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市高三语文一诊模拟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防城港市高三语文一诊模拟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一下·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来风急。
有一串花朵在窗外△ 。
我不知道,这一串花朵是怎么开在我的额头上方
的,△地。
我快闪脑补了一下它的身世。
也许应该是这样:大风吹来一些尘土,入了女儿墙的裂缝里。
鸟儿随风起舞,(①),不小心落进了那一△薄土里。
再有几个雨星子落下来,一粒种子就有了生发的空间。
长成一株植物,还开出一串花朵。
这生命的奇迹就在我的额头上方悄然生发了。
楼下的香樟和桂树正在大幅度摇摆。
(②)。
有大滴大滴的雨敲打着玻璃,视线中的物什渐渐模糊起来。
心尖儿上,牵挂着那一串花朵的去向,像心疼一个身世飘摇的同类。
顷刻之间,狂风肆意,高楼呼啸。
雨声渐疏时,我地开了窗。
正好有两朵花落下,我说不清应该描述为惊艳的舞蹈,还是绝望的告别。
可我似乎听见,它们呼啦啦地喊了几声母土的魂,就恓惶地扑向楼下的土地,碾作泥尘,护花;或是被另一阵风吹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乱舞悄无人声堆慢慢
B . 摇曳悄无人声堆急急
C . 摇曳悄无声息撮慢慢
D . 乱舞悄无声息撮急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们追随母土而去,落在楼下的土地上,碾作泥尘,护花;或是一阵风儿把它吹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20·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北人南渡与“江南”的形成
黄雯兰
①江南是宋元以来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南宋时期,有谚语称“苏湖热,天下足”,说明当时江南的农业已非常发达。
分析“江南”的形成和发展原因,我们发现北人南渡对“江南”的影响非常深远。
②南迁人群的阶层分布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皇室、世家大族和官吏为主体的上层社会,称为衣冠士族,他们将中原地区的精英文化传入江南地区;另一类为工匠、农民、士兵等普通百姓,是社会的中下层,他们将中原传统的市民文化传入江南地区。
在北人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江南”文化不断发展和繁衍。
③首先,由于江南位于太湖东部平原湖泊低洼地带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历次人口南迁都因地制宜地对土地和水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原本的“蛮荒之地”变成了“鱼来之乡”。
唐中后期,在江南大部分荒地被开垦后,人们集中开辟大批围田、圩田、梯田等。
至北宋末年,好田开始普遍流行,塘满圩田系统和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④其次,南迁移民为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农业、手工业产品的增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江南市镇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南宋时期迎来了市镇发展的高潮,黎里古镇便是在这一时期由村庄扩大为市镇的,其建镇直接受到了南宋人口激增和政治经济中心转移的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空前繁荣,数量急速增加,并形成专业化市镇网络体系,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国内外贸易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最后,在北人南迁的过程中,北方文化不断传入江南地区,本地文化与北方外来文化不断融合禁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
东晋时期,北方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江南,赋予了江南城市诸多文化品格,例如礼乐文化、士人精神、山水品格、朝隐生活、声色之风等。
唐长满曾指出吴亡之后,江南士人美慕中原风尚的心理:“一到晋宝东迁,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便移到了建康,改变了江南所固有的较保守的文化、风俗等等。
”唐末时期,大量的士大夫等非生产性人口进入江南地区,他们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古文运动、诗坛、绘画技法、儒学革新、文士入幕等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周昉,吴筠等人。
南宋时期,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文化的整荣,在请歌、会画等方面都对江南产生了影响,有以李唐为代表的画家、以陈与义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在战乱中南迁,还有中原一些北方士大夫在到达江南后,开始兴学重教,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跟随士人的学生数量是来越多,加河南洛阳人郭维于建炎年间前往江南地区,“以北学教授谐生,从者如云”。
此外,汴京移民还将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传统小吃、说唱艺术等带入了临安,丰富了江南的市民文化生活。
⑥江南文化既体现了精英和市民层面的文化,又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生活志趣。
“江南”不仅代表着一个经济发达和文化先进地区,而里也逐渐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家园。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3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南迁人群的阶层分布广泛,上层社会由皇室、世家大族和官吏组成,他们将中原地区的精英文化传入江南地区。
B . 在历次南迁过程中,人们在江南都因地制宜地对土地和水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将“蛮荒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市镇的兴盛,明清时期市镇数量急速增加促使江南地区成为贸易体系中心。
D . 东晋时期,北方的中原文化随着南迁而融入到了江南城市诸多文化品格之中,例如礼乐文化、土人精神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说明在南宋时期北人南渡给江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北人南渡是江南地区迅猛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B . 文章在首段提出“北人南渡对“江南”的影响非常深远”的观点,然后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观点。
C . 文章第⑤段列举南宋时期的画家李唐、诗人陈与义,是为了证明南宋时期,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文化的繁荣,在诗歌、绘画等方面都对江南产生了影响。
D . 引用“以业学教授诸生,从者如云”是为了说明一些北方士大夫在到达江南后,开始兴学重教,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跟随士人识文求学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北人南渡对“红南”的影响非常深远,衣冠土族将中原的精英文化传入江南地区,这是形成“江南文化”的主要原因。
B . 在“江南”文化不断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南迁过来的北方文化一方面与之互相交融,一方面也促进了它的繁荣与发展。
C . 人口南迁使“蛮荒之地”变成“鱼米之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为促进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D . 随着北人南迁,“江南”以其发达的商品经济、先进的文化、丰富的市民文化生活,逐渐成为了人
3. (9分) (2019高三下·汕尾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
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
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
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
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
后者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
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
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
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
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
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
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
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
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断物种。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
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
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
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
