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生理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妊娠生理
第一节受精与着床
卵子从卵巢排出后进入输卵管内,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与峡部联接处等待受精。
已获能的精子穿过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为受精的开始,卵原核与精原核融合为受精的完成。
受精卵开始进行有丝分裂的同时,借助输卵管蠕动和纤毛推动,向子宫腔方向移动,约在受精后第3日,分裂成由16个细胞组成的实心细胞团,称为桑椹胚,也称早期囊胚。
约在受精后第4日,早期囊胚进入子宫腔,在子宫腔内继续分裂发育成晚期囊胚。
在受精后第6~7日,晚期囊胚透明带消失之后开始着床。
着床必须具备的条件有:①透明带消失;②囊胚细胞滋养细胞分化出合体滋养细胞;
③囊胚和子宫内膜同步发育并相互配合;④孕妇体内有足够数量的孕酮。
受精卵着床后,子宫内膜迅速发生蜕膜变,按蜕膜与受精卵的部位关系,将蜕蟆分为底蜕膜、包蜕膜和真蜕膜3部分:①底蜕膜:指与囊胚极滋养层接触的子宫肌层之间的蜕膜,以后发育成为胎盘的母体部分;②包蜕膜:指覆盖在囊胚上面的蜕膜。
约在妊娠12周因羊膜腔明显增大,使包蜕膜和真蜕膜相贴近,子宫腔消失;③真蜕膜(壁蜕膜):指底蜕膜及包蜕膜以外覆盖子宫腔的蜕膜。
第二节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其功能
胎儿附属物包括胎盘、胎膜、脐带、羊水。
一、胎盘的形成
胎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也称丛密绒毛膜)和底蜕膜构成。
(一)胎盘的形成
1.羊膜
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是胎盘的最内层。
羊膜光滑,无血管、神经及淋巴,具有一定的弹性。
2.叶状绒毛膜
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是胎盘的主要部分。
胚胎发育至13~21日时,胎盘的主要结构-绒毛逐渐形成。
约在受精后第3周,当绒毛内血管形成时,建立起胎儿胎盘循环。
孕妇子宫螺旋动脉(也称子宫胎盘动脉)穿过蜕膜板进入母体叶,母儿间的物质交换均在胎儿小叶的绒毛处进行,说明胎儿血液是经脐动脉直至绒毛毛细血管,经与绒毛间隙中的母血进行物质交换,两者并不直接相通。
绒毛组织结构:妊娠足月胎盘的绒毛滋养层主要由合体滋养细胞组成,细胞滋养细胞仅散在可见,滋养层的内层为基底膜,有胎盘屏障作用。
3.底蜕膜
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
(二)胎盘的功能
胎盘功能包括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除胎儿代谢产物、防御功能以及合成功能等。
1.气体交换
维持胎儿生命最重要的物质是O2。
在母体与胎儿之间,O2及CO2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
交换,可替代胎儿呼吸系统的功能。
CO2通过血管合体膜的速度比O2通过快20倍左右,故CO2容易自胎儿通过绒毛间隙直接向母体迅速扩散。
2.营养物质供应
可替代胎儿消化系统的功能。
(1)葡萄糖是胎儿热能的主要来源,以易化扩散方式通过胎盘;(2)氨基酸浓度胎血高于母血,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胎盘。
电解质及维生素多数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胎盘;(3)胎盘中含有多种酶,如氧化酶、还原酶、水解酶等,可将复杂化合物分解为简单物质,也能将简单物质合成后供给胎儿。
3.排除胎儿代谢产物
胎儿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肌酸等,经胎盘送入母血,由母体排出体外,故可替代胎儿泌尿系统的功能。
4.防御功能
胎盘的屏障作用极有限。
各种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分子量小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均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致畸甚至死亡。
细菌、弓形虫、衣原体、螺旋体可在胎盘部位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进入胎体感染胎儿。
