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知识笔记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写作知识笔记整理
新闻写作知识
新闻写作知识基础
新闻写作知识对于记者编辑来说是基础性业务知识,是必须完全掌握的“吃饭知识”。
但是,现在不少记者编辑、新闻从业人员却连这些新闻写作的常识性知识都半生不熟、模棱两可,严重影响了新闻写作水平。
为此,记者网整理出如下《新闻写作知识基础》,供学习加强和温习掌握之用。
一、新闻概念及新闻学
把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从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所著《德国新闻事业》算起,迄今不过一百多年。
若以美国新闻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兴起为标志,也仅为一个世纪左右。
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迟于欧美国家,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行。
由于该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的研究对象起步较晚,所以,我们在学习新闻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一些著作的提法或者分类并不统一,但它们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
我国的新闻理论主要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新闻学理论,但又有所不同。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很多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
比如,在西方,对新闻的严肃定义有:“新闻就是变迁的记录”——英国《泰晤时报》,“新闻就是新鲜报道”——英国《牛津字典》等等,在国外对新闻的幽默定义也有许多,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纽约太阳报》博加特等。
我国学者对新闻也有一些定义,比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很重要事实”——范长江;“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我们一般指的新闻,可以理解为: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新闻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第一要素。
凡是新闻文体,不论消息报道,还是通讯、特写,在写作上都应当做到新、快、短、活。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按体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以及新闻边缘体裁。
新闻边缘体裁主要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等。
新闻分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上段的分类是按广义的新闻进行分类的,它们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又称电讯(通过电报、电传、电子计算机传输的消息)。
它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也是最直接、最简练、最迅速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的报道方式。
(三)新闻六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新闻构成的主要因素。
交待新闻要素,是把事实报道清楚的起码条件。
一般来讲,在传统的新闻学讲义中,我们常提到的是五要素,所谓五个W (When,Where,Who,What,Why——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在西方新闻学有一个观点,认为新闻学除了五个W外,还应增加一个H(How——怎么样,何果),也称新闻六要素。
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
(四)新闻语言
在写新闻时,有的作者常用写散文或者写评论的方式写新闻,其实,它们之间的语言要求是不一样的。
文学语
言是艺术的语言,评论语言是说理性语言,新闻语言则是表述事实的语言。
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1、客观。
新闻语言的主要功能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情原貌的了解和把握。
比如说,我们讲某某员工工作认真,某某领导身先士卒,则不如用一些事情把它反映出来,让读者去品味,而不一味去下结论。
新闻写作知识(2)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通常表现为:
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即客观地描述,而不随便下结论,或者评论;新闻中一般不使用评议性的语言,即使是评述性消息,作者的评述语言也极少,多讲究分析对比,然后自然将极其精练的评述语言自然落笔。
2)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举例:昨日气温已开始回暖,最高温度已达15℃,这是用数字进行限制;如果写成:昨日气温已开始回暖,大家感到比前些日暖和很多,这就成了形容词性,不宜用作写新闻。
3)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把一些事件或者现象以第三者身份客观描述出来,而不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去下结论或发表感叹。
2、确切。
确切,就是准确,贴切。
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除消除语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
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确切。
比如,“近200吨”比“几百吨”,“30多厘米”比“几十厘米”要精确。
3、简练。
新闻以简练为贵,以烦冗为病。
新闻语言应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
正如鲁迅说过,“简洁的文字,有着穿透读者心胸的力量”。
写新闻提倡写短句,说短话,强调简捷直叙,少曲迂回,尤其忌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比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鼓舞下,在……的基础上”等等繁冗的句子都应避免。
4、朴实。
质朴无华,具体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
新闻语言讲究朴实,就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
5、通俗。
新闻语言的通俗,要求从读者(听众、观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形式,即接近口语的书面语。
在写新闻时,用语不以作者的认识标准为准,也不以行业内的认识为标准,而应是最广大的读者认识为标准,对一些特殊用词,或者专有名词,应加必要的注释。
二、消息与通讯的特点及与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一)消息的特点
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什么事情(包括新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按事实性质分类,可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按报道内容分,可以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按写作特点分,可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按篇幅长短分,可
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按写作形式分,可以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其他的消息形式还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等。
消息体裁的特征:
1)比较短,多为几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听众、观众);
3)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时间性强,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但不能概念化。
6)结构严密,层次分明。
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7)交代必要的背景。
写清楚被报道事物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
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的阐述事物的意义。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经验性消息实用价值比较大。
