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N-
等微粒。
则
5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N-
是一种单质
5
B.1个N-
中有5个氮原子核
5
C.1个N-
中共含有35个中子
5
D.1个N-
中共含有34个电子B
5
解析:B
A、N-
是一种阴离子,不符合题意;
5
B、1个N-
中有5个氮原子,故有5个氮原子核,符合题意;
5
C、没有信息能提供氮原子的中子数,故不能确定N-
中含有的中子数,不符合题意;
5
D、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N-
是N5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微粒,所以1个N-5中共含有
5
7×5+1=36个电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以下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
D.和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
解析:D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是因为消毒液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消毒液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镁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3.等质量的钠、镁、铝、钙四种金属中,含原子数最少的金属是
A.钠B.镁C.铝D.钙D
解析:D
【分析】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反映了其实际质量,当质量都相等的前提下,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所含的原子数越少。
钠、镁、铝、钙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23、24、27、40,当质量相同时,含原子数最少的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金属,即为钙;
故选D。
4.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C
解析:C
【分析】
A、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原子由原子核与构成,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才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5.各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A.B.C.D. A
解析:A
【分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A、由题意可知,“●”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表示两个水分,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和“”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表示2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表示氧原子,则表示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D、由题意可知,“●”表示氢原子,则分别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下列物质中肯定为纯净物的是
A.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C.只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洁净的空气C
解析:C
A、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等;故A错误;
B、只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故B错误;
C、只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只有一种物质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7.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粒子都不能再分C
解析:C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故A错误;
B、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粒子大小不变,故B错误;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C正确;
D、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裂成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D错误;
故选:C。
8.下列关于物质构成描述正确的是()
A.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B.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电子层都有8个电子
C.Na+和CH4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相同
D.通常条件下N2和O2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发生改变A
解析:A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此选项正确;
B、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一般有8个电子,但氦原子核只有2个,此选项错误;
C、Na+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CH4的质子数为10,核外电子数为10,此选项错误;
D、通常条件下N2和O2混合后,只是简单地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性质不发生改变,此选项错误。
故选A。
9.我国成功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采用了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
铷元素和氢元素本质的区别在于()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A
解析:A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A。
10.对于Fe、Fe2+、Fe3+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③④C
解析:C
①1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它们的核电荷数没有发生改变,故它们的核电荷数相同,①说法正确;
②1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则Fe3+、Fe2+、Fe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②说法错误;
③1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它们的电子层结构不相同,
③说法错误;
④Fe3+、Fe2+、Fe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而原子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在原子核上,一
个电子的质量是一个质子质量的
1
1836
,可以忽略不计,则三者的质量几乎相等,④说法
正确。
①④说法正确。
故选C。
1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水、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改变为其它物质的分子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D
解析:D
A、常见气体和液体由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水、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A正确。
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B正确。
C、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改变为其它物质的分子,C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D错误。
故选:D。
12.相同质量的钠、镁、铝、铁中,含有原子数目最多的是( )
A.钠B.镁C.铝D.铁A
【分析】
等质量的金属,所含原子个数最多,即原子质量最小;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成正比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即是原子个数最多的。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是成正比,由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关系是铁>铝>镁>钠,真实质量也是这一关系,故相同质量的钠、镁、铝、铁中,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钠>镁>铝>铁,所以含有原子数目最多的是钠原子。
故选A。
【点睛】
掌握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真实质量成正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如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镁、铝三种原子都有3个电子层
B.氢、锂、钠三种原子的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
C.铍、镁两种原子易得到电子变成离子
D.图中有五种金属元素C
解析:C
A、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元素就位于第几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都位于第三周期,所以三种原子都有3个电子层,此选项正确;
B、氢、锂、钠三种原子的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此选项正确;
C、铍、镁两种原子最外层都有2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此选项错误;
D、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所以图中有五种金属元素,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4.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C.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则原子得到电子后一定形成阴离子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C
解析:C
