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的姑娘》教案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山的姑娘》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舒展流畅和轻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歌声表现歌曲美好、快乐的情感。
2.在声势、体态律动、图形谱等活动中感受歌曲节拍、乐句、旋律等音乐要素的特点,体会它们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以及歌曲欢快祥和的氛围。
3初步了解、体验台湾高山族音乐文化特点。
学情分析: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电影《阿里山风云》的主题曲,1947年由邓禹平作词、张彻作曲,四四拍子,一段体,C羽调式,采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谱写而成。
歌曲唱出了劳动人民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厚感情,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虽不是真正的民谣,但总被误认为是台湾高山族的传统民歌。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也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
六年级学生音乐体验、感受与探究创造的活动能力较强,读谱能力,音准,节奏节拍、乐感、模仿能力等方面总体表现较好。
在音乐活动中有部分女生表现出害羞,不愿意做,男生则表现的更为活跃、大胆。
课堂中,利用生动活泼,富有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得到身心的放松。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鲜明的高山族音乐特点,能用歌声表达歌曲美好、快乐的情感。
难点:歌曲“一字多音”的演唱;尝试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过程:
活动1:律动感知音乐节拍、乐句。
1.教师:请同学们聆听音乐,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的音乐课堂。
(教师做着杵舞中手拿杵棒舂米的动作,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律动进教室。
)
手:X X X X ┃X X X X ┃……
脚:X –X –┃X –X –┃……
2.学生进教室后,随着音乐拉着一个圈,做乐句变化的律动。
(舒展地两拍一步向右侧移动,一拍一步的一起向中间集拢,又一拍一步的向外退回,两组动作随着乐句交替进行。
)
3.在音乐的最后一段,继续第一个律动,带着学生回到座位上。
设计意图:体验歌曲的节拍、情绪及乐句。
活动2:了解、体验台湾高山族风情及音乐特点。
1.教师:刚才这段音乐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学生反馈: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2.教师:你知道阿里山在哪里吗?(点击PPT,学生反馈)对,阿里山在台湾,那里居住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高山族,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它吧!(点击PPT,播放阿里山风景及高山族人文风情的视频)
3.教师: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反馈:竹杆舞、头发舞、杵舞、鼻笛等)
随机教学:(对,你们观察的很仔细,那我们也来跳一跳吧。
)
竹杆舞:X 0 X X │X 0 X X │……(教师示范:用两种不同音色拳头位敲击凳面)。
杵舞:X X X X │X X X X │……(教师:亦称“杵乐”,高山族。
妇女在石臼中捣谷等劳动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民间舞蹈。
) 头发舞:独具浓郁海洋特色的头发舞是高山族雅美人的女子舞蹈,舞蹈显示出她们的青春活力,甩起的长发犹如她们生命的火焰。
鼻笛:高山族特色乐器,用竹管制成,由鼻子吹奏,结构单纯、体型小巧,以"边棱效应"发声。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感知,初步了解台湾高山族民族风情,激发学生音乐探究欲望;尝试高山族舞蹈,体验歌曲的民族特点与风格。
活动3:重点乐句学唱。
1.教师:同学们表现得太好了,让我们来看看这条旋律吧。
(出示PPT)你能跟着老师的琴声来试试看吗?(教师用钢琴将这句旋律慢速的弹奏出来。
)
2.你能轻声的将它唱出来吗?(教师钢琴弹奏旋律,学生轻声的唱旋律,教师点评反馈。
)
3.你能将歌词填填看吗?(点击PPT,呈现歌词。
)学生试着将歌词填进去唱一唱,并点评反馈,解决存在的问题。
(例如:附点节奏,“一字多音”的演唱。
)
4.教师带着学生演唱这句歌词。
(指导歌唱位置、气息的运用、跳音唱法等。
)
设计意图:在聆听中感受歌曲的结构特点,发展学生音乐听觉;重点解决“一字多音”的演唱。
