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要点
作者:王树茂,李红宇,崔婷婷,王德香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5期
摘要:围产期是奶牛泌乳周期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良好的围产期饲养管理对保证
奶牛健康并在整个泌乳期中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减少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文章简述了围
产期奶牛饲养与管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5-0001-03
1 围产期的概念及重要性
现代养牛学认为围产期是指奶牛分娩前后各21天这段时间,其中分娩前21天为围产前期,分娩后的21天为围产后期Ⅲ。
近年来也有理论认为可以将围产期扩展为分娩前后各30天。
围
产期是一个新的泌乳期的开始,奶牛在围产期经历了日粮结构改变、分娩、环境变化及泌乳等
一系列应激,因此该阶段也是各种代谢和生殖疾病的多发期。
围产期饲养管理的好坏和精细化
程度将直接影响奶牛在整个泌乳期的生产性能与健康。
2 围产期奶牛的变化
2.1 瘤胃的变化
干奶期牛的日粮主要以粗饲料为主,与泌乳时相比瘤胃内丙酸的生成量降低,瘤胃乳头状
突起大量萎缩,瘤胃吸收面积在干奶前7周会减少近50%,导致瘤胃吸收挥发性脂肪酸的能力
降低。
而要使乳头状突起重新恢复需要4~6周的时间,瘤胃中乳酸生成菌对高淀粉日粮的适应速度要快于乳酸降解菌,因此应逐步增加精料的饲喂量,提高瘤胃中淀粉和乳酸降解菌的数量,使瘤胃乳头状突起得到恢复,增加瘤胃吸收面积,降低由日粮结构突变所引起瘤胃酸中毒及蹄
病的发病率。
2.2 采食量的变化
由于要为分娩和泌乳做准备,围产前期奶牛的内分泌会发生明显改变,一方面,胎儿在此
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不断增加,初乳也在此阶段开始合成,同时激素的分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快速生长的胎儿会对奶牛的消化器官产生巨大的物理压力。
上述应激导致奶牛干物
质采食量在产前1周左右开始急剧下降,直至产后2周左右才开始逐渐恢复。
采食量降低会导
致奶牛营养人不敷出而发生严重的能量负平衡,导致脂肪肝、酮病等代谢类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进而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2.3 体况的变化
围产期奶牛体况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出奶牛所采食的营养物质是否能满足其泌乳需要。
围产前期,适当的体脂储备对获得更高的泌乳高峰期产量至关重要,但切忌将围产期牛养
的过肥,围产前期体况过肥可能导致分娩困难及多种代谢疾病的发生。
围产后期由于采食量还
没有恢复,奶牛摄入的营养物质无法满足泌乳需要,此时奶牛会动员大量体脂肪进行泌乳,体
况将迅速下降。
通常情况下,头胎牛产前体况评分不超过3. 75 -般不会导致难产。
许多研究
结果表明,围产前期牛的体况评分维持在3. 25~3.75.围产后期体况评分维持在2.5~3.25
时较为理想。
2.4 能量、蛋白需要的变化
围产前期胎儿生长迅速,对能量和蛋白的需求都在不断的增加,但由于采食量下降严重,
导致能量和蛋白供需失衡,产后能量负平衡严重。
为满足此阶段奶牛的营养需要,最大程度降
低产后能量负平衡,应提高日粮能量和蛋白浓度以满足此阶段奶牛的营养需求。
此外,与经产
奶牛相比初产牛的体型较小,其摄人的营养物质除供给胎儿生长需要外还要满足自身生长发育
的需求,故初产奶牛对能量和蛋白的需要高于经产奶牛。
3 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
3.1 围产前期奶牛的饲养管理
3.1.1 围产前期的饲养
围产前期的饲养工作应以奶牛的健康为中心,日粮结构应从高纤维型逐渐向高精料型进行
过渡以促进瘤胃微生物及瘤胃乳头的恢复,同时降低由日粮结构突变所导致的应激,激发奶牛
自身免疫系统,降低产后代谢类疾病的发病率。
逐步添加精料饲喂量,提高日粮能量及蛋白浓度:奶牛进入围产期后即应开始逐步增加日
粮中精料的比例,一方面可以使瘤胃微生物逐渐适应高精料型日粮,同时使日粮结构与围产后
期日粮尽量保持一致,减少由产后日粮结构突变所造成的应激;另一方面,由于临近分娩,奶
