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导学案人教课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导学案⼈教课标版
《庖丁解⽜》导学案第⼀课时
励志名⾔:
“不耻最后”。
即使慢,弛⽽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标。
——鲁迅
【课前准备】、课本、创新设计、导学案。
、多媒体、双⾊笔。
【复习回顾】
背诵《逍遥游》最后⼀段。
【导⼊】
游刃有余、⽬⽆全⽜、踌躇满志、切中肯綮。
见过吗,知道出⾃哪⾥吗?【教学内容】
〔学习⽬标〕
、把握⽂中描写⼈物的⽅法。
、学会抓住主要信息解决问题的⽅法。
、分析“所动、奏、会、进、之”这⼏个词语的意义和⽤法。
〔学习过程〕
从理解成⾯阅读
读之⽬标⼀:读出⽂章主要写了⼀个什样的⼈,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提⽰:⾝份、地位、职业等)
⼈物:庖丁厨师事件:解⽜
这⾥的庖丁绝不是⼀般的庖丁,他是众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超的技艺曾让梁惠王赞叹不已。
读之⽬标⼆:庖丁的解⽜技术怎么样,作者怎样描述的,给我们什么样的⼀种感受?(找出具体的语段)
庖丁为⽂惠君解⽜。
⼿之所触,肩之所倚,⾜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騞然,莫不中⾳,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之会。
⽂惠君⽇:“善哉!技盖⾄此乎?”
庖丁给梁惠王宰⽜。
⼿所接触的地⽅,肩膀所倚靠的地⽅,脚所踩的地⽅,膝盖所顶的地⽅,哗哗作响,进⼑时豁豁地,没有不合⾳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合乎(尧时)《经⾸》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的)技术怎么竟会⾼超到这种程度啊?” 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连⽤了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触”、肩“倚”、⾜“履”
膝“踦”,这⼀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技术的娴熟。
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时进⼑⽽发出的声⾳,⼜对这声⾳⽤了两个⽐喻。
描摹声⾳时,⽤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喻是“桑林之舞”、“经⾸之会”。
⽣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个⾄⾼境界。
⽂惠君的赞美,侧⾯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读之⽬标三:⼀代名庖的成长是经过哪些阶段的?他达到怎样的境界?(找出具体的语句)庖丁释⼑对⽈:“⾂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之解⽜之时,所见⽆⾮全⽜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也。
⽅今之时,⾂以神遇⽽不以⽬视,官知⽌⽽神欲⾏。
厨师放下⼑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般的)技术了。
开始我宰⽜的时候,眼⾥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接触,⽽不⽤眼睛去看,视觉停⽌了⽽精神在活动。
始解⽜时:所见⽆⾮⽜者苦练中……
三年之后:⽬⽆全⽜苦练中……
⽅今之时:以神遇⽽不以⽬视年
他达到的境界:道
课后思考:
[清]王国维《⼈间词话》⼈⽣三境界说,你觉得和庄⼦的相似吗?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楼,望尽天涯路。
⾂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标⾼远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三年之后、⽅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以神遇⽽不以⽬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从知识层⾯阅读
【当堂练习】
阅读课⽂“庖丁为⽂惠君解⽜……官知⽌⽽神欲⾏。
”完成下⾯练习。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分)
.乃中.《经⾸》之会中:合乎
.庖丁为⽂惠君解⽜解: 解剖
.乃中经⾸之会会:聚会
.进乎技矣进:超过
解析:.会:节奏
答案:
.下列句中词语的意义、⽤法解释错误的⼀项是( ) (分)
⼿之所触之取消句⼦独⽴性
庖丁为⽂惠君解⽜为替
⾂之所好者道也,者句中停顿,和也搭配表判断
⾂以神遇⽽不以⽬视以因为
解析:项,以:⽤
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分)
