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学院-方剂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
(1)大黄、附子的配伍意义(2)麻子仁丸的组成、功用、主治
济川煎配伍泽泻、升麻的意义
难点:
脾约证的病因病机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二、大黄牡丹汤40分钟
1、主治
2、分析病因、病机
3、功用、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
第二节温下(简介组方配伍的特点)10分钟
简述温脾汤、大黄附子汤中大黄、附子的配伍意义.
三、学习方剂学的方法、要求及授课的形式10分钟
总论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五十二病方》20分钟
二、两汉时期是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阶段20分钟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复习思考题
方剂学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记载方剂数目、历史意义?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总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课时
2学时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济川煎中配泽泻、升麻的意义
第四节逐水(简介组方配伍的特点)50分钟.
一、十枣汤
1、主治
2、分析病因病机及配伍特点
3、临床应用及服用方法
第五节攻补兼施(简述)
第三章和解剂50分钟
一、概述
1、和解的概念2、立法依据3、分类4、注意事项
2、具体方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一、小柴胡汤
复习思考题
第二节清营凉血、
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40分钟
从主治、功效、组方配伍方面比较说明二方的特点
总结清营凉血的配伍特点
第三节清热解毒
(介绍清热解毒的配伍特点)
一、简介黄连解毒汤的主治、功效30分钟
二、凉膈散以方析证法讲解主治、功效、方解及临床应用
(方中配伍竹叶、薄荷的意义及“以泻代清”治法的体现)
2、在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要价值。《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
课程资源准备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绪言
一、基本概念:
1、方剂2、方剂学30分钟
二、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20分钟
要求
掌握败毒散
了解香苏散、正柴胡饮、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败毒散的组方原理
难点:
败毒散中配伍人参的意义及逆流挽舟法的含义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四、扶正解表
1、组方配伍的特点5分钟
2、具体各方败毒散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
. —临床应用
配伍人参的意义逆流挽舟法45分钟
难点:
(1)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君及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
(2)小青龙汤中配以白芍、五味子的含义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小青龙汤50分钟
3、分析病机及治法
4、配伍意义及临床应用
止嗽散(简介主治-功用-配伍意义)
第二节辛凉解表50分钟
一、桑菊饮(简介主治-功用-配伍意义).
二、银翘散
1、主治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方剂学的发展时期10分钟
五、.宋(金)元时期是方剂学的全面发展阶段10分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四、清时期是方剂学的繁荣、提高阶段《普济方》10分钟
七、.近、现代时期是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时期10分钟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10分钟
一、治法的概念:
难点:
大承气汤反映的釜底抽薪、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的治法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第二章泻下剂
一、概述30分钟
1、适应证2、立法依据3、分类4、注意事项
二、寒下
1、组方配伍的特点5分钟
2、具体各方.
(1)大承气汤:组成—主治—治则(配伍特点)—临床应用
煎服法及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异同50分钟
难点:(1)白虎汤、白虎加参汤、竹叶石膏汤三方之区别?
课程资源准备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第四章清热剂50分钟
一、概述
1、清热剂的概念2、立法依据3、分类4、注意事项
第一节、清气分热(简介清气热的配伍特点)50分钟
一、白虎汤
主治
病因病机及治法
配伍特点、临床应用及注意事
二、竹叶石膏汤
与白虎汤对比说明主治、功效及临床应用
3、简述香苏散、正柴胡饮、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
中的药物配伍特点5分钟
4、总结比较三类解表剂的异同。50分钟
复习思考题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1)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大承气汤。
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大承气汤的组方原理、主治证候及三承气汤的异同
3、肝脾不和证的组方用药特点是什么?
4、半夏泻心汤的主治、功效及配伍特点是什么?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1)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白虎汤、清营汤。
熟悉(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竹叶石膏汤。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1)白虎汤主治之“四大”症(2)清营汤的组方原理
第三节润下(简介组方配伍的特点)50分钟
一、麻子仁丸
以证析方的方式讲解主治、病因病机、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
二、济川煎
以证析方的方式讲解主治、病因病机、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
复习思考题
1、大黄牡丹汤的组成、主治、功用是什么?
