛唐主流诗人在李林甫当政时的仕宦轨迹作了描述,凡是正直的有才华的诗人大都遭到贬抑,这与张说、张九龄执政时的状况大不相同。

诗人们在仕途上的偃蹇处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诗歌创作的丰收。

本文从李林甫与盛唐诗坛的关系这个角度,对盛唐诗歌之盛的背景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李林甫盛唐政局盛唐诗人仕宦轨迹以开元二十四年末张九龄因李林甫进谗言而罢相为分界线,盛唐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盛唐前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诗人们有较多的机会进入仕途施展才能。

盛唐后期,社会危机日甚一日,诗人们仕途坎坷,而诗歌创作却获得丰收,王维、李白、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都在此时,杜甫也有许多佳作问世。

诗人仕途的失意与诗歌创作的繁荣形成巨大的反差。

关于这种状况我们拟另文论述,在这篇文章中,集中讨论李林甫与盛唐政局特别是与盛唐诗坛的关系,从这一特定的角度对盛唐诗坛作一番考察。

一李林甫(?)752)是唐朝的宗室。

据5旧唐书#宗室传6,其曾祖叔良是唐高祖李渊从父弟,武德中没于王事,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管,谥曰肃。

叔良子孝斌,官至原州都督府长史。

/孝斌子思训,高宗时累转江都令。

,,神龙初,中宗初复宗社,以思训旧齿,骤迁宗正卿,封陇西郡公,实封二百户。

历益州长史。

开元初,左羽林大将军,进封彭国公,更加实封二百户,寻转右武卫大将军。

开元六年卒,赠秦州都督,陪葬桥陵。

思训尤善丹青,迄今绘事者推李将军山水。

思训弟思诲,垂拱中扬州参军。

0¹思诲即李林甫之父。

据5旧唐书#李林甫传6记载,李林甫初为千牛直长,开元中宇文融引为御史中丞,开元二十二年为相,直至天宝十二载病卒,执掌朝政长达十九年。

史载李林甫不学无术,轻视文学之士。

5旧唐书#李林甫传6云:/自无学术,仅能*本文由袁行霈提出题目和设想,丁放搜集资料撰写初稿,袁行霈补充修订。

历史趣谈:为什么李林甫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

历史趣谈:为什么李林甫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李林甫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导语:李林甫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为什么李林甫被认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呢?诸位可能对李李林甫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为什么李林甫被认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呢?诸位可能对李林甫此人还是印象不深,笔者若是提及“口蜜腹剑”成语,大家就会了解更多一些,其实李林甫就是“口蜜腹剑”典故的主人翁。

成语的意思是指嘴上说得甜如蜜,肚子里却装着杀人的剑。

比喻嘴甜心狠,狡诈阴险。

一般说坏人或笑面虎时,常用此语。

与“笑里藏刀”近义。

何以会把李林甫指认为这般人物呢?且看他在为官从政时的所作所为就一目了然了。

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又是一位小肚鸡肠的奸臣,之所以说他既是个口蜜腹剑的高手,还是个政坛上翻云覆雨的老手,在于他的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治国有方,有德有才,而是他专权用事,玩弄“口蜜腹剑”的伎俩.以达到自己独揽政权的目的。

李林甫专权的十几年中,李唐王朝政治上日益黑暗,各种矛盾尖锐,开元盛世急剧转变成了天宝末年的经济、政治危机。

李林甫原为吏部侍郎,奸佞多狡诈,他与众宦官、妃嫔交情深厚,故而对皇帝一举一动最先知道。

因此他每次都能顺皇帝心态奏旨,获得唐玄宗赏识。

当时武惠妃最得宠,其子寿王瑁也最受玄宗宠爱。

李林甫诌附武惠妃,因此得以擢升为黄门侍郎。

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二十八日,玄宗任命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他为人忌刻阴险,对于才高名大和受到玄宗重视的官员,必设法排斥,同时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皆被他排挤罢相。

为了专生活常识分享。

记《资治通鉴》笔下的安史之乱成因分析

记《资治通鉴》笔下的安史之乱成因分析

记《资治通鉴》笔下的安史之乱成因分析一、盛唐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

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它的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

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

其盛时疆域东至安东府(今朝鲜平壤),西至安西府(今新疆库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清化),北至安北府(今蒙古哈拉和林)。

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

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

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中国历史自战国时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汉,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清。

在第二次高潮中,尤其是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

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

当时在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超迈西汉“文景之治”。

其次,唐朝的前朝由于没有内忧外患,其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自贞观至开元年间,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

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也为之后大力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唐代手工业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与现代工艺相媲美。

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艺术品看来,便可窥之一二。

再次,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他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

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

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刚刚确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十二世纪末。

历史趣谈:李林甫忌能的表现是什么 李林甫野无遗贤怎么回事

历史趣谈:李林甫忌能的表现是什么 李林甫野无遗贤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林甫忌能的表现是什么李林甫野无遗贤怎么回事导语:李林甫,唐代天宝年间的宰相,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对“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开元二十四年,李林李林甫,唐代天宝年间的宰相,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对“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成为了当朝宰相。

他在任十九年,有幸成为了唐玄宗时期在任时间最长的宰相。

在此期间,他闭塞言路,对政治意见和自己不同的人大肆打压,对能力高于自己的人竭尽其能将其铲除。

他往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时人称之为“口有蜜,腹有剑”。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宴请众臣,宴会结束后,唐玄宗躲在帘子后面观看街景。

