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程国考证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程国考证方案
古程国考证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据史书及众多程氏谱牒记载,程姓的开宗受姓始祖为程伯符。
《广平程氏谱略》说:“我程氏系出高阳,历虞夏商,衍至周伯符公,仕成王,封程国”。
程氏因国而得姓。
至于程氏始于何时何地,就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北鸡泽)、安陵(今陕西咸阳东)、洛阳上程聚三种说法。
文献记载最多、专家及学者考证最多的是洛阳上程聚。
史书记载,上程聚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孟津和偃师的交界处。
2015年初,程氏后人在偃师市缑氏镇官庄里程村发现了元代程思茂神道碑,碑上对上程聚有详实的记载,洛阳及偃师周边的程氏宗亲开始了对上程聚史料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视,世界各地的程氏后人来洛寻根问祖络绎不绝。
为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全面考证古程国(上程聚)的历史资料,准确确定古程国(上程聚)所在位置,对于程姓后人追根溯源,对于研究程姓发展轨迹,对于促进包括程氏文化在内的祖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对于促进程人团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成立古程国遗址考证委员会
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古程国遗址考证的全面工作。
执行主任:程显品
副主任:程东利、程相会、程功、程永华、程有为、程建国、司马武当
委员会下设秘书处、专家组、综合保障组、文物组。
程显品:主持全面工作,兼管秘书组工作;
程东利:协助显品工作,兼管综合组工作;
程相会:协助显品工作,兼管专家组工作;
程功:协助显品工作,兼管文物组工作。
1、秘书组:负责确定专家组成员,编制工作程序,明确研究方向,
部署研究专题,组织研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史料征集工作、汇总研讨资料,负责宣传报导,适时发布研究成果。
秘书长:程建国(兼)
副秘书长:程晓俊、程仲和(河北)、程步云(陕西)、程广义(上程聚)
2、专家组:负责专家成员的遴选,搜集研判各类石刻、碑记、史料等,分配研究专题,收集学术论文、适时建议召开学术会议,汇总学术报告,形成研讨结论。
组长:程有为(兼)
专家组成员暂定为20人左右。
为保证考证的严谨性、科学性、全面性,使考证结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特邀请对中国历史有重要研究的国内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大、郑州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洛阳汉魏故城研究所、偃师市文物局、偃师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专家参与。
同时邀请河南(含洛阳、偃师、上程聚)、河北(鸡泽)、陕西(咸阳)等省市对程氏历史及族谱有研究的程氏宗亲参与。
根据需要,也可邀请其他社会专业人士参与。
3、综合保障组:负责考证工作的前期准备,考证期间人员接待、交通保障、物资筹备,学术研讨会的筹备等。
组长:程永华(兼)
副组长:程广义(兼)程军良(河北)、程万鹏(陕西)
4、文物组:负责古程国(上程聚)现有文物(石刻、谱牒、史料)的搜集和保护,对地下文物的抢救性发掘与保护。
组长: 程志刚
副组长:程正知(陕西)
三、近期工作安排
1、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史料征集工作,各省、市、县、积极组织收集、整理、征集文稿和史料,(时间:2018.6.30.前);
2、组织召开考证委员会会议,进行具体分工,部署考证工作全面
展开,(时间:2018.7.7.);
3、确定专家组成员名单,向专家组成员发出撰写学术论文邀请函,(时间:2018.7.7. );
4、组织委员会成员及部分研究人员对偃师程村等地考察,(时间:2018.7.7——7.9 );
5、组织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前期实地考察(由程步云、程正知、程万鹏负责),(时间:2018.7.3——7.6 );
6、组织广平(今河北省鸡泽)前期实地考察(由程仲河、程军良负责),(时间:2018.7.3——7.6);
7、组织洛阳地区部分专家座谈研讨会,(时间:2018.8.11.);
8、组织全体专家组成员学术会议,(时间:2018.9.15.);
9、程氏、司马氏联谊活动、参观古程国上程聚遗址、参观程林文化园、研讨交流程氏、司马氏历史文献资料、赠送家谱、宗親交流发言,(时间:2018.9.16.);
10、汇总学术论文,发布考证结果,(适时发布)。
四、几点建议
1、要充分考虑到古程国(上程聚)的多种历史记载,做到详实准确考证。
