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的放射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yclophosphamide,常用cisplatin, ifosfamide和 corticosteroids。
• • •
卡铂100mg/m2取得30个月完全反应, 50mg/m2仅为11%反应率。
异环磷酰胺:50%CR。
• 联合用药: •
铂类或异环磷酰胺为主,以铂类加阿霉素效果好。
malignancy
胸腺瘤的Masaoka分期 (1981)
I期 II期 大体和镜下均无包膜受累。 大体见肿瘤累及周围脂肪或纵隔胸
膜,镜下累及包膜。
III期 大体见累及邻近器官(心包,大血
管和肺)。
IVa期 IV b期 累及胸膜和心脏。 淋巴或血行转移。
不同期别生存情况
期别 I II 生存率 96% 86%
组织学
髓质
皮质 淋巴细胞为主 上皮细胞 分化好的癌 混合型
不 同组织类型发病情况
淋巴细 胞型
Gripp等
36%
上皮细 胞型
23%
混合型
梭形细 胞型
9%
33%
Mayo Clinc:
25%
25%
43%
6%
不同期别发病情况
I期
Gripp等
Regnard等 Cowen等
21%
II期
26%
III期
43%
IV期
III
IV
69%
50%
胸腺瘤的Bergh分期(1978) •


I 期:包膜内生长
II 期:包膜周生长至脂肪
III 期:至周围组织或胸内外转移
胸腺瘤的Verley分期(1985)
Ia期 包膜完整,完切:Ia与Ib(有无粘连)。 II期 大体见肿瘤累及周围脂肪或纵隔胸膜和心包
IIa和 IIb (完切)
肿块、主动瘤。
原发纵隔肿瘤的发病率(Divis,1987)
肿瘤类别 神经系统 胸腺瘤 淋巴瘤 生殖细胞瘤 绒毛膜癌 间质肿瘤 原发癌 其它 发病率(%)(1900例) 25.3 23.3 15.3 12.2 7.8 7.3 5.7 2.9
常见肿瘤和囊肿的分布(医科院肿瘤医院)
例数 畸胎瘤及囊肿 神经源性 91 69 % 32 24
5、肿瘤内部结构与边缘:肺癌有毛刺、支气管充气征或
气管狭窄与光。 6、与呼吸无关与有关系 7、 肿瘤大时,鉴别有困难
畸胎类肿瘤的影象学
1. 2. 3. 4. 5. 6. 三胚成分,分成熟、未成熟与恶性畸胎瘤。 好发部位:前中纵隔心脏中部与主动脉交接处。 恶性呈双侧生长,良性呈单侧。 不规则分叶,边缘多不光整,密度不均。 CT呈低密度的脂肪与高密度的钙化。 MRI:含脂多为高信号,钙化为低信号,肿瘤多为信


术后放疗能改善生存。
IV期与复发病变
Ichinse等: 单纯放射IV期病变,5年率为87%。
Urgesi等:
21例放射治疗的胸内复发的病人, 70%的7年生存,与手术相似。
放疗技术:
1、剂量:淋巴细胞为主型和梭形细胞型:50Gy/25 次/5周,上皮细胞为主型和混合型:55 ~ 60Gy/28~30 次/5-6周。 2、完全切除者:DT50Gy/25次/35天或40 ~ 45Gy。 3、不完全切除者 4、仅行活检者
单纯放射治疗
治疗原则:CT或手术所见肿瘤以及可能浸润的部位为 CTV加呼吸运动等为PTV 1)有心包受累,且有明显积液者。 2)因医源性不能手术的小肿瘤。
3)肿瘤往后浸润中后纵隔
胸膜复发转移的放射治疗
1)单发结节:局部切线野照射结节,剂量50-60Gy。 2)多发胸膜复发转移: 全胸膜全肺照射DT18~20Gy,而后局部切线照射 胸膜转移结节。 仅设野照射明显的胸膜转移结节。 先化疗,而后再行放射治疗。
纵隔肿瘤发病情况
成年人 儿童
前上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40~54%
20% 26~30%
26~43%
11~18% 40~63%
前上纵隔:
胸腺类肿瘤、淋巴瘤、生殖细胞瘤、癌、囊肿、间质
肿瘤、内分泌肿瘤和甲状腺肿瘤。
中纵隔:
囊肿、淋巴瘤、间质肿瘤、癌、肉瘤
后纵隔:
神经系统肿瘤、囊肿、间质肿瘤、内分泌肿瘤、食管
2、起源于膈神经和迷走神经位于中纵隔。
3、 单发,偶多发,圆形、椭圆或哑铃,边界光。
3、可有椎弓根或椎体骨质受压或破坏。
4、CT密度均,象肌肉。
5、MRI的T1为中等信号,T2为中高。
6、MRI显示椎管内、胸上部病变优于CT。
临床症状与体征
• 40%无症状,为良性或交界性。 • 60%有症状,示周围结构受累或肿瘤综合征,多为恶 性病变。 • 常见 症状 • 体征依病变累及周围器官而定。 • Davis:85%的恶性病变有,而交界性为46%。
胸腺肿瘤
胸内甲状腺
62
26
22
9
支气管囊肿
心包囊肿
26
11
9
4
• •
不同年龄纵隔肿瘤发病情况 肿瘤类别 甲状腺 神经系统 胸腺瘤 生殖细胞瘤 血管类 混合细胞型 成年(%) 31 15 26 15 1 13 儿童(%) 28 47 9 9 6 2
纵隔囊肿病变
Divis:18%( 439 / 1900例)。 Azarow:成年16%,儿童24%。
手术性质对胸腺瘤预后的影响
完整切除%
Levasseur Gamoude Nakakara >6 96
部分切除%
28 78
探查术%
Maggi Pollack Mornex
90 96 94 84 74 64 43
39 68 68 72 60
25 0
40 20 39 31