忽然看到有个人风度翩翩地骑着马走过,皇帝对他大感兴趣,就问左右:这人是谁。

近臣告诉他,这是兵部侍郎卢绚。

此时李林甫刚刚掌权不久,生怕有人替代了他的位置。

当他得知这件事情后,十分紧张。

于是找到卢绚的儿子,说:皇帝现在的心思都放在对广州一代的建设上,那里急需一个人才去治理。

所以皇帝想派你父亲去那里。

可是那个地方山高水远,很穷,如果你父亲不想去,就上书皇帝说有病,请求调到东都洛阳去当个太子詹事吧。

卢绚的儿子信以为真,就和他父亲把这事说了,卢绚于是上书皇帝。

唐玄宗一看,十分惋惜,只好调他去当了华州刺史。

一个月后,李林甫又诬陷他身体不好,调到东都洛阳当了太子詹事。

当唐玄宗想网罗天下贤士的时候,李林甫害怕这些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设了个法子,让那些前来应征的人士一个都没中选。

他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新唐书·奸臣传》与唐代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新唐书·奸臣传》与唐代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堡主兰垡丝苎:!堑壁兰:堑里堡!量壁垡竺塑堕塑堕塑兰羔————————一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政治史的研究,对《新唐书·好臣传》中所记载的“奸臣”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且借鉴利用传播学的理论,结合史料考辨等方法,对于《新唐书·奸臣传》在记载有关“奸臣”的事迹时,存在的不够客观的倾向做了揭示。

认为《新唐书·奸臣传》对于“奸臣”事迹的记载,忽视了对于客观的政治斗争的考察,过于注重“奸臣”在政治伦理和个人人格等方面存在的“污点”,因此,对“奸臣”的作为产生了主观的、不够正确的“奸臣所为多邪恶”的看法。

本文的第_部分,对吕思勉先生关于唐代党争的论述进行了日【申,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各个“奸臣”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冲突,以及“奸臣”与其政敌围绕政治利益所进行的争权夺利斗争。

(认为“奸臣”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这种争斗是存在不同政治利益的政治集团之间各不相让的对抗行动,实无“纯是纯非”。

于本无“纯是纯非”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在《新唐书·奸臣传》中的记载却表现出了明显的褒贬倾向。

本文的第二部分结合传播学的理论,对“已有成见”对于人们认识事物时的影响进行了揭示。

/并且指出,由于《新唐书》的修撰者在记载“奸臣”事迹时,受到自身“已有成见”的影响,因此,《新唐书·奸臣传》在记载“奸臣”的事迹时,刻意强调“奸臣”的行为有悖于政治伦理、他们的个人品格不合乎道德规范,在史料采择、事迹叙述、史事评价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够公正客观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对于“奸臣”行为性质的评价。

政治史研究结合史料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旧有的历史,并以、新的、审慎的眼光看待旧有史料关于过去历史的叙述与评论。

、L关键词:奸臣/、政治斗争,传致史‰知识水坝@damdoc堡主堂垡堡苎:!堑壁生:堑望苎!兰堕垡竺塑堕堡堕塑兰L——ABSTRACTThroughresearchofpoliticalhistoryandcombinationofthetheoryofpromulgationandtextualresearch,thispaperdiscussesrelationofdoingsoftreacherouscourtofficialinBiographyofTreacherousCourtOfficialinXIN劂ⅣGSHU,andcivilcontradictioninmonarchclassandrevealsthesubjectiveinclinationoftreacherouscourtofficial’Sstory.Theauthorthinksthat.emphasizingexcessivelyontreacherousCOUrtofficial’Sstainsinandpersonalitybutneglectingtheextemalpoliticalstruggle,politicalethicXINTANGSHUmakesapersonal,wrong1udgmentonthebehavioroftreacherouscourtofficialwhenrecordingthestoryofthem.Inpart1.explicatingteacherLUSI.^缸AN’SdiscourseuponpartystruggleinTangdynastyandfromthethesisthat‘‘struggleispervasiveinmonarchclass”,the‘P印eranalyzestheinterestconflictinthembnarchclassonwhichtreacherouscourtofficialdependsandpowerstrugglebetweentreacherousCOUrtofficialsandtheirpoliticalopponents.TheauthorbelievesdoingoftreacherouscourtofficialiSinfacttheexteriorformofconflictinmonarchclass.andthestruggleiSinfactindifferentrightandwrongtoo.However,recordationofX/NTANGsHUhasastrong、nclinationofappraise.Inpart2。

解读盛唐须区分李林甫的小节和大节

解读盛唐须区分李林甫的小节和大节

第45卷 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45 No .12005年1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an .2005解读盛唐须区分李林甫的小节和大节郭绍林(洛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南洛阳471022)摘 要:李林甫是盛唐时期任职19年的宰相,在唐玄宗懒于过问政事的情况下,全权处理国家大事。

他的名声一直极其恶劣,这使人陷入了一个逻辑的怪圈,即封建盛世竟然由一个大坏蛋充当政治责任人。

为解读盛唐,须区分开他的小节和大节。

实际上,他施政一直在遵循国家的宪章法度,即便是倾轧官员,相当一部分情况是对其贪赃枉法行为作斗争。

他应该算作与时代相称的好宰相。

关键词:盛唐;宰相;李林甫;大节;小节中图分类号:K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5)01-0123-04 收稿日期:2004-11-15 作者简介:郭绍林(1946-),男,河南孟津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隋唐史、佛教。

