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王哲

合集下载

关于加强离异、留守、孤儿学生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离异、留守、孤儿学生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离异、留守、孤儿学生管理的建议
1.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开设相关课程,帮助离异、留守、孤儿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2. 建立健全离异、留守、孤儿学生档案,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管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需求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 配置专门辅导员,为离异、留守、孤儿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 建立离异、留守、孤儿学生互助小组,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5. 加强对离异、留守、孤儿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6. 配备更多的家庭教育专家和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和扶持,帮助家长理解并正确对待离异、留守、孤儿学生的特殊需求。

7. 加强与相关社会机构的合作,建立社会资源库,为离异、留守、孤儿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8. 建立完善的学校联动机制,提高对离异、留守、孤儿学生的跨部门协作能力,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共同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务。

简述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

简述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

简述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孤儿学生是指失去了父母或者父母无法照顾他们的孩子。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心理挑战,他们需要特别的关爱和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适应社会。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孤独感:由于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孤儿学生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可能对未来感到忧虑,觉得自己与别人有所区别,这种孤独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自卑感: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孤儿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3. 自闭:孤儿学生可能会因为失去父母而产生对外界的不信任和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们可能会不愿意与别人交往,闭塞自己的内心世界。

4. 缺乏安全感:失去父母的孤儿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缺乏安全感,他们可能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和挑战。

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孤儿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需要给孤儿学生特别的关爱和关心。

教师和家长应该主动走近孤儿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我们需要帮助孤儿学生建立自信。

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孤儿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与别人并无不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我们需要帮助孤儿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孤儿学生逐渐打开心扉,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孤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特别的关爱和教育方法。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在全社会的关心和关爱下,每一个孤儿学生都能够茁壮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孤儿学生是指因为父母双亡、生活无依无靠而需要社会关怀的孩子。

他们的心理特点与一般家庭孩子有所不同,需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和关怀方式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两方面来探讨孤儿学生的教育问题。

一、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1. 自卑感:孤儿学生由于家庭失去依靠,缺乏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容易产生自卑感。

他们可能感觉自己比别人更不幸,也更容易被其他人看不起。

2. 不信任感:由于经历了失去父母的痛苦,孤儿学生对陌生人产生不信任感。

他们甚至可能对一切人都持怀疑态度,难以建立亲密的友情和社交关系。

3. 渴望被关爱:孤儿学生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他们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们的处境,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

4. 自我封闭:孤儿学生往往倾向于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

他们会闭门自己,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面对问题也难以主动寻求帮助。

5. 心理创伤:失去父母对于孤儿学生来说是一种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社交能力。

二、孤儿学生的教育方法1. 关爱与支持:教育者应该给予孤儿学生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他们需要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感。

2. 建立信任:教育者要与孤儿学生建立起信任的关系。

通过真诚的交流和爱心的支持,孤儿学生才能愿意打开心扉,与他人交流,建立更多的友情和社交关系。

3. 心理疏导:针对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可以开设心理疏导课程,让专业心理师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面对心理创伤,培养积极的心态。

4. 社会支持:学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协调资源,为孤儿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可以设立专门的资助基金,为他们提供经济援助和生活补贴。

5. 合理安排生活:教育者可以从教学方式和学习任务上对孤儿学生进行特殊照顾。

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开展亲子关系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亲子关系教育活动,帮助孤儿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友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在急剧增加。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贫困大学生资助的政策措施。

但这些资助措施更多的是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角度来考虑的,缺乏对贫困大学生人格,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关注。

不可否认,贫困大学生首先需要解决是经济问题。

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面临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困难,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增多。

因此贫困生问题并非单纯的经济问题,还包括更为重要的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思想等问题。

在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上,社会,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提供多种有益的资助方式来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焦虑和生活压力,促使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顺利完成学业。

1贫困大学生现存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1.1等靠要思想严重随着国家和社会资助力度的加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国家、社会或其他爱心人士的资助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日益滋生。

他们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奖学金,也不愿意通过双手来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慢慢地失去通过靠自身努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消极地等待外界给予的资助,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缺乏积极主动向上的动力。

1.2自卑的心理难以消除,资助后心理压力大大多数获得资助的学生在思想上是积极上进的,但由于部分贫困大学生来自经济、文化、教育较为落后地区和家庭,在知识视野、艺术特长、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普遍存在接受能力弱、能力提高缓慢、自我评价过低的问题。

由于这些客观的成长环境造成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上自我否定,对自己的前途比较悲观,缺乏自信心。

而学校也很少能及时地为他们提供能力提升的社会实践平台,给他们及时指导和帮助。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1. 引言1.1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他们可能会有自卑感和缺乏安全感,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保护,孤儿学生可能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

他们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情感闭塞的特点,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孤儿学生可能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容易受到外界情绪的影响。

孤儿学生可能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缺乏家庭的指导和榜样,他们可能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容易产生对生活的彷徨和困惑。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和关注,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难,健康成长。

