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德意识的演讲稿【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稿。

演讲稿是进⾏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它体现着演讲的⽬的和⼿段。

本篇⽂章是为⼤家整理的关于公德意识的演讲稿【三篇】,希望您喜欢!
left:10px;line-height:35px;margin-bottom:8px;">【篇⼀】关于公德意识的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师,亲爱的同学们:
⼤家下午好!我这天演讲的题⽬是《做个有社会公德的⼈》。

有⼈说:“如果你失去了这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钱,你不算失败,因为⼈⽣的价值不在于⾦钱;但是如果你失去了社会公德,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的真谛。

”这天,我想和⼤家⼀齐交流的话题就是:“做个有社会公德的⼈”。

可能有⼈会问:什么是社会公德?简单点说社会公德就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活中就应遵循的⾏为准则,在⼀些⼩事中就能够体现出来,⽐如:等侯公交车时,你是否⾃觉排队,吃过的⾷品袋塑料袋是否扔进路旁的垃圾桶,出⼊教室时是否有轻声关门,是否有轻声慢步过⾛廊,是否有上下楼梯靠右⾛,每⼀天陪伴你学习的课桌椅是否从不乱刻乱画,这⼀切都是⼀个⼈是否具有公德⼼的体现。

社会公德还体此刻与⼈交往之中,⼀声谢谢,等于⼀次情感的交流;⼀句对不起,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个不要紧,等于给⼈吹去⼀阵温暖的春风。

这些看似极朴实的话语,流露出的却是发⾃内⼼的真挚情感,让⼈感受到的是100度的热情和温暖。

以礼待⼈,把笑脸常挂,你会发现天很蓝,花很红,其他的⼈也都很友善。

我们中⼼⼩学的学⼦,都是品⾏优良的孩⼦,但是在近期,校园⾥却出现了⼀些不讲公德的现象:校园的宣传画报被戳、划得⾯⽬全⾮,班级评⽐分数栏数据经常被擦,特点是⼩数点不见了,给校园造成⼗分不好的负⾯影响。

也许做这些事的同学并⾮有什么恶意,仅仅是出于恶作剧的⼼理,觉得好玩⽽已。

但是你们可曾想过,⾃⼰的⾏为已经违反了社会公德,违反了做⼈的基本准则,是⼗分不可取的!在此,我真⼼地期望那些以前有过以上不良⾏为或者是有其它类似⾏为的同学们认识到⾃⼰的错误,不要让这些不和谐的⾳符在我们校园重演。

同学们,做⼀个有公德的⼈是现代社会对⼈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讲公德,懂礼貌作为我们⽣活中的⼀项基本⾏为准则,并把它内化为⼀种⾃觉的⾏为。

⽂明礼貌,重在表现;良好习惯,重在平时;社会公德,重在你我。

同学们,让我们从此刻做起,从⾝边做起,⽤每⼀分实际⾏动去做⼀个礼貌的⼈,⼀齐来告别那些不礼貌的⾏为!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体同学共同努⼒,必须能营造出⼀个更加整洁宁静有序,健康奋进的xx⼩学,让礼貌的号⾓响彻xx的天空!
最后,我想⽤⼀句名⾔作为我这天演讲的结束语:播下⾏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播下性格,收获命运!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家!
【篇⼆】关于公德意识的演讲稿
尊敬的⽼师们、同学们:
这天我要演讲的题⽬是:《弘扬社会公德,做合格公民》。

社会公德,古⼈将其归结为忠、孝、义、仁、礼、智、信等。

这种公德在中华⼏千年的礼貌进程中不断延续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伦理。

它不曾被历史长河的滚滚巨浪所淹灭,正证明了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和和谐的基本保障。

请⼤家设想⼀下,当传统好处上的社会公德进⼀步发展,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现实;全体公民⽤⼼为社会贡献⾃⼰的⼒量,发展⼈道主义精神,助⼈为乐、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这样的社会将会是多么和谐多么安定阿!
这天,我们所要重建的社会公德,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同时,时代发展的进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这个新的内涵就是要求每个公民都务必承担起与公民权利相对应的公民职责和义务。