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号称盛唐。

唐代礼部员外郎沈既济描述盛唐的文治武功,认为:“至于开元天宝之中,上承高祖、太宗之遗烈,下继四圣(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治平之化,贤人在朝,良将在边,家给户足,人无苦窳,四夷来同,海内晏然”。

[1]这里提到“贤人在朝,良将在边”,应该既是盛唐局面的内容,又是盛唐局面赖以出现的部分原因。

贤人良将到底指哪些人,沈既济没有明说,可能也说不清,只是逻辑地陈述这一情况。

笔者认为“良将在边”当然指边地藩镇节度使,即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人。

关于安禄山,笔者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的《安禄山与唐玄宗时期的政治》一文认为:安禄山发动叛乱,成为千古罪人,但其叛乱是在宰相杨国忠陷害他而玄宗袒护杨氏时的贸然行动,他不是蓄意谋反长达十年的阴谋家、野心家;此前他受重于玄宗,是由于他不像文臣儒将那样抵制朝廷的安边政策,而是积极执行;他作为唐朝节度使,安辑东北各族,解决了长期使朝廷头疼的边防问题。

唐玄宗与盛唐诗坛

唐玄宗与盛唐诗坛

唐玄宗与盛唐诗坛[摘要]盛唐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文化艺术与政治经济出现了相一致的同步发展。

政治经济的强盛发达,直接带动了文化艺术全面繁荣的局面。

诗歌方面彻底消除了初唐以来遗留的宫体浮艳诗风,树立了能够充分表现盛唐气象的雄浑壮阔,高亢激越的盛唐诗风。

[关键词]唐玄宗;盛唐;诗坛;影响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诗坛涌现出一大批诸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这样的诗歌巨匠,为浩浩中华文学史增添了一笔笔浓重丰盈的斑斓色彩,也为中华诗歌树立起一座座高不可及的丰碑。

这一诗坛空前繁荣的景象,自然有着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李隆基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唐玄宗的文化政策是推动盛唐诗歌繁荣的基础大凡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开放的时期。

盛唐诗坛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景象的出现,跟李隆基实施的各项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开元时期,社会繁荣,一派歌舞升平,李隆基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在文禁方面是比较松弛的。

这是文人畅所欲言、涌现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诗作的基础。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地位,只要不危及政权根本,李隆基尚能做到广开言路,允许创作并传播一些揭露时弊甚至是讥讽自己的诗文,有时甚至还持嘉许态度。

即位初,他游猎渭州,宰相魏知古献诗讽谏,他即“手诏褒美,并赐物五十段”以示勉谢。

开元二十四年(736),群臣献宝镜为其祝寿,张九龄“独上事鉴十章,号‘千秋金鉴录’以伸讽谕”, 他也没有责怪。

即使他暮年纵容奸相李林甫搞“罗钳吉网”的专权恐怖统治,但大兴文字狱的情况也不多。

皇帝既有虚怀听谏的雅量,臣民们遂挣脱了不少思想束缚。

盛唐诗人大多敢于评论国事、直议朝政,其尖锐程度,在我国诗史上极为罕见。

天宝六年(747),元结作《乱风诗序》:“古有惑主,用奸臣以虐外,宠妖女以乱内,内外用乱,至于崩亡。

”矛头显然指向李隆基、李林甫和杨贵妃。

李白《古风第二十四》则公开痛骂高力士之类“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的宦官。

论李林甫专权对盛唐诗坛的影响

论李林甫专权对盛唐诗坛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heory of Li Linfu Authoritarian to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作者: 唐萌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2-3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李林甫;专权;政治权谋;诗坛
摘要:唐玄宗时期迎来了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

盛世之下,奸相李林甫专权。

在此期间,李林甫实行“循资格”的铨选制度,并禁绝言路、操持选政。

这些政治权谋打击了士人积极入仕
的心态,控制了诗人的自由言论,重创天下士子求仕之心。

诗歌上表现为以反映盛世景象的歌
功颂德与干谒溢美的作品为主,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讽刺上政的作品已经开始出现。

千古奸相李林甫为何能保国家繁荣,他究竟有何能耐?

千古奸相李林甫为何能保国家繁荣,他究竟有何能耐?

千古奸相李林甫为何能保国家繁荣,他究竟有何能耐?展开全文影视作品中的李林甫一提到唐朝丞相李林甫,大家或许就联想到“坏人、奸诈、祸国”这些词。

的确,李林甫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奸相,他贪恋权力,不择手段……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唐朝担任宰相18年又7个月,是唐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

张九龄,姚崇等人都只是做了几年。

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让唐玄宗如此赏识呢?主持修订法律条文,领衔完成《唐六典》唐玄宗时期,国家发展遭遇了许多困难。

正当唐玄宗苦思冥想国家前途的时候,李林甫不失时机地走进了唐玄宗的视野。

在唐玄宗的眼里,李林甫心狠手辣,是个能干大事的人,具有管辖众官员的能力,所以十分看好李林甫。

李林甫崇尚法家,为人处世注重原则秩序,不讲人情世故。

他主张以法治人,让人们都在法律的约束下,安分守己,这样国家才会有良好的秩序。

唐玄宗对此也是十分重视。

为了实现以法治人,必须要修订法律条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林甫刚进入中枢机构,唐玄宗就委以重任,让他主持大规模的法律条文修订工作。