1.2 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教育方法在孤儿学生的成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孤儿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温暖和稳定的成长环境,其心理特点会更加复杂和敏感。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合适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通过专业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孤儿学生解决情感问题,减轻孤独感和自卑感,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我认同;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孤儿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提升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教育方法还可以为孤儿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教育方法还能帮助孤儿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融入集体,享受团队的温暖和支持;教育方法还对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建立积极心态,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教育方法在孤儿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孤儿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迈向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加强孤儿学生的情感疏导加强孤儿学生的情感疏导,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阴影、适应新环境的重要一步。

因为孤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到各种创伤和困扰,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导致情感发展受到影响。

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及教育对策

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及教育对策

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及教育对策一、孤儿学校学生的不同状况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孤儿学校的学生都无父无母,没有任何亲人,其实,情况并非如此,他们的情况千差万别,各有不同。

如大家所想,有一部分孩子从小被遗弃,在福利院中长大,他们没有亲人,也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在哪里。

这些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来到学校,正常情况,直至毕业才会离开学校。

还有一部分学生原来有正常的家庭,但是因为种种变故失去了父母,比如车祸、病故、各种意外等。

他们虽然没有父母,但是往往有其他亲人,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姑姑、舅舅姨妈等。

还有一部分学生严格说来不算是孤儿,他们的父母有一方甚至是两方都在世上,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却不能抚养他们。

有的是因病无力抚养;有的离家出走,多年不归;有的是因犯罪没有人身自由,等等。

总之是事实上没人养育,形同孤儿。

还有极少的一部分学生,身世非常复杂,难以说清,有时学生本人也难以说清。

他们或者很小时被人收养,或被父母因故送给别人,但是收养人后因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再养育他们,历经辗转,孩子来到学校。

这部分学生平时没人关照,但是与他们有血缘关系或抚养关系的亲属有时会意想不到地出现。

二、孤儿学生心理的共性问题通常孤儿都会有以下几种心理特点:1.封闭一个孩子在失去亲人之后,也许周围的人会给予他关爱,但是毕竟没有办法和自己父母的爱相比。

没有人陪伴,没有人分担,也没有人分享,在孤单、疑惑、恐惧中慢慢长大,慢慢地,他封闭了自己。

2.自卑有些孩子很安静,很自闭,胆子很小。

在人群中总是默默无闻的,每天都静静地呆在自己的角落里,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愿与人相处。

还有的孩子刚好相反,在大家面前是一个活泼开朗、坚强的孩子,渴望在人群中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大家的赞美,但一旦遭受挫折和打击就会彻底崩溃。

其实这类孩子的内心是极度自卑的,可是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自卑,所以在人前总是表现出一副强者的样子。

3.过度自我保护这些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强,占有欲很强。

大学生弃婴总结报告范文

大学生弃婴总结报告范文

大学生弃婴总结报告范文引言近年来,大学生弃婴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弃婴不仅涉及人道主义问题,也暴露了现代社会的道德缺失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现实。

本文将对大学生弃婴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问题总结原因分析大学生弃婴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

首先,现代社会对性教育的普及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性观念和性知识,容易陷入未婚怀孕的困境。

其次,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困境时缺乏积极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逃避责任,将婴儿抛弃。

此外,社会对于未婚生育的歧视和舆论压力,也使得一些大学生不敢承担起做单亲家庭的责任。

影响分析大学生弃婴的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于个人来说,弃婴行为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打击,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带有隐疾。

对于家庭来说,这种行为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和谐,给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

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弃婴问题不仅增加了社会成本,还加剧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家庭价值的动摇。

解决方案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性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婴儿安全岛,为大学生提供无痛匿名的弃婴渠道,减少婴儿的遭受的伤害。

学校层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此外,学校还可以成立相关社团或志愿者组织,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面对困境时的适应能力。

社会层面社会应该树立包容和关爱的价值观念,消除对未婚生育的歧视和偏见,为单亲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媒体应加强对大学生弃婴问题的报道,引起社会的关注,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解决这一问题。

结论大学生弃婴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了现代社会在性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不足。

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关心和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及教育对策

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及教育对策

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及教育对策摘要:孤儿是社会上最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及关爱。

由于这些学生成长经历有一定的特殊性,难免会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

而教育这样的孩子除了给予足够的关怀,还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开展多样形式的心理教育指导,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孤儿心理特点自信教育对策一、孤儿学生特殊心理分析1.封闭。

一个孩子在失去双亲后,也许周围的人会给予他关爱,但终究无法和自己父母的爱相比。

他们不太容易相信别人,就算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也不容易取得他们的信任,内心世界充满孤单、疑惑、恐惧,没有人陪伴,没有人分担,也没有人分享,慢慢地,他封闭了自己。