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
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时刻都在生长发展,它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B . “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C . “守成”既包括守住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
D . 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文化能吸收新文化而不断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
B . 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 . 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
D . 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
B . 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
C . 传统文化只有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D . 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4. (12分) (2017高二上·黄陵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座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
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不定,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
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蓬,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悉悉索索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账蓬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零时,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
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账蓬,小心翼翼地循着她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这时,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
”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在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
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她们的面前。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账蓬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蓬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账蓬和我了,只是也许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
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
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两母子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
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两母子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
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
或许是怕打扰,两母子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两母子去医治眼患。
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山里宿营的我听到远处悉悉索索的声音;午夜有人上山汲水让我不寒而栗;最后确认,他们只是上山打水的普通母子.这样的确设计使情节曲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文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手法,如描写小男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C . 我联系了一家医院,和朋友开车到山里接母子二人去看病,面对他们的道谢我很羞愧,因为我能帮助他们的也只有这么多。
D . 小说标题“捞月亮的母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含意丰富,既指给孩子希望,母亲捞月亮,又指孩子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
(2)文中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中说“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我泪流满面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5. (11分) (2020高一上·嘉定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文中“七月既望”指农历七月________日。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 固一世之雄也
B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 . 且夫天地之间
D . 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对“适”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之也”“往也”,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
”
B . “女子出嫁”,如“女三人,长适秘书丞钱衮,余尚幼。
”
C . “适宜”“适应”,如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D . “舒适”,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联系全文,分析第一段中“水”意象的作用。
6. (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1)欧阳修的《田家》在描绘农村生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结合全诗简析。
(2)两首诗都描绘了农村生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20高一下·宿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漂泊异乡、体衰多病的惆怅之情。
(2)《琵琶行》中,白居易由琵琶女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从而心生同病相怜之感,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3)在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情感寄托在庄周梦蝶和蜀王魂化杜鹃上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美人烘托英雄,表现了周瑜的潇洒风姿。
五、语言表达 (共1题;共2分)
8. (2分) (2019高一下·东莞期中) 阅读下面一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
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
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
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
不过五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20高二下·潍坊期末) 小说常常借助诗意场景来营造意境,刻画人物,增强文本的诗意。
请从《三国演义》或《红楼梦》中任选一个诗意场景进行鉴赏。
要求:符合作品内容,语言简洁,100字左右。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一上·扶余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家企业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不做追随者,要做领先者。
做一个追随者有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
因为追随者有领先者领跑,所以前进的道路明晰;还有后发优势,在汲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可以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少犯错误。
三星公司,在通讯电子领域,多少年来把紧紧跟随领先者作为一大战略,它追随过苹果公司的创意和设计,包括它的制造,但也有许多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
——《人民日报》对于“追随者”和“领先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答案:1-1、
答案:1-2、
答案:1-3、
考点:
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答案:2-1、
答案:2-2、
答案:2-3、
考点:
解析:
答案:3-1、答案:3-2、答案:3-3、考点: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