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附目录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附目录含教材分析学
情分析
小学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目录
我们的地球家园
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4.观察月相
5.各种各样的天气
6.不同的季节
7.做大自然的孩子
材料
1.我们生活的世界
2.不同材料的餐具
3.书的历史
4.神奇的纸
5.椅子不简单
6.做一顶帽子
科学阅读
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
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教材简析】
教科书在单元首页展示了一幅在浩渺宇宙中的地球的图片,隐含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地球。

同时,图片也暗示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

本单元从宏观上观察地球上的事物和现象,也关注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

这里要说明的是,阳光、空气、云等属于地球家园的事物,而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属于地球家园的范围。

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对“地球家
园中有什么”获得整体认识的一节课。

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更好地学习理解地球家园
的有关现象以及地球家园中的“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为生活在地球上,所以学生对于我们地球家园中具体有什么,应该是很熟悉的。

在提出聚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在地球家园图上,我们可以添加什么?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学生添加的内容多种多样,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人造的,可能是有生命的,也可能是没有生命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

从具体物体到组成物体的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具体的物体抽象为几个主要的类别,如土壤、岩石、水等,从而形成地球家园中有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2.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能就地球家园中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参与讨论,表达自已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

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说它像球不是球,它的身上啥都有。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动物植物和人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天天围着太阳转,你猜它是什么球。

2.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出“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美丽的地球家园(3分24秒)
2.聚焦提问,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3.逐一出示课件上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进一步丰富对地球家园的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草地、森林、山脉、岩石、沙漠、海洋、大象、蜗牛、大雁、楼房、人……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画一画:翻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在地球家园图上画出各种事物,用直观的形式表达和记录。

2.提问: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补充与地球家园密切相关、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比如白云、太阳、月亮、星星等。

3.补充完善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的地球家园图。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过渡:每个同学都完成了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
2.教师在黑板上完成“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班级记录表,注意引
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合并和分类。

3.提问:缺少其中一样可以吗?让学生自由发表,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小结: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五、拓展(预设5分钟)
1.提问:到田野、绿地、树林或山坡上,看看我们还能在家园里找到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开展活动。

【板书设计】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动物、植物、人……
土壤、空气、水、白云……
楼房、公园……
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教材简析】
在第一课,学生已经对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本节课的学习将会聚焦于学生身边的、熟悉而陌生的土壤中的“生态乐园”。

说熟悉是因为土壤太常见了,说陌生是因为学生可能从未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并统计数量。

在这节课里,学生将来到校园中的一块土壤边,记录在那里生活的动植物。

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学生去重点关注的内容很丰富。

首先,观察什么?学生不仅要观察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还要观察生活在土壤表面和里面的动物。

其次,观察的范围是什么?学生不仅要观察土壤表面,还要观察土壤里面。

再次,观察的要求是什么?观察要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

细致是要求对动植物个体的数量进行观察统计,全面是不遗漏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顺序是指按照从表面到里面进行观察。

最后,观察还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做记录(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做记录),要注意不伤害动植物。

当学生带着--定的目的去观察的时候,学生会发现更多,他们会
惊奇于自己的发现:原来这块土壤真的是动植物的“乐园”。

学生在完成分组观察之后,回到教室里的分享交流也很重要。

交流的内容除了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统计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有动植物个体的形态、有趣的现象、土壤的特点等内容。

充分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初步理解动植物与土壤之间的联
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2.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感兴趣。

细致观察、乐于表达。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保护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放大镜,橡胶棒,小铲,塑料饲养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出示一盆土壤,提问:土壤里有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从土壤的成分和居住在土壤里的生物两个方面回答。

2.观察土壤
提供放大镜、橡胶棒和一盆土壤,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

(说明:没有橡胶棒也可以用筷子、镊子等工具,主要是用来翻看土壤,土壤里有小石块、沙子、黏土、草茎、落叶、蚂
蚁等。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聚焦:大家都说,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那你们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可以用来盖房子,制作砖瓦、陶瓷,另外还可以给植物提供营养,给动物提供栖息地等。

2.过渡:今天我们将到校园里进行观察,看看生活中那里的动物和植物。

三、探索(预设20分钟)
1.讨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觉得,校园土壤居民会有哪些呢?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推测和发言。

2.教师进行活动提示:细致,全面,有顺序,不伤害
(细致是指能够耐心、仔细地观察土壤中动植物的特点。

全面是指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土壤上的动植物,包含土壤上的和土壤里面的。

有顺序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

不伤害是指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3.学生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及时记录。

校园观察活动指导提示:
(1)携带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人手一份,放大镜、橡胶棒和小铲
小组一份,观察时小组同学有机合作使用。