2、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当程氏宗亲内部有争议时,以专家意见为准。
3、本次考证活动可在程氏宗亲内以省为区域征求意见,搜集资料,在考证结果公布前,委员会的活动日程、资料等均可在宗亲网进行宣传报道,在程氏微信群、QQ群、网站发布文章,网站专题报导,做到家喻户晓,
三、近期工作安排
1、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史料征集工作,各省、市、县、积极组织收集、整理、征集文稿和史料,(时间:2018.6.30.前);
2、组织召开考证委员会会议,进行具体分工,部署考证工作全面展开,(时间:2018.7.7.);
3、确定专家组成员名单,向专家组成员发出撰写学术论文邀请函,
(时间:2018.7.7. );
4、组织委员会成员及部分研究人员对偃师程村等地考察,(时间:2018.7.7——7.9 );
5、组织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前期实地考察(由程步云、程正知、程万鹏负责),(时间:2018.7.3——7.6 );
6、组织广平(今河北省鸡泽)前期实地考察(由程仲河、程军良负责),(时间:2018.7.3——7.6);
7、组织洛阳地区部分专家座谈研讨会,(时间:2018.8.11.);
8、组织全体专家组成员学术会议,(时间:2018.9.15.);
9、程氏、司马氏联谊活动、参观古程国上程聚遗址、参观程林文化园、研讨交流程氏、司马氏历史文献资料、赠送家谱、宗親交流发言,(时间:2018.9.16.);
10、汇总学术论文,发布考证结果,(适时发布)。
四、几点建议
1、要充分考虑到古程国(上程聚)的多种历史记载,做到详实准确考证。
2、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当程氏宗亲内部有争议时,以专家意见为准。
3、本次考证活动可在程氏宗亲内以省为区域征求意见,搜集资料,在考证结果公布前,委员会的活动日程、资料等均可在宗亲网进行宣传报道,在程氏微信群、QQ群、网站发布文章,网站专题报导,做到家喻户晓,程人皆知;
4、本次活动本着一切从简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贵州遵义程跃华致
古程国遗址考证委员会的函
古程国遗址考证委员会的各位领导、专家、本家、和老师:
您们好!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随着国家对弘
扬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视,世界各地的程氏后人来洛寻根问祖络绎不绝。
为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全面考证古程国(上程聚)的历史资料,准确确定古程国(上程聚)所在位置,对于程姓后人追根溯源,对于研究程姓发展轨迹,对于促进包括程氏文化在内的祖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对于促进程人团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叫程跃华(字恩圣,号耀华),伯符公107世,新安63世,明道公30世,钟灵公12世孙,虽然我在边远的贵州遵义,但也想为古程国遗址考证尽我本份的一点微薄之力。
因文化水平与经济能力都有限,但我有一份虔诚之心,真诚的想拜古程国遗址考证委员会的各位领导、专家、本家、和老师们为尊师,学点知识、长点见识。
来函打扰了各位,我只想把家谱传承记载资料分享给大家,如有冒犯和不妥之处,叩请海涵。
贵州遵义程跃华
2018年6月11日呈
贵州遵义程跃华历史记载资料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之肇始--记载:
一、程氏杂录:曰知录,
程氏岀程伯休父,太始公自序,重·黎世序天地,休父字也,其后分支为司马氏……
二、人伦之始绝地通天:人伦之始上古太昊伏羲始正姓氏--程氏源流记载
上古,男女无别。
太昊伏羲制嫁娶,以傆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以万民之傆,傆皮著之,以可其礼,示合姓之难,拼人情之不渎。
——摘录【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三、《史记》卷九十二太始公自序列传第五十四:
从前,在颛顼帝时代,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在唐尧、虞舜的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至到夏、商时期。
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在周代,程伯休父甫便是重、黎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的后代失去了世代掌管天地的官
守而成为司马氏。
--程姓家谱记载:“程国笫五国君程伯休父有两个儿子:既仲庚、仲辛。
仲庚的后裔以程伯休父的官职为氏,既:司马氏。
仲辛的后裔继续保留国姓,即:程姓”。
因此,程姓和司马姓同祖,有血缘关系,因而世代不通婚。
四、程氏汇考:
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
