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无锡市硕放中学初三第一次诊断性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江苏省无锡市硕放中学初三第一次诊断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1.对下面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

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A.“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B.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C.“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D.“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

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A.走进芦笛岩,你就走进了一个无与伦比
....的神话世界。

B.在深海中有许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可理喻
....的。

C.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
....,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

D.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担心绝不是杞人忧天
....。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边是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一边是家属的无助与失望,相比之下,山南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员的严格区分、锱
铢必较就显得相形见绌
....。

B.最近几年,随着个人电脑的快速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网吧在大城市的生存变得越来越难,似乎已经
到了日薄西山
....的尴尬年龄。

C.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在他的笔下一蹴而就
....,花团拥簇,竞相开放,鲜艳欲滴,那叶儿仿佛被水洗过的一样,新鲜透亮,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和执着。

D.去年买早餐,因为豆浆太稀跟店主产生了那么一丁点的不愉快,居然记挂了那么长一段时间,还要两次纵火报复。

这种人真是信赏必罚
....!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窸窣作响张慌失措巧妙绝伦粗制滥造
B.根深蒂固一视同仁美不胜收长途跋涉
C.骇人听闻仙露虬浆锋芒必露顶礼膜拜
D.遍稽群藉义愤填膺莫衷一是涕泗横流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感动中国人物方俊明舍己救人的高风亮节
....,既展现了湖北人的风采,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B.近阶段,毒生姜、铬大米、毒淀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
....般地涌现,令公众惴惴不安。

C.自马航MH370客机失联以来,全国人民十分关注事态的发展,,全力搜救,众志成城
....,显示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D.枣阳护城河沿岸,繁花似锦,绿柳如烟,令人心旷神怡
....。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③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材料二
①在福州特有的“拗九节”来临前夕,为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福州市妇联、鼓楼区妇联等联合举行了以“福享拗九粥、孝情暖万家”为主题的拗九节活动。

②焦作市博爱县在端午节前夕,为百位寿星老人举办“敬孝心”活动。

材料三漫画(见右图)
(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30字左右)
(2)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字左右)。

7.默写填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诗人因朋友远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高望重的何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为他们答疑解难,老师们称赞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已亥杂诗》)
8.名著阅读
1.《儒林外史》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其中各有典型人物,请按要求写出典型人物。

(1)腐儒的典型——(__________)
(2)贪官污吏的典型——(__________)
(3)八股迷的典型——(__________)
(4)正面典型——(__________)
2.《儒林外史》以讽刺艺术见长,描形画骨,手法多样,用了以下哪些讽刺手法(可多选)()
A.运用白描进行讽刺B.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讽刺
C.设置矛盾冲突进行讽刺D.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二、阅读
9.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10.(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柏乡知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①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柏乡,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②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注释):①推毂(gǔ):举荐。

②疵:缺点或过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⑴进士及.第(___________)⑵召诣.行台白事(___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湜整理文书案卷,想要通过翻阅文书寻找侯蒙获罪。

B.黄湜审阅文书案卷,想要翻开文书案卷导致侯蒙获罪。

C.黄湜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侯蒙获罪。

D.黄湜整理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到达侯蒙获罪。

3.侯蒙及第后的故事表现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

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与敌战斗频繁,又遇严重旱灾,白花花的盐碱地颗粒无收;日军还放水淹地造成水患,导致痢疾、霍乱等瘟疫盛行。

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

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

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

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从来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

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

一项事业、一件工作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最需要咬紧牙关。

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

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

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

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

“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

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

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

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下面这个语段是从原文抽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哪一段?请说出你的理由。

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于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

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行动。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试题。

把生命放在征途
陈凌
①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

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

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

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②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

事实真是如此么?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个把小时去锻炼吧?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

③“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

《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

就像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

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

④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

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

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⑤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xǐ害怕畏惧)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

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

工作人员稍有不解,问他几岁,老人回答是六十八。

这么高的年纪,学完课程,至少要两年,“可两年后您都七十了!”老人却不以为意,笑着反问道:“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这一问,问到了紧要处。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

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

⑥曾读到一首名为《船》的诗,诗中写道:“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

”我想,这才是一个想拥抱独属于自己未来的人应有的模样。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13日)
1.选文中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2.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联系语境,说说你对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4.作者说“再晚出发都不算晚”。

