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刊本《孟子全图》:形象化、世俗化的孟子圣迹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存的儒家圣迹图中,“至圣”孔子的圣迹图古刊本较为多见,而“亚圣”孟子的圣迹图古刊本却寥寥无几。据笔者目前所知,古代有关孟子的圣迹图(包括本文论述的万历刊本在内)系统至少有三种:一、明洪武六年(1373)勒刻于山东省邹城孟庙启圣殿廊下的《孟氏宗传祖图》碑,是中国较早的孟子圣迹图载体。该碑刻背面的《孟子圣迹图》,共12组,每组长35厘米,宽26厘米,分左右两图,共24幅图画。二、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刻本《孟子全图》,封面和扉页题为“孟子全图”,正文象鼻处题“孟子故事”,全书21张图,图旁有文,文字多为骈散结合,个别图册旁边文字或骈或散。三、清道光六年(1826)苏州人顾沅的顾氏家刻本《圣庙祀典图考》中最后附有《孟子圣迹图》,据原书目录称“古本《孟子圣迹图》”,因笔者未得见此书,故不知与上述两版本系统是否存在相同之处,姑俟方家教正。
全書除图1和图21两幅图外,其余图片均是根据孟子生平故事绘制的。具体的,图2至图4是根据《列女传》《子思子》《孔丛子》等书有关孟子的内容而绘制,图5至图20均是根据《孟子》一书相关内容绘制。为方便读者进一步考索,笔者不揣浅陋,将已知的《孟子全图》的文字内容来源情况列表于下: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全图》有16幅图根据《孟子》一书绘制,占全书所有21幅图的比例是76%。这16幅图很好地体现了孟子学说中的“礼”“仁义”“仁政” “保民” “养气” “性善”“王道”“与民同乐”等思想主张。
忠信岩岩,泰山巨镇;学本宣思,道宗尧舜;仁义七篇,以承三圣;排斥异端,扩发善性;存理遏欲,拨乱反正;扶植弘毅,功与禹称;配食朝庭(廷),千载垂训。
第21幅图是该书最后一幅图,绘制的是孟子坟茔图,图旁文字有散有骈,简略记述北宋景祐四年(1037)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兖州任上发现孟子坟墓的过程,与北宋学者“泰山先生”孙复撰的《创建孟子庙碑》内容相吻合,第21幅图其文曰:
关键词:《孟子全图》圣迹图《孟子》形象化世俗化
一、孟子圣迹图与《孟子全图》
明万历刊本《孟子全图》是一本关于儒家“亚圣”孟子的圣迹图册,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圣迹图册是古代儒、释、道三教为宣扬各教中“圣人”行迹而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加以绘制的通俗性编年史式的石刻、木刻等图书。我们根据万历本《孟子全图》一书末页的书肆牌记可知,该书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系福建建阳安正堂刘双松主持梓印。安正堂系建阳书林刻书名坊,书坊创建者为刘宗器,主持《孟子全图》刊刻的刘双松是其后人。安正堂刻书历史悠久,相关资料表明,该坊的刻书史从明宣德四年(142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清康熙年间。检索瞿冕良先生《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安正堂”条的刻书目录,我们发现,明万历二十六年刊刻的《孟子全图》不在该目录之中。
齐宣王欲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既□之而告以王道,复指以羊易牛之心可以保民,欲其扩充以行王道也。(赞曰)舍牛易羊,以小易大。百姓之言,宜乎我爱。不忍之仁,好生恶死。能推是心,可以王矣。
比对图画与原文,图画中“以羊易牛”的即时性虽与原文孟子所云“臣闻之胡龁曰”的“以羊易牛”的已然性略有出入,但图画却能够形象地、艺术地传达了《孟子》原文内容,这不能不说是《孟子全图》中存在的“以实写虚”的艺术创造。
又如《孟子全图》图15的故事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下》的第七章,讲的是孟子在厚葬其母后解答学生充虞关于该场葬礼规格是否太高的疑惑,孟子在回答学生疑而平民,极力说明自己厚葬母亲是为了尽人子之心,是“固所自尽”。该章原文虽不长,但理解起来也需句读,而《孟子全图》图15旁的文字却更为简洁明了,让受众览图阅文,一目了然,可以称得上是该章的简化版与通俗版。
孟子葬邹四基山,史传不详岁月始终,宋景祐四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之于县东北三十里,今墓是焉。(赞曰)四基之山,郁郁佳城;圣贤葬此,千载文明;文明之地,秀气所钟;子孙百世,跻跻雍雍。
图1“总赞”和图21“孟子坟茔图赞”两幅图虽然与孟子故事关联不大,但确是对孟子和《孟子》的总体概括,具有定论孟子、囊括《孟子》的意味。
关于明刊本《孟子全图》,笔者还要说明的是,除此明刊本之外,早稻田大学还藏有该刊本的日本覆刻本《孟子全图》。比对日本覆刻本与万历本,笔者发现,覆刻本在封面题名、正文图文、象鼻题名、版权牌记等方面与万历本毫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覆刻本无扉页题名而有序文一篇,并且,覆刻本牌记之后又有其刊刻书肆——尾张名古屋书肆——的售书目录、板藏地址和发行书肆的名单。
明刊本《孟子全图》:形象化、世俗化的孟子圣迹图
作者:严俊姬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第19期