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但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B、稀有气体原子是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都为8,氦为2个,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也可能是离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C、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则原子得到电子后一定形成阴离子,故选项推理正确。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选项推理错误。
15.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水比冰更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大小不同B
解析:B
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是因为含有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等不同种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液体分子的间隔比固体分子的间隔较大,所以液体比固体更容易压缩,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6.美国两位科学家利用碘元素,进行了“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揭开了“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之谜,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下图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由图I可知碘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碘元素的核电荷数是_____。
(2)根据图Ⅱ中的信息可知,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形成碘离子,碘离子属于_____(填“阴”或“阳”)离子,其符号是_____,碘元素和钠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能为_____。
(3)图Ⅲ中微粒与碘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填字母,下同),属于稳定结构的是_____。
非金属126953得到阴I-NaIBC
解析:非金属126.953得到阴I-NaI B C
(1)由“石”字旁可知,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6.9;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53;
(2)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从而带上
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故碘离子属于阴离子,其符号是:I-;
钠元素通常显+1价,碘元素显-1价,故碘元素和钠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I;(3)图Ⅲ中微粒,B与碘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C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17.“宏微结合”“变化与发展”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请从以下角度认识空气”。
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1)分类角度:空气属于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微观角度: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
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填标号)。
(3)变化角度:
①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为一196℃,氧气沸点为-183℃。
将燃着的木条置于装有
100mL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20mL,此时液态物质主要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
②氮气与氧气在特殊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写出上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混合物C燃着的木条熄灭O2氮气+氧气一氧化氮(反应条件写一定条件或特殊条件也可得分)
解析:混合物C燃着的木条熄灭O2氮气+氧气放电
一氧化氮(反应条件写“一
定条件”或“特殊条件”也可得分)
(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2)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即空气中氮分子与氧分子的个数比为4:1,故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C;
(3)①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由于液氮的沸点低,首先蒸发出来,氮气不支持燃烧,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熄灭;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体积20mL,其主要成分是氧气,化学式为:O2;
②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氮气+氧气放电
一氧化氮。
18.今年5月5日成功首飞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采用了低温高压液氢作燃料。
(1)构成氢气的微观粒子是_______。
(2)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氢气变成液氢时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
(3)如图所示,将一定量氧气封闭在注射器中,改变氧气的体积和温度,记录不同条件下注
射器中氧气的压强大小,结果如图。
温
202020202025303540
度℃
体积
1211109812121212
/mL
压强
99.6110.6120.7130.6149.7101.3103.1104.5106.6
/kPa
分析数据可知,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气体压强_______;体积增大,气体压强
_______。
(4)影响一定容积的氧气钢瓶内压强大小的因素是瓶内的温度、_______。
H2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增大减小气体的体积
解析:H2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增大减小气体的体积
(1)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所以构成氢气的微观粒子是H2;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氢气变成液氢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体积增大,气体压强减小。
(4)影响一定容积的氧气钢瓶内压强大小的因素是瓶内的温度、气体的体积。
19.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中共有_____种元素。
(2)从粒子⑤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判断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周期。
(3)③⑤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
(4)①④两种粒子构成的化合物是_____(填化学式)。
四四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AlCl3
解析:四四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AlCl3
(1)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A、B、C、D、E五种粒子共有4种质子数,共表示四种元素;
(2)在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由粒子⑤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微粒是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可以判断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
(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③⑤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①的质子数为13,是铝元素,化合价显+3价,④的质子数为17,是氯元素,化合价
为-1价;①④两种粒子构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铝,化学式是:AlCl3。
20.如图A、B分别是镁元素、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C、D、E是三种粒子的结
构示意图,表格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B图中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C、D、E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__________(填序号),C、D、E中与A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符号是:_________。
H He
C①②
Al③
(3)A与B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4)B原子的最外层有_____________个电子。
0EMg2+①MgS6
解析:0E Mg2+①MgS6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B图中硫的相对
原子质量为32.0;C粒子中质子数=12,大于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D粒子中质子数为11,大于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E粒子中质子数为17,小于核外电子数18,为阴离
子,故C、D、E中属于阴离子的是E;质子数相同,元素种类相同,故C、D、E中与A属
于同种元素的是C,C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微粒符号是Mg2+。
(2)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①是氧元素,
②是氖元素,③是硅元素,故B(硫元素)与元素周期表中①(氧元素)的化学性质相
似,都是6。
(3)A与B形成的化合物是硫化镁,硫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是+2,硫元素化合价是-2,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硫化镁的化学式为MgS。
