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竞争力度,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们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积极探索竞争性干部选拔方式,搭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增强了干部工作的活力。
一、主要做法
市委加大干部制度改革实践力度,形成了组织任命、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相结合的干部选任制度体系,以竞争方式使用干部的范围不断扩大,近两年仅市直部门和单位选拔的干部,通过竞争上岗方式产生49名、通过公开选拔产生10名、通过“两推直选”产生15名,占提拔任用实职领导干部总数的55%。
(一)推进领导班子成员差额竞岗。
去年以来,我们充分运用届中考察结果,在市直机关全面推行领导班子成员差额竞岗。
扩大竞岗范围,依据市直机关“三定”方案规定职数,原领导班子成员除党政正职外,将其他班子成员,包括领导班子行政副职、纪检组长、工会主席、“三总师”等全部“卧倒”,重新“洗牌”,竞岗做到了全覆盖,不讲特殊化,不留空白点。
扩大竞岗差额,参加竞岗人员数至少要比竞岗职位多一名差额,符合条件的人员多于职数的,可组织竞争上岗,如报名人数少于或等于规定职数,则减少相应的竞岗职数。
从报名情况看,各部门竞岗人员均多于竞岗职数,最多的单位如市发改委出现3个差额,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目前全市已有31家单位完成竞岗工作,共有198名符合条件的同志参
与了142个职位的角逐,差额比例达39.4%,原班子成员继续留任93人,占65.5%,新报名人员上岗49人,占34.5 %。
竞岗后,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下降了3.64岁,大学以上学历占70.83%。
市商务局由原外贸局、物资协会、商贸协会合并组建,竞岗后不但职数调整到规定范围内,还有2名年轻同志补充到班子内。
(二)创新公开选拔的有效形式。
把公开选拔作为干部选任的重要途径,公选范围不断扩展,职位层次不断延伸,既有年轻后备干部,也有女干部、党外干部;既有副职,也有正职。
2004年,公开选拔了市旅游局长、文化局长等4名正职干部。
2005年公开招考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10个副县职位时,将报考年龄放宽到48岁,并现场直播面试过程,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广泛认同,并被评为当年全市“十大新闻”。
2008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等10名年轻副县级干部时,大胆改革,积极创新,一是拓宽报考范围,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规模企业在职人员也可报考。
放宽报考者的任职经历,正科级干部不再要求任职年限.在程序上,参加第一轮笔试后,入围考生可以调剂报考职位,避免“高分扎推”现象;二是考试题型均为主观题,内容紧贴荆州实际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侧重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那些凭死记硬背、平时忙于复习备考不积极工作、“高分低能”的难以入围;三是对10个职位的面试全程电视现场直播,评委当场亮分;四是试行短信互动与考官追问。
面试当天,观众关注并参与互动(包括热线电话、短信平台、荆州视线网络点击)近4000人次,通过短信共收到社会公众对考生的提问和对选拔工作的意见、建议573条,
其中,10条短信提问被报考单位负责人采纳,用于向考生提问,考察其应变能力,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五是由本市“两代表一委员”代表组成观众评委,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评分,评分作为考察的重要依据。
(三)试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的办法。
对县(市区)党政正职,由市委全委会差额推荐,根据得票情况和组织考察结果提出拟任人选。
今年在酝酿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招投标中心主要领导人选时,市委在提出任职条件后在市委常委上差额投票推荐,产生合适人选。
在市直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出现空缺时,采取差额民主推荐办法,对得票比较集中的对象进行差额考察,综合比较分析后提出拟任人选,提高了选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差额选举制度。
对市直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过去一直以上级党组织任命为主。
近年来,我们按《党章》要求,借鉴农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方式,在事业单位彻底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3-4年任期制,期满后领导干部自行卸任,重新以“两推直选”配备领导班子,即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经组织考核后以差额方式提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提交党员(代表)大会正式选举,让他们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决定领导班子成员。
目前,市直社会公益型和部分执法管理类共71家单位推行这一做法。
2个单位原任正职在民主推荐中落马。
市商业银行2名原副行长在竞聘中被淘汰。
市直教育系统11家事业单位改革中,原领导班子成员中9人离开领导岗位,一批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二、取得的成效
1、扩大群众直接参与,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
突出群众公认原则,扩大群众投票比分。
市直机关竞岗中,本部门副职领导干部和群众评分占60%,所得分值直接计入总分;在事业单位“两推直选”中,如果原任领导班子成员民主推荐得票达不到半数,则取消其候选人资格,把提名权真正交给群众,过去群众在干部选任中只是通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间接参与的做法得到转变。
在公开选拔中,扩大考察中群众参与范围,全面考察干部的能力与实绩,把参与推荐、测评扩大到被考察对象的上级领导、单位全体同事、相关业务部门同志,座谈的范围扩大到被考察对象所在科室和党小组全体同志、交往密切的同志、与之有过摩擦的同志,多方听取意见,识人的准确性不断提高。
2、拓宽了干部选拔视野,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竞争性干部制度,从机制上改变了过去在少数人中选干部的做法,如在竞争上岗中,参加竞岗的为本单位现领导班子成员、其他县级干部、后备干部三种对象,特别优秀的其他中层正职干部也可以参加,报名参加竞岗的人员,在组织考察认定时,改变过去一次推荐定案的做法,根据干部的一贯表现和群众公认程度,综合运用届中考察、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和当次民主推荐情况,拟定干部候选人,保证了竞岗对象的综合素质,做到了强中选强,优中选优。
一大批干部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强了学习,展示了自我,接受了锻炼,从中发现了一批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质的优秀干部,我们根据其工作实绩、专业特长、年龄等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
