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留守儿童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部分留守⼉童的现状及问题
所谓“留守⼉童”,是指⽗母双⽅或⼀⽅流动到其他地区,孩⼦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母双⽅共同⽣活在⼀起的⼉童。
改⾰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WTO之后,⼤量的农村剩余劳动⼒涌向城市,这已经给社会带来许多隐患和问题。
据统计,农业劳动⼒向⾮农业转移的⼈数由1978年的2827万⼈上升为2000年的17078万⼈,⽽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数量⾃改⾰开放以来累计约在6000多万到1亿之间。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若⼲政策的意见》等⼀系列政策的推动使进城农民⼯的数量迅速增加,但却尚未能改善的户籍管理制度⼜使这批⼈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等同的待遇和福利,于是,留守在农村的这批农民⼯的⼦⼥数量随之激增。
继⽽产⽣了现在越来越严重的"留守⼉童"问题。
⼉童是祖国的未来,越来越庞⼤的"留守⼉童"群体将对我国以后的发展产⽣重要的影响特别在我们的西部地区他们的教育状况、⽣活状况、⼼理状况更令⼈担忧。
家是孩⼦最开始的港湾,是他们的最早启蒙地,选择隔代教育还是亲⼦教育对⼉童健康成长有着⾄关重要的影响。
祖⽗母和其他⾮直系亲属对⼉童的照顾远不及亲⼦间的教育那样有针对性和富情感性。
更何况许多⼉童连这种照顾都⽆法享受,从⼩他们只能寄居在别⼈家⾥或者独⾃⽣活。
也许这对他们的独⽴能⼒或多或少是⼀种锻炼,可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孩⼦正处于⼀种转型期,这段时期是直接影响到他将来各个⽅⾯的发展的,⽗母亲良好的教育和对他们⼈⽣观上的指引对他起着⾄关重要的作⽤。
但现实的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不少数的“留守⼉童”逐渐变成了“问题⼉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的关注。
因此,作为当代的⼤学⽣,关注留守⼉童问题也是⼤学⽣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
本着全⾯掌握永福县农村留守⼉童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的宗旨,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周边县进⾏了探讨调研,对永福县农村留守⼉童情况进⾏了调查。
永福县是桂北地区的⼀个⼩县,全县总⼈⼝27万,⽬前已婚外出务⼯⼈员达15003⼈,约占全县总⼈⼝的5.6%,其中夫妻双双在外务⼯的现象⼗分普遍。
由于绝⼤部分农民⼯没有能⼒将孩⼦带到城市上学,因⽽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童”。
据对全县111所中⼩学校点的调查,永福县义务教育阶段学⽣中“留守⼉童”已达4691⼈,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总数的
17.5%。
在校⼩学“留守⼉童”2868⼈,初中1823⼈。
在⼀些偏远学校和教学点,“留守⼉童”⼰成为学校⽣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福乡中⼼⼩学现有910名⼩学⽣,“留守⼉童”就有283名,所占⽐例达到31.1%。
据调查显⽰,在永福县“留守⼉童”的⽗母外出务⼯后,⼤多⼀般⼀年以上回家⼀次,其中有的家长两年回家⼀次,个别家长五年以上没有回过家。
“留守⼉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母进⾏联系,但次数很少,⼀般要⼀个⽉左右才联系⼀次,有的半年以上联系⼀次,有的甚⾄⼀年到头⼏乎没有联系。
联系的内容⼀般是关于钱物,关于饱暖,谈及学习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的不⾜20%;在问及对⽗母外出务⼯的态度时,80%的孩⼦表⽰不希望⽗母在外务⼯,渴望和他们⽣活在⼀起。
调查还得知,“留守⼉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60%的临时监护⼈连每年⼀⼆次的家长会也不能按时参加,农村学校由于家校距离远,教师登门家访的难度⼤,对年⽼的监护⼈电话家访⼜很难达预期效果,因此,较⼀般⼉童⽽⾔,对“留守⼉童”的教育打了不⼩的折扣。
如何让“留守⼉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第⼆部分、留守⼉童形成原因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盾。
⽬前,我国耕地⾯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产⼒⽔平和⽣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现实情况是农村⼈⼝近8亿,农村劳动⼒4.98亿,剩余劳动⼒近3.5亿。
“⼗六⼤”报告中指出,要⽤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这就意味着⼤量农村剩余劳动⼒要进⼊城市。