经验性消息是反映某地区或某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是典型报道的一种,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
(二)通讯的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的生动报道。
它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的环境气氛
新闻写作知识(3)
通讯常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
工作通讯是反映并指导实际工作的一种通讯,它通过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理论色彩。
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工作通讯,但目前,我们的工作通讯写得格式较死板,程式化太强,有必要注意切入角度,写得更鲜活。
通讯的体裁特征:
1)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
2)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
3)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与消息相比较,通讯的描写偏多。
4)比起消息,通讯的文字篇幅稍为长一点,发稿时间也可以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短、快。
(三)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1、在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
而通讯报道则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都有常用的模式。
消息写作,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的地方。
通讯则不然,它的写
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别的表达方式很少。
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
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光流彩摇曳多姿。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
但是,由于消息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所限制,消息对这些手法只在合适时偶尔一用。
通讯则不然,为了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
比如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就有如下一段描写:
……孔繁森离开拉萨两天后,进入阿里地区措勤县境。
藏北大草原那雄浑、壮美的景色展现在他面前:远方,绵延起伏的雪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壮丽,广袤无垠的草原一直伸展到遥远的天际。
近旁,一座座用石块垒成
的玛尼堆披挂着祈祷吉祥的五彩经幡,一堆堆高寒地带特有的红柳丛在阳光下像火一样耀眼。
天空,时而白云朵朵,时而乌云密布;原野,时而大雪纷飞,时而风沙弥漫……
这段文字中有虚实、有以比、有比喻、有对偶、有夸张……作者就是运用这些手法,使新闻也具有了艺术的品性。
4、在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
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
通讯则有比较强的文字性,生动活泼而富有文采。
在一期报纸上,两种文体相互映衬和补充,使新闻媒体更加完美。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虽然有消息、通讯同时发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是赶不上消息的,因为消息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快。
有时事发几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媒体就开始进行消息报道。
而通讯有大量的细节,篇幅一般比较长,采访需要比较详细,写稿时间也要长一些。
三、消息的写作
(一)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组合成为从外部看,一般可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标题新闻、简明新闻除外),而背景和结尾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
新闻按照结构方式通常可分为三种: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和散文式结构。
新闻写作知识(4)
1)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的第一段是导语,是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概括,然后按照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写下去。
从结构布局上看,消息最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这是其它新闻文体所不具备的。
倒金字塔式结构不是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段落,而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它要求把最重要、最新鲜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即新闻导语里面。
其它事实也是按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的。
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倒金字塔结构的主要优点有:最能体现新闻性;开门见山,概括性强;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新闻欲”;便
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
它的缺点有:过于标准化,程式化,缺乏多样性,往往略输文采,愈到后面愈显得无力,有“虎头蛇尾”之嫌;比较容易出现标题、导语、主体“三重复”现象,此现象应力争避免。
2)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是按事情发生的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事情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新闻的开头和结尾。
金字塔结构的优点主要有:行文构思比较方便;可以保持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容易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
它的缺点有:可能比倒字金塔的篇幅可能多一些;容易显得平铺直叙;有些题材从头说起,容易显得平淡或缺乏新鲜感。
3)散文式结构。
散文式结构,是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的写法。
(二)消息的标题
消息标题从形式到内容与任何文体的标题不同。
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内容具体、涵义明确、鲜明引人。
标题把
消息的核心内容概括、浓缩成几个词(短语)或一句话,使人一目了然,且过目难忘。
消息的标题,不仅有主题,还有引题或者副题,内容重要的消息,有时兼有主题和引题、副题。
主题字号最大,最突出,处于中间显要位置。
引题用以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
副题用以补充交代事实或问题,说明主题的来源和依据,有时也用来说明或注释,甚至是全文提要。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标题都应该准确、清楚、简洁、生动。
切忌空、偏、烦、板,努力做到求实、求准,求简、求活。
消息的标题与通讯的标题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标出了
新闻事实,消息要求在标题中写明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简洁明快;通讯的标题可以标出事实,也可以不标出事实。
(三)消息的导语
导语写作来自于电报。
1844年,美国油漆匠出身的科学家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电磁电报,1851年,美联社首先将它用于播发新闻电讯。
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许多重要新闻需要及时报道,然而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电讯稿经常是仅仅发了一半,由于战争
