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上册地理课本活动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年级上册地理课本活动题答案
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定的⽐例缩⼩,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下⾯是店铺为您带来的7年级上册地理课本活动题答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7年级上册地理课本活动题答案:第⼀章
第⼀节地球和地球仪
P3
活动1.不能简单下结论,需多⽅考证。

因为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结果可能相同。

(1)在海边眺望远航归来的船只,⾸先看到的是船只的桅杆,⽽后是帆船越来越⼤,最后才慢慢地看到船⾝,这说明海⾯是曲⾯。

这种⽅法可以证明地球为球形。

(2)发⽣⽉⾷时,地球的影⼦投射在⽉⾯上,形成弧形的阴影。

从⽉⾷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为球形。

(3)可以推测出地球是球形。

例如:站在⼤地上⽆论向哪个⽅向⾛,永远⾛不到地平线。

登⾼望远、航空照⽚、环球航⾏等。

活动2.我们要象先辈们那样对待科学,坚持严谨、执著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只有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和掌握真理。

P4活动:略
P6:
活动1、(1)经线是半圆状,纬线是圆。

(2)所有经线都相等;纬线有长有短。

(3)经线指⽰南北⽅向,纬线指⽰东西⽅向。

(4)本初⼦午线为0度经线,依此为标准向东、向西各有1800;⾚道为0度纬线,依此为标准向北、向南各有900。

(5)穿过的⼤洲、⼤洋有:北回归线穿过太平洋、北美洲、⼤西洋、⾮洲、印度洋、亚洲;北极圈穿过北冰洋、北美洲、⼤西洋、欧洲、亚洲;南回归线穿过太平洋、南美洲、⼤西洋、⾮洲、印度洋、⼤洋洲;南极圈穿过太平洋、南极洲、⼤西洋、印度洋。

活动2:⾚道是南北半球划分的界线。

1600E和200W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划分的界线。

P8
活动1、恰当。

活动2、有差错。

由于没有明确说明1160是东经还是西经,400是北纬还是南纬,所以可以找到4个地⽅:东经116度,南纬40度;东经116度,北纬40度;西经116度,南纬40度;西经116度,北纬40度。

活动3、
经度纬度地名地名经度纬度
123°W49°N温哥华伦敦0°52°N
151°E32°S悉尼纽约74°W41°N 第⼆节地球的运动
P10
活动1、2题:(略)
活动3、⼈们以1天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转周期相同;原因:由于地球⾃转,才有了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的东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

由于畅畅和姨妈处在不同的经线上,所以才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同⼀时刻,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时间。

P12
活动1、(略)
活动2、(1)不⼀样。

夏季⾼,冬季低。

(2)不⼀样。

夏季⽩天长,冬季⽩天短。

(3)当地处在五带中的温带,在温带⼀年中,夏季正午太阳⾼度⾓最⼤,⽩昼时间最长,地⾯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冬季正午太阳⾼度⾓最⼩,⽩昼时间最短,地⾯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春、秋两季昼夜平分,正午太阳⾼度⾓和地⾯得到的太阳光热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

活动3、我国⼤部分陆地处在北温带。

第三节地图
P15活动
1.(1)经线指⽰南北⽅向,纬线指⽰东西⽅向。

(2)不在同⼀经线就没有正南、正北之分;不在同⼀纬线,就没有正西、正东之分,这两点的相对位置应是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中的某⼀个。

(3)Y在X的东北⽅向,X在Z的西南⽅向。

2.科技园区在学校东南、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的正南、学校在⽕车站北⽅、⽕车站在科技园西南。