李林甫一直都在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因此对于这份修订工作,他可谓驾轻就熟。

他汇集了一批法律专家,对法律进行了扎实和周密的修订。

历时两年,修订工作终于有所成就。

据记载,在这次修订法律的工作中,被删除的无关紧要的条款1324条,另外2180条得到修正。

经修订的法典于737年宋呈皇帝,计有:律12卷及其疏义30卷、令30卷、式20卷。

这些法典在同年秋向全国颁布。

这次法典的修订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此评价道:“这是唐代最后一次系统地重编全部法典的活动,因此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法律修订。

其中许多原则都符合的中国时代发展的特色,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虽然其间作了若干较次要的校订,但这些法律一直到14世纪初都保持着权威性。

”通过新法典的制定,唐玄宗充分见识到了李林甫处理行政问题时思维的缜密与他改革的决心,因此他对李林甫委以更加的重用与信任。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唐朝,那曾是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八方来朝。

然而,一场安史之乱,却如同一场噩梦,给这个盛世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

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野心勃勃的将领,凭借着手中的兵权,起兵反叛。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势力庞大。

而唐玄宗晚年沉迷于享乐,朝政腐败,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政治黑暗,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率领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唐朝的军队由于长期未经战事,战斗力低下,根本无法抵挡叛军的进攻。

很快,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唐玄宗出逃入蜀。

这场战乱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在经济方面,安史之乱使得北方地区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农田荒芜,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商业停滞,人口大量减少。

曾经繁华的洛阳、长安等城市变得一片萧条。

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被迫背井离乡,四处逃亡。

而南方地区虽然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由于战争的消耗和北方经济的崩溃,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政治方面,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政治平衡。

唐玄宗出逃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

但此时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而相互倾轧。

地方上,许多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再听从中央的号令,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大削弱,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也急剧下降。

文化方面,安史之乱也给唐朝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战乱使得许多文人墨客被迫流亡,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曾经繁荣的诗歌创作也陷入了低谷,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对战争的悲愤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试图恢复往日的辉煌,但已经是积重难返。

藩镇割据的局面始终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战争不断。

同时,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使得唐朝的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唐朝历史】乱国奸相李林甫:搞衰盛唐气运的排除异己的奸臣

【唐朝历史】乱国奸相李林甫:搞衰盛唐气运的排除异己的奸臣

【唐朝历史】乱国奸相李林甫:搞衰盛唐气运的排除异己的奸臣有人认为李林甫是唐朝、甚至是整个古代中国社会由盛转衰的第一罪人。

唐玄宗前期重用姚崇、宋、张九龄等良相,达到了"开元盛世"的顶峰,后期罢张九龄而任用李林甫,自此由治世转向乱世,终于酿成"安史之乱"的大祸,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李林甫无德无识,善于拉关系,靠钻营上位,靠权术保住相位长达十九年之久。

他外表和善可亲,言语甜美,最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顺着别人的意思说话,假装帮人出主意,实际上背后极会搞阴谋迫害,著名的成语"口蜜腹剑"便是由他而来。

他本是唐朝皇室的旁支,不学无术,靠关系进入仕途,收买宦官、妃嫔,探知唐玄宗动静,迎合唐玄宗旨意,成为当时的三位宰相之一。

成功获得相位后,他竭力排斥比自己能干的官员,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名臣相继被他使尽手腕排挤。

他堵塞言路,威胁谏官,导致所有谏官都不敢上书言事,他利用酷吏罗织罪名,打击迫害政敌。

为了巩固地位,他拚命推荐胡人将领,因为他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战功再显赫也当不了宰相,结果直接导致安禄山一人兼三地节度使,安史之乱实由李林甫而起。

机关算尽的钻营之路李林甫是唐朝皇室宗亲,曾祖父是高祖李渊的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和玄宗李隆基算是族兄弟。

李林甫从小就不爱读书,不学无术,甚至在当了宰相之后写帖子祝贺同僚老来得子,还会把"弄璋"写成"弄獐",等于恭喜别人得了个毛粗的小獐子。

但他年轻时就很会跑关系了,这个本事并不需要从书本中得来。

他一开始在宫廷羽林千牛卫队(禁卫军)里当了个低微的队官,没什么前途,于是绞尽脑汁要另谋出路。

他马上想到自己的舅父姜皎和当朝宰相源干耀是姻亲,便托从小就疼他的舅舅向源干耀谋个郎中的小官。

源干耀很不给面子地说:"郎中是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才能担任的,哥奴(李林甫小名)哪里是做郎中的料?"李林甫此路不通,便转而巴结朝中红人御史中丞宇文融。

盛唐诗画气象的华美乐章

盛唐诗画气象的华美乐章

盛唐诗画气象的华美乐章作者:赵楠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01期摘要在中国文化中诗与画的结合,标志着山水画的巨大进步,也是绘画文学化的开端。

王维在他的山水画中开了借物咏情的先河,把画境与诗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山水画意境的开拓上,王维开创的山水画中“禅境”的表现,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盛唐王维诗与画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当李白以景成诗抒发自己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杜甫以景成诗表现自己雄伟抱负,忧国忧民的胸怀,众多诗人以景成诗述说自己的忧愤、惆怅、失意、愁思情绪的时候,王维却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寄情山水,迷醉在大自然的怀抱。