2003年,我国农村流动⼈⼝已达到1.139亿,⽐2002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
流动⼈⼝数量不断扩⼤,家庭化流动的趋势⽇益明显,但城乡⼆元结构使进城务⼯农民不可能将⼦⼥带在⾝边。
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的⼦⼥免费或低收费⼊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考(Q吧)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法承担⼦⼥⼊学的⾼昂费⽤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弟学校⼊学⽆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在转学后⾯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童这⼀群体的产⽣。
据调查显⽰,永福县“留守⼉童”中,⽗母⼀⽅外出打⼯的有984⼈,⽗母双⽅在外打⼯的学⽣有3707⼈,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有1652⼈,寄养在亲戚家的学⽣有509⼈。
2、从家庭的⾓度出发,在经济收⼊与⼦⼥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地,到城市⾥务⼯谋⽣。
他们希望⾃⼰的⽣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持。
但在外出务⼯与⼦⼥就学、教育之间产⽣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劳动⼒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上学"仅占第⼀、第⼆选择的6.7% 。
这其中,既有⽣活压⼒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
为了更加真实地论述留守⼉童现象的现状,下⾯是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实例。
XXX和XX,⼀对姐弟俩。
11岁和4岁,家在永福县罗锦镇上笑村,和奶奶相依为命,家⾥只有3个⼈。
⽗亲外出打⼯⾄今未回家,母亲也改嫁了,爷爷也去世了。
家⾥的所有劳动都由他们65岁的奶奶承担。
奶奶平时下地⼲活,丽莎就在家⾥帮忙做家务,弟弟由于年纪实在太⼩,所以⽆法承担家⾥的农活。
由于没有⽗母陪伴,奶奶平⽇⾥也忙于农活,姐弟俩就相互为伴。
⽥⾥、家⾥、⼭⾥都留有他们嬉笑的⾝影。
但是,据同村的⽥嫂介绍,他们没有其他玩伴,也没有其它朋友,就是以他们俩为中⼼的⼩型社交圈。
丽莎⼗分内向,平时也不说话,弟弟同样只是⾃⼰玩⾃⼰的,我们在家访的过程中也只是点点头之类的,不愿意说话。
更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姐弟俩都严重营养不良,嘴⾓都溃烂了,头发都蓬烂得不像样⼦,听说⼀直都在脱
发。
很明显,这是缺少维⽣素的缘故,可对于这样的家庭⼜怎么样去补充营养药物呢?姐姐的学习成绩刚上学的时候还不错,据⼀位⼤嫂说还考过第⼀名,但是后来就不⼤好了,问她的时候,她也不好好回答我们的问题,只是从她的眼神⾥⾯明显地感受到,她是那么地渴望被关⼼,渴望被理解。
但从她奶奶那得知,家⾥条件不好,⼥孩⼦读到⼩学四五年级就⾏了,还是让弟弟多读点,毕竟男孩⼦读书可能有点⽤。
应该说,这是⼀个让⼈⼼痛的例⼦。
为什么姐弟俩的命运会如此呢?我们不得⽽知。
然⽽,要是他们像有⽗母关⼼的孩⼦⼀样,并且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不会如此了。
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农村数以亿记的进城农民⼯。
在为⾃⼰拼搏奋⽃的同时,他们也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的贡献。
然⽽,正是在这⼀过程中,也加速了城市与农村的两极分化,城市发展与进步的速度远远是农村依靠⼏个打⼯者所⽆法⽐及的。
“留守⼉童”的问题只是中国国情的⼀个突出表现点⽽⼰,多年来的呼吁,可现实的回答只能是等待。
可谁⼜在想象若⼲年后的今天,⼆千多万的留守⼉童将来⼜是怎么样的呢?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的⼦⼥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母也很难承受⾼额的费⽤。
⽽城市中那些⾯向农民⼯⼦⼥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法和城市学校相⽐,也⽆法和农村学校相⽐。
还有今近年来由于⽗母婚姻问题也导致了“留守⼉童”的形成。
我们在永福了解到75%的孩⼦之所以在家成为“留守⼉童”是因为⽗母所在地没有合适的学校,到了那⾥没有得到好的教育。
第三部分、留守⼉童⼴泛存在的问题
1、学习较差。
⼀⽅⾯,打⼯⽗母对⼦⼥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潜意识⾥认为,农村孩⼦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对孩⼦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上。
另⼀⽅⾯,监护⼈对留守⼉童学习介⼊过少。