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
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
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至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诸侯,入为司马氏,程氏世居长安。
——摘录【古今图书集成】·眀伦汇编氏族典笫312卷程姓部
五、程氏《迁徙歌》:
《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有一首《迁徙歌》,写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
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
”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广平的事。
六、郑樵通志:
以国为氏,夏商以前国。
程姓爵风姓,重、黎之后也。
重为南正,黎为火正,裔孙封于程,洛阳有上程聚即其也。
至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诸候,入为可马,又晋有程郑、程婴。
汉有程不识,魏有程昱,吴有程普……是程氏有人焉。
七、重黎聪哲·程姓:
相传上古时, 民间祭祀很乱, 神鬼不分, 民巫混杂, 社会秩序很不稳定。
后来颛颛帝派他的两个儿子重和黎二人分管天地。
重为南正, 掌管桇祀天上神灵, 黎为南正, 掌管治理山川土地和民间事务。
重、黎的子孙世袭了这个职务。
重、黎的后裔周朝时封在程国(今河南省洛阳东部地区),其后子孙就以封地程国为姓,史称程姓正宗。
周宣王时,有司马程伯休父,春秋时有晋国大天程郑,(荀氏支子,非正妻或妾所生之子)。
荀林父的弟荀欢封邑于程(今山西新绛县东北)。
他们的世代子孙也称程氏。
据考,程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广平(今河北
鸡泽县东二十里)。
一说居安定郡(今甘肃固原县)。
八、程姓开姓始祖程伯符:
开宗世祖,一名乔伯,又名二和,周代诸侯,食邑于程,封程国伯,子孙遂以国为姓。
他生活在商末周初,(公元前1000年前后),和周公姬旦、周日正帮助周成王定鼎郊溽,修和周郊。
周武王死后,儿子年幼,无力主持国政,便由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来摄政当国,史称"周公摄政"。
这种现实,霍叔、管叔、蔡叔(史称"三监")深为不满,他们和被周武王封在原商都朝歌的商纣王之子武庚串通起来,,联合东方商的旧属国奄(曲阜一带)蒲姑(山东博兴一带)和徐夷、淮夷等方国部落,举兵反叛,兵锋直指新建立的西周王朝。
这时,朝中的召公,姜尚等人,也被敌人的宣传所蛊惑,怀疑周公真要废幼主而自立。
周公耐心的地向召公、姜公等人表白自己的心迹,然后以成王的名义下令出兵平叛。
这个时期,伯符就跟随着周公一起东征,东征平叛是一场十分艰苦的战争,在周公亲自指挥下,在伯符等将士齐心协力的勇猛拼打下,经过三年鏖战,叛乱终于平息。
这场战争征服了大小方国至少有五十多个,周王朝的势力扩展到东至黄河下游,南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将分封制进一步扩大,他以成王的名义,把周王室的子弟、亲戚、少数功臣分封到所有势力能达到的地方,大约71个国。
功臣伯符封到广平(一说今河北永年一带,一说在西安附近),谓之程国,并以国为姓。
(非显赫之功臣也不会封国)周公摄政7年,还政于成王,成王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富民政策,他敬老慈少,礼贤下士,采取怀柔政策,修和周郊。
这个时候,我之宗君程伯符在修和周郊过程中,是朝中”修和"代表,到全国各地安抚诸侯,并获"三异之瑞",他通过周公向周王献之。
"三异之瑞"其中一异为井中之璞(山洞里的玉石,传说和氏璧乃此石所做),二异为泰山之车器,(可能是上山用的独轮车,在当时是较先进的),三异为异亩之禾(是两个穗的优种玉米)。
成王见了大喜,尤其是对双穗之禾,特别感兴趣,特令周公做《嘉禾》篇词,还把这些宝物分给鲁等诸侯,用以推广发展生产。
成王赐伯符蒲璧,在朝中做"程典令",这使我之始祖在朝野之中很显赫,
很威风。
司马迁的《史记》对程伯符有记载。
伯符是重黎之后,重乃为南正官管天,黎乃为北正官管地,重黎为颛顼之后,颛顼为黄帝之后。
世系:程氏广平世系第一世始祖伯符,
公系出高阳氏火正黎后历虞夏商周,至周成王时公献三异之瑞,因封程国伯。
后以国为姓。
公实程氏开族一世祖,世居广平。
生一子廪丁。
程伯符生活在商末周初,(公元前1000年前后),和周公姬旦、周日正帮助周成王定鼎郊溽,修和周郊。
周武王死后,儿子年幼,无力主持国政,便由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来摄政当国,史称“周公摄政”。
这种现实,霍叔、管叔、蔡叔(史称“三监”)深为不满,他们和被周武王封在原商都朝歌的商纣王之子武庚串通起来,联合东方商的旧属国奄(曲阜一带)蒲姑(山东博兴一带)和徐夷、淮夷等方国部落,举兵反叛,兵锋直指新建立的西周王朝。
这时,朝中的召公,姜尚等人,也被敌人的宣传所蛊惑,怀疑周公真要废幼主而自立。
周公耐心的地向召公、姜公等人表白自己的心迹,然后以成王的名义下令出兵平叛。