(4)B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6,第一层排2个电子,第二层排8个电子,第三层也是最外
层排6个电子。
21.X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失去电子后形成阳离子X m+与Y原子得到电子后形成的阴
离子Y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Y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___________,若X原子的相对原
子质量为b,则X原子的中子数是___________。
a-m-nb-a
解析:a-m-n b-a
X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它失去m个电子后形成阳离子X m+的电子数=a-
m,X m+与Y原子得到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Y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故Y n-的电子数=a-m,Y n-是Y原子是得到n个电子得到的,故Y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m-n;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和,若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X 原子的中子数=b-a。
22.2019年元素周期表迎来了它150周岁的生日,联合国将今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_____编制的。
(2)如表所示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
请利用图示信息回答:
①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则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_____周期。
由氟和镁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氟化镁的化学式为_____。
同一族中元素的排列规律有:_____。
(任写一条)
②如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与镁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____(填序号)。
(3)华为公司作为我国高新科技的代表,一直致力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其自主研制的“麒麟”芯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芯片的主要材料为高纯度的单质硅。
如图2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硅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利用图中信息可计算出硅原子的中子数为_____。
门捷列夫三MgF2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最后一列除外)C非金属14
解析:门捷列夫三MgF2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最后一列除外)C非金属14
(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的。
故填:门捷列夫。
(2)①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则镁元素核外电子
层数是3,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三周期;由氟和镁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氟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是+2,氟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氟化镁的化学式为MgF2;同一族中元素的排列规律有: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最后一列除外),由上而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等。
故填:三;MgF2;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最后一列除外)。
②如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与镁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C,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填:C。
(3)硅带“石”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故中子数为:28﹣14=14。
故填:非金属;14。
23.如下图是氪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B~F五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A信息可推测氪原子中的质子数为_____。
(2)在B~F五种粒子中,共有_____(填数字)种元素,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3)E与F的化学性质相似的主要原因是_____,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_____。
(填“原子”或“阳离子”或“阴离子”)
(4)F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周期。
4B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失去阳离子四
解析:4 BD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失去阳离子四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信息,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质子数,可知氪原子中的质子数为36。
故填:36。
(2)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在B~F五种粒子中,共有4种元素,即氦元素、氧元素、镁元素、钙元素;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BD,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是2并且核外电子层数是1时,是一种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是稳定结构;故填:4;BD;
(3)E与F的化学性质相似的主要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小于4,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故填: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失去;阳离子;
(4)因为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等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F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是四,所以F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故填:四。
24.请用化学用语答题。
(1)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是_____;
(2)相对应的元素处于第一周期的粒子是_____;
(3)除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外,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粒子有_____。
ABCEGAHDF
解析:ABCEG AH DF
(1)粒子具有多电子层时,最外层是8个电子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粒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该层有两个电子的结构也是相对稳定结构,根据题中各粒子结构示意图,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是:ABCEG。
(2)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元素的周期数,根据题中各粒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是:AH,故相对应的元素处于第一周期的粒子是:AH。
(3)除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外,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粒子必须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根据题中各粒子结构示意图,符合题意的粒子中只有D、F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7,化学性质相似。
故除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外,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粒子有:DF。
25.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成分――元素组成的。
回答下列问题: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______数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
_________关系密切.
(2)地壳中含量第二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填“元素名称”);地壳中含量第二的金属元素是_____(填“元素符号”).质子最外层电子数硅Fe
解析:质子最外层电子数硅 Fe
(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最根本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子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所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2)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前五位的分别是氧、硅、铝、铁、钙,硅是含量第二的非金属元素,铁是含量第二的金属元素。
26.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E共有_____种元素,B所表示的元素的原子容易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表示原子的粒子有_____(填序号,下同);
(3)表示阴离子的有____;
(4)表示阳离子的有____;
(5)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得到BDAEC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