农业实验区与学校直线距离675⽶、沿公路从学校到科技园900⽶。

3、略
P17活动
1、
⾼原⼭地丘陵盆地平原
等⾼线特征⾼原⾯等⾼线稀
疏,边缘等⾼线密
集,
等⾼线密集,曲
折。

等⾼线稀疏较曲
折。

周围等⾼线密集,内
部稀疏,呈闭合曲
线。

等⾼线稀疏
⾼度海拔⾼度⼤海拔⾼度⼤⾼度⼩⾼度⼩
地⾯起伏程度⾼度⼤,地⾯起伏

地⾯起伏程度⼤地⾯起伏较⼩地⾯起伏和缓。

起伏⼩。

2、略
3、要求学⽣绘制到书本上。

估计C点海拔是250⽶;D的海拔是 —50⽶。

P21活动
1. 分别为地形图、世界政区图、城市交通线路图。

原因是根据⽬的,选择合适的地形图
2. ⑴略。

(2)5路7路或5路2路7路等。

(3)4、5
3. (1)表⽰范围⼤:中国地图;内容详:北京地图;北京地图的⽐例尺⼤于中国地图。

表⽰范围⼤或⼩表⽰内容的详或略
⼤⽐例尺表⽰地⾯范围⼩。

内容详细。

⼩⽐例尺表⽰地⾯范围⼤。

内容略。

7年级上册地理课本活动题答案:第⼆章
第⼀节⼤洲和⼤洋
P27活动
通过⼩朋友在地球上的谈话,说明⼈们⽣活在陆地上,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貌,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都以为⾃⼰居住的地⽅就是陆地的中⼼,并未认识到地球表⾯⽔体⾯积⼤于陆地⾯积,因此起名叫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P30活动
1、a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东南与⼤洋洲相望,西南与⾮洲相邻,西部与欧洲相邻。

B 欧洲:东临亚洲,南隔地中海与⾮洲相望,西隔⼤西洋与北美洲相望,北临北冰洋。

c北美洲:北临北冰洋,西隔太平洋与亚洲相望,东隔⼤西洋与欧洲相望,南接南美洲。

d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洋洲和亚洲所包围。

e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包围。

2、a相连的⼤洲:
亚欧分界:乌拉尔⼭-乌拉尔河-⾥海-⼤⾼加索⼭-⿊海-⼟⽿其海峡
亚⾮分界:苏伊⼠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b仅以海峡分隔的⼤洲:
亚洲、北美洲:⽩令海峡
欧洲、⾮洲:直布罗陀海峡
南极洲、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3、各⼤洲的轮廓及其分布特征
a 各⼤洲⼏乎都是⼀南⼀北对称分布。

如:北美洲与南美洲,欧洲与⾮洲,亚洲与⼤洋洲。

b ⼤陆
轮廓多为北宽南窄,⼤致呈三⾓形,岛屿多在⼤陆东⾯。

4、略
第⼆节海陆的变迁
P32活动
图2.10:喜马拉雅⼭中发现了海洋⽣物的化⽯,说明喜马拉雅⼭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图2.11: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陆架在地质时期曾为陆地,造成这种桑⽥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的升降。

图2.12:⼈类活动对海平⾯的作⽤。

P35活动
1、互相远离的⾮洲与南美洲两岸有相似的地层且轮廓互相吻合,并分布有相同的动物海⽜和驼鸟,说明它们经历了相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相同的环境,在地质时期是同⼀块⼤陆,说明⼤陆漂移说是有科学依据的。

2、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包括古⽣物化⽯、地层构造等⽅⾯的证据,⽽现代观测也证明⼤陆仍在漂移运动之中。

P38活动
1、板块发⽣张裂运动→地震表⾕带产⽣(东⾮⼤裂⾕)→⼤陆解体(亚、⾮⼤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洋形成。

2、板块发⽣碰撞挤压时,地表会隆起抬升形成⾼原及⼭脉。

喜马拉雅⼭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具体解释见第40页。

7年级上册地理课本活动题答案:第三章
第1节多变的天⽓
P43活动
1、试举⼀例如天⽓与⼯业⽣产、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海盐⽣产、渔业⽣产、海空交通、建筑⾏业等的关系。

补充解释(1):海盐⽣产过程,实质上就是海⽔蒸发过程,需要了解⽇照、⽓温、湿度、风向、风速以及晴、⾬⽇数等⽓候资料,⼀次⽣产作业过程中最好有连续七、⼋天的晴天,切忌中途出现⼤⾬,这就需要准确的天⽓预报。