活动4:听觉感知歌曲结构、学唱不同乐句: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全曲并思考“刚才这段旋律在全曲中总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都是一样的吗?”(教师钢琴弹奏全曲,利用不同的伴奏织体来区分乐句。
)
2.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点评:“嗯,你们听得很仔细,确实是三次,三次都一样吗?那一次不一样?(第三次的结尾发生了变化,旋律走向为上行。
)
3.学唱不同乐句。
(指导歌唱位置,附点、长音气息控制等。
)
4.教师起音,将这句旋律出现的次数连起来唱一唱。
(情绪指导,速度稍快地演唱。
)
设计意图:在聆听中发现音乐旋律的变化,提高学生音乐听觉,重点解决附点、长音演唱的气息控制。
活动5:图谱感知歌曲结构:
1.教师:那么碧水到底是怎样围着青山转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点击PPT,随着音乐呈现图形谱。
)
2.教师:我们也来画一画吧!(教师带着学生用“LU”哼唱旋律,徒手画图形谱。
)
3.教师:你能跟着钢琴哼唱吗?(点击PPT,呈现歌谱,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哼唱歌谱。
)
4.教师:刚才的演唱给你什么感觉?(学生反馈,教师点评:对,旋律时而舒展自由,就如阿里山的山脉,连绵起伏;时而热烈,如同阿里山的姑娘、少年一样热情奔放。
)
5.教师:接下来请你们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教师弹奏钢琴,速度稍快,学生跟着琴声哼唱全曲。
)
设计意图:利用图谱,直观感知歌曲的结构及乐句对比。
活动六:学唱歌曲:
1.教师:刚才我们哼唱的这首歌曲叫做《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1947年由香港导演张彻唯一创作的曲子,为影片《阿里山风云》的主题曲。
歌曲唱出了劳动人民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厚感情,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虽不是真正的民谣,但总被误认为是台湾高山族的传统民歌。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时,也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
(揭题,简介歌曲创作背景。
)
2.教师:让我们完整聆听歌曲。
(点击PPT,呈现全曲歌曲谱,播放音频。
第一段让学生认真聆听范唱,第二段可以适当提醒学生,能唱的可以轻声跟着哼唱。
)
3.跟着钢琴演唱第一段歌词。
(从学生现场反馈来解决问题。
)
4.点击PPT,呈现结束句的装饰音,进行教学反馈。
(教师:加了简单的几个音,就如美妙的歌声久久回荡在阿里山间,让人余音绕梁的感觉。
)
5.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6.歌曲处理并唱一唱。
(歌曲时而舒展、自由,时而热情、奔放、跳跃。
)
7.教师: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了歌怎能没有舞?让我们一起来体验高山族的那份热情奔放吧。
8.歌舞表演。
(加入前面的声势、杵舞动作。
)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创作背景,拓展学生音乐视野,鼓舞、引导学生用歌声表现歌曲美好、快乐的情感。
活动七:拓展教学、尝试二度创作
1.教师:随着时代的进步,歌曲也加入了许多不同的元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不同版本的《阿里山的姑娘》。
(点击PPT,播放不同版本的《阿里山的姑娘》视频。
)
2.教师(激动):什么感觉???(学生反馈)情绪很热烈。
(速度变快后,演唱更加热情奔放,情绪更加激动了。
那我们也来试一试吧!。
教师示范起速度,并且带动学生边唱边有节奏的甩动身体。
)加入了Rap。
(加入了Rap,歌曲层次更加鲜明,你们有没有好听帅气的Rap,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呢?学生反馈。
)
3.学生:“呦呦呦呦,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4.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尝试我们班版的《阿里山的姑娘》。
(教师点击PPT,呈现歌词,清晰地讲解演唱流程:第一部分舒展稍慢+“呦呦呦呦”两遍快速Rap+钢琴华彩片段+第二部分快速热烈。
)
5.根据学生现场创作的版本,完整演绎歌曲。
(教师:这就是我们班特有的《阿里山的姑娘》。
)
设计意图:顺应学生现代审美要求,加入流行元素进行歌曲演绎,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培养学生音乐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课堂小结:
教师:大陆台湾,血脉相连,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让我们和阿里山的姑娘、小伙一起唱起来跳起来!(教师点击PPT,播放音乐,学生在凳子外圈拉成圆,载歌载舞,在音乐声中快乐地离开教室。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在音乐学习中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