这个时期,我之宗君伯符就跟随着周公一起东征,东征平叛是一场十分艰苦的战争,在周公亲自指挥下,在伯符等将士齐心协力的勇猛拼打下,经过三年鏖战,叛乱终于平息。
这场战争征服了大小方国至少有五十多个,周王朝的势力扩展到东至黄河下游,南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将分封制进一步扩大,他以成王的名义,把周王室的子弟、亲戚、少数功臣分封到所有势力能达到的地方,大约71个国。
功臣伯符封到广平(一说今河北永年一带,一说在西安附近),谓之程国,并以国为姓。
(非显赫之功臣也不会封国)周公摄政7年,还政于成王,成王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富民政策,他敬老慈少,礼贤下士,采取怀柔政策,修和周郊。
这个时候,程伯符在修和周郊过程中,是朝中“修和”代表,到全国各地安抚诸侯,并获“三异之瑞”献给成王,成王见了大喜,尤其是对双穗之禾,特别感兴趣,特令周公做《嘉禾》篇词,还把这些宝物分给鲁等诸侯,用以推广发展生产。
成王赐伯符蒲璧,在朝中做“程典令”,这使我之始祖在朝野之中很显赫,很威风。
司马迁的《史记》对程伯符有记
载。
伯符是重黎之后,重乃为南正官管天,黎乃为北正官管地,重黎为颛顼之后,颛顼为黄帝之后。
程氏广平世系第一世始祖伯符,公系出高阳氏火正黎后历虞夏商周,至周成王时公献三异之瑞,因封程国伯。
后以国为姓。
程氏开宗始祖伯符岀生时间考:伯符,初名乔。
在成王时,因以三瑞之献受封程国伯,故更名符。
伯符,因此被后人尊为程氏开宗始祖。
在三瑞之中,“嘉禾”之瑞载于史册。
据《竹书纪年》,成王十一年春正月,唐叔(受伯符之请)向成王献嘉禾之瑞。
对照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成王十一年为公元前1032年。
自季历克程,至成王十一年,程国已亡92年,周室已历王季、文王、武王、成王四代人,程氏也约历四代人,故在伯符献瑞时程氏早已不是以前的诸侯了。
据《程氏族谱》,伯符娶文王太姒之从孙女姒氏。
从血缘上看,姒氏与成王为从表姐妹关系。
伯符与皇室联姻,应与其献嘉禾之瑞有关。
以皇室之尊,伯符献瑞时应当尚未成婚。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按周礼,男子在20岁时要行冠礼,女子在15岁时要行笄礼,这是男女进入成年并可结婚成家的标志。
结婚的最迟年龄:男30岁、女20岁。
男女婚龄之差:男大女五岁为最佳。
从献瑞本身看,此为成人参与社会活动之范畴,可见伯符已过行冠之年,在20岁以上。
从献瑞的文化背景看,伯符应出身于有着深厚文化底缊的富贵之家,结婚当不会过迟。
而皇家的婚姻,则比民间略早。
就是说,伯符不可能到25岁甚至23岁还没结婚,而姒氏也不会到20岁时才结婚。
从这点看,伯符在献瑞时的最大年龄以22岁为宜,姒氏则约为十七岁,则伯符约生于公元前1053年,姒氏约生于公元前1048年。
另外,成王七年,周公归政成王,按周礼制,成王当年应满20岁,则成王约生于公
元前1055年。
按此,伯符则比成王约小两岁,而姒氏则比成王约小7岁,即姒氏应为成王之从表妹。
综上所述,程氏肇姓始祖伯符约生于公元前1053年。
伯符献瑞时,正处年轻有为之时,此与程氏肇于成、康可互为印证。
九、程伯符献三异之瑞:
“三异之瑞”:一异为“井中之璞”(山洞里的玉石,传说和氏璧乃此石所做),二异为“泰山之车器”(可能是上山用的独轮车,在当时是较先进的),三异为“异亩之禾”(是两个穗的优种玉米)。
程伯符当年通过周公向周王献的三“三异之瑞”,解决了国家财富” 和氏璧” ,武器“泰山之车器”,粮食“异亩之禾”,等问题.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巨大贡献。
使国家富强,振兴了家邦。
司马迁的《史记》对程伯符有记载。
伯符是重黎之后,重乃为南正官管天,黎乃为北正官管地,重黎为颛顼之后,颛顼为黄帝之后。
此后三宝,构成一个“程”字,泰山之车为“口”即车轮,井中之玉为“王”,双穗之禾为“禾”,合起即“程”字。
另附:“三异”“三奇”词目,与上述“三异之瑞”无关。
三异: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
今螟虫不犯中牟,这是一奇;德化及于鸟兽,这是二奇;连小孩都有仁心,这是三奇。
1、“井中之璞”
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一种美丽的石头,玉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是悠久而巨大的,它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顶礼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上苍,乞求风调雨顺到祭祀加冕,求医问药,婚嫁丧葬
等都有一套完整的传统用玉方式。
几千年来,民众将玉视为至高无上的宝物,在不断赋予玉深刻内涵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千古谜团,“和氏璧”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和氏璧,大多数民众都知“完璧归赵”典故,但被制成传国玉玺延续一千六百多年之后突然消失,既成为千古之谜也让后人凭空猜测了数百年。
