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概括(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练基础
1、【2018届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孝公的历史难题
“秦孝公难题”是《商君书•定分》记栽的一段谈法治的经典对话。
商鞅开启变法大幕之初,秦孝公问道:“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大体上说,困扰秦孝公的难题是变法之后,如何使官与民都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面对秦孝公的困惑,商鞅的回答是:治道运行,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
厉行法治以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变法图强所带来的兴盛局面奠定了秦一扫寰宇,统一六国的基础,但令人不解的是因法而兴的大秦帝国却在短短十几年间便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对此,历代史家大多都将“以法为本”
看作秦二世而亡的首要原因。
秦法条目繁多,法网严密,繁如秋荼,密如凝脂,严刑峻法将百姓的尊严和自由剥夺殆尽,恶法视民为草芥,可畏却不可信。
缺乏道德滋养的秦法让官与民都感到窒息和绝望,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又将法的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失期,法皆斩”点燃了大泽乡起义的烽火,强盛一时的大秦帝国最终在自己编织的法网面前土崩瓦解。
秦法残暴而至覆亡让之后历代统治者认识到“以法为本”所带来的弊端。
他们虽也都注重修法订律,但更加强调德的作用,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从法律的价值导向上看,中国传统社会对待法律的态度从用法总揽一切,变成倾向于“无争无诉”,老百姓不渴求用法律来伸张正义,总把实现公平的希望寄托在人而非制度上,一部部体系完备的法典远远比不上人们对“明镜高悬”的渴望,世人对法律的崇拜远远低于对明君清官的期盼,法治的信仰变得虚无不切实际,知法、懂法逐渐变成了官的专利,而老百姓只有单纯守法的余地。
没有被全民所信仰的法律至多是一条条干瘪的规矩而非治国安邦的重器。
一旦律法废弛,人亡政息,总免不了江山易主,黎民涂炭。
历史证明,破解“秦孝公难题”答案在于我们能否丰富法治的内涵,用道德的养分让人与法、法与社会形成一种良性包容的互动,进而使全体社会成员都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让法律成为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须臾不可分离的工具。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可以发现,单纯的知法、懂法、守法其实并非难事,难的是要如何实现良法之治,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法律真正成为全民的信仰和追求,这才是破解秦孝公难题的应有之意。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如果说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法铸在
鼎上是我国揭开法律神秘面纱、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开端,那么由“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反思则让我们认识到良法之治和法治信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想只有全社会都能做到对良好法律秩序足够的敬畏,使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才能让“秦孝公难题”得到彻底破解。
(选编自“求是网”,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让天下官员和百姓知法、懂法、守法,不徇私而害法,这不仅是秦孝公在商鞅变法之初的困惑,更是后世历代君王不得不面对的历史难题。
B.官员百姓缺乏广泛的法治信仰,政权却强制推行法令制度,短时间可能会如秦王朝—般因变法而兴盛,但终究逃不出人亡政息的结局。
C.秦王朝“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最重要的原因。
秦法残暴这一弊端警醒后世人君,应修法但更应重德。
D.秦帝国的严刑酷法根本无视百姓的尊严与自由,且秦法从根本上讲,对百姓很不信任,视人民为草芥,所以人民不堪忍受而奋起反抗,推翻了它。
【答案】B
【解析】A项,“更是后世历代君王不得不面对的历史难题”无中生有。
C项,“秦法残暴这一弊端警醒后世人君”偷换概念。
D项,强加因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商鞅回答秦孝公的困惑及推行变法之后秦国的强盛说起,进而由秦亡的反思否定了商鞍对“秦孝公难题”的回应。
B.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原因在于“以法为本”不加变通,从而强调了老百姓知法、懂法的重要意义。
C.历代统治者对“以法为本”的弊端都有反思,文章总结后认为在百姓缺乏法律信仰的环境下,破解“秦孝公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D.文章层层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只有先树立良好的法令制度,再继之以坚定的法治信仰,才能彻底解决“秦孝公难题”。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证明,只要我们不断丰富法治的内涵,在人与法、法与社会之间通过道德滋养形成良性包容互动,就可以建立牢固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
B.如果知法、懂法只是官员们的专利,老百姓只有严格遵守法令的义务的话,那么法治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并不能发挥其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
C.—味地强化道德礼仪的作用,弱化法律总揽一切的力量,会让百姓把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寄托在清官廉吏身上,法治信仰就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了。
D.假如全社会都能对良好的法律秩序心存敬畏,让法治精神成为—种坚定的信仰,那么如何让官员百姓知法、懂法、守法的历史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A
2、【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届高三4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
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
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
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模型。
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很难达致,却可以不断追求。
这种追求,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主体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过程,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进取精神在积极入世中高扬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自省自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自觉。
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
主体与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
主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存续”。
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
这种“和”,从微观的个体层面而言,是一种“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修身立德志向,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是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情怀。
(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以及性格气节和精神魂魄。
B.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体现了主体人格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进取精神的高扬,是中国人能够达到的人格。
C.传统哲学包含着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不断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真我”“大我”。
D.“和”的哲学理念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深刻反映出中华文明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特点。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点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性格的关系,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具体的阐释。
B.文章以主体为切入点,以儒家思想为论据,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入世、批判、和谐的哲学性格。
C.文章在论证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其哲学性格,并彰显该哲学性格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D.对于“和”的哲学理念,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别强调了个人的修身立德和国家间的大同情怀。
【答案】B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项,以儒家思想为论据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庄子的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可知作者还以道家思想作为论据。
故选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主体人格意识下的积极入世、主体自我认知下的批判自省、主客体和谐关系下的大同情怀等哲学性格。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人格特质,能有效地激发主体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C.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强烈批判精神,深刻反省人性本真,成就“本我”“真我”
