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感讽五首》其一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感讽五首》其一赏析
《感讽五首》其一李贺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
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
”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
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
诗名《感讽五首》,“感讽”:有感而讽刺。
在这组诗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与杜甫的诗有些类似。
来看原诗: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字词典故“合浦”:地名。
【广西“合浦”是南珠之乡,民间盛传珠乡三件宝:珍珠、海牛、东园酒。
第一宝乃“合浦珍珠”。
“合浦珍珠”的历史至今已逾2000年。
目前,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珍珠多为合浦出产。
慈禧太后的皇冠上镶嵌的数千颗珍珠便是“合浦珍珠”。
】合浦是珍珠产地,何以李贺这里反而说合浦无明珠呢?
“龙洲木奴”:典故【晋习凿齿《襄阳记》:“﹝李衡﹞於武陵龙阳氾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
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
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吴末,衡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
’”后因称柑橘树为“木奴”。
】所以李贺这里的“龙洲”其实是“龙阳氾fan2洲”的缩写。
说这太守“李衡”在龙洲上种了很多柑橘,死后就给儿子养家,柑橘长成后,他家又变得富足了。
然而李贺这里又说龙洲无木奴?为何啊?
“足”: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
例,不足为凭。
“造化”:创造演化,大自然的繁衍,造物。
“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
(最早应出自汉乐府《陌上桑》)“须”:胡须。
这应该也是出自《陌上桑》,描写使君的形象“为人洁白晰,鬑lian2鬑颇有须。
”(这里想说多两句,在百度上面,对《陌上桑》的解读恐怕有误,认为其中的桑女“罗敷”已经有丈夫,恐怕是个错误。
前人解读应该是正确的,刺史看上了“罗敷”,最后是自己的夸耀。
最重要一句是“四十专城居”,四十岁了,有专门的城市居住,这就是刺史职位。
怎么可能是罗敷的丈夫呢?)所以,这里的“使君须”,其实就是刺史的胡须,刺史的脸面。
赏析李贺说,其实大家已经足够知道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力量,可是大自然偏偏不足以供给使君,不给使君脸面,不看他的胡须,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李贺下面就举例来说明了。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
字词典故“蠕ru2蠕”:蠕动。
“狞色”:狰狞的脸色。
“虬qiu2须”:两腮上的胡须。
虬,卷曲。
赏析李贺说,越地的妇女尚未开始纺织做丝绸,吴地的蚕也才刚刚开始蠕动。
县官就骑着马来了,狰狞的脸色,卷曲着紫色的胡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字词典故“书”:写的字。
“焉得”:怎么能。
“诣yi4”:到,来到。
“庐”:简陋的房子。
庐舍。
赏析李贺说,这个县官的怀中抱着一块方板,板上面有数行公文。
县官发话了:“如果不是因为我们刺史发怒了,我怎么能到你这破房子来?”
看来是刺史生气了,所以县官就来收取苛捐杂税了。
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
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
”
字词典故“桑牙”:应该就是“桑芽”,桑叶的芽头,桑枝尖头最嫩的几片桑叶。
“会”:时机,机会。
“春日”:春天。
“晏yan4”:晚,迟。
“丝车”:缫sao1丝车。
“掷掉”:这应该是丝车工作时的两个动作,一个是掷丝,一个是掉丝。
赏析李贺说,越地的妇女赶紧拜了拜县官说:“桑叶的芽头如今还很小呢。
缫丝的时机要等到春天晚些时候,到那个时,丝车才开始掷丝掉丝。
”
桑叶还小,还更不用说蚕了,蚕还没吃,还谈什么吐丝,然后再用丝车去缫丝。
所以前面“蠕蠕”的蚕,更本就还是蚕宝宝,幼虫。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
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
字词典故“具”:备,办。
“黄梁”:黄米饭。
(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大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
)“踏ta1飧sun1”:饱食。
踏,踏实。
飧,晚上的饭食。
“簿吏”:官府中掌文书的低级僚属。
“登堂”:登上厅堂。
赏析李贺说,越地的妇女正在和县官沟通着言语时,她的小姑已经在准备黄粱米饭了。
这个县官吃饱以后就离去了,可是他前脚刚走,簿吏后脚就又登入妇人家的厅堂了。
我们现在回去看“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就知道,李贺的意思是,即便是合浦这样的明珠产地,龙洲这样的木奴产地,都不足以满足使君的需求。
大自然再有造化神力,也是有极限的。
另外,这里出现了三种官职:【“使君”:即刺史,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县官”:方百里为县。
县有正,令,尉之名。
“簿吏”:县衙里的掌文书的低级僚属。
】所以说,百度中关于《陌上桑》的解释是有问题的,如果那个“罗敷”的丈夫是那么大的派头,她还做什么桑女?有那种派头的,只能是使君。
有兴趣的,可以去探究一下。
我们在李贺《南园十三首》的(其二)中,读到了偷桑叶的健妇,所以李贺这里的所谓“越女”,可能就是他家乡的妇女,只是他转移视线,说是越地的。
其实很可能就是写他家乡的事。
《感讽五首》其一李贺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
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
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