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a2a2df4b73f242326c5fd3.png)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1988年英国剑翘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通过上面分析,相信你们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你能谈一下吗?
(多媒体显示结果)
赞美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赞美人类顽强与不屈。
作者感受到“文革”结束后我们国家和人民普遍表现出的获得新生、欣欣向荣、百废待兴的惊醒,赞美了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强大。
五、赏读语句, 品味语言
同学们,一篇好的散文,不但意蕴深刻,而且语言精美。本文的语言凝练优美、生动形象、充满激情,让人时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动。把你喜欢的句子找出来,说说喜欢的理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释题:断想即片段感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f70443d852458fb760b561d.png)
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知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文章深刻而普通的哲理意蕴。
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谈谈对本文的初步印象1、文章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断想”是什么意思?作者主要想象了哪几幅画面?2、梳理地下森林形成的漫长过程。
3、感悟精神品格,揭示本文的主题。
(13、20、24自然段)(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木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三、品读课文,体会优美语言(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二)品味前三个问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1、提出品味要求2、听3—7段课文范读影片3、学生活动4、点拨:(1)是因为什么,地下森林长在这峡谷里?(参考答案:火山爆发,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2)“你从哪里飞来?”这个问,还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4)可将这三个问句改成陈述句,再同原句比较,哪种句式更能表达更丰富的感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的断想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的断想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51cda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03.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的断想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地下森林的断想》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地下森林的说明文,通过对地下森林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奇特景观,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说明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地下森林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 新人教版-2019word版可打印
![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 新人教版-2019word版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bf2f8a662b160b4e767fcf9e.png)
3、本文在句式上的主要特点:
•①大量运用叠字
•②对称句的运用
•③精彩的写景语句
•④蕴含深刻的哲理
•⑤变换人称的句子
①大量运用叠字。
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1、朗读第三部分的1\2段:
为什么行将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为了突出地下森林在黑暗中艰辛、险恶的经历;
•更能突出它的“品格”,读者读来也更觉新奇。
2、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爬下去,爬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第13段的末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五、阅读3-20自然段
1、阅读这一部分,概括: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
•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
2、本文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根据这一部分的内容猜测探究:什么叫“断想” ?
•断想:片断感想。《现代汉语词典》
•根据这一部分内容考虑,“断想”似乎是根据某种情况判断、断定和想像。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538e2a49649b6649d747d5.png)
【 - 小学作文】【篇一】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第二课时)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2.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问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拔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去过黄龙洞吗?不去真遗憾!那是武陵源风景区这一王牌景区的核心。
深藏地下亿年,八十年代初由张家界的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
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
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
”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
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三、感知文本1.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
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11cf736c85ec3a87c2c59a.png)
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
2.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相互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模仿赵忠祥《人与自然》的声音,朗读: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这就是黑龙江省的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作者驻足在地下森林面前,感慨万千……那么作者都有哪些感慨呢,我们一起来学析这篇文章《地下森林断想》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疑型)出示热带森林或雨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
教师:大家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森林的特点?学生: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教师: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学生:摇头,地下还有森林?教师: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导入设计3:【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背景型)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回收往事既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文中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课堂实录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一)预习检测1.积累字词黑黝黝..(yōu)袅.袅(niǎo)瘠.薄(jí)孱.弱(chán) 沉湎.(miǎn)狼嗥.虎啸(háo)钦.佩(qīn)愤懑.(mèn)怜悯. (mǐn )簌簌.(sù)2.掌握词语的含义瘠薄: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28a7c404a1b0717fd5ddfa.png)
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二、【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难点: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二>预习展示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主要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
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
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
有才华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
<三>整体感知1.认识下列字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10b9b42cc58bd63186bdee.png)
地下森林断想【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地下森林断想》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触,以强烈的感情打动了读者。
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2、作者简介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3、时代背景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
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