对于后人来说,最受人关注的是和氏璧到底出自哪儿,是何种玉?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江富建,在研究独山玉三十年之后,大胆推测:和氏璧可能是独玉。
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时时诸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
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程伯符当年通过周公向周王献的这块宝玉,相传在春秋时为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为一块玉璞,先后献给厉武王,玉工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分别被砍去左右脚,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哭泣。
文王知道,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
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
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
和氏玉又名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相传被秦始皇制成传国玉玺,但随着朝代更迭,至今已失传。
与其相关的故事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他见秦王没有诚意,可玉已经在秦王手里,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完璧归赵”和“物归原主”都有把东西还给原主的意思。
但“物归原主”口语性强;“完璧归赵”则突出“完整无缺”地原物奉还,语言较书面。
2、“泰山之车器”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
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
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
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
从商经西周
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采用长型軎饰,其长度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后则通行短型軎饰,其长度在8~10厘米之间。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1件矛状车軎,通长37.5厘米,它不仅用于保护和装饰轴头,而且也是带有攻击性质的装置。
车轴是战车驰骋时急剧转动的关键部件,为防损坏,战国时期已开始在轴毂之间装置铁锏,以减少轴毂的摩擦。
据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实物,铁锏为半筒形瓦状,每轮4块,均以铁钉固定在轴杆上。
枒饰是包在车轮辋上的铜片,纵断面呈U形,固定在轮辋上的接缝处。
轮辋为双层结构,每层均由两个半圆形木圈拼成,里外两面的接缝错开,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轮辋有4个接缝处,用4个枒饰加以紧固。
战车每车驾2匹或4匹马。
4匹驾马中间的2匹称"两服",用缚在衡上的轭驾在车辕两侧。
左右的2匹称"两骖",以皮条系在车前。
合称为"驷"。
马具有铜制的马衔和马笼嘴,这是御马的关键用具。
马体亦有铜饰,主要有马镳、当庐、马冠、月题、马脊背饰、马鞍饰、环、铃等。
战车每车载甲士3名,按左、中、右排列。
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
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
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
程伯符当年通过周公向周王献的“泰山之车器”,在当时是最选进的战略武器.
3、“异亩之禾”
自然界的植物,作为一种人为的、出于某种目的而临时赋予的预兆、暗示意蕴,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可以是互相矛盾的。
双穗禾与两茎共生的单穗禾究竟谁丰收谁减产、谁吉谁凶,究竟有什么预兆,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取决于“始作俑者”人为附会上去的深层目的,借题发挥,然后自圆其说,博取信服、传播。
古代社会,农业的丰歉是判断年成吉与凶的主要标准。
无论是一茎生两禾(双穗禾)还是两茎生一禾(异母同颖)都是罕见的、稀少的,并不能大面积影响产量;同时,现代农业认为,农业产量不只是看禾穗的多少、颗粒的多少,还要看颗粒的饱满程度,以及根茎的倒伏与否——古代农业技术简单的条件下,也许双穗禾易倒伏、单穗禾更能成熟,等等。
程伯符当年通过周公向周王献的“异亩之禾”,从而解决了国家的人口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