.庖丁解⽜技巧发展的第⼆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看成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的⾝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庖丁技艺⾼超的原因之⼀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庖丁解⽜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应⼿,运⽤⾃如。
.庖丁解⽜的故事启⽰我们,技艺的⾼超并⾮天⽣⽽来,⽽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解析:.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答案:
、翻译⽂段中画线的句⼦。
() 奏⼑騞然,莫不中⾳。
(分)
译⽂:
()⾂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分)
译⽂:
()⽅今之时,⾂以神遇⽽不以⽬视,官知⽌⽽神欲⾏。
(分)
译⽂:
【师⽣⼩结】从庖丁⾝上我们看到要想有成就必须勤学苦练。
【体验反思】
【布置作业】
完成创新导学基础知识梳理板块。
第⼆课时
〔学习⽬标〕
、领会《庄⼦》散⽂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
、学会抓住主要信息解决问题的⽅法。
、分析“为、乎、然、于”这⼏个虚词的意义和⽤法。
读之⽬标三:探讨庖丁的“解⽜经”
庖丁解⽜技术⾼超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具体的语句,即庖丁的话。
)
提⽰: 可从追求⽬标、成长阶段、解⽜经验、解⽜态度等⽅⾯来谈。
依乎天理,批⼤郤,导⼤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况⼤軱乎!良庖岁更⼑,割也;族庖⽉更⼑,折也。
今⾂之⼑⼗九年矣,所解数千⽜矣,⽽⼑刃若新发于硎。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体筋⾻缝隙,顺着(⾻节间的)空处进⼑,依照⽜体本来的
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和筋⾻结合的地⽅,尚且不曾拿⼑碰到过,更何况⼤⾻呢!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把⼑,割断筋⾁;⼀般的厨师每⽉(就得)更换⼀把⼑,砍断⾻头。
如今,我的⼑(⽤了)⼗九年,所宰的⽜有⼏千头了,但⼑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上磨出来的⼀样。
彼节者有间,⽽⼑刃者⽆厚。
以⽆厚⼊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九年⽽⼑刃若新发于硎。
那⽜的⾻节有间隙,⽽⼑刃很薄;⽤很薄的(⼑刃)插⼊有空隙的(⾻节),宽宽绰绰
地,对⼑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九年来,⼑刃还像刚从磨⼑⽯上磨出来的⼀样。
虽然,每⾄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为迟,动⼑甚微。
謋然⼰解,如⼟委地。
提⼑⽽⽴,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藏之。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交错聚结的地⽅,我看到那⾥很难下⼑,就⼩⼼翼翼地提⾼警惕,因为视⼒集中到⼀点,因此动作缓慢下来,动起⼑来⾮常轻。
豁啦⼀声,(⽜的⾻和⾁⼀下⼦)解开了,就像泥⼟散落在地上⼀样。
(我)提着⼑站⽴起来,为此举⽬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擦抹⼲净,收藏起来。
”
明确:
其⼀,奋⽃⽬标道(⾃然规律)
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是探求“道”——解⽜的规律——作为实践的⽬标。
其⼆,成长阶段三个阶段
解⽜经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规律。
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全⽜”)过渡到认识规律(“⽬⽆全⽜”),⼜飞跃到熟练运⽤规律(游刃有余)。
其三,解⽜态度怵然为戒
谨慎⼩⼼,尊重规律:“每⾄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为迟,动⼑甚微”,从来不骄傲⼤意。
读之⽬标四:⽂惠君听庖丁“解⽜之道”后,说⾃⼰懂得了“养⽣之道”。
庖丁的“解⽜之道”和⽂惠君感悟到的“养⽣之道”有什么联系?
庖丁“解⽜之道”以“⼑”贯穿全⽂:
奏⼑——释⼑——更⼑——动⼑——提⼑(神态)——善⼑、藏⼑(精⼼),写出庖丁深得解⽜之道,从⽽突出了中⼼思想。
完全顺着⽜天然的⾻节肌理,在空隙处下⼑,绝不勉强硬砍。
⽂惠君感悟到的“养⽣之道”:养⽣应顺应⾃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然。
本⽂的本意是要⽤故事来说明养⽣之道。
⽤的复杂结构来⽐喻,⽤来⽐喻。
⽜体社会,⼑⼈
【师⽣⼩结】
以解⽜之技喻养⽣之道,以解⽜之事喻处世之理
告诉⼈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样,来避开⽭盾,游刃有余
地在各种⽭盾的缝隙中⽣存,像保护⼑刃⼀样来保护⾃⼰。
把课⽂当成《庖丁论⼈⽣》,那你能从⽂中读到哪些⼈⽣之道?