从⾟冲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活在⼀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监护的仅占8.6%。
作为⼀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普遍年龄⼤,⾝体差,特别⽂盲⽐例较⾼,不但在学习上⽆法给留守⼉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且由于年龄⼀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去关注孩⼦的学习。
从永福的中⼩学校调查还得知,“留守⼉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60%的临时监护⼈连每年⼀⼆次的家长会也不能按时参加,农村学校由于家校距离远,教师登门家访的难度⼤,对年⽼的监护⼈电话家访⼜很难达预期效果,因此,较⼀般⼉童⽽⾔,对“留守⼉童”的教育打了不⼩的折扣。
2、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的⽗母打⼯地以⼴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活或⼩⽣意,收⼊微薄,⽣活艰苦,劳动强度⾼,空闲时间少,因⽽回家频度极低,⼀般⼀年以上回家⼀次,其中有的家长两年回家⼀次,个别家长五年以上没有回过家。
“留守⼉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母进⾏联系,但次数很少,⼀般要⼀个⽉左右才联系⼀次,有的半年以上联系⼀次,有的甚⾄⼀年到头⼏乎没有联系。
与留守⼦⼥联系较少,⽽联系的内容⼀般是关于钱物,关于饱暖,谈及学习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的不⾜20%,对于孩⼦的成长缺乏⾜够的关注和指导。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卑、悲观、孤僻。
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例⽐其他⼉童中的⽐例要⾼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乎⽣活在⽆限制状态下,⽆形中助长了其⾃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理重、以⾃我为中⼼等极端性格。
⽽且随着⽗母外出时间长短⽽发⽣变化,⼀般显⽰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变化越⼤。
3、缺乏亲情。
⽗母在外打⼯对留守⼉童⽣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研究表明,亲⼦抚养⽐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童的⾝⼼健康发展。
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的⾏为习惯、⼼理健康、⼈格与智⼒发展。
由于⽗母不在⾝边,留守⼉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际交往能⼒较差。
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多数留守⼉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母常年在外打⼯,且年龄越⼤,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调查中,在问及对⽗母外出务⼯的态度
时,80%的孩⼦表⽰不希望⽗母在外务⼯,渴望和他们⽣活在⼀起。
4,⼼理障碍。
数据显⽰,留守⼉童监护⼈对他们的⼼理健康问题介⼊较少,关注不够。
有⼼事时,留守⼉童选择的第⼀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
中⼩学⽣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对⾃⾝变化、学业压⼒、⼈际交往等⽅⾯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了许多烦恼与冲突。
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
但由于远离⽗母,缺少了起码的与⽗母交流的机会,⽽监护⼈⼜⽆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理病症,如感情脆弱、⾃暴⾃弃、焦虑⾃闭、缺乏⾃信、悲观消极等⼼理问题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个长期的过程。
⼀旦形成了畸形⼼理,进⾏矫正教育则⽐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5、⾏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童少年,其⾏为发展在很⼤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律能⼒很弱。
由于⽗母不在⾝边,⼉童和监护⼈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错,监护⼈对孩⼦的⾏为⼀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童纪律散漫,存在⾏为偏差。