2、麻子仁丸的组成、主治、功用是什么?
3、济川煎主治何证?方中配泽泻、升麻的意义
课后记录
(2)比较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在主治、功效方面的异同15分钟
复习思考题
你对大承气汤的急下存阴、通因通用、寒因寒用治法是怎样理解的?
课后记录
章名称
第二章泻下剂—温下和润下(2)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熟悉麻子仁丸、大黄牡丹汤
了解温脾汤、大黄附子汤、济川煎
重点
难点分析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熟悉痛泻要方
了解达原饮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1)逍遥散的功用、主治及临床运用(2)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证治点。
难点: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之组方特点
课程资源准备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病因病机及治法10分钟
配伍特点(柴胡与白芍的配伍意义、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2、分析病机及治法
3、配伍意义及临床应用
4、比较银翘散、桑菊饮的组成、主治、功用的异同。
复习思考题
1、比较桑菊饮与银翘散的组成、功用、主治的异同。
2、小青龙汤中配伍意义白芍、五味子的含义
3、止嗽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扶正解表(4)
课时
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5)、止嗽散组成—主治—功能15分钟
3、总结比较辛温解表各方的特点。5分钟
.
复习思考题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辛凉解表(3)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银翘散。
熟悉桑杏饮、止嗽散。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1)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与临床运用(2)银翘散的组方原理、服用方法
章节名称
绪言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及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熟悉1、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2、在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意义的部分方书。
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1、方剂、方剂学的定义。
十枣汤的主治及功用是什么?因怎么服用?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2)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小柴胡汤、四逆散。
熟悉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小柴胡汤主治证的病机、组方原理及主治的四大证候
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的配伍意义及方中配伍人参的意义
难点:
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证的病机及组方原理
课程资源准备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主治30分钟
分析病因、病机及治法
配伍特点、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二、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作比较说明此方的主治、病
因病机、功效及临床应用的异同20分钟
三、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作比较说明此方的主治、病
因病机、功效及临床应用的异同20分钟
四、简要总结和解少阳的配伍特点10分钟
第二节、调和肝脾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第一章解表剂
一、概述:30分钟
(1、表证2、表证产生的病理变化3、立法依据4、适应范围5、分类、6、解表剂的概念7、注意事项)
二、辛温解表
1、组方配伍的特点:5分钟
2、具体各方。
(1)麻黄汤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麻黄和桂枝;麻黄和杏仁)—临床应用:40分钟
第二节、调和肝脾(简介调和肝脾的配伍特点)50分钟
一、逍遥散
主治
病因病机及治法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二、痛泻要方以证析方分析组成、主治、功能及临床应用
第三节调和肠胃40分钟
一、半夏泻心汤
主治、病因病机及治法
配伍特点、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1、逍遥散主治何证?组成、功效是什么?
2、痛泻要方主治何证?功效如何?
难点:
(1)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2)九味羌活汤配伍黄芩、生地的意义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桂枝汤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临床应用
25分钟
(3)、九味羌活汤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配以黄
芩、生地)—临床应用30分钟
(4)、小青龙汤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配以白芍五味子)—临床应用30分钟
(2)桂枝汤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临床应用:25分种
复习思考题
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在主治、功能、组成方面的异同。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2)
课时
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
熟悉止嗽散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1)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主治证(2)小青龙汤的主治证与病因病机
一、四逆散20分钟
主治
复习思考题
1、小柴胡汤主治何证?组方特点如何?方中配伍人参有何意义?