然而,他们又很渴望被关爱和呵护,在看到同龄人可以投入到父母怀抱的时候,他们也会表露出特别羡慕和期待的表情。

2.自卑。

有些孩子安静且很自闭胆小,生怕自己的小世界被打破,走在路上总是低着头,在人群中总是沉默不语,每天都静静地呆在固定的角落里,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相反,有的孩子在大家面前是一个活泼开朗、坚强的孩子,渴望在人群中表现自己、得到大家的赞美,但一旦遭受挫折和打击就会崩溃虚脱。

这类孩子的内心也是极端自卑的,可他们又不愿让人看到,所以人们能看到的总是他一副强者的样子。

3.自我保护意识极强。

这些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占有欲很强。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孤单的,他们只是一个人,面对身边的人时,处理周围发生的事时,他总是先想到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受到任何的伤害。

他不懂得去为别人着想,内心也觉得没必要为别人着想。

所以在他心里,自己永远是第一位的,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矛盾的空间。

4.补偿心理。

这些孩子因为自卑心理,会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幸福,拥有很多自己没有的东西,自己是最悲惨的,极度渴望得到同别人一样的幸福,他会想尽办法得到他认为的幸福。

这些他理解的幸福包括:(1)物质方面。

比如,同桌有一支很漂亮的铅笔,这时他为了得到这支漂亮的铅笔,可能会使用不正确的方式,比如把它偷偷装在自己的书包里。

辽宁省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优化研究

辽宁省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优化研究

辽宁省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优化研究作者:张琼琼王哲王飞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34期摘要辽宁省经过多方努力,以“奖、勤、助、贷、补、减”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但是相对于孤儿大学生来说,现有的资助体系还是不足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本文尝试探讨优化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为加强和改进孤儿大学生资助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优化研究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本文中研究的“孤儿大学生”是指在幼年或成年时期,丧失父母的大学生。

这些孤儿大学生丧失父母后,收入来源不定,高校孤儿中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比较困难,目前较为成熟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虽然解决很大部分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但由于贫困学生群体庞大,加之操作规程和方法缺乏科学性,往往在实际资助资过程中,会造成一部分学生重复受助,却仍有部分未得到及时资助的现象。

而这部分没有得到及时资助的群体中往往都含有孤儿大学生,因此,研究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问题,便迫切的提到我们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面前,并且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1辽宁省孤儿大学生生存情况调查2012年5月~6月,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全省孤儿大学生情况调查工作。

结合学生教育工作,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了家庭经济情况、接受资助情况及在校表现情况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1总体情况我省高校有孤儿大学生的院校为88所,孤儿大学生总数1044人。

从性别角度来说,男生共488人,占孤儿大学生总数46.74%,女生556人,占孤儿大学生总数53.26%;从学历层次角度来说,研究生26人,占孤儿大学生总数2.49%,本科生683人,占孤儿大学生总数65.42%,专科生335人,占孤儿大学生32.09%。

1.2生存情况分析(1)收入来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辽宁省各个高校孤儿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亲人资助、政府低保及社会兼职。

以亲人资助为主要来源的人数共有803人,占总人数的76.92%;仅靠政府低保来维系生活的同学人数次之;而仅靠社会兼职来维持生活的同学人数虽仅为50人,但仍是有这一部分同学的存在,他们的收入充满不确定性。

孤儿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孤儿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对 孤 儿大学 生 人格 等方 面造成 了不 利 的影 响 。
张 张 陌生 的面 孑 L , 缺 乏情 感 交 流 与倾 诉 , 心 中 的
作者简 介 : 王 哲( 1 9 6 8 -) , 男, 辽 宁沈阳人 , 沈 阳工业 大学学 生处副研 究 员, 博士 , 硕士生导师 , 研 究方向 : 思想政治教育 ; 孟奇恺 ( 1 9 7 9 -) , 男, 辽 宁本 溪人 , 沈 阳工业大 学电气工程 学 院讲师 , 硕士 , 研 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 育。
信心。 最后 , 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指导学生有
效地运用心理 防卫机制 ,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 注意 引导孤儿大学生培养挫折调节能力 ,正视生活中 的不幸 ,不要 盯着 自己的缺憾 ,每 日悲观或者抱 怨, 要学会 自我 调适 , 控制不 良情绪 , 保持健康心
态, 以积 极 乐 观 的 心态 迎 接 生 活 的挑 战 , 以一 颗 感 恩 的心 回报 社 会 。 ( 二) 建 立健全 对孤 儿 大学 生的资 助 奖励体 系
缺少 监 护 人必 要 的正 确 的思 想 引导 , 有 些 甚 至处 于
上都未能及时调整和改变 ,又由于步人大学后 , 面 对的是来 自 各地 的陌生 同学 , 因而使孤儿大学生一 度产生 自卑 、 孤独 、 恐惧 、 怕被嘲笑 的心理 , 不愿意 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这种 自卑闭塞的心理状态 , 导致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不理想。 2 . 缺乏情感交流, 学习 目标模糊。 步人大学校园
主 学 习 为 主 的 大学 环 境 后 , 在 学 习方 法 、 心 理 状 态
众所周知 ,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 。尽管孤 儿大学生可以接受 良好 的学校教育 , 但 他们缺少的 是来 自父母的关 心和教育 , 缺少家庭 的温暖 , 这是 学校教育难以弥补的。由于孤儿大学生在成长期间