(2):捕鱼与风的关系最⼤,风⼒适宜既利于渔船出海,⼜利于鱼类群栖,抢风头,赶风尾,往往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正确的风⼒预报可以指导渔业⽣产。

2、 B 天⽓与⽣活的关系 C 天⽓与农业⽣产的关系 D 天⽓与军事的关系
3、略
P46活动
1.⽆云的地⽅可能是晴天,有亮⽩⾊云的地⽅可能有⾬,有灰⽩⾊云的地⽅可能是阴天。

2. 晴转阴;⼩⾬转中⾬
3.略
4.略
P48活动:略。

第⼆节⽓温和⽓温的分布
P 50活动反映了⽓温与⾐着、饮⾷、建筑、农业、交通等的关系密切。

P51活动
1.⑴最⾼⽉7⽉:22℃。

⑵最低⽉1⽉:1.5℃。

⑶年较差:20.5℃。

⑷年变化:该地⽓温终年在0℃以上,最热⽉出现在7⽉,最冷⽉出现在1⽉,⽓温的年较差较⼤。

2.略
53活动
1. ⑴⾚道及其附近地区⽓温最⾼,从⾚道向两极,⽓温逐渐降低。

主要原因是各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不同,由⾚道向两极地⾯获得的太阳热量越来越少。

⑵年平均⽓温⾼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2. ⼭顶的⽓温应是24℃。

具体计算:28.8-(1520-720)÷100×0.6=24℃。

第三节降⽔和降⽔的分布
P54活动
1. 阴⾬连绵⼀个⽉,存放的⾐物受潮,农业减产,⼈们出⾏不便……..;
有近两个⽉没有下⾬,在农业上易形成旱灾,空⽓⼲燥,对⼈健康有害……;
某城市下了⼤雪,交通堵塞,电线易断,形成断电….。

2. 只要降⽔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长⾮常有利。

P55活动
1、⑴该地10、11、12⽉降⽔较多超过100毫⽶,1、
2、
3、
4、5⽉份超过50毫⽶。

⑵6、7、8⽉份降⽔较少,其中7⽉份低于10毫⽶。

⑶该地夏季降⽔少,冬季降⽔多。

2、略。

P56活动
1. ⾚道附近降⽔多,年降⽔量多在2000毫⽶以上。

2. 由⾚道向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量逐渐减少。

3. 南北回归线附近,⼤陆东岸降⽔较多,西岸降⽔较少。

4. 在温带地区,⼤陆内部降⽔较少,沿海地区降⽔较多。

5. 降⽔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极”乞拉朋齐;世界降⽔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极”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世界的⽓候
P58活动
1. ⼈们⼀般描述⽓候关注的时间是⼀年,⼀般只注意⽓温和降⽔两个要素,如:济南的⽓候是温带⼤陆性季风⽓候,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冬季寒冷⼲燥。

2.“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描述⽓候;“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风降温”描述天⽓
3.⑴
分布地区⽓候类型
热带热带⾬林⽓候、热带草原⽓候、热带季风⽓候、热带沙漠⽓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候、地中海式⽓候、温带海洋性⽓候、温带季风⽓候、温带⼤陆性⽓候
寒带寒带⽓候(即冰原⽓候、苔原⽓候)

分布地区⽓候类型
⼤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候、温带季风⽓候
⼤陆内部温带⼤陆性⽓候
⼤陆西岸地中海⽓候、温带海洋性⽓候
P59活动
1、 A地全年⾼温多⾬,B地全年低温少⾬且温差⼤;导致两地⽓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2、受海陆位置影响,亚欧⼤陆温带地区的东岸⾃南向北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候和温带季风⽓候;西岸是湿润的地中海式⽓候和温带海洋性⽓候;内部是⼲燥的温带⼤陆性⽓候。

3、 A坡是迎风坡,降⽔多;B坡是背风坡,降⽔少。

4、⑴地形⑵纬度位置⑶海陆位置
P61活动
1、⽓候对⼈类的⽣活有很⼤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平的提⾼,⼈类⽣活受⽓候的限制越来越⼩。