2、大柴胡汤主治何证?与小柴胡汤的组成、功效有何异同。
3、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的组成、功效、主治有何异同。
4、逆散主治何证?方中柴胡与白芍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第三章、和解剂—调和肝脾和和解肠胃(3)
二、治法的特点
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复习思考题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总论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的基本变化。
熟悉方剂配伍的目的。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1)组方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
(2)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剂型改变)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组方的基本原则。.熟悉常用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了解(1)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2)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代表著作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常用八法的含义。
难点:
课程资源准备
章节名称
第二章泻下剂—逐水(3)、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1)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十枣汤、小柴胡汤。
熟悉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十枣汤的组成、主治、服用方法
难点:
(1)十枣汤配伍大枣的意义及服法。(2)和解及和解剂的涵义
课程资源准备
难点:
反佐的含义与作用。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第二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组药成方的目的20分钟
二、组方原则—君、臣、佐、使。40分钟
1、基本含义
2、运用的尺度
三、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40分钟
1、药味加减变化举例
2、药量加减变化举例
3、剂型改变举例
复习思考题
组成变化的形式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难点分析
重点:(1)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原理(2)普济消毒饮证治机理及酒芩、酒连为君之理(3)凉膈散中配伍竹叶、薄荷的意义及“以泻代清”的涵义
难点:(1)清营汤怎样体现“透热转气”法?(2)犀角地黄汤配伍丹皮的意义?用赤芍与白芍之区别?(1)普济消毒饮中“火郁发之”之体现
课程资源准备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复习思考题
1、白虎汤主治证的特点是什么?组成和功效是什么?
2、竹叶石膏汤中(麦冬、半夏配伍的意义)及与白虎汤在主治、功效方面
有何区别?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第四章、清热剂—清营凉血和清热解毒(2)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
熟悉凉膈散
了解黄连解毒汤
重点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1)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麻黄汤、桂枝汤。
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1)、麻黄汤麻、桂及麻、杏的配伍意义(2)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配伍意义、服用方法。
难点:(1)、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营卫(2)、桂枝汤证已有自汗出,为何亦用汗法。
(1)大黄、附子的配伍意义(2)麻子仁丸的组成、功用、主治
济川煎配伍泽泻、升麻的意义
难点:
脾约证的病因病机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二、大黄牡丹汤40分钟
1、主治
2、分析病因、病机
3、功用、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
第二节温下(简介组方配伍的特点)10分钟
简述温脾汤、大黄附子汤中大黄、附子的配伍意义.
三、学习方剂学的方法、要求及授课的形式10分钟
总论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五十二病方》20分钟
二、两汉时期是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阶段20分钟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复习思考题
方剂学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记载方剂数目、历史意义?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总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课时
2学时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济川煎中配泽泻、升麻的意义
第四节逐水(简介组方配伍的特点)50分钟.
一、十枣汤
1、主治
2、分析病因病机及配伍特点
3、临床应用及服用方法
第五节攻补兼施(简述)
第三章和解剂50分钟
一、概述
1、和解的概念2、立法依据3、分类4、注意事项
2、具体方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一、小柴胡汤
复习思考题
第二节清营凉血、
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40分钟
从主治、功效、组方配伍方面比较说明二方的特点
总结清营凉血的配伍特点
第三节清热解毒
(介绍清热解毒的配伍特点)
一、简介黄连解毒汤的主治、功效30分钟
二、凉膈散以方析证法讲解主治、功效、方解及临床应用
(方中配伍竹叶、薄荷的意义及“以泻代清”治法的体现)
2、在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要价值。《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
课程资源准备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绪言
一、基本概念:
1、方剂2、方剂学30分钟
二、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20分钟
要求
掌握败毒散
了解香苏散、正柴胡饮、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败毒散的组方原理
难点:
败毒散中配伍人参的意义及逆流挽舟法的含义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四、扶正解表
1、组方配伍的特点5分钟
2、具体各方败毒散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
. —临床应用
配伍人参的意义逆流挽舟法45分钟
难点:
(1)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君及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
(2)小青龙汤中配以白芍、五味子的含义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小青龙汤50分钟
3、分析病机及治法
4、配伍意义及临床应用
止嗽散(简介主治-功用-配伍意义)
第二节辛凉解表50分钟
一、桑菊饮(简介主治-功用-配伍意义).
