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凄苦中挣扎和超越──苏轼《前赤壁赋》情感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凄凉中挣扎和超越──苏轼《前赤壁赋》
感情解读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
的苏轼就任。
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旅行,写
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
以作者深沉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涵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
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宦途失
落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
为千古嘉话。
清朝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理解:“赤壁何必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秋江美景引起“出生”之念。
这一年的七月十六月圆之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海不扬波,心情安逸,“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以待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月
儿也似被这一派清爽明媚的秋江美景迷住了,流连彷徨,清
风、静江、明月三位一体,衬托出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月夜美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江面宽广,游船
纤巧,在轻盈而飘忽的江面上,诗人不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原来压迫在心头的因诗案被贬、亲友疏离的哀思,终至寻得一种神游太虚、暂得解脱的乐趣和发泄。
于是──喝酒放歌暗抒“不遇”哀叹,“于是喝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由“乐”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在
这样的欢娱之夜,作者终究想起了谁呢!“渺渺兮予怀,望佳人兮天—方。
”这样的诗句不免要让我们想到《离骚》里的诗句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散兮,恐佳人之迟暮。
”作者本来朝思暮想的仍是那个宋神宗呀!而此时“山南海北”,山高皇帝远,欢喜只好是临时的,“不遇”的忧虑却常驻心间。
于是就连那吹洞箫的客人,都分明从中
听出了歌者的悲伤而演奏出“呜呜然”的箫声与之相和,不
然哪有歌者欢唱而奏者悲鸣的道理呢!一代文坛巨星现在谪居
黄州一隅,不就像潜藏在深渊的蛟龙?失掉皇帝的相信,不
就像妇女失掉了丈夫的喜爱吗!“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不但是用视觉形象写箫声的凄绝,更是作者哀怨之情的真切写照呀既然面对这样美景也难忘辱没过去,怎样排
遣心里愁闷呢──与客问答权作自我欣慰。
箫声的凄绝不但使
蛟龙起舞、寡妇泣下,也使苏子心里“愀然,正襟危坐”。
是呀,当心里隐蔽的忧虑不期然被别人察觉时,苏轼也不由得
惊问;“你的箫声为什么这样凄凉呀!”于是文章自然由写景、抒怀转入一场相关人生、宇宙的谈论。
苏子以水与月为例,
“逝者如斯,而何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论述变与不变的道理,由于“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可以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万物是变化
的也能够说是不变的,变化中另有瞬时的不变。
这就很好地
回应了客由“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量”的对照后而产生的
哀叹。
作为个体的曹操早已烟消雾散,而作为整体的人类繁
衍生息绵绵不停,故长江无量人类亦无量,“又何羡乎”!表
面看作者是踊跃乐观的,但乐的目的安在!“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此时诗人所谓“莫取”的还可以有什么呢!官被贬、名已败,所能取的便只剩了“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实实在在的是一种无奈之举啊
!主客问答本就是赋体文章的模范手法,苏子之安慰,与其说
是对客,莫若谓“对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宽心。
在这一番
自慰后诗人──枕藉舟中暂得一时解脱。
宽心以后,观月观景已退居次要,“杯盘狼藉”,只求一醉解千愁,博得一晌贪欢,便成为情理中的结果。
但表面的乐难掩心里的悲。
正如诗人的《水调歌头》同样,
个人情怀的表达一直彷徨在佛老之间,出生与入世的矛盾冲
突最后要落定在“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式的对现实无奈
的祝福上。
现代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得好:“苏
东坡在黄州仍是很凄凉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凉的挣扎和
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
一封信描绘得特别清楚。
信中说,冒犯以来,深自闭塞,扁
舟草履,放浪山川间,与樵渔杂处,常常为醉人所推骂,辄
自喜渐不为人识。
一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几免矣。
这是一种真切精神上的孤单无告,关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难过的了。
正是这类难言的孤单,使他
完全洗去了人生的喧杂,去找寻无言的山川,去找寻远逝的
先人。
”
苏东坡这类心里的难过矛盾在其个月以后所作的《后赤壁
赋》中更是显露无遗:“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
风起水涌。
予亦悄悄而悲,肃但是恐,凛乎其不行留也。
反而
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寥寂。
适
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
予舟而西也。
”真情难掩,即使欲尽情山川也不得,这才是一个真切的苏轼。
但不论怎样,作为一个封建士医生,能以如
此辩证的态度对待宦途、人生,纵有消极也是人情世故,依
然值得我们称道!
──原载《中学语文》
200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