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交流课《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沟通课《最后
的姿势》教课方案与反省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叙述的是2008年 5 月 12 日发生在四川汶川 8.0 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无所畏惧,组织他的学生快速撤退,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所以献出了可贵的生命。
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
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以为特别的好,是颂扬敬业爱岗伟大精神的
优异作品,颂扬了谭千秋老师的崇高的师德和舍己救人的崇敬精神。
学情剖析
就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实不难。
难点应
当是领会环境描绘对表现人物质量的作用以及侧面衬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课目的
1 、认识“坍、攸” 2个生字;会写“谭、墟”等 9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废墟、坍塌”等词语。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
文内容。
3、领会谭千秋老师在存亡攸关的时辰,用自
己的臂膀护住学生,勇敢救下四名学生的崇高师德和舍己救人的精
神。
教课要点和难点
要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觉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乞降解说。
难点:领会环境描绘对表现人物精神质量的作用,学习侧面衬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课过程
设计企图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述课文内容。
二、持续精读课文。
三、练习稳固四、总结拓展
一、导入讲话,播放相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
二、1、指引学
生沟通预习状况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朗诵课文。
4、指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1、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
作描绘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觉谭千秋老师对
生命意义的追乞降解说。
提示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第二课时一、
指导学生朗诵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二、 1、指导学生领会环境描绘
对表现人物精神质量的作用,学习侧面衬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2、指导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三、指导学生达成讲堂作业。
四、总结拓展,
部署课后作业。
一、学生进入情境,走进讲堂。
二、 1、学生沟通对生字新词的
读法。
2 、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3 、学生朗诵课文。
4、用自己的语言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1、画出课文中的语言与动作描绘的句子。
2、找出最能表现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语言和动作。
(讲“人
生的价值”)(语言:快跑快)(动作:拉撑护住)第二课时一、学生朗诵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二、 1、画出课文中环境描绘的句子。
(“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摆起来!” “地震!楼房摇
摆得愈来愈厉害了,并陪伴着难听的吱吱声,外面阵阵灰尘凌空而
起。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塌了。
”) 2、领会环境描绘对表现人物精神质量的作用,学习侧面衬
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经过各样方式的读意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
学生达成讲堂作业,稳固所学的知识。
四、比较教课目
标检查掌握状况。
课后作业:1、达成课后练习。
2、模仿“感人中国”颁奖词的写法,为谭千秋老师写下一段颁奖词。
一、让学生进入情境,走进讲堂。
二、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觉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乞降解说。
第二课时一、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觉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领会环境描绘对表现人
物精神质量的作用,学习侧面衬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稳固所学的知识。
四、学致使用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5月 12 日清早——起床漫步早早
上班(1)最后的姿势地震前——讲“人生的价值”
语言:“快跑快”恪尽责责
大爱无私舍己救人地震时( 2-12)
动作:“拉撑护住
身上压着水泥板地震后后脑深凹血肉模糊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教课反省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叙述的是2008
年 5 月 12 日发生在四川汶川 8.0 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无所畏惧,
组织他的学生快速撤退,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
而他却所以献出了可贵的生命。
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
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以为特别的好,是颂扬敬业爱岗伟大精神的
优异作品,颂扬了谭千秋老师的崇高的师德和舍己救人的崇敬精神。
在教课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省,感觉自己上的课有长处,
但同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课的导入上,我利用图片和影像让学生
更快地进入情境,走进讲堂。
在讲堂教课上,我以为有两个亮点:一是
我指引学生从“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谭老师立刻将他们
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
等正面的人物语言和动作描绘。
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觉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乞降解说这一要点。
从
“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摆起来!” “地震!楼房摇摆得
愈来愈厉害了,并陪伴着难听的吱吱声,外面阵阵灰尘凌空而
起。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塌了。
” 等侧面环境描绘的句子让学生领会环境描绘对衬托谭千秋老师的高
尚的师德和舍己救人的崇敬精神的作用,进而较好地解决了教课的难
点。
二是重视朗诵,尊敬个体。
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在阅读中推测文章的表达次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意会文章基
本的表达方法。
在沟通和议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自己的判断。
”是新课标的要求。
本课的教课充足表现了这一看法。
不论是
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仍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由于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一
样的感觉,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自然,在教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
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领会了,可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语文学习方法
的商讨仿佛少了些、以致学生的听闻读写能力等方面没有显然的进步。
还有对课文的整体掌握,面对重生问题地机智办理等,怎样更好地解
决,我将在此后的教课工作中不停地探究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