二、银翘散
1、主治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方剂学的发展时期10分钟
五、.宋(金)元时期是方剂学的全面发展阶段10分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四、清时期是方剂学的繁荣、提高阶段《普济方》10分钟
七、.近、现代时期是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时期10分钟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10分钟
一、治法的概念:
难点:
大承气汤反映的釜底抽薪、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的治法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第二章泻下剂
一、概述30分钟
1、适应证2、立法依据3、分类4、注意事项
二、寒下
1、组方配伍的特点5分钟
2、具体各方.
(1)大承气汤:组成—主治—治则(配伍特点)—临床应用
煎服法及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异同50分钟
难点:(1)白虎汤、白虎加参汤、竹叶石膏汤三方之区别?
课程资源准备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第四章清热剂50分钟
一、概述
1、清热剂的概念2、立法依据3、分类4、注意事项
第一节、清气分热(简介清气热的配伍特点)50分钟
一、白虎汤
主治
病因病机及治法
配伍特点、临床应用及注意事
二、竹叶石膏汤
与白虎汤对比说明主治、功效及临床应用
3、简述香苏散、正柴胡饮、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
中的药物配伍特点5分钟
4、总结比较三类解表剂的异同。50分钟
复习思考题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1)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大承气汤。
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大承气汤的组方原理、主治证候及三承气汤的异同
3、肝脾不和证的组方用药特点是什么?
4、半夏泻心汤的主治、功效及配伍特点是什么?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1)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白虎汤、清营汤。
熟悉(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竹叶石膏汤。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1)白虎汤主治之“四大”症(2)清营汤的组方原理
第三节润下(简介组方配伍的特点)50分钟
一、麻子仁丸
以证析方的方式讲解主治、病因病机、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
二、济川煎
以证析方的方式讲解主治、病因病机、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
复习思考题
1、大黄牡丹汤的组成、主治、功用是什么?
2、麻子仁丸的组成、主治、功用是什么?
3、济川煎主治何证?方中配泽泻、升麻的意义
课后记录
(2)比较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在主治、功效方面的异同15分钟
复习思考题
你对大承气汤的急下存阴、通因通用、寒因寒用治法是怎样理解的?
课后记录
章名称
第二章泻下剂—温下和润下(2)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熟悉麻子仁丸、大黄牡丹汤
了解温脾汤、大黄附子汤、济川煎
重点
难点分析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熟悉痛泻要方
了解达原饮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1)逍遥散的功用、主治及临床运用(2)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证治点。
难点: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之组方特点
课程资源准备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病因病机及治法10分钟
配伍特点(柴胡与白芍的配伍意义、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2、分析病机及治法
3、配伍意义及临床应用
4、比较银翘散、桑菊饮的组成、主治、功用的异同。
复习思考题
1、比较桑菊饮与银翘散的组成、功用、主治的异同。
2、小青龙汤中配伍意义白芍、五味子的含义
3、止嗽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扶正解表(4)
课时
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5)、止嗽散组成—主治—功能15分钟
3、总结比较辛温解表各方的特点。5分钟
.