牛内分泌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奶牛进入围产期后干物质采食量急剧下降,但同时其对于
营养物质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围产前期应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浓度,为应对产后能量负
平衡做一定的能量储备。
需要注意的是,围产前期机体组织内的蛋白质贮存不但有利于乳腺和
胎儿的发育,同时也可以在产后被机体动员用于泌乳并降低产后代谢疾病的发病率。
保证日粮中优质粗饲料的供给:日粮中充足的有效纤维含量对于围产期奶牛的瘤胃健康至
关重要,建议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供给优质禾本科牧草2.5~3.5 kg、全株青贮玉米饲料10~
15 kg以保证瘤胃正常功能和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活力,同时,TMR日粮中饲草的长度不低于
5cm,使用铡草机对饲草进行预处理后再使用,保汪饲草在瘤胃的消化率和奶牛的采食量。
降低日粮中的钙含量:正常情况下,钙稳态机制会保证奶牛血钙水平维持在90~100 mg/L,形成初乳及产后大量泌乳将导致血钙在分娩前几天就开始下降,产犊时降至最低。
低血钙会严
重妨碍肌肉功能和神经信号传导,导致奶牛产后难以站立而发生产乳热。
奶牛正常的血钙水平
受甲状旁腺素的调节,当日粮中的钙供给不足以维持奶牛正常的血钙水平时甲状旁腺的调节能
力加强,骨钙被动员以维持奶牛分娩时的正常血钙水平。
由于骨骼对产后高钙需求的适应需要
花费几天的时间,因此血钙浓度通常要在分娩几天后才能恢复。
为防止由于产后低血钙导致的
产乳热,在奶牛进入围产期后应采用低钙日粮以促进骨钙的释放。
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给:围产期日粮中应添加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分娩前应
给奶牛补硒及维生素A、D、E作为产前保健程序,不但可以提高新生犊牛的成活率和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以降低新产牛乳房炎、胎衣不下和产乳热的发病率,加速新产牛子宫恢复,提高产奶
量和产后配种的受胎率。
3.1.2 围产前期奶牛的管理
分群管理:围产前期,牛应单独组群饲养,配制围产期日粮。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群时应遵
循以下两点原则:第一,如果条件允许应将头胎牛与经产牛分开饲养;第二,分群时应考虑奶
牛体况,根据体况制定不同的饲喂方案,保证奶牛在分娩时的体况评分介于 3. 25~3.75之间。
饲养管理:提高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是围产期饲养的关键。
在分娩前、后的1周不宜大幅
度改变日粮结构和更换饲料,尽量不使用适口性差的饲料。
严格管控饲料质量,严禁饲喂发霉
变质的饲料。
此阶段要供给奶牛充足、清洁的饮水,冬季最好供给温水。
环境管理:保证围产期奶牛的生活环境干净、干燥、舒适,定期更换卧床垫料,每天对卧
床和采食通道进行消毒,定期对运动场进行整理和消毒,防止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和
传染。
此外,每天应对奶牛的后驱进行消毒,有条件的牧场应保证每天对乳头进行药浴,预防
新产牛乳房炎的发生。
其他方面:奶牛进入围产期后技术人员应加强巡舍,及时发现临产奶牛并将其转入产房待产,此期间应保证奶牛可以随意进出运动场做运动(雨、雪等特殊天气除外),增强运动可以
有效预防难产和胎衣不下的发生。
3.2 围产后期奶牛的饲养管理
围产后期是奶牛分娩后的恢复阶段。
此时奶牛体质虚弱,免疫力下降,能量负平衡显著。
此阶段的饲养目标应为提高奶牛采食量,促进奶牛体质尽快恢复,降低产后疾病的发病率,为
即将到来的泌乳高峰期奠定良好的基础‘9]。
3.2.1 围产后期的饲养
提高日粮营养浓度:产后奶牛开始大量泌乳,但采食量尚未恢复,营养摄入与需求失衡,
为满足低采食量下奶牛的营养需要,此时应逐渐提高新产牛日粮的营养浓度,尽量降低奶牛在
此阶段的体况损失,保证奶牛健康。
分娩后让奶牛自由采食饲料,应慎用可能降低采食量的饲料,保证优质牧草在日粮中所占的比例,防止真胃移位等疾病的发生。
此阶段应逐步增加精料
饲喂量,防止由于精料增加过快而导致瘤胃酸中毒的发生。