王维的诗情画意,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作最杰出的代表与领袖。

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有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

所以说他的诗有浓厚的艺术成就。

1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基础纵观王维的一生,大约可以以四十岁为界限,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

并写下了很多咏政诗,边塞诗,风格也较为热烈豪放。

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的闲适的生活道路。

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了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

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

此乃其山水诗。

创作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2王维山水诗的基本特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擅长用光影映衬色彩。

很多诗中都反复描摹了朝辉夕阳,月光云影和松林清泉日月光晕烘挺之下的折光投影,使画面流光溢彩,更有立体感。

光是画家运用色彩的高度的表现技巧,而王维的诗是吸取了绘画特色的。

如上所述,从“诗中有画”来考察王维的作品,无论从选材方面、还是语言方面,都可以得到比较明确的论证。

2.1形与色的完美结合王维的山水诗是色与形的完美结合。

在诗人眼里,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山一水都饱含深情,它们被诗人塑造成了生动感人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即使是静物,也不是抽象、静止的无生命之物,而是具体流动的栩栩如生之物。

论李林甫专权期间的御史活动及文学生态——唐代御史与文学研究之三

论李林甫专权期间的御史活动及文学生态——唐代御史与文学研究之三

论李林甫专权期间的御史活动及文学生态——唐代御史与文
学研究之三
霍志军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0)004
【摘要】李林甫严酷迫害谏官、御史,既使宪司重地遭到毁灭性打击、又诱发了被政治异化的阴森恐怖的文化空气。

这对盛唐文学生态影响甚大:多位作家被杀,使盛唐文学少了一批创作的主力军;专权政治使正直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呈现出集体怔忡症。

盛唐前期的明媚诗风几乎音沉响绝,痛苦、无奈的悲苦之音应运而生;众多文人流落不偶,士人对盛世的期待变为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诗歌正视现实的趋势迅速扩大,逐渐成为天宝诗坛的主导风格。

黑暗腐败的朝政,激起文人内心的愤懑,他们将一切生活中的失意、悲愤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倒成全了一代文学。

李林甫专权不仅仅是政治活动,足以构成一次文学史事件。

【总页数】6页(P61-65,88)
【作者】霍志军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唐代御史台"黄卷"制度考述——兼论御史台三院的层级秩序及内部管理机制 [J], 牟学林
2.唐代御史活动与判文文体的成熟 [J], 霍志军
3.唐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霍志军《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 [J], 付乔
4.御史活动与唐代笔记小说的繁荣——唐代御史与文学研究之四 [J], 霍志军
5.试论唐代御史在财经上的监督作用——兼谈唐代御史监察中的几个问题 [J], 方宝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林甫专权与盛唐骤衰

李林甫专权与盛唐骤衰

李林甫专权与盛唐骤衰
侯丕勋
【期刊名称】《甘肃理论学刊》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唐朝鼎盛时期,玄宗李隆基被王朝的富足所陶醉,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从此深居宫中,专以声色自娱.李林甫以“口蜜腹剑”伎俩,骗取玄宗信任,高居相位长达19年之久.本来,早在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已多积弊,尚未彻底清除,而李林甫的长期专权,致使社会积弊演变为极其严重的社会危机.野心家安禄山等,利用唐朝这种严重社会危机,乘机发动祸及全国的大叛乱,以致使唐玄宗自己落得丧失皇位、狼狈逃亡巴蜀的可悲下场,也使强盛的唐王朝骤然而衰.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侯丕勋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李林甫专权与盛唐转衰关系再探讨 [J], 宋社洪
2.论李林甫专权期间的御史活动及文学生态——唐代御史与文学研究之三 [J], 霍志军
3.论李林甫专权对盛唐诗坛的影响 [J], 唐萌
4.论盛唐极盛而衰过程中的政治和政治人物 [J], 张京华
5.解读盛唐须区分李林甫的小节和大节 [J], 郭绍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林甫为相之久与唐玄宗父子矛盾之关系

李林甫为相之久与唐玄宗父子矛盾之关系

李林甫为相之久与唐玄宗父子矛盾之关系
张宁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13(029)004
【摘要】李林甫居相位19年,其中任中书令长达16年,是玄宗朝担任中书令最久的宰相.李林甫之所以能够专权16年,这看似与玄宗玩弄平衡术的御人政策相背,实际上却隐含了深刻的原因.玄宗企图利用李林甫来牵制、扼制和打击太子,以维护自身皇权.其宁愿信任李林甫,也不愿信任自己的儿子.这是皇权斗争的残酷性所决定的.【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张宁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205
【相关文献】
1.一捆矛盾多重视野——张杨电影中的父子关系论 [J], 何祖健
2.父权的颠覆与理想化的矛盾——阎连科乡土创作的父子关系分析 [J], 张鼎立
3.父子冲突与主奴关系——从《三十而立》看代际矛盾中秩序与自由的张力 [J], 张川平
4.假象式矛盾消解下的父子关系塑造——张杨电影中父亲形象分析 [J], 李小雨;杨飞
5.唐玄宗朝土地关系的矛盾及其调整略论 [J], 牟发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李林甫为官之道