结合⾃⼰的⼈⽣阅历和⽣活经历,谈谈课⽂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以神遇不以⽬视——抓住本质,⽤⼼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厚⼊有间——以⼰之利攻彼之弊
每⾄于族……⾏为迟,动⼑甚微——不莽撞,谨慎⾏事
善⼑⽽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
依理谨⾏藏锋
这则故事对我们的启⽰
、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对。
、要热爱本职⼯作。
、反复练习,就熟能⽣巧。
、做事要循序渐进。
【当堂练习】阅读全⽂,解决以下问题。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乃中.《经⾸》之会中:合乎
.批⼤郤,导.⼤窾,因其固然导:引导
.族.庖⽉更⼑,折也族:众
.謋然已解,如⼟委.地委:卸落
解析:.导:顺着。
答案: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法完全相同的⼀项是( )
.庖丁为.⽂惠君解⽜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刃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
.彼节者有间,⽽.⼑刃者⽆厚吾尝终⽇⽽.思矣
.⾂以.神遇⽽不以⽬视常以.⾝翼蔽沛公
解析:.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
.介词,替介词,被;.介词,从介词,⽐;.转折连词,可是表⽰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
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项是( )
.砉然向然,奏⼑騞然.技盖⾄此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善⼑⽽藏之
解析:.向—响;.盖—盍;.善—缮。
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项是( )
.视为⽌,⾏为
..,每⾄于族
..迟.虽然
.依乎天理
..见全⽜也
..,批⼤郤,导⼤窾.三年之后,未尝
解析:.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配⽽表现在外⾯的活动。
.古义:虽然是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古义:⽣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答案: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庖丁释.⼑对⽈释:擦拭
.⾂以神遇.⽽不以⽬视遇:会合、接触
.彼节者有间.间:间隙
.然已解,如⼟委.地委:卸落
解析:.释:放下。
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法不完全相同的⼀项是( )
(\\(进乎.技矣,依乎.天理))
(\\(⾂以神遇⽽.不以⽬视,是以⼗九年⽽.⼑刃若新发于硎))
(\\(吾见其难为.,吴楚以梁为.限))(\\(因.其固然,因.地制宜))
解析:项,动词,解动词,作为。
项,介词,相当于“于”;项,连词,表转折,但,却;项,介词,依照。
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庖丁解⽜技巧发展的第⼆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看成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的⾝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庖丁技艺⾼超的原因之⼀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庖丁解⽜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应⼿,运⽤⾃如。
.庖丁解⽜的故事启⽰我们,技艺的⾼超并⾮天⽣⽽来,⽽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解析:.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答案:
.翻译⽂段中画线的句⼦。
() 以⽆厚⼊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九年⽽⼑刃若新发于硎。
译⽂:
()提⼑⽽⽴,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藏之。
译⽂:
答案:
() ⽤很薄的(⼑刃)插⼊有空隙的(⾻节),宽宽绰绰地,对⼑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我)提着⼑站⽴起来,为此举⽬四望,为此悠然⾃得,⼼满意⾜,(然后)把⼑擦抹⼲净,收藏起来。
【布置作业】
完成创新导学基础知识梳理板块。
【体验反思】
附:
诸⼦散⽂
主要特点:叙事明理(春秋战国时代常⽤此法)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克制当时⼈们泛滥的私欲。
所以孔⼦不断教⼈去追求仁义,成为君⼦,⽬的皆是希望重现⼀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的,却是⼈处于乱世之下如何⽴⾝处世⽽⾃保。
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然规律⽽变化,所以⼈也必须遵照⾃然规律⽽⽣活。
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的⾃我救赎,⾃保全⽣的⽅法,具有强烈的个⼈主义⾊彩。
儒家和道家的⽐较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
道家思想的园地:《⽼⼦》(《道德经》)《庄⼦》(《南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