2、⼈类活动要符合⾃然规律,不同地区因⽓候条件不同,不能简单的将⼀地树⽊(农作物)移栽(种)到其他地区。

3、⾃然灾害是对⼈类的危害⽽⾔的,,否则只是⾃然现象,成不了灾害,同理,同等级的灾害,在⼈⼝密集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要⽐⼈⼝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得多。

4、只要合理即可,如:⑴控制地球上的⼈⼝数量。

⑵减少对煤、⽯油等常规能源的利⽤,从⽽降低⼆氧化碳的排放量。

研制开发太阳能、风能、⽣物能等⽆污染的新能源。

⑶保护森林,尤其是热带⾬林、
亚寒带针叶林等原始森林,⼤⼒植树造林。

7年级上册地理课本活动题答案:第四章
第⼀节⼈⼝和⼈种
P65 活动
1、
⼈⼝/亿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年
10 20100
20 3030
30 4015
40 5012
50 6012
规律:每增加10亿⼈⼝所⽤时间逐渐缩短。

2、⑴尼⽇利亚⼈⼝⾃然增长率最⼤。


英国0.12③
巴西0.73②
德国-0.07④
尼⽇利亚 4.01① 结论:德国的⼈⼝⾃然增长率为负数,这意味着德国⼈⼝在不断减少。

3、略。

P67活动
1、 A地:⾯积12500平⽅千⽶,⼈⼝数1000000⼈,⼈⼝密度80⼈/平⽅千⽶。

B地:⾯积10000平⽅千⽶,⼈⼝数1600000⼈,⼈⼝密度160⼈/平⽅千⽶。

2、⼈⼝稠密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都在平原地区。

⼈⼝稀疏地区主要集中在:极端⼲旱的沙漠地区(降⽔稀少)、⽓候过于潮湿的热带⾬林地区(降⽔过多)、终年严寒的⾼纬度地区(纬度⾼⽓温低)或地势⾼峻的⾼原、⼭区(海拔⾼,地势陡峻)。

⼈⼝稀疏区:分布在极端⼲旱的沙漠地区、⽓候过于潮湿的⾬林地区、终年严寒的⾼纬度地区或地势⾼峻的⾼原、⼭区,这些地区⾃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给⼈类的⽣存带来了困难。

P70
1、每天增加219028⼈,每⼩时增加9126⼈,每秒增加2.5⼈。

2、例如:教育、医疗、卫⽣条件难以改善;⼈均资源占有量少;能源短缺;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加剧;⽣态环境被破坏等。

3、如:①⼤多数外来⼈⼝居住在郊区,住房条件差、拥挤并且产⽣⼤量垃圾,污染郊区环境。

②由于⼈⼝较多,为社会治安带来压⼒。

③从乡村来的劳动⼒,不怕脏、不怕累,承担了城市的环卫建筑等⼯作,美化了城市环境。

但由于⼯作岗位的减少,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

④由于⼈⼝增多,给教育、医疗等带来压⼒。

⑤民⼯潮返乡,给交通运输业带来巨⼤压⼒等等。

P72
1、(1)⽩⾊⼈种 (2)南、北美洲(3)
⼈种主要分布地区
⽩种⼈欧洲⼤部分、美洲、⼤洋洲、亚洲西部、⾮洲北部
黄种⼈亚洲东部东南部、南、北美洲
⿊种⼈⾮洲、⼤洋洲
2、略。

第⼆节世界的语⾔和宗教
P75
1、还有缅甸、⽼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2、
语⾔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欧洲东部和北亚。

(或者说俄罗斯及前苏联其他成员国)
法语法国及其在⾮洲的殖民地国家
西班⽛语西班⽛、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洲北部。

P77
1、A、____教堂 B、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C、佛教佛塔
2、略。