浅谈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优化

浅谈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优化

工俭学获得收入 。 各个 孤儿 的经济状 况有着或大或小 的差异 , 所 以并非所有 的大学生都选择 勤工 俭学。但 是勤工俭 学的孤 儿人 数还是 占了这 个群 体 的大多数 ,比例在 8 0 % 左右 。通 过这些情况分析 ,我们可 以知 道孤儿大学生有着较为积极 主 动 的行动 ,他们 已经 明白如何 靠着 自己的努力让 自己的生活

部分 。 ( 二 )生 存 情 况 分 析 孤儿 大学 生 的收 入来 源分 析,调 查结 果显 示 ,这些大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6 月中 第1 7 期 总第5 6 3 期
浅谈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优化
刘小萍
【 摘
孙 德 刚 潘

6 1 0 5 0 0)
( 西南石 油大学 ,四川 成都
要】 我国现在的学生资助体系越来越完善,不仅有针对贫困学子的资助体系,还有针对残疾学子的资助体 系,甚
也很 少参与集体生活 ,这样很可能会 出现焦虑 、 自 卑 以及心 理 上的 自我封闭等问题 。
二 、对 目前大学 生资助体 系出现的 问题 以及原因阐述 ( 一 )奖 学金评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现在 的很 多高校 在评选获 取奖学金 的工作中单 纯根据学 生 的学 习成绩进行评定 ,这对 于发挥 奖学金 的助困功能是 不 利 的。现阶段来说 ,我 国的高校政府 以及 国家奖学金的评 判
从 各方面的分析结果来看 ,孤儿大学生是一个很特殊 的
来 的时候使 得有 的大学生获得 两次甚至多次 的资助 , 但是 有 的贫 困学生却没有获取及 时救 助的问题 。同时 ,这一些没 有 获取及 时救助的学生里一般都 包括有孤儿大学生 。所 以 ,对
孤儿 大学生 的资助体 系进行探 讨 ,并对其进行不 断完 善和合 理化 ,这已经是学生 资助 工作 人员所必须面对 的一个 重要 课 题 ,同时也是高校资助工作 队伍要尽早解决 的问题 。

高校孤儿调研报告

高校孤儿调研报告

高校孤儿调研报告高校孤儿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高校孤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高校孤儿获得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机会。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编制问卷并在高校中进行调查,收集高校孤儿的个人和家庭信息、生活困难、教育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2.实地访谈与高校内的孤儿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困扰和需求,以及他们对高校和社会的期望。

3.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研究报告和政策文件,了解国内外高校孤儿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解决方案。

三、调研结果1.高校孤儿的现状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孤儿主要集中在经济困难地区,家庭生活条件较差;(2)他们在教育机会、学习资源和心理辅导方面存在较大缺失;(3)部分高校孤儿在校内受到歧视和孤立,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2.高校孤儿面临的问题(1)家庭经济条件差,无法负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2)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影响学业成绩;(3)心理压力大,需要精神和心理支持。

3.解决高校孤儿问题的对策(1)完善政策保障加大对高校孤儿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确保他们能够享受教育和生活上的平等权益。

(2)加强经济扶持成立专门的奖学金基金,提供经济援助和资助机会。

同时,建立就业指导和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帮助他们顺利毕业并尽早融入社会。

(3)健全教育保障建立高校孤儿教育特殊支持机制,提供学习辅导、补习和心理咨询服务等,确保他们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

(4)加强社会关爱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组织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高校孤儿与社会的联系,提供更多帮助和机会。

四、结论高校孤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各界重视与关注。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高校孤儿在经济、教育和心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能够根据这些对策,制定相应的政策,为高校孤儿提供更好的发展和生活环境。

同时,高校、社会以及家庭也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大学阶段,取得成功。

简述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

简述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

简述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孤儿学生是指由于失去父母或由于各种原因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心理上常常存在一些特点,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也需要有所针对。

孤儿学生常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他们可能会感到身份认同的不确定,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这就需要教育者能够关注和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融入社会。

孤儿学生可能会存在情绪上的波动。

因为亲情缺失,他们可能会感到孤单、无助、沮丧或愤怒。

教育者需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提供情感支持、倾听和鼓励,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孤儿学生可能存在自尊心较低的问题。

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可能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没有足够的自信和自信。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注重培养孤儿学生的积极自尊心,通过肯定和鼓励他们的优点和进步,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