母血中免疫抗体如IgG能通过胎盘。
5.合成功能
胎盘具有活跃的合成物质的能力,主要合成激素(蛋白激素和甾体激素)和酶。
蛋白激素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生乳素、妊娠特异性β1糖蛋白、绒毛膜促甲状腺激素等,甾体激素有雌激素、孕激素等。
合成的酶有缩宫素酶、耐热性碱性磷酸酶等。
(1)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是一种糖蛋白激素。
至妊娠8~10周血清浓度达最高峰,持续1~2周后迅速下降,持续至分娩。
约于产后2周内消失。
HCG在受精后10日左右即可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自母体血清中测出,成为诊断早孕最敏感方法之一。
HCG已知的主要功能有:①HCG作用于月经黄体,产生生化反应延长黄体寿命,成为妊娠黄体,增加甾体激素的分泌以维持妊娠;②HCGβ亚基有促卵泡成熟活性、促甲状腺活性及促睾丸间质细胞活性;③因HCG有与LH相似的生物活性,与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合用可诱发排卵。
(2)胎盘生乳素(HPL):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
于妊娠5~6周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在母血中测出,并维持至分娩。
HPL的主要功能有:①与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协同作用于乳腺腺泡,促进腺泡发育,为产后泌乳作好准备;②促胰岛素生成,使母血胰岛素值增高,增加蛋白质合成;③通过脂解作用提高游离脂肪酸、甘油浓度,以游离脂肪酸作为能源,抑制对葡萄糖的摄取,使多余葡萄糖运送给胎儿,成为胎儿的主要能源,也成为蛋白合成的能源。
因此,HPL是通过母体促进胎儿发育的重要“代谢调节因子”。
(3)雌激素:主要来自胎盘及卵巢。
于妊娠早期,主要由黄体产生雌二醇和雌酮。
于妊娠10周后,胎盘接替卵巢产生更多量雌激素,至妊娠末期雌三醇值为非孕妇女的1000倍,雌二醇及雌酮为非孕妇女100倍。
雌激素由胎儿胎盘共同产生,故称为胎儿胎盘单位。
雌三醇前身物质可由母体和胎儿肾上腺及肝产生,雌三醇前身物质,是胎盘合成雌三醇的主要来源。
(4)孕激素:妊娠早期由妊娠黄体产生,自妊娠8~10周合体滋养细胞是产生孕激素的主要来源。
随妊娠进展,母血中孕酮值逐渐增高,并与雌激素共同参与妊娠母体各系统的生理变化。
例题:孕妇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浓度达高峰的时期是:妊娠8~10周血清浓度达最高峰。
【答疑编号20030101:针对该题提问】
例题:有关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阐述正确的是:
A.甾体激素
B.它是由子宫蜕膜细胞产生的
C.其成分受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
D.尿中浓度随妊娠的月份增加
E.与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合用可以诱发排卵
【答疑编号200301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E
二、胎膜及脐带
1.胎膜
胎膜由绒毛膜和羊膜组成。
胎膜的外层为平滑绒毛膜,胎膜的内层为羊膜。
胎膜含有甾体激素代谢所需要的多种酶活性,故和甾体激素代谢有关。
胎膜在分娩发动上可能有一定作用。
2.脐带
脐带一端连于胎儿腹壁脐轮,另一端附着于胎盘胎儿面。
妊娠足月胎儿的脐带长30~70cm,平均约50cm,直径1.0~2.5cm,脐带断面中央有一条脐静脉、两条脐动脉。
血管周围为华通胶,有保护脐血管的作用。
胎儿通过脐带血循环与母体进行营养和代谢物质的交换。
三、羊水
1.羊水的来源
妊娠早期的羊水,主要是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
妊娠中期后,胎儿尿液成为羊水的重要来源。
妊娠11~14周时,胎儿肾脏即有排泄功能,于妊娠14周发现胎儿膀胱内已有尿液,胎儿尿液排至羊膜腔中,使羊水的渗透压逐渐降低。
妊娠足月胎儿通过吞咽羊水使羊水量趋于平衡。
2.母体、胎儿、羊水三者间的液体平衡
羊水在羊膜腔内不断进行液体交换,以保持羊水量相对恒定。
母儿间的液体交换,主要通过胎盘,每小时约3600ml。
母体与羊水的交换,主要通过胎膜。
羊水与胎儿的交换,主要通过胎儿消化管、呼吸道、泌尿道以及角化前皮肤等。