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在家⾥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向⼩点的同学索要钱物等⾏为,有的迷恋桌球室、吧和游戏厅,甚⾄与社会上⼀些有不良习⽓的成⼈混在⼀起。
对留守孩的种种⾏为问题,监护⼈、家长、学校等⽅⾯都感到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
打⼯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产⽣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者急切致富的⼼态迅速膨胀,平时对⼦⼥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母们长期在外,因⽆法照顾孩⼦产⽣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式在进⾏补偿,使得留守孩⼦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由度提⾼,极易形成孩⼦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论”、“拜⾦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据调查,部分留守孩⼦产⽣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开始把⼈⽣发展⽅向定位为打⼯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
差。
在永福县⼤泉头村与⼀现就读初三的⼩男孩的谈话中得知,他的⽗母都出去⼴东打⼯了,⾃⼰对学业也可以说放弃了,⾃⼰从来没有就想过去上⼤学,只打算初中毕业后就像⾃⼰的爸妈⼀样去外地打⼯。
7、⽣活艰⾟。
⼤多数留守⼉童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由于祖⽗母、外祖⽗母年纪较⼤,他们很多⼈除了要⾃⼰做饭洗⾐服之外,有时候还得帮助祖⽗母、外祖⽗母做些农活;在⼤泉头村调研时就发现对于那些家⾥有多个留守⼦⼥的,作为⽼⼤的哥哥或姐姐就得肩负更重的担⼦,既要帮忙⼲农活,⼜要看护⼩的,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的负⾯影响。
在很⼩的年纪就过早地承担起成⼈的责任和义务。
这⼀切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全⾯成长和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如果留守⼉童⽣病了,⼀般也只会到本村的药店拿点药吃,或者由监护⼈提供⼀点⼟⽅⼦,遇到⼤病,经常就会出现问题,经济条件不允许,不敢去⼤医院,⼀拖再拖,病搞得很严重。
8、安全隐患。
对于环境适应能⼒较差,⾃制⼒较弱的孩⼦来说,加强安全防护⼯作⾄关重要。
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俱到,监护⼈⼜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导致留守⼉童伤⼈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处不在。
在全国各地,留守⼉童溺⽔、触电、打⽃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CFP7⽉18⽇报道 16岁的年龄,现在正是中考后玩乐的美好时光。
但是⼩兰、⼩美、⼩风、⼩玲这四个16岁的⼥孩,还有⼀个18岁的⼩娟却⼀起遭遇了⼈⽣中苦难——被从温州骗到沈阳胁迫卖*。
2008年7⽉13⽇,在⼩美的⼤胆逃跑后,沈阳警⽅⼀举端掉了⼀个胁迫未成年⼈卖*的团伙。
⽬前,5名少⼥已经被沈阳警⽅安置到了沈阳救助站,不久他们将踏上归家之路。
对此事情进⾏深⼊调查后,发现5名少⼥都是来⾃农村的留守⼉童,警⽅与沈阳救助站通过本报⼀起呼吁社会多关注留守⼉童的安置问题,不要让他们再“哭泣”了!
第四部分、关于永福县上笑村留守⼉童的调查结果分析
(⼀)、留守⼉童亲情需求较强⼼态堪忧
(⼆)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三)监护状况堪忧
第五部分、关于永福县关爱“留守⼉童”的⽅法与经验的研究与总结
⾯对“留守⼉童”问题,永福县从容⾏事,⼀切从实际出发,认清清⾃⾝,找出⾃⼰的不⾜,制定了⼀些有效的对策和提出⼀些可⾏性建议,我们团队经过⼀系列的社会调查,总结出了这⼏年永福县关爱 “留守⼉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县委、县政府已把关爱“留守⼉童”⼯作列⼊重要议程
1、成⽴永福县妇⼥⼉童⼯作委员会和关⼼下⼀代⼯作委员会。
由县妇联牵头,站在以⼈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度来认识理解“留守⼉童”问题,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永福的重要举措来抓,将关爱“留守⼉童”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项⽬。
为唤起全民对农村“留守⼉童”的关爱意识,今年5⽉30⽇,永福县在⼤苏⼩学举⾏了“关爱留守⼉童”启动仪式,县四家班⼦分管领导及有关单位领导、个体⽼板和⼤苏⼩学全体师⽣共300多⼈参加了启动仪式。
在启动仪式,永福县妇⼉⼯委向全县发出为“留守⼉童做好事办实事,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的倡议,并在全县陆续开展“代理妈妈”、“为留守⼉童献爱⼼”等系列活动,给予他们⽣活、学习、⼼理上的关⼼和帮助,⽤真情和爱⼼让“留守⼉童”健康成长。