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
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
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4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5e789e5401f69e31433294a0.png)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教学依据本课为作家张抗抗女士在游历黑龙江宁安县后,所写下的对地下森林的记忆。
作者运用纯熟的笔法,充分表达了对所见所闻的深刻感悟;在描绘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一段文字中,让我们犹如经历了时光隧道,目睹了整个自然生态的演进过程。
作者笔下的地下森林,不但是自然界实有的景物,也是人格化了的象征形象。
我们在文章中,见识了地下森林如何出现于世间,又以怎样的姿态存活在大自然里;细细阅读文章,会感受到森林里的一草一木,都足具蓬勃的生命。
原来这是作者拟人化的笔法,让无情的草木有了生动的姿态与表情。
如文中的“风儿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
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作者赋予其生命,让那无声的景致有了情感,遂成了一股暖热之流,深入你我心底。
透过文章,我们不但看到了黑龙江地下森林的浩瀚奇观,也看到了自然给予人们的启示。
在后面的一段文字里,我们看到这些植物,不艳羡于赞美之声,不抱怨阳光未普及的深谷之中,而是历尽磨难却百折不挠地存活,度过了千万年的漫长岁月。
这一切使人不禁深自省察,是否能够像这深谷中的地下森林一般,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也不苟且安逸,或媚俗谄曲,有着自己的坚定信念,热爱生命,追求光明,屹立不倒地茁壮成长。
本文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充满激情。
作者长于描写,工于细绘,如开篇写森林的景象,“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写得简练,但形象感很强,尤其是“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这一对称句中的两个比喻,更具有美感。
然而,我们读本文更应该品味这种形象化的描述背后的巨大的感情力量。
事实上在开篇描写大地森林一般景象之后,马上笔锋一转,“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情势突变,情感的力度陡然强化,表示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关切、询问、同情,对生命不公的怨恨,对自由、公平、创造、奉献的渴望和追求,这些感情、感受,在后面的各段中都贯穿和渗透着。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7149f1da38376baf1fae4a.png)
聆听、进入新课学习
二、速读课 文,整体感知
1、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或重要词语写到 黑板上。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什么? 明确:本文主要写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 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述了地下森林形 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品 质,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 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 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3、情感: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 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
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 动。
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 的赞叹和讴歌。
“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 了。
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 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 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 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 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 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自读课文,解决生字 词
三、自主探 究,圈点批注
根据课文写到的几部分内容,选择你喜欢的片断 从语言或写法上进行赏析,试着加以朗读
明确: a、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 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 它?实践又是如何公正?)
b、“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表达的感情 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 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人的 审美感受是非常强 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 会赞叹!
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09dcab87c24028905fc318.png)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二、能力目标: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2.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上面图片展示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 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2.作者简介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略)三、具体分析,讨论鉴赏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9576d378551810a6f424860e.png)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关于地下森林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关于本文作者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50年出生。
曾到农场当过农工。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进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了新时期,青年们对不同婚姻爱情的认识和追求。
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一、学习本文,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黑黝黝()袅袅烟云()沙砾()嶙峋()瘠薄()沉湎()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__________ ┍()__________模┥埋┥┕()__________ ┕()___________3、解释下列词语。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嶙峋:形容山石峻峭、重叠沉湎:深深迷恋着,不能够自拔孱弱:瘦小虚弱4、词语积累。
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百鸟啾啾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于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2、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表达了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了地下森林的历史,突出了它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了作者着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了它的"自豪",表达了作者的景仰之情。
3、课文第二段第一句话"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呢?用"你"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以此来表达作者对于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862f16cfc789eb172dc8c6.png)
《补充习题》完成
《同步测试》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
课题
地下森林断想(第1课)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小白板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ff817284b0717fd5360cdca0.png)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带有人格化形象的语言,体会其多种特点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把握课文的主旨,教育学生学习文章中所讴歌的多种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对课文中精湛的语言进行多角度的品味。
教学准备:电脑多媒体投影配乐朗读所需的录音机和磁带。
教学步骤:一回顾上一教时的关键内容:有关一般森林形象的诗句;经过概括的有关峡谷和地下森林形成经过的语句。
二导入新课程:教师:(简要概括本文语言和主旨给人的震撼力量,并点明本教时的教学目标)三播放课文有关段落的录音。
四指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点明语言品味的四个角度:1褒贬词语的感情色彩。
2字词的选用与锤炼3不同句式的作用(语气的委婉与斩截)4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主要从14—20自然段找出语言中可圈可点之处(从其他段落中找亦可)五由教师提出一些典型之处组织学生品味。
(一)典型的褒贬词语的作用。
(二)字词的选用和锤炼:▲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
——如把“跳进”一词换成“走进”或“跌进”,把“献身”一词换成“投身”好不好?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上面这句有没有可以修改得更准确的字词?(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该句的主语是什么?主语和谓语搭配是否恰当?)讨论和交流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三)不同句式的作用(语气的委婉与斩截)▲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