3.羊水量、性状及成分
(1)羊水量:妊娠38周时约1000ml,此后羊水量逐渐减少。
妊娠足月时羊水量约800ml。
(2)羊水性状及成分:妊娠早期羊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妊娠足月羊水则略显混浊,不透明,可见羊水内悬有小片状物,包括胎脂、胎儿脱落上皮细胞、毳毛、毛发、少量白细胞、清蛋白、尿酸盐等。
羊水中含有大量激素(包括雌三醇、孕酮、前列腺素、胎盘生乳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
羊水中的酶含量较母血清中明显增加。
5.羊水的功能
(1)保护胎儿:胎儿在羊水中自由活动,防止胎体畸形及胎肢粘连;保持子宫腔内温度恒定;适量羊水可避免子宫肌壁或胎儿对脐带的直接压迫所致的胎儿窘迫;有利于胎儿体液平衡,如胎儿体内水份过多可以胎尿方式排至羊水中;临产宫缩时,在第一产程初期,羊水直接受宫缩压力能使压力均匀分布,避免胎儿局部受压。
(2)保护母体:减少胎动所致的不适感;临产后,前羊水囊扩张子宫颈口及阴道;破膜后羊水冲洗阴道减少感染。
例题:妊娠早期羊水的主要来源是:
A.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
B.胎儿尿液
C.胎儿皮肤
D.胎儿肺
E.胎膜
【答疑编号20030103: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例题:足月羊水的量大约是:
A.1000 mL
B.800 mL
C.600 mL
D.400 mL
E.300 mL
【答疑编号20030104: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
第三节娠期母体变化
一、生殖系统及乳房的变化
1.子宫:
(1)子宫体:妊娠早期子宫呈球形或椭圆形且不对称,受精卵着床部位的子宫壁明显突出。
妊娠12周以后,增大的子宫渐呈均匀对称并超出盆腔,妊娠晚期的子宫呈不同程度右旋。
子宫腔容量增加1000倍(5000ml)。
子宫重量增加20倍(1000g)。
自妊娠12~14周起,子宫出现不规则无痛性收缩,可由腹部检查时触知,孕妇有时自己也能感觉到。
特点为稀发和不对称,无疼痛感觉,称为BraxtonHicks收缩。
(2)子宫峡部:位于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最狭窄部位。
非孕时长约1cm,妊娠后变软,妊娠10周时子宫峡部明显变软。
妊娠12周以后,子宫峡部逐渐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为子宫腔的一部分,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可伸展至7~10cm。
(3)宫颈:于妊娠早期,宫颈充血及组织水肿,致使外观肥大、着色及变软。
宫颈管内腺体肥大,宫颈粘液分泌量增多,形成粘稠的粘液栓,有保持子宫腔免受外来感染侵袭的作用。
临产时,宫颈管变短并出现轻度扩张。
由于宫颈鳞柱状上皮交接部外移,宫颈表面出现糜烂面,称为假性糜烂。
2.卵巢:略增大,一侧卵巢可见妊娠黄体。
妊娠黄体于妊娠10周前产生雌激素及孕激素,以维持妊娠的继续。
3.输卵管:妊娠期输卵管伸长,有时粘膜也可见到蜕膜反应。
4.阴道:粘膜变软,充血水肿呈紫蓝色。
皱襞增多,结缔组织变松软,伸展性增加。
阴道上皮细胞含糖原增加,乳酸含量增多,使阴道分泌物pH值降低,不利于一般致病菌生长,有利于防止感染。
5.外阴:外阴皮肤增厚,大阴唇内血管增多及结缔组织变松软,故伸展性增加。
6.乳房的变化:乳房于妊娠早期开始增大,充电明显。
腺泡增生使乳房较硬韧。
乳头增大变黑,易勃起。
乳晕变黑,乳晕上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结节状小隆起。
妊娠期间胎盘分泌大量雌激素,刺激乳腺腺管发育,分泌大量孕激素,刺激乳腺腺泡发育。
此外,乳腺发育完善还需垂体催乳激素、胎盘生乳素、胰岛素、皮质醇、甲状腺素等的参与。
妊娠末期,尤其在接近分娩期挤压乳房时,可有数滴稀薄黄色液体溢出,称为
初乳,当分娩后新生儿吸吮乳头后即可泌乳。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心脏
妊娠后期因膈肌升高,心脏向左、向上、向前移位更贴近胸壁,心尖搏动左移约1~2cm,心浊音界稍扩大。
心脏移位使大血管轻度扭曲,加之血流量增加及血流速度加快,在多数孕妇的心尖区可听及柔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产后逐渐消失。
心脏容量从妊娠早期至妊娠末期约增加10%,心率每分钟增加10~15次,以适应妊娠的需要。
2.心搏量
心搏量增加对维持胎儿生长发育极为重要。
