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州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B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类型B 河北冀州中学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分数: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及试卷的规定位置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座位号等内容填写(涂)准确。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涂黑,非选择题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本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范成大的诗句中,反映出古代中国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是
A.官营手工业B.手工作坊C.小农经济D.商品经济
2.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3.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C.国家“重商”政策确立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5.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C.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6.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
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说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8.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
这反映了
A.重农抑商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 海禁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D.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9.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说: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
对于中国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C.资产阶级发起了实业救国运动D.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挤压10.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大门的武器是
A.坚船利炮
B.自由平等观念
C.洋纱洋布
D.欧洲风俗习惯
11.据统计,1872~1913年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土地主”。
上述现象研究的视角是
A. 社会阶层的划分决定经济发展
B.用过头的方法描写历史的真实
C. 偏重用政治因素解释经济现象
D.研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12.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得把
机捩(lie,即机器)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
”该运动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3.1916年,山西商人乔殿森集资1.5万两白银在太谷县东关创办了利川蛋厂。
该厂系诸人合资而成,对厂中员工按商家惯例,根据其表现、业绩给予顶身股,年终按股分红。
试办数年后,产品正式行销出口,效益颇丰。
利川蛋厂“效益颇丰”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政府重视B.国际形势影响C.经营理念创新D.国家政局稳定
14.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
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A.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B.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15.有报纸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此种状况出现于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B.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C.抗日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16.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
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
这说明中国近代
A.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C. 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17.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18. 下列句子中,属于宣传中共“八大”路线的标语口号的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放弃剥削,学好本领,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C.“动员一切的力量,争取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D.“公社赛过铁饭碗,幸福生活万万年”
19.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0.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
对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是
A.纠正“大跃进”“左”倾的错误B.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C.确立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D.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1.下表反映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
A.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22.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亿美元),下列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B.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C.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
D.中美建交影响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
23.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
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事件: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
”破产事件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是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24.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25.1949年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26.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生计,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A.单一公有制经济的结构有所突破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D.城市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27.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28.光绪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
并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
”文中的“电”指的是
A.电车B.有线电报C.电话D.无线电报
29.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
D.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30.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
贯穿下图的主题是
A.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
C.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
D.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
31.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但是,这对于印第安人则意味着
A.“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B.“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32.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对殖民地疯狂掠夺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贵族阶层生活奢靡D.矿产资十分丰富
3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C.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34.1813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提出了关于限制进口谷物的提议,该议案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毎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1815年《谷物法》正式颁布。
而到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又废除了《谷物法》。
该法由立到废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兴起
B.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C. 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D. 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
35.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36.下图反映了
A.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
B.“蒸汽时代”的终结
C.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
D.实验促进科学进步
37.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粹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38. 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39.1932~1933年,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发生严重的大饥荒。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工业化运动的开展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农业全盘集体化D.新经济政策
40.“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
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
”“这项事业”应该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五年计划的实行D.农业集体化的运动
41.戈尔巴乔夫曾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
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
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失掉了声誉。
”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罗斯福
42.有学者研究指出,1929年~1938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
由此可以推理当时
A.民众闲暇时间大幅增加
B.电子产品不受危机影响
C.民众醉心于超前性消费
D.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43. “……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C.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44.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一和图二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45.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
”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46.1984年,撒切尔夫人对企业领袖说,“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改变英国,从依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
从‘拿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而不是等着东西掉到我们手上的国家”。
撒切尔夫人意在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出售大型国有企业D.加大经济干预力度
47.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
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C.建立“福利国家”D.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48.美国在20世纪先后有两次美元与黄金的脱钩,而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又明确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其政策调整
A. 均是因为经济危机而引发的
B. 均是为了保持美国经济优势
C. 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 体现了通货管理制度的灵活
49.根据的有关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6月30日,WTO已受理了496起贸易争端案件,平均毎年受理25起,这远远多于GATT存续47年间的受案量。
这从一个方面表明
A.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得到认可
B. 经济全球化道路艰难曲折
C. 国际贸易体系已走上法制化正轨
D.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50.下表为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表
A. 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
B. 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
C. 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
D. 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广州十三行与东印度公司
1685年,清朝在广州设立商行——十三行。
1757年,乾隆宣布仅留广东的粤海关口对外通商。
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1842年,贸易特权被取消,1856年,十三行毁于大火灾。
——《清宫档案揭秘》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
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
东印度公司的敌人包括商业竞争者、敌对国家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护权利。
1680年,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
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
——伦敦大英图书馆《东印度公司》(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4分)并分析说明两个机构在19世纪
中期消亡的原因。
(4分)
(2)结合中外近代史的所学史实指出,在农村农民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与英国的途径有何主要不同?(4分)你认为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什么?(2分)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
”
材料二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
……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材料三(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
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8分)
(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于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了什么影响?(8分)
(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10分)
高一(文)历史期末答案
A卷1--20 ADBCB AABAB ABABD ABDDB
21—40 ABDDA CBBBB BABDA CADCD
41—50 BACAD BDCAC
B 卷1--20 CBBB
C ADAAC CBBD
D CBBCB
21—40 ACDDA ABBDA BACDC CAACC
41—50 BABAC BBCAD
51【答案】(1)属性:前者是清政府设立的外贸垄断组织;后者是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机构。
(4分)
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被迫改变闭关锁国政策,开放五口通商,取消十三行贸易特权。
(4分)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倡导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盛行;东印度公司政府保护、商业垄断、拥有特权、暴力掠夺等特点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被取消。
(4分)
(2)不同:中国是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冲击下开始走向近代化的,英国却是在本国内部经济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完成近代化的。
关键:提高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促使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
(2分)
52【答案】(1)现象:宋代拜金主义盛行(2分)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宋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社会观念世俗化。
(6分)
(2)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分)
影响:推动人文主义思想解放;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6分)
(3)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文革”左倾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生活贫困。
(4分)
措施: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跃市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农民基本政治权利;农业税的废除和其它农业优惠政策的实施。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