• • • •
复发胸腺瘤的手术治疗
儿童少,儿童前纵隔肿瘤的15%。
30 ~ 40%无症状,生长慢。
不规则、密度不均,可累及包膜与周围器官。 非浸润与浸润性(28 ~ 78%不等) 四种细胞类型 胸膜表面或肺内结节复方转移为主,远处转移为8%。 抗角蛋白抗体阳性
• 1、重症肌无力: • • • 1:75000,性别1:2, 年轻女性和年龄大者多见。 80%为乏力,50 ~ 70%有胸腺病理性改变,
结和淋巴管、异位甲状腺、静脉 和脂肪。 2、中区:心包、心脏、气管主 支气管、膈神经、肺门、淋巴结 和脂肪等。 3、后区:奇静脉与半奇静脉、 迷走神经、胸导管、食管、降主 动脉、淋巴结和脂肪等。
纵隔肿瘤发病情况
发病率低,增加趋势。 30~50岁多发。 成年易患胸腺瘤和淋巴瘤, 儿童以神经系统肿瘤多见。
穿刺活检:
70-100%的成功率,
25%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7-15%。
适应症:区别癌病灶 131I扫描: 胸内甲状腺,55-89% 纵隔B超: 囊性与实性的鉴别,70%(胸骨后佳)
纵隔镜:确诊率达80-90%
适于上、中和后上纵隔肿物
• 前纵隔手术活检:
• 确诊率达95-100%

需大块组织确诊断者佳
• 约40%的胸腺瘤有肌无力等。
穿刺活检诊断前纵隔肿瘤(Herman,1991)
肿瘤类 型
胸腺瘤 淋巴瘤 生殖细 胞瘤 转移性 肿瘤
例数
26 28 11 33
敏感性 (%)
42 71 91 70
特异性 (%)
96 94 98 100
阳性预 计值 (%) 73 77 83 100
阴性预 计值 (%) 87 92 99 90
• 术前放射治疗: • • 报道少, 可缩小肿瘤和减少播散
非完全切除
• • 加放疗后,局部复发由74%下降到35%; 5年生存率由50%增加到70% (III期),

• • •
从20%到50%( IV期)。
Ciernik等报道了相似结果,(5年87%与7年70%), 单纯放疗与非完全切除加放疗相似。
• 胸腔镜: 确诊率达100%


纵隔肿瘤累及胸膜者,
有胸膜粘连者不宜用。
胸腺瘤
• 1、流行病学

• •
2、临床表现
3、分期 4、治疗
胸腺:免疫(淋巴)、内分泌(上皮)、哈氏小体
常见成年人,占纵隔肿瘤20~30%,我院为第一位。 50~60岁,无性别差别。 • • 半数无症状,在有症状者,40%为肌无力。 90%位于前上纵隔。
不完全者71%, 活检者26%。

• • •
III与IV期病变:
大块或次全切除加放疗5年生存率60~75%。 活检加放疗为与24 ~ 40%。 肿瘤切除的多少与疗效相关。
• 合并肌无力: • • 10年生存率为78%,复发3%, 手术死亡4.61.7%
(80年后)
• 有报道大块切除加放疗与单纯放疗的疗效相似。
10%
44%
23%
27%
6%
9%
31%
39%
21%
治疗原则
• 1、手术是首选治疗
• 2、对浸润型,手术加术后放疗 • 3、I 期病变,不常规加术后放疗 • 4、晚期病变,放疗加化疗