心搏量约自妊娠10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
左侧卧位测量心搏量较未孕时增加30%,持续此水平直至分娩。
孕妇心搏量对活动的反应较未孕妇女明显。
临产后,特别在第二产程期间,心搏量显著增加。
3.血压
在妊娠早期及中期血压偏低,在妊娠晚期血压轻度升高。
孕早期一般收缩压无变化,舒张压轻度降低,使脉压稍增大。
4.静脉压
妊娠对上肢肘前静脉搏压无影响。
由于下肢、外阴及直肠静脉压增高,加之妊娠期静脉搏壁扩张,孕妇容易发生下肢、外阴静脉曲张和痔。
三、血液的变化
(一)血容量
血容量于妊娠6~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增加30%~45%,平均增加1500ml,维持此水平直至分娩。
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出现血液稀释。
(二)血液成分
(1)红细胞:妊娠期骨髓不断产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
红细胞比容降低至0.31~0.34。
为适应红细胞增加和胎儿生长及孕妇各器官生理变化的需要,容易缺铁,应在妊娠中,晚期开始补充铁剂,以防血红蛋白值过分降低。
(2)白细胞:从妊娠7~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0周达高峰,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加不多,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几乎无改变。
(3)凝血因子: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均增加,仅凝血因子Ⅺ、XIII降低。
血小板略有减少。
妊娠晚期凝血醇原时间及部分孕妇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妊娠末期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妊娠期纤维蛋白溶酶原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表明妊娠期间纤溶活性降低。
(4)血浆蛋白:从妊娠早期开始降低,主要是清蛋白减少,以后持续此水平直至分娩。
四、泌尿系统的变化
由于孕妇及胎儿代谢产物增多,肾脏负担加重。
肾血浆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在整个妊娠期间维持高水平,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酸、肌酐等排泄增多,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能力不能相应增加,孕妇饭后可能出现糖尿,应注意与真性糖尿病相鉴别。
受孕激素影响,泌尿系统平滑肌张力降低。
自妊娠中期肾盂及输尿管轻度扩张,输尿管增粗及蠕动减弱,尿流缓慢,且右侧输尿管受右旋子宫压迫,加之输尿管有尿液逆流现明,孕妇易患急性肾盂肾炎,以右侧多见。
附带:三角巾包扎术
包扎术:伤口包扎在急救中应用范围较广,可起到保护创面、固定敷料、防止污染和止血、止痛作用,有利于伤口早期愈合。
包扎应做到动作轻巧,不要碰撞伤口,以免增加出血量和疼痛。
接触伤口面的敷料必须保持无菌,以免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包扎要快且牢靠,松紧度要适宜,打结避开伤口和不宜压迫的部位。
(—)包扎材料1 、三角巾用边长为1m 的正方形白布或纱布,将其对角剪开即分成两块三角巾,90 °角称为顶角,其他两个角称为底角,外加的一根带子称为顶角系带,斜边称为底边。
为了方便不同部位的包扎,可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称为带状三角巾,或将三角巾在顶角附近与底边中点折叠成燕尾式,称为燕尾式三角巾(图6-29 )。
<br />
2 、袖带卷也称绷带。
是用长条纱布制成,长度和宽度有多种规格。
常用的有宽5cm 、长600cm 和宽8cm 、长600cm 两种。
(二)包扎方法 1 、头部包扎( 1 )三角巾帽式包扎:适用于头顶部外伤,方法如图6-30 所示。
<br />
先在伤口上覆盖无菌纱布(所有的伤口包扎前均先覆盖无菌纱布,以下不再重复),把三角巾底边的正中放在伤员眉间上部,顶角经头顶拉到枕部,将底边经耳上向后拉紧压住顶角,然后抓住两个底角在枕部交叉反回到额部中央打结。