复习思考题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辛凉解表(3)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银翘散。
熟悉桑杏饮、止嗽散。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1)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与临床运用(2)银翘散的组方原理、服用方法
章节名称
绪言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及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熟悉1、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2、在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意义的部分方书。
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1、方剂、方剂学的定义。
十枣汤的主治及功用是什么?因怎么服用?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2)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小柴胡汤、四逆散。
熟悉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小柴胡汤主治证的病机、组方原理及主治的四大证候
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的配伍意义及方中配伍人参的意义
难点:
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证的病机及组方原理
课程资源准备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主治30分钟
分析病因、病机及治法
配伍特点、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二、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作比较说明此方的主治、病
因病机、功效及临床应用的异同20分钟
三、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作比较说明此方的主治、病
因病机、功效及临床应用的异同20分钟
四、简要总结和解少阳的配伍特点10分钟
第二节、调和肝脾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第一章解表剂
一、概述:30分钟
(1、表证2、表证产生的病理变化3、立法依据4、适应范围5、分类、6、解表剂的概念7、注意事项)
二、辛温解表
1、组方配伍的特点:5分钟
2、具体各方。
(1)麻黄汤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麻黄和桂枝;麻黄和杏仁)—临床应用:40分钟
第二节、调和肝脾(简介调和肝脾的配伍特点)50分钟
一、逍遥散
主治
病因病机及治法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二、痛泻要方以证析方分析组成、主治、功能及临床应用
第三节调和肠胃40分钟
一、半夏泻心汤
主治、病因病机及治法
配伍特点、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1、逍遥散主治何证?组成、功效是什么?
2、痛泻要方主治何证?功效如何?
难点:
(1)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2)九味羌活汤配伍黄芩、生地的意义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桂枝汤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临床应用
25分钟
(3)、九味羌活汤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配以黄
芩、生地)—临床应用30分钟
(4)、小青龙汤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配以白芍五味子)—临床应用30分钟
(2)桂枝汤组成—主治—功能—配伍特点—临床应用:25分种
复习思考题
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在主治、功能、组成方面的异同。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2)
课时
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
熟悉止嗽散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1)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主治证(2)小青龙汤的主治证与病因病机
一、四逆散20分钟
主治
复习思考题
1、小柴胡汤主治何证?组方特点如何?方中配伍人参有何意义?
2、大柴胡汤主治何证?与小柴胡汤的组成、功效有何异同。
3、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的组成、功效、主治有何异同。
4、逆散主治何证?方中柴胡与白芍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第三章、和解剂—调和肝脾和和解肠胃(3)
二、治法的特点
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复习思考题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总论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的基本变化。
熟悉方剂配伍的目的。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1)组方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
(2)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剂型改变)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组方的基本原则。.熟悉常用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了解(1)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2)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代表著作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常用八法的含义。
难点:
课程资源准备
章节名称
第二章泻下剂—逐水(3)、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1)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十枣汤、小柴胡汤。
熟悉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十枣汤的组成、主治、服用方法
难点:
(1)十枣汤配伍大枣的意义及服法。(2)和解及和解剂的涵义
课程资源准备
难点:
反佐的含义与作用。
课程资源准备
理论教学。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第二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组药成方的目的20分钟
二、组方原则—君、臣、佐、使。40分钟
1、基本含义
2、运用的尺度
三、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40分钟
1、药味加减变化举例
2、药量加减变化举例
3、剂型改变举例
复习思考题
组成变化的形式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难点分析
重点:(1)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原理(2)普济消毒饮证治机理及酒芩、酒连为君之理(3)凉膈散中配伍竹叶、薄荷的意义及“以泻代清”的涵义
难点:(1)清营汤怎样体现“透热转气”法?(2)犀角地黄汤配伍丹皮的意义?用赤芍与白芍之区别?(1)普济消毒饮中“火郁发之”之体现
课程资源准备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复习思考题
1、白虎汤主治证的特点是什么?组成和功效是什么?
2、竹叶石膏汤中(麦冬、半夏配伍的意义)及与白虎汤在主治、功效方面
有何区别?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第四章、清热剂—清营凉血和清热解毒(2)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
熟悉凉膈散
了解黄连解毒汤
重点
课后记录
章节名称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1)
课时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学生人数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掌握麻黄汤、桂枝汤。
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1)、麻黄汤麻、桂及麻、杏的配伍意义(2)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配伍意义、服用方法。
难点:(1)、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营卫(2)、桂枝汤证已有自汗出,为何亦用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