和“大我”,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就是“和”的哲学理念的反映,这种理念有利于人们坚守内心的安宁,减少对立,促进相互交融。
【答案】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3、【江西省2018届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
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
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
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
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
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
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
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
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
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
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
”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
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
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
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
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
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荀子视教师为礼法的守望者,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
D.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
【答案】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
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C.在充分列举论据之后,文章进而深入剖析了“尊师传统”的本质:尊师既是尊业敬德,也是重学、重道。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的尊师。
B.教育事关他人前途和家族命运,如果不接受教育培养,一个人就难以造就才德,一个家族就难以发达兴旺。
C.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
D.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人格高尚、学识博通,才能赢得尊重和礼敬。
【答案】C
【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一定是人人尊重教师”说得过于绝对,文章第二段最后说的是“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
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孟子的这句话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但并不能说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就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
4、【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伴随着中国乡村的急剧衰落和消失,由政府推动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各地展开。
同时,一
些民间组织和企业也投身于乡村建设(简称乡建)中。
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民间自发,其目标都在于振兴乡村,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衰落。
在多年的乡建实践中,尽管存在着各种理论上的争议和实践上的分歧,但各方达成的共识就是乡建是在保持乡村固有的自然风貌、经济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将之进一步优化,使其与现代生产生活有机结合,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对于保持乡村的经济形态、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手工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为满足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而生产的。
而村落本身就是传统手工艺人的产物,私人的民居和亭廊等公共空间就是泥瓦匠、木五、雕师、画工等手艺人协作建设而成的,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乡村手工艺品大多具有价廉物美简洁质朴的特点,加以一定的现代设计,更容易转化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曰用品。
而材料天然、加工过程对环境零污染或低污染的特点,更符合当今绿色无污染的消费趋势,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对于就近解决就业、解决乡村空心化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效应。
但是由于乡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正面临着比城市更为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乡村建设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現代生活的结合,这需要设计力量、营销团队与艺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传统手工艺获得传承的外在市场动力,吸引年轻劳动力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生产。
在市场发挥作用的同时,新农村建设和乡建的组织者也需要制定系统的计划,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年轻人从事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经营和设计。
营建修缮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空间,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増加对传统手工艺相关文化内涵的展示,并成为村落人文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对村落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记录,对尚且活态传承的各类民间表演形式、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加以保护传承,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为村落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为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的村落传统文化获得一个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空间,使整个乡村重新成为传统手工艺的最为重要的生产和展现空间。
(摘编自王燕《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手工艺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特征,而村落本身就是这样的智慧的结晶。
B.乡村手工艺品最初就是为满足农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而产生的,所以不会过时。
C.乡村手工艺都具有价廉物美简洁质朴的特点,而且材料天然,符合消费趋势。
D.只要有设计力量、营销团队,传统乡村手工艺就可以获得传承的外在市场动力。
【答案】A
【解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所以不会过时”有误,文中“加以一定的现代设计,更容易转
化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日用品”可见,乡村手工艺会过时。
C项,文章是“大多具有价廉物美简洁质朴的特点”。
D项,设计力量、营销团队不是充分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背景及主体,提出了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实用性、艺术性、环保性等方面论证了传统手工艺品具有巨大市场潜力。
C.文章针对乡村传统手工业传承这一问题分析了其意义和困难,提出了解决重点。
D.文章论证了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经营,对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答案】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
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乡村急剧衰落和消失,可见旧乡村已不适应这个时代。
B.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村具有现代生产生活的特点,避免乡村年轻劳动力流失。
C.修缮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空间,既可以用来从事生产又可以展示其中的文化内涵。
D.传统手工艺是村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今天仍然有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空间。
【答案】B
【解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原文是新农村建设要“保持乡村固有的自然风貌、经济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将之进—步优化,使其与现代生产生活有机结合。
”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5、【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诚信总是根植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当代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命脉。
作为一种德性伦理,中国传统诚信没有彼岸世界的上帝或神的终极关照,不依赖外在法制或契约的规制,也不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