孤儿学生可能存在学习障碍。

因为缺乏家庭的监督和教育,他们可能缺乏学习习惯和动力,学术成绩可能较低。

在教育方法上,教育者需要关注孤儿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孤儿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创伤。

失去父母或与父母长期分离会对孤儿学生的心理造成深远的影响,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和心理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关注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逐步从创伤中恢复过来。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孤独无助、情绪波动、自尊心低下、学习障碍和心理创伤等。

对于这些特点,教育者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包括关注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培养自尊心、个性化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等,帮助孤儿学生全面发展,逐步适应社会环境,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孤儿学生是指失去了父母或双亲在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来自于他们的社会环境、亲友、长辈和自身内在感受,如焦虑、孤独、恐惧、沮丧等。

下面将会讨论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方法。

心理特点1.内心孤独感失去父母的孩子常常感到内心孤独,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和亲密关系。

他们需要寻找归属感和理解,但却苦于无从寻找。

2.情感脆弱由于成长环境造成的种种心理创伤,孤儿学生往往具有情感脆弱的特点,易受外界情绪影响,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怒气冲动等不良反应。

3.自我信心不足孤儿学生往往存在着对自我价值的质疑和自我否定,缺少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缺乏勇气和决心迎接挑战。

4.行为问题在某些孤儿学生身上,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行为问题,如不守纪律、不尊重权威、不听从指令等,这些表现可能是掩盖其内在的痛苦和无助所致。

教育方法1.建立支持体系对孤儿学生而言,建立支持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该与学校、社区、儿童福利机构、社工、心理学家等建立联系,共同为孤儿学生提供各类支持。

2.营造家庭式环境教师应该尽力创造出类似于家庭的温馨环境,通过关爱、陪伴和支持,让孤儿学生感受到家庭氛围和安全感,以此托起他们脆弱的心灵。

3.认识、理解学生教师需要充分认识、了解孤儿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和情感需求。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采取多方位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走出心理困境。

4.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孤儿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所在,需要特别重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谈心、让学生分享经历等方式,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增强孤儿学生的自我信心。

5.提高教育质量孤儿学生需要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有利于他们走出阴影,迎接未来挑战。

学校和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帮助孤儿学生尽早走上正轨。

总之,教育孤儿学生需要建立完整的支持体系、创造家庭式环境、认识、理解学生、重视情感教育以及提高教育质量,这些方法有助于孤儿学生逐渐适应成长环境并走出心理困境。

高职院校孤儿学生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高职院校孤儿学生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高职院校孤儿学生管理的困境及对策乐娜(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101601)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7-0179-02摘要作为一所民政部主管的高职院校,从2009年开始学院迎来了一批来自全国的孤儿,通过成人高考接受高职教育,学校称这个班级为“励志班”。

本文从学生管理工作这一角度,认识励志班在管理过程中融入、个别化管理、发展需要方面存在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为今后高职院校孤儿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职教育孤儿教育学生管理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 of Orphan Student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Le Na Abstract As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anaged by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our college has been accepting orphan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inspirational class”,from around China since 2009.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manage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lemma of the inspirational class and proposes rel-evant strategies,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ture orpha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orphan education;stu-dent management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孤儿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成长、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和教育方法刍议

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和教育方法刍议

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和教育方法刍议作者:孔晓明来源:《成才之路》2021年第21期摘要:孤儿学生生活经历特殊,心理健康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密切关注孤儿学生的心理状况,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文章探讨孤儿学生普遍存在的特殊心理,并提出相关的教育方法,以便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孤儿学生;特殊心理;教育方法;心理健康;健康成长中图分类号:G631;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1-0134-02国家对孤儿学生的扶持力度较大,孤儿不仅能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还可以获得相关的资助完成高等教育。

然而,孤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容易出现敏感、脆弱的心理。

因此,教师需要对孤儿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探讨孤儿学生普遍存在的特殊心理,并提出相关的教育方法,以便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孤儿学生特殊心理1.自我污名化的心理孤儿学生因为其身份的问题容易产生自我污名化的心理。

所谓自我污名化的心理主要是指社会上部分人对孤儿这一群体带有一定的偏見,导致孤儿在公众场合较少提及自己的孤儿身份。

孤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害怕别人对自己产生同情或厌恶的心理。

尤其是对一些父母在其懂事的时候去世的孤儿而言,自我污名化的心理可能会更加严重。

这种自我污名化的心理一方面是由于孤儿的自卑心理产生的。

自古以来人们都注重家庭和血缘关系,父母是孩子的依靠,孤儿由于丧失了父母的陪伴,容易产生一种孤独的心理,如果这种孤独的心理无法得到缓解,极有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

近些年来,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一些负面信息,这些信息传递给大众的是一种消极厌世的心理,并且这种消极的心理有可能会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人际圈扩大。

因此,在对孤儿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教师要告诉他们远离这些消极信息,培养他们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心理。

