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患儿的5-羟色胺类测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行障碍患儿的5-羟色胺类测定
摘要】目的探讨品行障碍可能的精神生化机制。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
定了经哌醋甲酯治疗后的52例品行障碍男性患儿和25名正常男性患儿的血清中
5-羟色胺类及代谢产物水平。

结果品行障碍患儿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和NE/3-甲氧-4-羟苯乙二醇(MHPG)比值(22±15)低于正常患儿(148±49),血
清高香草酸水平(3.5±2.5ug/L)高于正常患儿(0.6±0.1ug/L);经哌甲酯治疗有
效者血清MHPG水平(11±8ug/L)高于无效者(6±4ug/L);智力发育不平衡组血
清NE水平(80±40ug/L)低于智力发育平衡组(86±54ug/L);根据美国精神障碍
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本,将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重度品行障碍患儿
血清NE水平(79±41ug/L)明显低于轻度(99±39ug/L)。

结论品行障碍可能和
去甲肾上腺素能两种递质系统失调或失衡的结果。

【关键词】品行障碍 5-羟色胺哌甲酯智力测验
为探讨品行障碍的精神生化机制,不少研究者比较了品行障碍患儿和正常儿
童尿液、血液或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改变,但未获得一致的
结论。

Rogeness等通过对品行障碍患儿血清儿苯酚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和血浆
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品行障碍时DBH活性低,与血
清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呈正相关,与品行障碍症状呈负相关,与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中反映“不成熟”的“社会问题”因子呈正相关。

提示品行障碍中枢NE
能功能不足。

由于DHE活性受环境和心理因素影响不大,于是Rogenness等提出
品行障碍是一种“发育不成熟的结果”的假说。

为验证此假说,测定了品行障碍患
儿哌甲酯治疗前后血清儿苯酚胺递质及代谢产物水平,报道于下。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品行障碍组:为2007年1-12月连续就诊于湖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
52例男性患儿,年龄6-12岁。

符合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统计手册3版修订本
(D5M-Ⅲ-R)品行障碍诊断标准,无躯体和神经系统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情
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和重性精神病;智商(IQ)>80。

2、对照组:随即抽取武汉市某小学1-6年级男性儿童25名,无躯体、神经
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经家长和老师同意后纳入研究。

对照组与品行障碍组患儿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以及父母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相当(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二、评定工具
1、智力评估: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林传鼎等修定的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CR),品行障碍组在哌甲酯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WISC-CR。

对照
组只评定一次。

2、疗效评定:品行障碍组给予平均0.4-1.0mg/Kg的哌甲酯治疗6周,结束治疗时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分4级评定疗效。

显效: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有效:症状有肯定的进步或部分消失;稍有效:症状略有减轻;无变化:症状毫无变化。

三、测定方法
1、样本采集:品行障碍组和对照组儿童均于早晨7-8时空腹抽取静脉血
4.5mL,自然凝固后析出血清,贮存在-70℃冰箱内待测定。

抽血前3天禁食咖啡、
巧克力、可乐类饮料和菠萝等高胺食物。

2、5-羟色胺测定: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的教授提供的方法测
定。

所测各项指标回收率在80%以上,变异系数在3%以下。

结果:通过对品行障碍患儿的5-羟色胺的测定具有特定的意义,通过测定的高低提示医生对品行障碍患儿的具体选择性的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