(2)活动场地:教师提前踩点安排,选择有多种植物和小动物的土壤,并事先对该场地的植物进行识别,以便学生提问时可以答复。

(3)分组要求:以组长为首,小组成员集中在某个点进行观察,禁止单独行动和胡乱奔跑。

(4)观察顺序: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

(5)记录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动植物的名称、数量和发现地点,
遇见不认识的动物或植物,可以记录特征或画简图记录。

(6)注意事项:遵守纪律,注意自身安全,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完成班级记录表(校园土壤“居民”统计)
学生自由发表,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不断补充。

2.统计: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3.交流: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尽量让多个学生发言,并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五、拓展(预设3分钟)
1.欣赏视频:常见的农作物(1分12秒)或蚯蚓(40秒)
2.介绍拓展活动:土壤里的动物观察
【板书设计】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动物:蚂蚁、蚯蚓、蜗牛、蟋蟀……
植物:小草、植物1……
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教材简析】
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的第三课。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大致了解地球上有什么以及土壤是动植物生活的地方,在单元后面的内容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地球家园里的月相、天气等变化,
观察一些现象。

本课是学生探索与太阳相关的现象。

一是探索太阳视运动对方向的判断,二是太阳光照射后冷热感觉的判断,以期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后,能初步感知太阳一天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对其他自然现象产生进一步观察探究的兴趣。

教科书第8页展示了一幅太阳当空照的图片,预示着这节课的研究重点是“太阳”。

这张图片结合聚焦的内容“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吗”,直指本节课的重点——研究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太阳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太阳的运动规律来辨认方向。

因为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需要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从早晨到傍晚,所以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地利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观察。

在观察前,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带着两个问题去观察:一是在清早、中午和傍晚,面对太阳,我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二是在清早、中午和傍晚,我们的冷热感觉是怎样的。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除了实时观察以外,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模拟辨识方向。

【学生情况】
二年级的学生对方向感有一定认识,但是对东西南北和左右的方向,还存在一定困难,从而在辨别方向上会觉得更困难。

学生对东和西容易接受,对利用东和西来判断南北,困难很大。

特别是左边是北,右边是南,把南北和左右混在一起更难。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东升西落,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科学探究目标
会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会举例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3.科学态度目标
对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识方向感兴趣。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辨识方向。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太阳示意牌,分别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有位老公公,一副红面孔,天亮就出工,从东忙到西,傍晚才收工。

2.出示太阳的图片,引出探究主角“太阳”。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日出日落钱塘江(1分03秒)
2.聚焦提问:我们观察到的太阳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太阳的认识。

3.小结: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吗?(出示课题: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
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图片,指出“清早”、“中午”和“傍晚”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北”的位置。

2.提问:清早出来,面向太阳,我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后出示:清早出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样句式去说一说在中午和傍晚怎样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3.介绍“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游戏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找一块阳光能照到的地方;②小组根据当时上课的时间以及太阳的位置先确定“东”“南”“西”“北”方向;③小组商量分工,7张卡片让7名小组成员分别拿着,小组剩余的一名学生负责指挥卡片的摆放位置,大概是一个圆圈上的四个点的形状;④站在圆圈中的同学尝试面对不同时间
的太阳所在的位置,辨别自己前后左右的方向;⑤小组成员轮流站在圆圈的中间辨别方向。

注意事项:不要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4.室外辨别方向:带上太阳示意牌和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根据上课时间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三页的活动记录表。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思考: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是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早、中、晚什么时候最热?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回答,不一定要按顺序选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太阳每天有规律的东升西落,人们根据它早上在东边、中午在南边、傍晚在西边来辨别方向的。

五、拓展(预设5分钟)
1.提问: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生活产生巨大的影
响。

你能举一个例子说明吗?
2.观察课件上的图片,学生从植物、动物和人类三个方面说说太阳对生物生活和生长的影响。

【板书设计】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太阳影响植物、动物、我们的生活
4.观察月相
【教材简析】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我们地球家园的邻居。

本课观察月球,从观察月相变化切入,从月相变化中,学生发现一些变化规律,提高对观察天体的兴趣。

月相的形成原因,不要求学生掌握。

教材的要求是哪些呢?一是实际观察月相,二是学会用图画等方式记录描述观察到的月相,三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月相,发现月相是逐渐变化的。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连续地观察。

只有获得了月相观察记录的第一手事实材料,学生才更容易有所发现。

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持续观察记录的积极性,督促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如果有的学生有几天漏记了,可以由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供一部分的月相。

指导观察记
录的方法也很重要,因为学生没有观察和记录月相的经验,教师必须给予相应的指导。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月相的认识有一定生活经验,知道月亮有时像小船,有时像圆盘,但是大部分学生无法确定月相变化的顺序,基本不知道不管出现什么月相,月球一直是个球体,只不过看不见月球的暗部。

大部分学生对月球的观察方法和知识有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科学探究:
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月相。

会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通过比较观察结果,能发现月相是逐渐变化的。

科学态度:
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

能坚持客观及时地记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
教学难点:连续观察记录月相
【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观察记录月相
分组:圆纸片、马克笔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引出月相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进入课堂,快速聚焦月相。