一般可在10~15日左右将精饲料的饲喂量提升至8.0~9.O kg。
为缓解产后能量负平衡所导致的体况损失,可以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过瘤胃脂肪。
泌乳早
期牛理想体况评分应介于2. 5~3. 25之间。
提高日粮钙含量:由于分泌初乳和大量泌乳会消耗大量的钙,很多奶牛在产犊后都会发生
不同程度的低血钙症。
产犊后的最初几天,血钙用于泌乳的消耗可能超过50 g/d,若分娩后不
能及时恢复正常的血钙水平易导致产乳热、胎衣不下等疾病。
因此,分娩后应立即调整日粮钙
水平,新产牛日粮干物质中钙含量应达到0.7%~0.8%,钙磷比约1.5:1。
产后灌服营养液:分娩后应及时将母牛赶起灌服营养液。
奶牛分娩时将胎儿、胎衣等约
65~85 kg的物质排出体外造成腹腔空虚,分娩后强制灌服40~60 kg营养液,一方面可以补
充腹腔物理空间缺失,预防真胃移位的发生;另一方面,母牛在分娩前饮水很少,灌服液中大
量的水可以保持体液平衡;第三,灌服液中含有大量钙、维生素、微量元素、能量及电解质等
营养物质,可以满足奶牛此时的营养需要,促进新产牛体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并且降低产
后疾病的发病率。
3.2.2 围产后期的管理
产房管理:为新产牛提供舒适、干净、干燥的生活环境,定期对新产牛舍,尤其是卧床进
行消毒,同时保证新产牛可以自由进出运动场。
分娩时应尽量保证奶牛顺产。
对发生难产的奶
牛需及时助产,助产时应严格遵循消毒和助产程序,分娩完成后应立即将犊牛与母牛分离并将
奶牛赶起灌服营养液、挤初乳、去尾毛。
挤初乳时应严格执行挤奶程序并检查奶牛是否患有乳
房炎及初乳质量。
产后监护:产后监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体温、泌乳状况、粪便情况、胎衣排出情况等。
连续
10日,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体温监测,若体温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置;每日检查
新产牛的泌乳量和牛奶状况,若泌乳量以每日约5%比例上升,即可视为奶牛健康状况良好,同
时还应密切关注新产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粪便监测方面,应每日观察新产牛粪便性状,若粪
便出现稀薄、颜色发灰、恶臭等现象则说明奶牛瘤胃可能出现异常,应适当减少精饲料饲喂量,提高日粮中优质粗饲料的比例,严重的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每日观察胎衣和恶露的排除状况,及时将排出的恶露清理干净并使用1%~2%的来苏尔对新产牛臀部、尾根、外阴、乳镜等部位进
行消毒,若产后几天只能观察到稠密的透明状分泌物而不见暗红色的液态恶露应及时治疗,避
免子宫炎和败血症等疾病的发生,分娩后12 h若胎衣仍未排出即可视为胎衣不下。
此外,还应观察奶牛的外阴、乳房、乳头是否有损伤,奶牛是否有产乳热的发病征兆等。
挤奶管理:首先,新产牛的乳房水肿情况严重,若不及时将牛奶挤净会加剧乳房胀痛,由
此导致的压迫会抑制乳腺细胞的泌乳能力,同时也会影响母牛的休息与采食,因此除难产牛和
体质极度虚弱的牛之外应一次性将初乳挤净;第二,牛奶中营养物质丰富,是微生物良好的培
养基,新产牛的体质虚弱,若不及时挤净很可能导致有害菌长时间在乳房内大量繁殖并侵染乳
腺细胞而引发临床型乳房炎。
一次性将牛奶挤净不仅能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同时
还可以刺激乳腺细胞的泌乳能力,发挥奶牛的泌乳性能,提高整个胎次的泌乳量。
挤奶前、后应严格执行药浴程序,防止由于人为原因导致新产牛乳房炎的发生。
若新产牛
健康状况良好,产后10~15日左右即可由新产群转入泌乳群饲养。
4 结语
现代养牛学认为围产期是一个新的泌乳阶段的开始,是奶牛泌乳行为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重点就是由细节人手,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尽可能提高围产期
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预防产后疾病发生,快速恢复奶牛体质和采食量,缓解泌乳初期能量
负平衡,提高生产水平,保证奶牛在整个泌乳期内的健康并获得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