若为这一分论点补充论据,下列不能作为它的论据的一项是()
A.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近人吴兆江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C.乾隆十四年,已届不惑的李绿园回到故园,以“载道”的严肃态度,开始了《歧路灯》的创作。

终其一生心血,洋洋70万字,写成108回,至70岁才脱稿刻印。

D.华罗庚小时候家庭贫穷,初中毕业就失学,他先后在小杂货铺做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

他边工作边自学,28岁就当上西南联大教授。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失败有奖
刘继荣
①这些天,儿子蜘蛛似的整日粘在网上。

下线之后,他也是若有所思。

②谜底终被揭开:他见我经常发表文章,便下定决心,要与老妈比高低。

于是,将自己的作文,贴在一家儿童刊物的约稿网里。

一次,两次,不停地失败。

终于,有一篇被留用。

③班主任允诺,一看到杂志,就给他颁发“创作之星”奖。

可是,杂志却迟迟不来。

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很久才出来。

他告诉我,编辑在网上留言,那篇文章没过终审。

他默默地吃饭,写作业,洗漱。

我抱着一盒漫画书,敲
开他的门。

这个礼物,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却倔强
..地扭过头去,不接。

我说:“这是奖品,是失败奖。

”他惊讶地睁大眼睛,薄薄的单眼皮,滞涩地重叠着,很显然,他哭过。

我诚恳地说:“我要奖励你,你勇敢地向妈妈挑战,又勤奋地练习写作,作文取得那么大的进步。

儿子,我真的为你骄傲。

”他抬起头,眉宇舒展开来。

④第二天放学,他开心极了,说大家都羡慕他有这么酷的妈妈,居然给孩子发失败奖。

而那个失败,在孩子们眼里,竟然也变得光彩夺目了。

我做饭,儿子翻看着桌上的《读者》,里面转载了我的《亲人节快乐》一文。

儿子发现,杂志设了“最受读者欢迎的文章”奖,可以通过短信投票。

他一下振奋起来,预备在亲朋好友间拉票。

我忐忑不安地说:“儿子,这不好吧,如此兴师动众,万一失败了,妈妈该多不好意思啊!”他笑了:“妈妈,别怕,失败了,我也给你发奖!”我暗自
惭愧,我们这些大人哪,指导起孩子来,个个都很权威,可一旦遇到同样的事,最缺乏勇气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⑤新一期《读者》上市了,儿子拉着我,急急地去看获奖名单,没有我。

他呆住了,半晌才说:“妈妈,我们又失败了。

”听到这个脱口而出的“我们”,我心里微微一暖,仿佛有早春的阳光,溅落心底。

原来,有爱的人在旁边,连失败都有甜蜜的滋味。

⑥第二天,我刚起床,儿子就开始发表庄严的颁奖演说。

可是,刚开头就忘了词,他满脸尴尬,干脆直接把奖品塞给我。

那是一个金色的小球,用手指一捏,就有婴儿此起彼伏的笑,娇憨,无邪,极富感染力。

我们俩争着去捏,刹那间,笑声满屋。

⑦儿子的生活,渐渐变得精彩纷呈,隔些时候,就有新闻播报:数学测验成绩不佳,口语比赛获奖,乒乓球赛惨遭淘汰,竞选音乐课代表大获全胜……胜了,由学校发奖;输了,由妈妈发奖。

他愈战愈勇,仿佛每一次挑战,都有无穷乐趣。

⑧没过多久,我接到一个从珠海打来的电话。

对方说,他现在是个班主任,也在班里设了失败奖。

原来他刚刚毕业时,曾在儿子的班里试讲。

那天由于高烧,再加上紧张,课上得一团糟。

于是,低着头说:“这节课太失败了,我们提前下课吧。

”忽然,我的儿子举起了手,他对新老师说:“我们家有个失败奖,无论谁失败了,都可以领奖。

因为每次失败,都是一次奖励,收集很多的失败,就可以换到一个成功。

”新老师顿时愣住。

儿子给新老师的奖品,是一首歌。

那位失败者落泪了。

他说,他得到了世上最好的奖品。

⑨不久,我收到一本杂志和一张汇款单,附言栏写着:最受读者欢迎文章奖。

我急忙翻开书,呵呵,我竟然是第一名。

原来,获奖名单要隔两期才公布呢。

⑩“我们都成功啦!”儿子欢呼着。

只要有一颗勇敢的心,无论遇见什么,都是生命一场又一场的厚赐。

1.文章首段有什么作用?
2.赏析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文中第⑧段插入珠海一位新老师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我”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结合本文内容作答。