或者电讯的缘故,由于时间宝贵机会宝贵,记者们不约而同地首先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先发出去,报社编辑部只要能够收到稿子第一段,就可以当成一条短的消息进行报道,这样,客观需要逼着记者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此种写法得到读者和新闻界的肯定,由此,新闻的导语逐渐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新闻倒金字塔写作结构的发展。
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开头部分。
它往往是一篇消息内容的核心和精华。
在通常的情况下,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导语便是开头第一句话;有的消息段落很简短,其导语也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段落。
有的消息也可以没有导语,比如一句话新闻。
导语是消息体裁的显著特征,也是写好消息的一大难点。
导语的写作非常重要,在新闻界有一个说法,报纸编辑最见功力的重要方面是制作标题;记者写消息最见功力的是写好导语,导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编辑对稿件的取舍。
生动的导语相对于新闻好像蝴蝶相对于花丛,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
授曼彻尔也曾说过:我写新闻,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琢磨导语。
新闻写作知识(5)
导语写作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是又是什么,并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2)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
3)应有新闻事实,避免与主体内容的重复;
4)交待消息的来源和新闻的根据,给人以可信感;5)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
写导语的基本要求:要实在,忌空话;要简练,忌冗长;要新颖多样,忌千篇一律。
导语的写作方法多样,可以有叙述式,评述式,描写式,设问式等,其中叙述式导语用得比较多。
1)叙述式导语:又称直叙式导语,用直接叙述的方法,简要地写出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
如:“我国音乐界第一个学术性团体——聂耳星海学会昨日在武
汉成立。
”[叙述式]
2)评述式导语:对消息的主要内容进行评论,说明意义,进行判断。
这类导语又可分成“结论式”、“评论式”、“提问式”三种类型。
如
新华社北京一九八五年四月一日电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
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
[评论式]
目前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贫困的“第四世界”?有!尽管在这不断繁荣的年代里不多见,然而它却一直存在着。
……[提问式]
新华社记者报道:北京人的生活节奏变快了。
过去那种“工作不象工作,休息不象休息”的状况正在改变。
[结论式]
3)描写式导语:对消息中的人和事,或现场环境作简洁形象的描绘,渲染气氛,以达到某种情绪效果。
如:
据新华社北京三月八日电一盆盆翠绿的麦冬、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
中外妇女一千五百多人欢聚一堂,相互握手问好,亲切交谈,共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描写式]
4)引语式导语:也叫摘要式导语,引用或摘录文件、公报中的关键材料或消息中人物的言谈,以突出消息的中心。
(四)消息的背景
消息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
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我们写新闻人物,必须向读者交代这个人物的经历和社会关系;我们写新闻事件,也必须向读者介绍这一事件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
新闻背景的种类很多,诸如: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人文背景、民族背景、知识背景等等。
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的类型:
1)历史背景。
恰当地交代消息中主要新闻事实或其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的历史状况,以有助于读者了解人和事的全貌,增加其新闻价值。
如毛泽东同志写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背景是介绍南阳的历史状况的:“南阳为古宛城,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使人们对南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认识更清楚了。
2)地理背景。
有些新闻涉及国内外的有关城市、地区,而读者不一定知道,有必要适当介绍有关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
3)人物背景。
当新闻中出现读者不熟悉的新人物,或者过去熟悉,由于时间久了印象不深的人物,就需要介绍人物的概况,作为背景交代。
4)事物背景。
指介绍一些新事物、新成就的有关资料,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事物的意义和它的价值。
尤其在科技报道中,对新技术更需要作背景介绍。
交代背景的方式在消息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1)说明与解释。
通过背景交代正确地揭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全局与局部等。
2)交代与补充。
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联的一些材料又不得不加以交代和补充,就得运用背景。
3)衬托与对比。
四、新闻写作的主题、角度和选材
我们在动笔写作一则新闻之前,有一个首要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写这则新闻的主旨是什么?从哪个角度入手来表达这个主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那么面对成堆的事实材料,就无从下手,具体写作流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就无所凭依。
新闻写作知识(6)
(一)主题的提炼
古人作文很讲究立意。
唐代文学家杜牧曾说:“凡为文以意为主。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这里的“意”或“主脑”,以及古人另外常用的“旨”、“志”、“神”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
新闻作品的主题可以解释如下:它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是作者通过客观事实所要表现的主观意图,也是写作过程须臾不可偏离的核心。
主题来自社会实践、社会生活。
现实生活异常丰富,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众多的、复杂的种种主题。
我们不能抓到什么就写什么,对主题必须有所选择。
我们在选择新闻主题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应抓住决策性、方向性的问题。
新闻的主题应是那些代表事物发展方向、对全局有影响的主题。
它与全局的形势紧密相联,对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往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其次,选择主题要考虑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和事物,是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再次,选择主题不仅应当是正确的,而且要合乎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炼主题有一定的要求,没有无目的报道,新闻主题的确定通常有以下一些标准: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主题鲜明,是指记者对新闻所报道的人或事,要有鲜明的态度,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批评什么,应当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主题集中,是指新闻主题要单一,要抓住要点,不枝不蔓,把中心思想写深写透,切忌贪大求全。
一条新闻最好只有一个主题,写作时要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思路,把火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去。
所谓“开口要小,挖掘要深”,“突破一点,以小见大”等,都说明这个道理。
主题的提炼过程,实际上是我们对新闻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一个飞跃的过程。
准确地达到了对新闻事物全体的、内部规律的、完整的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那么,这个主题就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