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山坡羊·骊山怀古》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坡羊·骊山怀古》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骊山怀古》。
二、目标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和作者张养浩的相关文学常识。
2、能够把握的《山坡羊·骊山怀古》内容,赏析其语言。
3、对比《山坡羊·潼关怀古》,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原文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四、注释
《山坡羊·骊山怀古》:选自《全元散曲》。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
阿房: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
一炬:一把火。
相传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
萦纡:回环曲折。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五、曲意
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
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
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六、赏析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赏析:
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赏析:
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赏析:
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赏析:
杜牧说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
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灭亡,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作家。
自幼嗜学,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写作背景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焚毁阿房宫。
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山坡羊·骊山怀古》。
八、问题探究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的景象。
参考:
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树林茂密,烟雾弥漫淹没了所有的遗恨。
(2)“草萧疏,水萦纡”属于景物描写,请简要说说其作用。
参考:
借景抒情,由景抒发作者对封建统治的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互相残酷厮杀的讽刺。
(3)这首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怀古感伤之情?
参考:
对历史上王朝兴衰更替中的残酷及那些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彻底否定与强烈批判。
(4)张养浩在另一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散曲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什么样的主旨的。
参考:
这首散曲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兴亡交替的,是无休无止的破坏,以及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5)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参考:
(1)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2)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是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楚汉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
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3)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这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消亡。
“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九、诗歌主旨
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
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叹。
十、课堂小结
1、熟读成诵。
2、总结:
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它虽不及《山坡羊·潼关怀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十一、板书设计
【基础过关】
1.张养浩(1270—1329),字,号,山东济南人,(朝代)散曲作家。
自幼嗜学,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答案】希孟云庄元代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骊山②奢侈③萦纡
【答案】①lí②shē chǐ③yíng yū
【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
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只见草萧疏,。
2、。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答案】
1、当时奢侈今何处水萦纡
2、至今遗恨迷烟树
【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奢侈”“萦纡”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山坡羊·骊山怀古》阐释无论是输还是赢,最终都将回归大地这一道理的诗句是:
,。
2、《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表达作者对世事无常感悟的句子:;。
3、《山坡羊·骊山怀古》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草木萧疏的荒凉景象的语句是:
,,_ 。
如此景象不禁让人产生无限的遗憾。
4、《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的语句是:
,。
5、张养浩在《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表达对千古兴亡都变做荒烟漫土的感慨的是: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
【答案】
1、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3、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4、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注意“赢”“萧疏”“萦纡”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2019·全国初三课时练习)读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回答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这首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怀古感伤之情?
【答案】对历史上王朝兴衰更替中的残酷及那些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彻底否定与强烈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骊山怀古》为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受而创作的一首散曲。
这首曲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3.“草萧疏,水萦纡”属于景物描写,请简要说说其作用。
【答案】借景抒情,由景抒发作者对封建统治的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互相残酷厮杀的讽刺。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主旨来思考。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当年繁华的秦宫如今荒草丛生,这里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接写如今景物的荒凉来衬托如今阿房宫的残破不堪,进而批评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二)(2016·江苏中考模拟)阅读诗歌,完成下题。
山坡羊·骊山①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②,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注释:①骊山:在现在陕西临潼东南。
②阿房: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故址在现在陕西西安西南阿房村,规模宏大,建筑华丽。
③萦纡:回旋弯曲。
2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的景象。
【答案】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树林茂密,烟雾弥漫淹没了所有的遗恨。
【解析】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里描绘了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树林茂密,烟雾弥漫淹没了所有的遗恨。
26.作者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试分析这两支曲子表达主题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山坡羊·潼关怀古》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解析】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此处《山坡羊·潼关怀古》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三)(2020·全国初三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羸,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4.这首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__________。
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骊山四顾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先理解这首曲的大意,然后根据提示语“怀古之地”“主旨句”确定答案。
“骊山四顾”点明怀古之地。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表明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揭示了主旨。
5.引发作者怀古感伤的事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萧疏的野草和萦纡的流水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只见”的事物是“草萧疏”“水萦纡”,也就是荒凉的草,水流回旋弯曲。
这些景物引发了作者怀古的感伤。
6.这首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怀古感伤之情?
【答案】对历史上王朝兴衰更替中的残酷及那些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彻底否定与强烈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怀古感伤”,可以确定这是一首怀古诗。
怀古诗的写作目的多为怀古讽今。
“当时奢侈今何处”表明了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表现了王朝兴衰更替的残酷,表明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揭示了主旨,表达了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强烈批判。
7.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答案】(1)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2)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是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楚汉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3)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这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消亡。
“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
首先回顾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点作用;然后根据对这首散曲内容,主旨的理解,逐句分析,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采用的表现手法。
回答时,先回答出表现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①用典,“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地,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表达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
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是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楚汉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这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消亡。
“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8.张养浩在另一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散曲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什么样的主旨的。
【答案】这首散曲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兴亡交替的,是无休无止的破坏,以及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题干的提示,仔细品读这首散曲并找出主旨句。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这是从统治者角度来写的;谁“赢”?谁“输”?自然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
“都变做了土”即都化为灰烬,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在身后,这里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
再结合整首散曲的大意,可看出作者对王朝交替过程中无休止地破坏的批判讽刺之情。
【点睛】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2018·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初三月考)读《山坡羊·潼关怀古》,选出有误的一项()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D.作者在曲中表现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答案】 D
【解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此曲抚今追昔,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据此,作者伤感悲愤的是人,而不是物。
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主旨句来看,此曲表达了对作者封建统治的愤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D。
【点睛】诗歌言情,是为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文的意境来理解诗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揣摩作者的情感。
(二)(2019·福建初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7.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曲,标题中的“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昔日六朝古都的奢华早已灰飞烟天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躇伤心。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答案】 C
【解析】 C.有误。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思是过去雄伟的秦汉宫殿,如今都成了一片废墟。
这句是间接写战争,不是直接写战争。
2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批判封建统治者王朝兴亡给百姓带来的疾苦;对老百姓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分析作者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这一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遭遇的同情。
(二)(2018·四川中考模拟)诗歌鉴赏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9.“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好在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于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中“炼字”的理解。
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
本题从拟人和以动写静的角度,分析说明字词在形容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3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受苦受难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解析】本诗是所学诗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从诗句中的“亡”字即可理解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三)(2016·湖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时值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奉命赈灾,途经潼关。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31.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答案】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
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解析】本题首先要阅读注释内容,了解“潼关”之地的地理特点,由此联想到朝代更迭的历史,以此推想作者触目发感的原因。
3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解析】此诗句内容浅显,意义表达,直接从字面“兴亡”“百姓苦”即可理解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同情的思想情感。
(四)(2020·河南初三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通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则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
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所呈现的景象。
如:群山层层叠叠,好像是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
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雄踞在华山和黄河之间的潼关非常险要。
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4.本曲为怀古咏史类题材,作者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请从此角度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答案】作者由看到的历史残迹,想到在朝代更迭战争中遭难的无辜百姓,进而从历史朝代更迭、兴衰交替的规律中,得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结论。
作者借历史变迁,表达了对人民深切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解析】考查结合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赏析语句。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