1.(出示古朗月行的前四句)提问:小朋友们,这首古诗,谁还记得?叫什么?
预设:古朗月行
2.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古朗月行》预备齐: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提问:哇,读得真有感情!古诗中的白玉盘是什么呀?
预设:月亮
评价:你真聪明,是呀,它指的就是月亮!
3.小结:月亮的形状其实类似篮球、太阳,是个球体,我们也叫它月球。

二、结合观察,探索月相
(出示学生观察月相的照片,调动观察月相的印象;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观
察记录的月相,明确、认识初六到十三的月相,发现月相在逐渐变化。


1.引导:前几天,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在观察月球(板贴:观察),并且记录了我们所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也就是月相(板贴:月相)。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生观察月相的照片做成的视频)。

提问:你们在哪里观察月相?
预设:学校操场上、小区的广场上、小区花园里、马路上...
提问:是啊,这些空旷的地方都适合观察月相。

那你们是怎么观察的呢?
预设:晚上抬头看、爸爸帮我用手机放大看
提问: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什么困难?
预设:有的时候月亮被房子挡住了,我在小区里走走才能看到。

评价:看来观察月相还有一定难度呢!小朋友们还能想到好办法来解决,真像一个小小的科学家!
提问:你们每天观察到的月相都像白玉盘一样吗?
预设:不是
引导:那你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看到过什么样的月相,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轮流说一说,说完后,选出记录得最棒的一份。

等会,陈老师请一些小组向大家介绍你们观察记录的月相。

小组讨论月相
2.提问:哪个小组愿意拿着你们的记录单向大家介绍?
引导:请你们拿着认为最棒的记录单,放到投影仪下,然后人站在大屏幕前,面朝小朋友们介绍。

你们可以这样来说:初六,我观察到的月相是什么样子的;初七,我观察到的月相是什么样子的。

其他小朋友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如果他们观察到的月相和你们观察到的是一样的,请你竖起大拇指给他们点赞;如果你有不同意见,请你举手双手交叉。

听明白了吗?
预设1:中途有学生双手交叉:引导:听的小朋友有不同意见了,你们可以请双手交叉的小朋友来说一说。

看情况板贴初六到十三的月相。

预设2:中途没有学生双手交叉:介绍完后,引导:你们可以问问他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小结:
①像初六这样看到的形状比半个圆少一些的月相,我们可以叫它蛾眉月。

弯弯的蛾眉月可有趣了,有一首儿歌里就有它呢,我们一边拍手,一边来读一读,看看你能找到它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你找到它了吗?
预设1:弯弯的月是蛾眉月。

预设2:小小的船是蛾眉月。

是呀,人们把弯弯的蛾眉月想象成了一艘小小的船,他还想象着自己坐在月亮上欣赏星星和蓝天呢!
②初七初八的月相,叫上弦月。

谁来说一说上弦月是什么样的?
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在七夕节,也就是七月初七相会,那天晚上天空中出现的就是上弦月(出示图片)。

③初九到十三,看到的形状都比半个圆多一些,但是比整个圆少一些的月相,我们都称为凸月。

3.提问:请你们再仔细观察这张记录表,从初六到十三,这几天的月相是怎
样变化的?
预设:看到的月球明亮的部分在逐渐变大
三、联系生活,丰富月相
(联系生活中观察到过的月相,通过说一说、画一画的形式呈现,丰富学生对月相的认识。

再通过排一排,引导学生进行长时观察记录月相。


1.提问:月相是不是只有这样的蛾眉月、上弦月和凸月?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月相?
预设:圆圆的、躺着的。

2.引导:陈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这样的圆纸片,请每位小朋友把自己还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还是用把不亮的部分涂黑的方法。

画好之后,可以在小组里轻轻地相互说一说你们还看到过什么样的月相。

学生画月相,小组交流
3.提问:哪个小组来和大家分享你们还看到过什么样的月相?四位小朋友拿着自己的月相卡片到投影仪下,轮流说一说。

预设:很小很小的月牙···(教师视情况归纳,把小朋友们介绍的不同的月相贴在黑板上及拓展)
引导:圆圆的,像白玉盘一样的月相,我们称为满月。

我们古代有好多关于满月的童话故事呢,我们来看一个《猴子捞月》的故事。

(播放猴子捞月的视频)圆圆的满月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代表圆满,所以有好几个传统节日,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相都是满月,希望一家人能团团圆圆过节日。

评价:哇,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善于观察,观察到过的月相可真多啊!
4.提问:这么多的月相,你能把它们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一排吗?
学生演示月相排序
引导:陈老师把你的这种排法拍下来。

有不同的排法吗?
学生演示其他月相排序
提问:陈老师把你的排法也拍下来。

小朋友们有不同的排法,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