浅谈高职孤儿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

浅谈高职孤儿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

浅谈高职孤儿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概要:高职孤儿大学生要更好地实施就业,必须由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孤儿毕业生自身积极参与,共同健全和完善面向孤儿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体系。

孤儿大学生由于缺失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大多数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

据调查,有超过85%的孤儿大学生生活在贫困家庭,其中超过10%生活在特别困难家庭。

孤儿大学生往往与他们年老体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或与兄弟姐妹相依为命,生活上缺乏经济来源,甚至还欠有外债,生活压力较大。

所以,孤儿大学生在校内一般会节衣缩食,尽量减少甚至杜绝与同学的交际性花费。

为了应对生活困难,他们往往会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或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打工赚钱,补贴生活开支。

据调查,超过90%的孤儿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来源需要家庭负担,超过63%的孤儿大学生表示会通过自己打工(含校内勤工助学)来补贴开支。

(一)多数孤儿大学生能够刻苦学习,学习成绩较好,但也有少数学生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孤儿大学生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考上大学不容易,所以进入大学后,多数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学习上刻苦投入,有超过56%的孤儿大学生表示学习成绩较好。

但也有42%左右的学生表示学习成绩中等,甚至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差。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孤儿大学生步入大学后,在学习方法、心理状态上未能及时调整和改变,再加之自卑、自闭,不愿意主动与别人沟通交流,导致學习成绩不理想。

[1](二)生活中渴望受到关爱,心理情绪较为敏感,容易感到自卑孤儿大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所以在生活中非常渴望获得别人特别是来自老师的关爱,对于有着特殊成长环境的孤儿大学生来讲,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对尊重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被尊重、理解、平等对待,担心被别人看不起,会通过自我保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由于孤儿大学生不善于主动与他人交往,缺乏沟通技巧,在交往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恐惧、自卑、孤独、猜疑等不良心态,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相对紧张。

孤儿情况调研及帮助对策的分析

孤儿情况调研及帮助对策的分析

孤儿情况调研及帮助对策的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致孤原因中存在着“二次致孤”因素孤儿生成原因上具有独特性,并不完全是由于家庭变故或天灾人祸等原因导致,“独身领养致孤”在调查和走访过程中屡见不鲜,已成为母亲缺位的第二大原因。

孤儿中相当一部分是由没有结婚或离异的单身男女抱养,单身人士没有组建家庭多数是由于疾病、天生缺陷等不能结婚,他们本身的身体状况决定了许多人中年早逝,将当初抱养的孤儿再次托孤给年迈的父母,造成孤儿的“二次致孤”。

这一现象也与女性孤儿与男性孤儿性别比7:1相对应。

同时,由于部分孤儿是单身患病男女抱养的遗孤,未履行合法正规的收养程序,部分孤儿一直没有办理户口,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孤儿家庭中养老和抚幼问题并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亲属养护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以隔代养护为主,即孤儿通常都是年迈的祖父母养护。

祖父母年纪大,大多也是靠种田为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养活自身已经成问题,更何况还要养育孤儿,经济状况可想而知,抚养孤儿是力不从心。

在这样的孤儿家庭中,老年人本身也应该是被救助对象,养老问题和养孤问题同时并存,孤儿受到照料不理想,家庭保护制度本身已经负荷过重,在儿童抚养成本日益增加的今天,农村家庭对孤儿的保护功能日益削弱。

孤儿面临物质生活和精神照顾双重匮乏孤儿家庭勉强为孤儿提供基本的衣食住、医疗、教育的保障,满足温饱,生活状况不理想,但可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相对而言,孤儿的精神需求往往容易被忽视,求学升造,精神层面的需要满足,就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调查中发现,由于父母的缺位,农村孤儿的精神抚养、情感教育普遍缺乏,而作为正处于社会性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满足是他们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外部支持。

孤儿的特殊身份以及父母缺位让孤儿缺失了主要的亲情来源,使得孤儿的社会交往较被动。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分析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分析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作者:————————————————————————————————日期:2。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

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

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

”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

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

“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

所谓“心理孤儿”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

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

“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

“心理孤儿”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

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

”(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战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统计数字表明,今天的离婚率将近22%),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

孤儿关爱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孤儿关爱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孤儿‎关爱‎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孤‎儿关‎爱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事‎实孤‎儿”‎,是‎相对‎于那‎些父‎母已‎经不‎在人‎世的‎真正‎的孤‎儿而‎言的‎,具‎体说‎来就‎是父‎母一‎方病‎重或‎者是‎死亡‎,另‎一方‎失踪‎;或‎者是‎父母‎双方‎均重‎病重‎残等‎情况‎。

换‎言之‎,他‎们的‎父母‎可能‎还在‎世上‎,但‎是因‎为疾‎病缠‎身、‎身体‎残疾‎、犯‎罪、‎离家‎出走‎、去‎向不‎明等‎原因‎,导‎致自‎己的‎孩子‎处于‎一种‎“事‎实上‎无人‎抚养‎”的‎状态‎,他‎们不‎是孤‎儿却‎可能‎比孤‎儿还‎苦。