浅析李林甫为官之道

浅析李林甫为官之道李林甫出身皇亲,曾一度官至宰相。

唐玄宗在其执政四十四年间共任用宰相三十四人,唯独李林甫一人任职十九年,是玄宗朝时在位期限最长的宰相。

是怎样的用人思想使得他可以“专宠固位”十九年不倒,本文从主客观原因分别探析。

(一)客观原因第一,政治稳定。

李林甫掌权之时正处于李唐王朝的开元盛世之势,此时中央政局稳定。

王仁裕在其书《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开元元年,内中因雨过,地润微裂,至夜有光。

宿衙者记其处所,晓乃奏之。

上令凿其地,得宝玉一片,如拍板样,上有古篆‘天下太平’字,百僚称贺,收之内库。

”政局的稳定,大势的安然等都使得李林甫在用人之时可以更多地为自己的实际利益所考虑,搜寻“为己人才”,而不必有因为身处乱局需要为国家的治乱安邦寻求“为国人才”的思虑。

第二,经济发展。

在我国古代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一是看人口,二是看粮食。

人口方面,唐初由于战乱等社会原因政府控制的人口不及三百万户,到了玄宗年间唐朝的人口已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

这表明在当时社会安定的情况下人口资源得到迅速增长。

粮食方面,据史载,到了开元十三年的时候粟米十三文一斗,稻谷最贵不过五文一斗,京城的米最贵的时候也不过一斗二十文,东至汴京,西至岐山之州的道路上都盈满了店铺酒肆。

从这段材料中就可以看出开元时期粮食的富足,商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一派国家富足、人民安康的景象。

第三,玄宗怠政。

要数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唐王朝必定位列其首,它的威名开始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昌盛于李隆基的“开元盛世”。

李隆基在其执政前期兢兢业业,是难得的英君明主,很快就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然盛久必衰,唐明皇掌权久矣,渐渐懒于政事。

在其执政后期玄宗开始过起了饮馔声色的生活,渐渐沉迷于中国的原生道教。

在宗教的影响下,唐玄宗逐渐产生了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思想。

正如欧阳修所说,人们在刚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总是精神满满的,等事情完成一半时就有些懈怠了,到了快完成时就有些散漫不振了。

中国古代史(隋唐)(四十一:李林甫专权、安禄山遇赦)

中国古代史(隋唐)(四十一:李林甫专权、安禄山遇赦)

中国古代史(隋唐)(四十一:李林甫专权、安禄山遇赦)公元735年李林甫专权:嘴比蜜甜,心如刀剑公元735年,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宰相。

李林甫开始在朝中独揽大权,专权长达19年之久。

李林甫的曾祖父是唐高祖的族弟,舅舅是楚国公。

早年,李林甫依靠舅舅,得到了提拔,任太子中允。

他精通音律,却没有学识。

成为宰相后,他还因没文化遭到了耻笑。

当时有官员生了个儿子,李林甫写贺函表示祝贺,写了“闻有弄獐之庆”。

古代把生男称为“弄璋”,“璋”是玉玺,暗示这个孩子能当大官。

李林甫却把“弄璋”错写成“弄獐”了,变成了一种小野兽,惹得宾客都捂着嘴笑,大家背后都戏称他“弄獐宰相”。

既然李林甫如此没文化,那他为什么还能够专权十九年呢?首先是李林甫专门巴结唐玄宗。

李林甫之前,是张九龄为宰相。

当时唐玄宗在位时间久了,国家也稳定繁荣了。

唐玄宗觉得天下大治,逐渐怠于政事,沉溺于享受。

张九龄和侍中裴耀卿,同是朝中重臣,二人关系很好。

这两个人和唐玄宗商议政事时,都会提出合理的观点,和皇帝据理力争。

李林甫当时非常妒忌张九龄的才华,自己又没有与之抗衡的本事,就只会巴结皇帝,曲意迎合。

736年,唐玄宗巡游东都洛阳后,想返回长安。

张九龄进谏,说正值秋季农忙时节,皇上返驾,沿途百姓得接待,不如冬天再走。

李林甫也在场,听后一言不发。

大家告退时,他却磨磨蹭蹭装脚疼。

唐玄宗问他脚怎么了,李林甫说,自己不是脚有毛病,是想和皇上说点话。

李林甫说两个都城,就是帝王的东宫西宫,皇上路过,还要等待吗?如果妨碍农事,减免途经地的租赋就行了。

从此,唐玄宗对张九龄产生了厌烦之心,越来越喜欢李林甫了。

其次,李林甫懂得收买人心。

李林甫心机重,尤其善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后人都称其为“口蜜腹剑”。

不过必须承认,李林甫还是很会收买人心的。

在国子监任职时,他就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当时,国子监是个学生扎堆的地方,风气浮夸,纪律涣散,几任官员都搞不定。

福祸盛唐(十四)李隆基明知李林甫嫉贤妒能,为何仍任命他为宰相

福祸盛唐(十四)李隆基明知李林甫嫉贤妒能,为何仍任命他为宰相

福祸盛唐(十四)李隆基明知李林甫嫉贤妒能,为何仍任命他为宰相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逃到成都避难,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开元和天宝年间的各位宰相。

李隆基评价最高的宰相是姚崇,对宋璟则被认为是沽名卖直的人。

在评论李林甫时,李隆基认为他“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

裴士淹趁机问道,“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对于这个问题,李隆基无法回答,只能默然以对。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李隆基在任命李林甫为宰相之前,对他的为人处事就非常了解的。