( 2 )三角巾面具式包扎:适用于颜面部外伤,方法如图6-31 所示把三角巾一折为二,顶角打结放在头正中,两手拉住底角罩住面部,然后双手持两底角拉向枕后交叉,最后
在额前打结固定。
<br />
可以在眼、鼻处提起三角巾,用剪刀剪洞开窗。
<br />
( 3 )双眼三角巾包扎:适用于双眼外伤,方法如图6-32 所示。
<br />
将三角巾折叠成三指宽带壮,中段放在头后枕骨上,两旁分别从耳上拉向眼前,在双眼之间交叉,再持两端分别从耳下拉向头后枕下部打结固定。
( 4 )头部三角巾十字包扎:适用于下颌、耳部、前额、颞部小范围伤口,方法如图6-33 所示。
<br />
将三角巾折叠成三指宽带状放于下颌敷料处,两手持带巾两底角分别经耳部向上提,长的一端绕头顶与短的一端在颞部交叉成十字,然后两端水平环绕头部经额、颞、耳上、枕部,与另一端打结固定。
2 、颈部包扎适用于颈部外伤。
(1 )三角巾包扎:方法如图6-34 所示。
嘱伤员健侧手臂上举抱住头部,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中段压紧覆盖的纱布,两端在健侧手臂根部打结固定。
( 2 )绷带包扎:方法基本与三角巾包扎相同,只是改用绷带,环绕数周再打结。
3 、胸、背、肩、腋下部包扎( 1 )胸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胸部外伤,方法如图6-35 所示。
<br />
<br />
<br />
将三角巾的顶角放于伤侧的肩上,使三角巾的底边正中位于伤部下侧,将底边两端绕下胸部至背后打结,然后将巾顶角的系带穿过三角底边与其固定打结。
<br />
( 2 )背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背部外伤。
方法与胸部包扎相似,只是前后相反。
( 3 )侧胸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单侧侧胸外伤,方法如图6-36 所示。
<br />
<br />
将燕尾式三角巾的夹角正对伤侧腋窝,双手持燕尾式底边的两端,紧压在伤口的敷料上,利用顶角系带环绕下胸部与另一端打结,再将两个燕尾角斜向上拉到对侧肩部打结。
( 4 )肩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肩部外伤,方法如图⒍37 所示。
<br />
<br />
将燕尾三角巾的夹角对着伤侧颈部,巾体紧压伤口的敷料上,燕尾底部包绕上臂根部打结,然后两个燕尾角分别经胸、背拉到对侧腋下打结固定。
(5 )腋下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腋下夕卜伤,方<br /> 法如图6-38 所示。
<br />
<br />
将带状三角巾中段紧压腋下伤口敷料上,再将巾的两端向上提起,于同侧肩部交叉,最后分别经胸、背斜向对侧腋下打结固定。
4 、腹部包扎腹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腹部外伤,方法如图6-39 所示。
<br />
<br />
双手持三角巾两底角,将三角巾底边拉直放于胸腹部交界处,顶角置于会阴部,然后两底角绕至伤员腰部打结,最后顶角系带穿过会阴与底边打结固定。
5 、四肢包扎(1 )臀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臀
部外伤,方法与侧胸外伤包扎相似。
只是燕尾式三角巾的夹角对着伤侧腰部,紧压伤口敷料上,利用顶角系带环绕伤侧大腿根部与另一端打结,再将两个燕尾角斜向上拉到对侧腰部打结。
(2 )上肢、下肢绷带螺旋形包扎:适用于上、下股除关节部位以外的外伤,方法如图6-40 所示。
<br />
<br />
先在伤口敷料上用绷带环绕两圈,然后从胶体远端绕向近端,每缠一圈盖住前圈的1 /3 ~1 / 2 成螺旋状,最后剪掉多余的绷带,然后胶布固定。
(3 )8 字肘、膝关节绷带包扎:适用于肘、膝关节及附近部位的外伤,方法如图6-41 所示。
<br />
先用绷带的一端在伤口的敷料上环绕两圈,然后斜向经过关节,绕肢体半图再斜向经过关节,绕向原开始点相对应处,现绕半圈回到原处。
这些反复缠绕,每缠绕一圈覆盖前圈的1/3 ~1/2 ,直到完全覆盖伤口。
( 4 )手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手外伤,方法如图6-42 所示。
<br />
将带状三巾的中段紧贴手掌,将三角巾在手背交叉,三角巾的两端绕至手腕交叉,最后在手腕绕一周打结固定。
( 5 )脚部三角巾包扎:方法与手抱扎相似。
( 6 )手部绷带包扎:方法与肘关节包扎相似,只是环绕腕关节8 字包扎。
(7 )脚部绷带包扎:方法与膝关节相似,只是环绕踝关节8 字包扎。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