‎目前‎江都‎区妇‎联登‎记在‎册并‎实施‎帮扶‎的实‎事孤‎儿有‎88‎名。

‎一‎、存‎在问‎题‎目‎前政‎策孤‎儿的‎救助‎标准‎较高‎,基‎本可‎以保‎障生‎活问‎题,‎但事‎实孤‎儿不‎属政‎策划‎定的‎“孤‎儿”‎范畴‎,难‎以享‎受现‎行救‎济制‎度的‎福泽‎。

在‎调查‎中,‎80‎%以‎上事‎实孤‎儿跟‎随年‎老体‎弱的‎祖父‎母辈‎生活‎,他‎们年‎龄已‎高,‎而且‎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收入‎,因‎此对‎事实‎孤儿‎来说‎经济‎保障‎的问‎题尤‎为突‎出,‎仅靠‎救助‎和保‎障生‎活,‎并不‎能彻‎底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就‎全区‎来讲‎,虽‎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助,‎如落‎实低‎保、‎残疾‎人补‎助、‎大病‎医疗‎及慢‎性病‎医疗‎救助‎以及‎新农‎保等‎,妇‎联、‎团委‎、工‎会等‎部门‎也针‎对这‎些孩‎子进‎行了‎一些‎帮助‎,但‎救助‎金额‎有限‎,且‎在救‎助的‎贫困‎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只得‎到一‎次性‎救助‎,帮‎扶形‎式多‎停留‎在物‎质帮‎扶层‎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实际‎困难‎,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经‎常处‎于担‎心和‎忧虑‎的状‎态中‎,这‎些都‎不能‎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42013孤儿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王哲,孟奇恺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70摘要孤儿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活是孤儿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及未来发展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孤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直接影响到他们健全心理的形成以及今后的发展,更关乎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关注并分析在校孤儿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孤儿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政教育作者简介:王哲(1968-),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学生处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孟奇恺(1979-),男,辽宁本溪人,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3-03-27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一、孤儿大学生群体所存在的问题成因简析(一)学业、情感方面的问题对孤儿大学生产生的影响1.学习方法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心理状态不能及时改变。

大多数孤儿大学生得不到监护人的细心呵护,而且从紧张而枯燥的高中学习生活进入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大学环境后,在学习方法、心理状态上都未能及时调整和改变,又由于步入大学后,面对的是来自各地的陌生同学,因而使孤儿大学生一度产生自卑、孤独、恐惧、怕被嘲笑的心理,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

这种自卑闭塞的心理状态,导致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不理想。

2.缺乏情感交流,学习目标模糊。

步入大学校园后,孤儿大学生远离了原本熟悉的生活环境,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缺乏情感交流与倾诉,心中的郁闷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加之现实的大学生活与美好的理想之间又存在较大的落差,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目标模糊,动力不足。

这从思想上更加造成了孤儿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不理想。

(二)孤儿大学生缺少家庭教育,行为习惯欠佳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尽管孤儿大学生可以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但他们缺少的是来自父母的关心和教育,缺少家庭的温暖,这是学校教育难以弥补的。

由于孤儿大学生在成长期间缺少监护人必要的正确的思想引导,有些甚至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因而造成了孤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形成了我行我素、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心理状态。

心理失衡导致孤儿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欠佳,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孤儿大学生人格等方面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DOI:10.13972/21-1500/g4.2013.04.027研究表明,孤儿会比一般的有双亲的孩子更容易冲动,缺乏安全感。

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一些古怪行为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渴望被关心。

另一方面,为了发泄自身压力的情绪,常常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三)经济困难是孤儿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难题1.社会上众多孤儿大学生的关怀体制有待完善。

家庭贫苦、缺少经济支柱,是孤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导致我国孤儿大学生的教育无法实现完全免费,各级政府和学校每年对孤儿大学生的资助也无法完全支撑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

社会对孤儿大学生的关怀不够,不能完全解决孤儿大学生的经济需要,经济问题便成为孤儿大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此,完善孤儿大学生的关怀体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育收费攀升,增加了孤儿大学生的生活压力。

教育收费攀升是高校孤儿大学生经济困难产生的直接原因。

近些年,高校教育学费不断增加,大学生活消费也愈来愈高,如培养一名普通大学生一年的学费约4000元到8000元,再加上住宿费800元至1500元,每月的生活费500元至1500元左右,那么,一年总的费用就会在1万元左右。

一般家庭尚难以支付,孤儿则更难以承担。

目前,全社会对该群体虽然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关注和帮助都只集中在浅薄的经济层面上,而经济困难孤儿大学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还需要更深一步的解决。