李林甫嫉贤妒能的本性,在李隆基早就了若指掌。

于是裴士淹的问题也就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李隆基到底为什么任用李林甫为宰相呢?从李林甫的政治派系上看,他既是李唐皇室的远房旁支,又与武氏外戚来往密切,总体看来是偏重于外戚集团利益的大臣。

在开元年间,李林甫受到武氏外戚的扶持,才得以进入朝廷中枢。

后来他又和武惠妃结盟,密谋扶持寿王李瑁为太子,以稳固自己的宰相权势。

这些操作从利益层面分析,都是与武氏外戚集团息息相关的。

因此从政治派系上看,李隆基是不应该重用李林甫的,至少是不会毫无保留地相信李林甫的为人。

可是李隆基在明知李林甫嫉贤妒能的前提下,仍旧让他当了十九年宰相,这就很值得人深思了。

李隆基是唐朝皇帝中最喜欢玩弄帝王之术的,他擅于通过这种阴谋手段来控制朝局,使自己的皇权始终主导朝廷的政治。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李隆基才频繁地更换宰相,保持皇权在朝中的主导能力。

李隆基评价最高的宰相是姚崇,他只做了四年宰相。

宋璟虽然呆在唐朝中枢近二十年,但出任首相也只有四年。

他们两人之后的如张说、张嘉贞、萧嵩、张九龄等出任宰相的时间都不会很长,这说明李隆基不会长期地将相权稳固在某位大臣身上。

李林甫连续出任宰相十九年,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是让后世学者感到疑惑的。

从史料记载来看,李隆基任命宰相的政治意图非常清晰。

他任命姚崇就是为了改革武则天时代留下的弊政,清算以武氏、韦氏、太平公主为首的外戚集团势力,夺回外戚和皇族掌控的权力。

盛唐』李林甫任宰相19年之久,真的毫无贡献吗,盛唐是否终结在他手上

盛唐』李林甫任宰相19年之久,真的毫无贡献吗,盛唐是否终结在他手上

盛唐』李林甫任宰相19年之久,真的毫无贡献吗,盛唐是否终结在他手上李林甫是唐代的一位权臣,担任宰相19年之久。

在他死后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史书对李林甫的评价极低,认为唐朝由盛转衰都是他一人造成的。

《旧唐书》认为李林甫为相是唐治乱转化的分水岭,“开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国忠而乱。

”但姚崇和宋璟任相均仅三年两个月,说开元之治全是他们二人的功劳显然不成立。

事实上,在李林甫任相初期,唐帝国各方面都达到了唐朝的顶峰。

而从“幸林甫、国忠而乱”来看,唐玄宗才更应该为盛唐的终结负责。

虽然《旧唐书》将唐治乱之分归咎于李林甫,但也承认“宰相用事之盛,开元以来未有其比。

然每事过慎,调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出,皆有恒度。

”可见李林甫是一位极其有能力的人,做事皆有章法。

成书于宋代的《新唐书》、《资治通鉴》则将李林甫贬的一文不值,这多半是受到两宋“春秋学”的影响。

“春秋学”的基调是“尊君抑臣”,因此为了掩盖唐玄宗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第一负责人的事实,将李林甫大批痛批。

