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之----魏晋南北朝的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之----魏晋南北朝的建筑
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国的先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不少汉字就借用两坡顶的建筑形象来造字,现代汉字中偏旁部首中的“宝盖头”就是建筑形象的直接表现。

相对于西方文明,中国的古建筑充分发挥的木材这种建筑材料的优势,以四角起翘的大屋顶和斗拱为象征。

中国园林建筑尤为突出,它那“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以汉式建筑为主,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至263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
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劳动人民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

总之,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

城市建设:
此时期由于纵向庭园过多造成纵向交通不便,故以道路或小广场将纵向庭院划成两组以上。

南朝建康城
北魏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复原图
麦积山石窟西魏壁画宫殿
麦积山石窟北周壁画宫殿
单体建筑:
此时期建筑艺术及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

斗拱方面,额上施一斗三升拱,拱端有卷杀,柱头补间铺作人字拱,其中人字拱的形象也由起初的生硬平直发展到后来优美的曲脚人字拱。

屋顶方面,东晋壁画中出现了屋角起翘的新样式,且有了举折,使体量巨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重楼高耸,屋顶曲线和鸱尾尚显幼稚
分段式歇山顶(敦煌壁画)它是歇山顶的最初形态,为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日本四天王寺,分段式歇山顶及人字拱。

人字拱(云岗石窟)人字拱(日本四天王寺山门,南北朝风格)
日本法隆寺金堂结构图(南北朝风格)
日本法隆寺金堂(南北朝风格)
南北朝绘画《洛神赋图》中的楼船,反映出当时建筑的真实特征,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佛教建筑:
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新建的大寺院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这一时期改建时一般不大改动原布避,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

此种风格布局更属通用式的,成为以后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

日本四天王寺(受当时中国庭院布局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寺院现无一存留。

作为实物存留的则有石窟寺(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和日本的一些建筑。

石窟原是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响。

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

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

例如,四世纪末建成的云冈第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壁环以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即是一例。

敦煌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

云冈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头。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塔:
塔是梵文Stūpa的音译的简称,意为“高显处”或“高坟”,原是印度的一种纪念性坟墓的通称。

它的造型简单一致: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

从此,塔与佛教开始密切联系起来。

印度式的塔(Stūpa),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

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意匠经验,为统治阶级建造过迎候仙人和备远望的重楼。

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所以,匠人在设计塔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

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如“宝箧印经”、“覆钵”、“金刚宝座”等,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类型,如中期的花塔等。

塔的各个部分也逐渐规格化,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

特别在塔刹部分,变化地吸收了原南亚次大陆Stūpa的形制,后来更有多样化的发展。

中国早期的高塔多为空心,可以登临。

这一点与南亚次大陆原型大不相同,是中国人的创造。

汉式楼阁(汉代陶楼模型)印度Stūpa形“圣骨箱”敦煌壁画中的印度Stūpa。

印度式Stūpa高坟
敦煌壁画中所绘最初的塔云冈石窟第七窟浮雕多层塔山西塑县崇福寺九层石塔
(塔逐步向多层化和复杂化发展,顶部"Stūpa"所占比例逐步缩小。


历史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元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能望见。

可惜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

由于木塔易遭火焚,不易保存,又发展出仿木结构砖塔,并在楼阁式基础上发展出密檐式,还有小型单层的亭阁式。

自此以后,砖塔逐渐增加,木塔逐渐减少。

到十世纪以后,新建的木塔已极为稀有了。

我国此时期的木塔已一无所存,唯在日本法隆寺有五重木塔一座(乃隋时高丽僧依魏齐之法所建)和我国云冈石窟内的方形塔柱可为旁证。

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图云冈石窟内方形塔柱
云冈石窟内方形塔柱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和结构图(南北朝风格),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市,寺内五重木塔平面呈方形,高31.9米,塔刹部分约占总高1/3弱。

塔内部无楼层,不能登临。

塔第1层檐下也有后加的裳阶,2层以上檐下都有装饰性栏杆。

塔中心有一根贯通全塔的中心柱,承托刹上的相轮、宝珠等部件,塔身重量则由外檐柱和4个天柱承担。

中心柱下有埋置舍利的孔穴。

中门进深3间,面阔4间,入口处有中柱和左右2门。

这种做法为中国汉以前的宫室、祠庙和墓室所普遍应用。

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

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
中仅见此一座,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希腊风格)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波斯风格),有火焰形的券间(印度风格),形式十分优美。

它的艺术处理虽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

园林、陵墓、家具:
魏晋以来,士大夫标榜旷达风流,园林多崇尚自然野致,此时贵族舍宅为寺之风盛,佛寺中亦多名园。

北魏末期贵族们的住宅后部往往建有园林,园林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叠石造山的技术亦己提高。

吴魏明帝起景阳山於方林园中,重严复岭,深溪洞壑,高山巨树,悬蒿垂罗,崎岖石路,涧道盘纡,景色自然。

于今,陵台城北隅,台城外,并种橘树,奇宫墙内则种石榴,其殿廷及三台,三省,悉劣植柳树,其宫南夹路,出朱雀门,悉种垂柳与槐也。

因政治动荡,佛道盛行,厚葬之风渐衰,皇陵规模均小,南朝诸陵不起坟,不封土,不植树,亦无台阙,墓饰则精美富变化,砖石结构更行普遍。

胡汉的交流使得国人的起居习惯发生变化,胡床渐渐普及,椅子和凳子传入民间,传统的卧床增高,且附床顶矮屏及几屏风也发展出多摺多牒式。

南北朝时印度、西亚纹样随同佛教艺术传入,线条流畅,活跃飞动,莲花、卷草纹和火焰纹的用运用最为广泛。

胡床·东晋(出自《女史箴图》);萧景墓石表(梁) 柱身刻有竖槽,
带有罗马风格。

建筑技艺:
单栋建筑在原有建筑艺术及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

斗拱有卷杀、重叠、跳出,人字拱大量使用,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后期出现曲脚人字拱;令拱替木承转,栌斗承栏额,额上施一斗三升柱头人字补间铺作,还有两卷瓣拱头;栏杆是直棂和勾片栏杆兼用;柱础覆盆高,莲瓣狭长;台基有砖铺散水和须弥座;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天花常用人字坡,也有覆斗形天花;屋顶愈发多样,尾脊已有生起曲线,屋角也已有起翘;梁坊方面有使用人字叉手的和蜀柱现象,栌斗上承梁尖,或栌斗上承栏额,额上承梁;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八角柱和方柱多具收分。

庑殿顶和鸱尾,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4窟七佛阁立面图
庑殿顶和鸱尾,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43窟的西魏文帝皇后陵墓立面图
河北义慈惠石柱上方小殿之鼓形柱(中间粗,两端细)日本法隆寺山门之鼓形柱
云岗石窟中的希腊ionic式柱头洛阳龙门石窟佛龛中的屋顶形象(歇山式)
北魏洛阳城出土的建筑构件:铜铺首、莲纹瓦当、瓦钉和瓦当、
狮面脊头砖。

魏晋南北朝建筑技艺一
魏晋南北朝建筑技艺二
魏晋南北朝建筑技艺三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