3.家庭贫困使孤儿大学生缺乏经济来源。

家庭贫困是孤儿大学生经济困难产生的原因之一。

调查显示,辽宁省内70%的孤儿大学生所在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20%的孤儿大学生所在家庭无任何经济来源,只能靠政府、乡亲或亲戚接济生活;仅有10%的孤儿大学生因寄养的家庭条件尚可,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

很多孤儿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同生活。

由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老多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们的生活极其困难。

这类孤儿占辽宁高校中孤儿大学生总数的80%。

二、孤儿大学生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加强对孤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做好孤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本职所在,也是解决孤儿大学生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引导孤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加强对孤儿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感教育,使他们能以辩证的思想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将个人需要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懂得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连。

其次,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鼓励该群体的学生参加各类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和谐欢乐的氛围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注意引导孤儿大学生培养挫折调节能力,正视生活中的不幸,不要盯着自己的缺憾,每日悲观或者抱怨,要学会自我调适,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健康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二)建立健全对孤儿大学生的资助奖励体系解决孤儿大学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根本上是要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经济问题。

因此,建立健全奖、助、勤、免、贷等帮困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

高校尽可能地营造助学成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以贷款为主体,奖、助、勤、免等多方位合为一体的助学体系。

设立勤工俭学岗位,为孤儿大学生提供助学机会。

一方面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为该群体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的平台。

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鼓舞他们勤奋学习。

同时,以学生信誉为担保,帮助他们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并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以确保学生及时还款。

(三)建立完善的孤儿大学生群体档案目前,高校中的学生档案是由专门机构或者部门统一管理的。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学生档案管理职责正在逐步向二级学院管理过渡。

随着孤儿大学生群体数量的不断加大,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建立健全这个群体的档案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奖、助有据可查。

此外,由于目前孤儿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存在着差异,在建档时可根据不同状况分类建档。

通过对孤儿大学生建立专门的群体档案,方便教育工作者以及爱心人士客观地了解他们的情况,有助于日后问题的解决和爱心资助等措施更好地完成。

同时,为孤儿大学生群体建立档案,方便对未来孤儿大学生的情况进行集中的反馈、分析和总结,为将来的孤儿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四)利用学生集体,提升对孤儿大学生的关心帮扶对于解决孤儿大学生在校期间所面临的种种难题,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采取同学之间的关心互助。

从生活出发,利用学生集体的优势,在日常生活中对孤儿大学生进行谈心帮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破孤儿大学生自卑、害怕的心理界限,鼓励孤儿大学生融入到大学的集体生活中,从而解决孤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的困惑。

日常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宿舍自管会等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明确任务,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应开展如“孤儿党员多帮一”等活动。

当孤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时,班内的党员以及学生干部会及时给予帮助,及时给予解决,让孤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找到家的温馨与关爱。

实践证明,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了孤儿大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大环境中感染孤儿大学生校园文化对孤儿大学生的间接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鼓励孤儿大学生更多地参加社团活动,倡导他们加入社团群体,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进而使他们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受助人为乐的喜悦和来自他人的敬意,以及与他人真诚相处的快乐。

这样,他们就会在爱的传递中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优秀。

(六)坚持慰问制度,从细节出发做好孤儿大学生工作对孤儿大学生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来讲是要从细节做起。

因此,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下功夫,对孤儿大学生多引导、多帮助。

例如,利用假期慰问走访孤儿,既可对抚养孤儿福利机构和家庭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又可让孤儿大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大家庭的关心,从而增强孤儿的自信心。

日常工作中,可以利用“助残日”“元旦”“春节”等节日走进孤儿大学生的家庭,送上真挚的祝福,并给予他们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与关爱,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自信,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集体中。

(七)做好孤儿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于孤儿大学生所面临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孤儿大学生只有跨过心理问题这道坎,才能真正融入到大学校园中。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大对孤儿大学生心理工作的关怀力度。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孤儿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失调状况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对获得帮助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处在危机中的孤儿大学生往往会倍感孤独和无奈。

作为学生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该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资料库。

通过团委、辅导员及班级学生干部提供的相关情况建立健全心理困惑孤儿大学生的资料库,制定相应的帮困结对制度,定期对其进行疏导和谈心。

另一方面,作为心理辅导的从事人员,应充满爱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身处困境的孤儿大学生,使学生对其产生信任感,才有利于疏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对于该项工作还应保密,以保护孤儿的个人隐私。

(八)推行校企共同资助新模式,建立强有力的经济保障经济问题是当今孤儿大学生所面临的根本问题,经济同时也是保证每个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

据调查显示:辽宁省的一部分孤儿大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交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

由于日常生活没有保障,使得他们不得不依靠兼职打工等方式来赚取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费用,从而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再加上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从小就缺乏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致使他们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并且经济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实现企校共同资助的双赢模式。

如今,企业文化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青睐,企业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口碑,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中来,还让受资助的孤儿大学生标兵为企业代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