5.读完本文后,你对失败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语言表述
14.语言运用。

仿照划线句,再写出完整的两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样也应该学会理解别人。

理解是一缕春风,唤醒沉寂的心田;理解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15.作文
六月是考试季,毕业季,也是梦想翻开新篇章的季节。

请看以下情景:
马上要考试了,H约了同学来家里复习。

H拿了本书在电视机前等,这时门开了……
请依据这个情景进行写作。

提示:(1)你可以用任何一种人称替换H。

(2)就这个情景,你可以叙事,也可以想象和论述……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2)不少于600字。

(3)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解析】
C项理解“‘黑’写出夜晚所见之景”有误。

“黑”表现出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

赏析:上片写景,其实主要只是写了引子乡思的笛声。

《梅花落》原出塞北,汉乐府横吹曲名,本笛中曲。

南朝鲍照、吴均、陈后主、徐陵、隋朝江总等所作乐府,都有此篇。

到了唐代,《梅花落》更为人们所传诵。

正如唐白居易《杨柳枝》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

”唐代文人墨客不但写《梅花落》乐府古题,而且在其他篇什中也常咏及“梅花落”。

如李白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高适诗云“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在这些诗句,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把听觉诉诸视觉,我们不仅听到笛声,而且仿佛看到风吹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

在这里“梅花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有了更活泼的生命力。

田茂遇这首《纱窗恨》也继承了唐人这一传统。

风送笛声阵阵,溢满天涯,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

如果说上片结处还透露着“凄切”,那么过片开头气势转壮。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

”“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

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而且使词句中流走着感伤情绪也忽为壮阔。

这里感伤而不坠纤弱,不亚唐人气象。

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在这里感情的格调又产生了一次跌宕,由豪放而转入婉转。

这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感情起伏跌宕。

篇中“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之句,实乃天籁,让人难以忘怀。

2、B
【解析】
不可理喻,意思是指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

形容蛮横或固执。

与B句句意不符,使用有误。

3、B
【解析】
A.相形见绌:形,比较;见,显示出;绌,不够、不足。

意思是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不合语境,句中无“和同类事物比较的”语境;
B.日薄西山: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

符合语境,指网吧快要消失了;
C.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望文生义,改用“一挥而就”;
D.信赏必罚: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

形容赏罚严明。

望文生义,误解为“一定要惩罚”。

所以选B。

4、B
【解析】
A.张慌失措——张皇失措。

C.仙露虬浆——仙露琼浆,锋芒必露——锋芒毕露。

D. 遍稽群藉——遍稽群籍。

5、B
【解析】
B成语运用不恰当。

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

多用于褒义。

使用对象明显错误。

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6、(1)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很重视孝道文化。

(2)画面内容示例:画面的主体由三个人组成,医生、老人、老人的儿子。

一位老人患了“孤独症”,表情痛苦;医生手拿处方,处方上写着“当归每周两次”的字样;老人的儿子则左手扶着额头,表情愧疚。

寓意:只有孝老敬亲,才能家庭和美。

【解析】
(1)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

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两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两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

如可分析材料一“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材料二“为百位寿星老人举办‘敬孝心’活动”等句,即可归纳出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很重视孝道文化的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

读懂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文字,读懂漫画的构图,读懂漫画中的要素,要素包括:“人”“物”“对白”等。

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说明性语言描述出来,综合画面内容,把画作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

要注意漫画中的文字内容,如“当归每周两次”。

这些文字内容往往揭示漫画的主题。

描述图片注意抓住题干要求的重心,重点描述图片中的对象的特征,内涵等。

画面由医生、老人、老人的儿子这三个人组成。

老人患了“孤独症”,医生手上处方写着“当归每周两次”的字样,用以告诫儿子。

寄寓着“只有孝老敬亲,才能家庭和美”的道理。

7、(1)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2)醉翁之意不在酒(3)沉舟侧畔千帆过(4)会当凌绝顶(5)留取丹心照汗青(6)断肠人在天涯(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1)——(6)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下句即可,要注意“愠”“畔”“绝”“汗”“涯”等字的书写;(7)(8)属理解型默写题。

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较大。

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相关细节。

本题书写中要注意“君”“作”等字的正确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