手术治疗
1、为首选治疗方式,特别为早期病变。
2、Maggi等报道其7年生存率:

••• • •来自完全切除者82%,总 结
1、在完全切除者,I期不行常规行术后放疗外,其它
期应行术后放射治疗。
3、不完全切除者,术后放疗可增加局部控制率, 改善预后。 4、不能手术者,在病理证实后应给予根治性放射治 疗。 5、重症肌无力的病人,给予放射治疗,一般不加重 症状。
胸腺瘤的化学治疗
单药有
Doxorubicin, cisplatin, ifosfamide, corticosteroids,

15%伴胸腺瘤,胸腺瘤中15 ~ 50%伴肌无力。
2、红细胞发育异常(单红再障):
• 5%的胸腺瘤伴有此症状,30 ~ 50%并胸腺瘤。
• 40岁以上多,有30%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异常。
• 手术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仅38%者恢复正常。 • 3、丙种球蛋白减少症: • 5 ~ 10%合并胸腺瘤,胸腺瘤中4 ~12%有此症状。 • 易合并红细胞发育异常,胸腺切除后无改善。Nearly 15% of patients with thymoma develop a second
29例随机分组术后放射DT50-60Gy的研究。 结果:单纯手术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加放 疗者为88%。 无放射并发症。 一些回顾性分析也发现相似结果。
结论: I期胸腺瘤术后放疗无益。
浸润性胸腺瘤术后
完全切除:115例完全切除,加放疗的局部复发率 为 5%,单手术者为28%。 Pollack等:II 与IV胸腺瘤加放疗后,5年生存率由 18%增加到62%。 Wilkins与Nakahara等也有相似结果。 上皮型与浸润心包胸膜者有效。
纵隔肿瘤的放射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冯勤付
解剖
发病情况 诊断
分期
治疗 预后
纵隔解剖
1、胸骨、椎体肋骨、胸膜腔、胸腔人口和膈肌 2、分四区 3、上区:胸骨角与第4胸椎下。中:心脏大血管。 前:心脏前方。后:心脏大血管后。
4、临床:上区和前区合并。
纵隔结构
1、前上区:胸腺、无名与上腔
静脉、主动脉弓、大血管、淋巴
Maggi报道: 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71%(12), 而放射或化疗者为41%(11)。 Urgesi等

• • • •
手术加放疗5年74%(11),
单纯放疗者65%(10)无差别。 Haniuda等 5、10年分别为37、16%,2/15死于并发症, 手术疗效不明显。

胸腺瘤的放射治疗
I期胸腺瘤
鉴别病变
• • • • • • 1、恶性淋巴瘤 2、结核性淋巴结炎 3、纵隔性肺癌 4、血管性病变:动脉瘤、畸形 5、转移性淋巴结 6、食管平滑肌瘤 7、膈疝等
纵隔肿瘤与肺肿瘤的鉴别
1、中心点: 内与外 2、与纵隔的交角: 钝角与锐角 3、胸膜:有反褶与无 4、与肺叶和肺裂: 无明显关系和少跨段与有关、跨段
号不均。
胸腺瘤的影象学
1、前上纵隔,多在4~5胸椎水平。 2、呈一侧生长,边界较清。 3、 较小时,CT与MRI密度均匀,中等信号。 4、半数有囊变,少数有斑片钙化、分叶。 5、恶性或侵袭性时:短期明显增大,向周围浸润 器官组织、分叶、胸水或胸膜结节。
纵隔神经源肿瘤的影象学
1、位于脊柱旁沟或椎间孔附近。
纵隔肿瘤影象学鉴别诊断要点
1、位置:纵隔内或肺内、好发部位。 2、形态:分叶多见淋巴结,滴泪状多为支气管囊肿等。 3、大小:短期增大者,多为恶性。 4、与器官的关系:可分析肿瘤的位置。
5、伴随病变:如淋巴瘤伴有全身症状。
含气体为食管病变或肿瘤有坏死, 脂肪为脂肪瘤和畸胎瘤, 液性成分为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和脓肿, 钙化多为囊肿(环状)、 甲状腺肿瘤(花斑)、 畸胎瘤、错构瘤(爆米花)。 钙化:胸腺瘤10%,胸内甲状腺20-25%。
III期 大面积浸润
IIIa期 累及邻近器官和胸膜和心包种植。
III b期 淋巴或血行转移。
1999年WHO分类
肿瘤分类
A
B B1 B2 B3 AB C 良性 恶性胸腺瘤 (category II)
细胞类型
Spindle or oval
上皮细胞
临床病理
良性胸腺瘤
恶性胸腺瘤 (category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