第三节⼈类的居住地――聚落
P79
1、
房屋道路修筑情
况商店的
多少
学校的多

医院的
多少
有⽆农

有⽆
果园
有⽆鱼

⾃然景观改变
的⼤⼩
密集度⾼度
乡村低低疏少少少有有有⼩
城市⾼⾼密多多多⽆⽆⽆⼤ 或者这样表述:乡村景观: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渠、宅房绿地等,
商店、医院、学校等⽣活服务和⽂化设施较少。

景观差异:
城市景观:有⼤⽚的住宅、密集的道路、⼯⼚等⽣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活服务和⽂化设施。

2、A、⾮洲 B、欧洲 C、亚洲
P81
当地的⽓候特点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因纽特⼈的冰屋终年严寒就地取材、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我国黄⼟⾼原上的窑洞⽓候⼲燥就地取材、黄⼟凿成、利于保温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楼炎热多⾬,潮湿双层⽊楼或⽵楼,通风散热 P83
1、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和红民村、河北省承德避暑⼭庄和周围庙宇、明清皇家陵寝、⼭东省曲⾩孔庙孔林孔府等。

还有:我国的北京故宫、长城、敦煌莫⾼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店“北京⼈”遗址、泰⼭、黄⼭、九寨沟、黄龙、武陵源、承德避暑⼭庄及周围庙宇、孔林、孔庙、孔府、布达拉宫、武当⼭古建筑群、峨眉⼭—乐⼭⼤佛、庐⼭、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圆林、颐和园、天坛、武夷⼭、⼤⾜⽯刻、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窟、清城⼭—都江堰、皖南古村落、云冈⽯窟、三江并流。

2、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是对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进⾏合理改造,保护这⼀优秀⽂化遗产;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有的四合院⼲脆拆除。

7年级上册地理课本活动题答案:第五章
p87 活动1、
国家所跨的⼤洲
埃及亚洲、⾮洲
⼟⽿其亚洲、欧洲
俄罗斯亚洲、欧洲
补充国家名称美国地跨北美洲、⼤洋洲印度尼西亚地跨亚洲、⼤洋洲巴拿马地跨南美洲、北美洲
活动2、a图以湖泊为界 b图以⼭脉为界 c图以经纬线为界
活动3、补充:a领⼟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个国家必须具备⼀定的领⼟,不问其⼤⼩。

b我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

c领空的上限,国际上⽬前还没有统⼀规定。

p91
1、从地理分布来看发达国家多位于北半球(如美、加、英、法、德、⽇等),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南部(如印度、苏丹等)。

2、与以前相⽐营养价值⾼的⾁蛋奶的消费⼤⼤增加,居住条件有了较⼤改善,着装趋于多样化,交通⼯具倾向机械化,但交通出现阻塞现象。

再过⼗年⽣活会更好,饮⾷将会更注重对⾝体健康的影响,绿⾊⾷品将会普及,居住将向舒适型发展,穿着更体现个性,私⼈轿车增多,交通更拥挤。

p93
1、发展中国家-b-产品的价格低-d-利润流失发达国家-c-e-赚的钱多-a
2、举例:联合国安理会28⽇晚⼀致通过决议,要求所有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严厉打击那些为恐怖主义组织提供资⾦、出谋划策或提供庇护的组织或个⼈。

这是⾃9⽉11⽇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安理会通过的第⼆项关于打击恐怖主义问题的决议。

安理会从谴责恐怖主义⾏为到通过这项对所有国家具有法律约束⼒的决议仅仅⽤了不到三周的时间,这充分显⽰了联合国希望发挥其⾃⾝作⽤,督促并协调国际社会形成合⼒共同打击全球恐怖主义的决⼼。

3、举例:
安南说联合国在战后的作⽤应由安理会定
新华社联合国3⽉25⽇电(记者杨志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5⽇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时强调,除了向伊拉克⼈民提供⼈道主义援助外,联合国在战后伊拉克的其他任何作⽤都必须由安理会以决议的形式来决定。

联合国发⾔⼈埃克哈德在安南和赖斯会谈后发表的声明中说,双⽅着重讨论了伊拉克境内的⼈道主义形势,以及如何为深受战争影响的伊拉克⼈民提供⼈道援助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