每个公民都是家庭的⼀员,企业的⼀员、社会的⼀员,⼀⽅⾯责骂社会公德世风⽇下,⼀⽅⾯⼜⾃我侵蚀社会公德,社会怎能和谐社会公德何⽇能重建每个公民只有从⾃⾝做起,承担起家庭、职业和社会的职责,家庭氛围、职业环境和社会秩序才会好转,我们才能算是合格的公民。

⽼师们、同学们,此刻,⼀座座现代化⼤厦拔地⽽起,祖国的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公德这座⼤厦也要长⾼长⼤,成为⽀撑现代礼貌道德的基础。

我们只有弘扬社会公德,做合格的公民,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
【篇三】关于公德意识的演讲稿
⼤家好!
今天要讲的题⽬是:社会的公共道德。

社会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礼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等。

它涵盖了⼈与⼈、⼈与社会、⼈与⾃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主要作⽤,⼀是追求个⼈道德完善,⼀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们学校师⽣对乡中学的对⼝扶贫⾏动,资助贫困的同龄⼈完成学业,这不正是良好的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再看⼀个外国的例⼦。

有⼀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个⼥⼯端着⼀盆⽔上楼。

那⼥⼯⼀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了半截,⽽我现在空着⼿,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紧靠着墙,让⼥⼯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我这⾥不想过多地举伟⼈的例⼦,因为这很容易令⼤家产⽣⼀种错觉:认为道德只是伟⼈、名⼈才具备,那么我们将⽆需为⾃⼰或多或少的不道德⾔⾏⽽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了道德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名⼈。

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物,我们更需要⼀群有道德的民众。

⼀个社会的公共道德⽔平,可以折射出⼀个社会⼀个国家的⽂明程度,⼀个⼈如果不遵守社会道德,⼩的会影响⾃⾝形象,⼤的会影响国家声誉。

在清朝的时候,清朝⼤⾂李鸿章出使俄国,在⼀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痰,被外国记者⼤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的脸。

这是⼀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历史教训。

公共道德是社会意识的⼀种体现,⽽公共道德⼜建⽴在个⼈的道德修养⽔平之上。

试想⼀下,如果有⼈不注重⾃⾝的道德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吗?不会!个⼈道德修养是根、是本。

⼈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从⾃⾝做起,从⾝边做起。

所以鲁迅先⽣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在⽴⼈,⼈⽴⽽后凡事举。

”“⽴⼈”的意思便是要完善⼈的思想和道德修养。

⼈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俱来的,⽽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要完善个⼈修养,⾸先要致⼒于读书求学,完善⾃⾝的认知⽔平;认知到达⼀定⽔平,就有了明辨是⾮的能⼒;有了分辨是⾮善恶的能⼒,就要端正⾃⾝的⼼态,不违背⾃⼰的良知,努⼒使⾃⼰的⼀⾔⼀⾏都符合道德的标准,⾃⼰的修养便得到完善。

这就是古⼈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修⾝。

完善个⼈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

⽽⼀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本,就很有亲⾝体会。

⼤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事。

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辆车都没有,外国⼈绝不过马路。

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

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忌惮地冲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量所在。

但再想⼀想,如果我们不是从⾃⾝做起,这社会氛围⼜从何⽽来呢?
有记者访问⼀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学到的呢?”,“在幼⼉园。

在那⾥,我学到了令我终⾝受益的东西,⽐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要谦让、吃饭前要洗⼿……”我们完善⾃⼰的道德修养也是⼀样,并⾮⼀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是要从⾝边吃饭、洗⼿这些⼩事做起。

养成⽂明的习惯,使⽂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意识层次,使⽂明贯穿我们的⼀举⼀动。

我们从⼩接受社会公共道德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谈社会公德。

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痛⼼疾⾸呢!难道我们都是“语⾔的巨⼈,⾏动的矮⼦”么?明代⼤学者王守仁说“知是⾏的主意,⾏是知的功夫;知是⾏之始,⾏是知之成;知和⾏是⼀个本体、⼀个功夫。

知⽽不⾏,只是未知。

”我们接受社会公共道德教育,⾃⼰却吝于履⾏、甚⾄反其道⽽⾏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公共道德,就要从这“知⾏合⼀”上下功夫、从⾃⼰的坐⾔起⾏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明的⾏为。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公共道德⽔平不⾼;不必怨艾⾃⼰的⼒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

试想⼀下,⾯包⾥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点酵母,不是就把⾯包发起来了么。

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

【篇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