2、依托永福县“呵护未来”服务队(简介见附件3),加⼤对“留守⼉童”的关爱⼒度。
2006年起,永福县委宣传部、⽂明办正式介⼊组织领导永福县“呵护未来”服务队,在⼈⼒物⼒⽅⾯给予⼤⼒⽀持,吸纳更多爱⼼⼈⼠加⼊组织,坚持“⾃愿、义务、服务”的原则和“为青少年服务,伴青少年成长”的活动宗旨,固定安排8个主题的服务内容,通过讲故事、作报告、举⾏⽂艺演出等⽅式,⽤⾝边活⽣⽣的案例作教材,将《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常⾏为规范》等内涵巧妙地融⼊⼀个个真实感⼈的故事中,每次活动均安排半⼩时左右时间让队员与学⽣交流,了解青少年的疑虑和困惑,打开青少年,特别是“留守⼉童、少年”的⼼扉。
服务队还致⼒开展为“留守⼉童”维权活动,全⾯帮助和引导“留守⼉童、少年”健康成长。
成功地帮助堡⾥初中、百寿⼆中等40多名“留守⼉童”解决⽣活抚养、家庭歧视、⼼理健康等困难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组建“留守⼉童合唱队”。
2006年12⽉,永福县组建了第⼀个“留守⼉童合唱队”——苏桥镇桐陂屯合唱队,这⽀专门针对“留守⼉童”的队伍,⼀成⽴便普受关注,那些原本处于“弱势”,⽐较⾃卑的孩⼦,得到众多爱⼼的呵护,很快恢复了往⽇的欢快和活泼。
今年4⽉,桐陂屯合唱队的15名留守⼉童参加⼴西影视歌⼿⼤赛,经桂林赛区海选后⼊围全区⼤赛,给全县留守⼉童极⼤的⿎舞,促进了永福县“合唱队”的茁壮成长。
在苏桥镇桐陂屯合唱队的带动下,永福县第⼆明德⼩学、⼤苏⼩学等“留守⼉童合唱队”也相继组建,并开始接纳⾮留守的贫困学⽣。
(⼆)教育部门以关爱“留守⼉童”为⼰任
县教育局及各中⼩学校作为直接⾯对“留守⼉童”的教育单位,积极履⾏⾃⾝职责,想⽅设法为“留守⼉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和爱护。
1、建⽴“留守⼉童”档案。
各学校组织⼒量对“留守⼉童”进⾏摸底,并为每个“留守⼉童”建⽴了个⼈档案,将其在校的各⽅⾯表现记⼊档案,及时向监护⼈和外出务⼯家长通报“留守⼉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
2、推⾏寄宿制管理。
县直和全县各个乡镇均建⽴了设施完善的寄宿制学校,在寄宿制⼩学,还安排了专门的⽣活教师,让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童”⼊校寄宿。
集中的教育管理,不但唤起了“留守⼉童”的⾃信,激发了其学习热情,增强了其集体荣誉感,还加⼤了和谐安全系数。
3、深⼊开展有助于“留守⼉童”⾝⼼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童献爱⼼”活动等,让“留守⼉童”充分感受到来⾃学校⼤家庭的温暖。
4、为“留守⼉童”创设与⽗母沟通的平台。
由于相当多的⽗母⼀年才能回家⼀次,甚⾄有的⽗母常年在外不回家,使得亲情关系出现障碍,即使有沟通也是依靠电话,但⼝头语和书⾯语是有很⼤区别的,且在通话中往往也会有监护⼈在场,学⽣难以敞开⼼扉。
也许正是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感,使孩⼦⽆法充分感受到⼈间最为珍贵的亲情滋味。
为此,永福县教育局举⾏了全县“留守⼉童”书信⼤赛,并组织指导“留守⼉童”给远在异乡的⽗母写亲情书信,创设“留守⼉童”与⽗母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将平时在⽣活中想说却⼜因为种种顾虑⽽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以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的。
使亲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和提升。
XX初中⼀年级学⽣XXX在给爸爸妈妈的信中写道“……⼀眨眼已经七年了,每当听到同学说她们晚上写作业都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时候,你知道我当时的⼼情吗?我多么渴望和你们⼀起讨论学习,⼀起讲开⼼故事……晚上睡觉经常梦见你们,醒来时枕⼱都湿了……”
实验中学学⽣XXX这样对妈妈说:“您每次打电话回家,问的都是我学习⽅⾯的问题,⼥⼉知道你和爸爸外出打⼯的⽬的就是为了保障我上学的费⽤,可是你知道吗?每当周末看到别的同学的爸爸妈妈来宿舍对他们嘘寒问暖时,我⼼中便油然⽽⽣⼀种妒忌与失落……”
⽆忌童⾔,代表了众多“留守⼉童”的呼声和⼼愿,表达了他们⼼中失衡的⽗爱和母爱,反映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相关部门通⼒协作,努⼒净化社会环境。
公安、⼯商、⽂化、卫⽣等部门,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协调下,加强协作,有⼒地净化了“留守⼉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以2006年为例,公安、⽂化部门联合开展吧检查20多次,处罚违章经营吧8家,取缔⾮法电⼦游戏机室10家;县公安局还在中⼩学校设置治安联防执勤点10个,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230⼈次;⼯商、卫⽣部门开展专项检查8次,加强对青少年的卫⽣教育,杜绝“三⽆”⾷品进⼊校园,从源头上保障了“留守⼉童”的安全,促进了“留守⼉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