▲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如果把“也许”一词换成“因为”,把“不是”,“而是”换成“也许是”……“也许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四)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1)拟人: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种子、大风、山泉、阳光、小草的富有人格化形象的句子,并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7869c83968011ca2009146.png)
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展示地下森林图片1、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X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
2、X抗抗创作经历介绍X抗抗,某某某某人。
1963年考入某某一中。
在某某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某某《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某某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二、初读课文1、掌握下列词语:瘠薄、沉湎、孱弱、浩瀚无垠、隐姓埋名、愤懑、万籁俱寂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阅读要求: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
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
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
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地下森林断想1.知识与技能(1)积累“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掌握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内容;通过品味,体现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一、新课导入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
”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地下森林。
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
二、感知文本1.题解。
课文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的“断想”怎么理解?断想:是片段感想的意思。
2.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生词。
愤懑.(mèn)瘠薄..(jī bó) 沉湎.(miǎn)孱.(chán)弱窥.(kuī)测郁郁葱葱: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
遮天蔽日:遮住了天空和太阳。
浩瀚无垠:广阔无边。
万物鼎盛:自然界一切事物正当兴旺发达。
山崩地裂:山倒塌,地裂开。
形容声势巨大。
万籁俱寂: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
万籁:指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蔚为壮观:树木茂盛,呈现出雄奇伟观景象。
莽莽群峰:范围非常广阔的群峰。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1)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3)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4.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
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
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
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
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
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练、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三、品味鉴赏(一)品味语言的精美。
让学生们把写的精彩的内容(字、词、句子、段落)圈画起来,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并赏析其精彩之处。
如:1.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地崩山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个词一种景象,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犹如亲眼所见一般,读来给人以厚重感。
文中还多处运用叠字,有特别的表达效果,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2.从修辞角度品析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化物事为人事,峡谷的深沉与坚忍,长风、清泉的理解与帮助,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行侠仗义,阳光的无情与偏私,地下森林对生命的热爱和它的坚硬、挺直……无不是人的品格与禀性。
这也是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在这里可以把所述写的“物事”当作“人事”来读。
然而,虽然是写人意,但是文中没有用来作比拟的部分,使人读来越发觉得意蕴深长,饶有余味。
3.抓住句式特点进行赏析文章多用文句,充满激情,且各有不同意味和作用。
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再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这是无疑而问,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再如:“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
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个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文中还有很多对称句,也有特别的表达效果,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有形式上的整齐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的特点,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4.从人称角度品析用“你”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表达了“景仰”之情。
地下森林在作者心目中具有高大无比的形象,用“你”比用“它”来称呼更加热情,距离更近。
另外,作者这么描写地下森林,其实是在写“我”,即写作者自己的心灵感受、抱负志向。
5.品读富有哲理的语句如:“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
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作者用真挚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苦苦挣扎、努力向上、永不屈服、默默无闻的精神,告诉我们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得成功。
(二)品味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入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第一层:(3~8):写火山爆发。
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
第二层(9~20):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展示: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
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
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
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三)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
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将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
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四、难点突破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的思想烙印?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材料,内容如下:本文写于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
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
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
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学生讨论交流,男生把握时代精神,女生把握个人思想烙印。
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2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五、小结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使人感慨万千,它不媚俗,阳光不给它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它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它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亲爱的同学们,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老师衷心祝福你们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地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六、板书设计地下森林断想⎩⎪⎨⎪⎧森林的特点⎩⎪⎨⎪⎧一般森林地下森林:奇特地下森林的形成⎩⎪⎨⎪⎧环境恶劣生长的艰辛过程现在地下森林的状貌 七、作业1.积累文章优美词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