3、创新了干部选拔机制,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活力。
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的建立,搭建了“赛场选马”的新平台,干部队伍呈现新的活力。
一是疏通了干部“下”的渠道,拓展了干部“上”的空间,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如在竞争上岗中,31个部门和单位有50多名同志因年龄、身体等原因,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改任非领导职务,把机会让给年轻同志。
二是建立了由“人选人”向“用制度选人”的机制,克服了论资排辈、照顾平衡的现象,堵住了“跑官”、“要官”、托关系、打招呼等用人上不正之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三是改变了过去干部调整按年龄“一刀切”的做法,调动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积极性,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干成事的人有盼头。
4、转变了干部思想观念,激发了学习和工作热情。
实行竞争,对干部的思想观念是一次巨大冲击,大家感到,再也当不成太平官、坐不成“铁交椅”了,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就是不一个样,只有勤奋学习,具备真才实学,埋头苦干,干出成效,干出实绩,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取得竞争上的优势。
我们还配套建立干部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
实践证明,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转变,积极性提高了,活力增强了,干事创业的氛围变浓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加速上升的良好态势。
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民收入等指标的增幅都是建市以来发展最快的,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元—9月,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三、几点启示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感到,建立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符合干部制度改革方向,顺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受到群众的拥护。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竞争性干部制度化建设,提高干部选任工作水平,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好选人标准和导向。
开展竞争性选拔目的是使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走上领导岗位,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公开“竞选”,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党管干部,就是保证党在干部工作中的领导权不动摇,在竞争性选拔中,这一原则的体现方式不是直接选拔任命或管具体的人选运作,而是管方向、管标准、管程序、管纪律。
管方向,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领导和思想引导、党管干部原则与扩大民主、群众意图与组织把关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正确贯彻。
管标准,就是把好资格关、考试关、考察关、公示关,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人选上来。
管程序,就是科学设计“游戏规则”,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环境。
管纪律,就是严明竞争纪律,加强对竞争过程中的监督,有效杜绝拉票拜票、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对违纪违规者,严肃查处,保证竞争有序进行。
2、必须科学设计规则,促进公平竞争。
科学的规则是竞争的基础,也是保证竞争达到目的、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设计竞争规则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机会均等。
拥有相同的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PK,是公平竞争的前提。
竞争规则要因职位设置条件,不能因
人设位,着重体现岗位对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少设或不设一些其他非实质性壁垒或条条框框,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形成“在多数人中选人”的格局。
规则公布后,对所有参加者在各个环节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
二是程序公正。
竞争没有固定的程序,但有总的程序性要求,就是所设置的环节、评判的标准要有利于干部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力和实绩,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程序要全部按步骤保质保量地到位,不能漏掉、颠倒、回补程序。
三是过程公开。
坚持阳光操作,全程公开透明,从竞争方案到竞争职位,从竞争条件到竞争程序,从竞争表现到综合得分,只要可以公开的都向群众公开,保证群众知情权,接受群众监督。
3、必须加强正面引导,促进良性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常态。
从我市实践来看,参加竞争的同志都非常珍惜机会,勇敢接受组织和群众的挑选。
实行竞争,得分会有高有低,结果会有“上”有“下”,会有满意不满意,需要每一名竞争者正确对待,正确对待组织和群众的挑选,正确对待竞争制度性选择地结果,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竞争落选人员,多从正面进行肯定,不以一次成败论高低,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工作。
对参加投票的同志,要引导他们从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本着对干部自身负责,对组织负责的要求,坚决抵制任何拉票、贿选等活动,摒弃个人的感情、恩怨、利益瓜葛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投好手中的票。
对那些头脑不清醒、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拉票贿选、造谣生事破坏团结的人,要严肃教育和处理。
4、必须加强制度规范,形成经常性工作机制。
实践证明,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体现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建立经常性的长效机制。
其中,机关领导干部差额竞岗,每个届期内组织一次;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每2-3年组织一次;事业单位差额选举,任期届满即可组织。
进一步扩大竞争性选拔比例,可提高到50%以上。
创新选拔方式,使竞争性干部选拔过程成为提高用人公信度的过程,成为调动干部积极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