不仅夸大李林甫的过失,还采用了一些不足为信的野史,以达到其”奸臣“形象的目的。

总览李林甫为相19年的施政措施,有贡献也有过失,但盛唐绝不是终结在他手上。

李林甫入相前,唐朝处境困难1、入相前自然灾害频发,唐朝陷入缺钱少粮的境地是岁,关中久雨害稼,京师饥,诏出太仓米二百万石给之。

--《旧唐书▪玄宗本纪》洛阳开元二十一年,关中地区阴雨不绝,致使粮食歉收,京师地区开始闹饥荒。

朝廷从国库中拿出二百万石粮食赈灾,这基本上可以满足京师地区四十万户百姓的需求,可见灾情之严重。

粮食短缺,导致物价飞涨,玄宗皇帝不得不于次年正月移驾东都洛阳。

在玄宗皇帝驾幸东都洛阳的途中,河南、河北等产粮区也开始闹饥荒。

开元二十二年,陇右地区发生大地震。

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唐朝陷入缺钱少粮的境地。

由于河南、河北产粮区也发生饥荒,宰相裴耀卿建议变陆运为水运,从江淮地区往京师运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5 年 O 9月
内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括 盛世 、 皇帝 与权 臣 。
( 一) 歌 功 颂 德
歌功颂 德 与怨刺 上政 是 中国诗教 的传 统 。初 唐 诗 风承袭 南朝 余 绪 , 以上 官仪 为 代 表 的宫 廷 诗 人 创
作刚这 一 一 观 点 。这 些 研究 全 面 而 深入 , 但 同 时也 留
下 了一 些 值得 思 考 的 问题 。比如 , 盛 世 专权 下 的诗
“ 循资格 ” 的铨选制度 , 并 禁绝 言路 、 操持选政 。这 些政 治权 谋打 击 了士人 积极入仕 的心 态, 控制 了诗人 的 自
由 言论 , 重创 天 下 士子 求仕 之 心 。诗 歌 上 表 现 为 以反 映 盛品 为 主 , 但 一 些
坛呈现 出何 种面 貌 ?李林 甫专权期 间 哪些政 治权 谋
作 了 大量 歌颂 盛 世 、 粉 饰升 平 , 形 式华 丽 的诗 歌 , 并
形 成 了“ 上 官体 ” 。 ‘ 太 平 盛 景 自然 不 乏 文 人 赋 诗 歌
颂, 加诸 玄 宗 多 次宴 请 、 出巡 活动 , 也 促 进 了这 类 作
数达 到 了 4 8 , 1 4 3 , 6 9 0人 。《 资治通鉴》 载“ 西京 、 东
都 米斛 直钱不 满 二 百 。海 内富安 , 行 者虽 万 里 不 持 寸兵 ” 0 , 故此 被后世 称为 “ 开天 盛世 ” 。盛 世景 象 表 现在 文学 上 以歌 颂溢 美 的作 品 为 主 , 歌颂 的对 象 包
对诗坛 产 生 了影 响 ?受此 影 响 , 诗 坛 又 出 现 了哪 些 变化 等等 。本文 拟 在 此前 研 究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对 李 林甫专 权 时期 的盛 世 诗 坛 的基 本 面 貌试 作 一 描 述 , 并从李 林 甫专权 时 的政 治权 谋对诗 坛产 生 的影 响这
S e p t . 2 0l 5 Vo 1 . 4 1 No . 5
第4 l 卷
第 5期
论 李林 甫 专 权 对 盛 唐 诗坛 的影 响
唐 萌
( 南开 大 学 文 学院 , 天津 3 0 0 0 7 1 )
( 摘
要] 唐玄宗时期迎来 了封 建王朝 的太平盛世 。盛世之 下, 奸相李林甫专权。在此期 间, 李林 甫实行

品的产 生 。如 张 九 龄 《 奉 和 圣 制初 出洛 城 》 , 诗 日:
“ 东土 淹龙驾 , 西人 望 翠 华 。 山川 只询 物 , 宫 观 岂为
家 。十月 回星 斗 , 千官捧 日车 。洛 阳无 怨 思 , 巡 幸 更 非赊 。 ” 《 奉和 圣制温 泉歌 》 , 诗日: “ 有 时神 物待 圣人 , 去后 汤还 冷 , 来 时树 亦春 。今兹 十 月 自东 归 , 羽旆 逶 迤 上翠 微 。温 谷 葱 葱佳 气 色 , 离宫 奕 奕 叶 光 辉 。临 渭川 , 近天 邑, 浴 日温 泉 复 在兹 , 群仙洞府那相 及。 吾 君利 物心 , 玄泽浸 苍黔 。渐渍 神 汤无疾 苦 , 薰歌 一 曲感人 深 。 ” 张 九龄 的这 两 首 诗 纯 为应 制 而 作 , 描 摹 物态、 记 叙行 程 , 褒 美 玄 宗 。还有 李 林 甫 、 韦济 同题
思路 进 入 , 揭示 盛唐 诗风 变化 的一些 原 因。


玄宗朝诗 坛 的基本 面貌
自唐玄 宗开元 元年 ( 7 1 3 ) 继位 以来 , 励精 图治 带 领 困家迎 来 了 中 国 古 代 封 建 王 朝 的顶 峰 。这 一 时 期, 国家仓廪 丰实 、 水运 通 漕 、 互市 易货 、 自然 灾 害救 济、 文 化教 育 等诸 多 内 政 事 务 有 条 不 紊 ; 对 外 事 务
盛 唐诗 坛 历来 是 学 界 关 注 的热 点 。 自 1 9 5 8年 林 庚先 生 的《 盛唐 气 象 》 一 文 发 表 以来 , 以“ 盛 唐诗 ”
上, 开疆 拓土 , 平定边 患 。据开元 二 十年与 开元 二 十 八 年 两 次 人 口普 查 情 况 看 , 八 年 间, 户 口增 长 了

[ 作者简介] 唐萌 , 南开大学文学院 2 0 1 3级 占代文学 々业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唐代文学 。
5 5 1 , 6 3 5 户, 人 口增 长 了 2 , 7 1 2 , 4 2 5人 , 全 国人 口总
为 中心 的研 究风 生 水 起 , 其 中代 表 性 成果 有 袁 行 霈
的著作 《 盛唐 诗坛 研究 》 、 葛 晓音 的《 诗 国高潮 与盛 唐 文化 》 等相关 著作 及 论 文 。而 关 于 盛世 权 相 李 林 甫 与盛唐 诗坛 的关 系 的研 究较 少 。丁放 、 袁行 霈《 李 林 甫与盛 唐诗 坛 》 ①一 文 注 意 到 李 林 甫 在 政 治 上 的专 权 以及对文人 的打压 与冷遇 态度反 而促进 了诗歌 创 作这一 现象 。宋 社洪 的《 李 林 甫 专权 与盛 唐 转 衰 关 系再 探讨 》 ②一 文 就 李 林 甫 专 权 与 盛 世 转 衰 的关 系 问题提 出李林 甫个 人在 盛唐 的治乱 中起 到 了有 限 的
反映社会现 实、 讽 刺 上 政 的作 品 已 经开 始 出现 。
[ 关键 词] 李林甫 ; 专权 ; 政 治权 谋 ; 诗 坛 [ 中 图 分 类 号]I 2 0 6 [ 文 献标 识 码]A [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0 2 1 5 ( 2 0 1 5 ) O 5 —0 O 3 2 —0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