摘要:明刊本《孟子全图》是一本关于有儒家“亚圣”孟子的圣迹图册,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该书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系由福建建阳安正堂刘双松主持梓印。全书图文并茂,是《孟子》思想的具体化、通俗化、形象化、艺术化的有效载体,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该书的圣迹图属性,决定了它的世俗性:刊本具备充分的受众普适性,画面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刊刻图画存在明显的类型化特点。
如《孟子全图》图7的故事来自《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七章,该章是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文段较长,主要谈论的是“保民而王”的话题,孟子在与齐宣王的谈话之中,先回避了齐宣王探寻“齐桓、晋文”霸道的问题,进而引入“王道”的话题,再称赞齐宣王有“以羊易牛”的仁爱之心,最后肯定齐宣王如果施仁政、保恒产的做法必然能够实现“王道”。该章文字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虽然本章文字采取对话形式,读者理解起来相对不难,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章句,也不利于广泛的传播,而采用像《孟子全图》一书中图文并行模式则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该图中,我们看到画面中孟子与齐宣王对坐在朝堂之上,堂下一人牵牛,一人牵羊,似正在以羊易牛,图旁文字云:
二、《孟子全图》与《孟子》
我们已知,《孟子全图》是诸种孟子圣迹图的一种样式,全书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是《孟子》思想具体化、通俗化、形象化、艺术化的有效载体。
《孟子全图》的21幅图中第1幅图孟子像,图旁“孟子总赞”,赞语采用四言骈体,宏观概括孟子的崇高地位、学术渊源、思想主旨和重大影响,文曰:
全書除图1和图21两幅图外,其余图片均是根据孟子生平故事绘制的。具体的,图2至图4是根据《列女传》《子思子》《孔丛子》等书有关孟子的内容而绘制,图5至图20均是根据《孟子》一书相关内容绘制。为方便读者进一步考索,笔者不揣浅陋,将已知的《孟子全图》的文字内容来源情况列表于下: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全图》有16幅图根据《孟子》一书绘制,占全书所有21幅图的比例是76%。这16幅图很好地体现了孟子学说中的“礼”“仁义”“仁政” “保民” “养气” “性善”“王道”“与民同乐”等思想主张。
忠信岩岩,泰山巨镇;学本宣思,道宗尧舜;仁义七篇,以承三圣;排斥异端,扩发善性;存理遏欲,拨乱反正;扶植弘毅,功与禹称;配食朝庭(廷),千载垂训。
第21幅图是该书最后一幅图,绘制的是孟子坟茔图,图旁文字有散有骈,简略记述北宋景祐四年(1037)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兖州任上发现孟子坟墓的过程,与北宋学者“泰山先生”孙复撰的《创建孟子庙碑》内容相吻合,第21幅图其文曰:
关键词:《孟子全图》圣迹图《孟子》形象化世俗化
一、孟子圣迹图与《孟子全图》
明万历刊本《孟子全图》是一本关于儒家“亚圣”孟子的圣迹图册,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圣迹图册是古代儒、释、道三教为宣扬各教中“圣人”行迹而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加以绘制的通俗性编年史式的石刻、木刻等图书。我们根据万历本《孟子全图》一书末页的书肆牌记可知,该书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系福建建阳安正堂刘双松主持梓印。安正堂系建阳书林刻书名坊,书坊创建者为刘宗器,主持《孟子全图》刊刻的刘双松是其后人。安正堂刻书历史悠久,相关资料表明,该坊的刻书史从明宣德四年(142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清康熙年间。检索瞿冕良先生《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安正堂”条的刻书目录,我们发现,明万历二十六年刊刻的《孟子全图》不在该目录之中。
齐宣王欲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既□之而告以王道,复指以羊易牛之心可以保民,欲其扩充以行王道也。(赞曰)舍牛易羊,以小易大。百姓之言,宜乎我爱。不忍之仁,好生恶死。能推是心,可以王矣。
比对图画与原文,图画中“以羊易牛”的即时性虽与原文孟子所云“臣闻之胡龁曰”的“以羊易牛”的已然性略有出入,但图画却能够形象地、艺术地传达了《孟子》原文内容,这不能不说是《孟子全图》中存在的“以实写虚”的艺术创造。
又如《孟子全图》图15的故事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下》的第七章,讲的是孟子在厚葬其母后解答学生充虞关于该场葬礼规格是否太高的疑惑,孟子在回答学生疑而平民,极力说明自己厚葬母亲是为了尽人子之心,是“固所自尽”。该章原文虽不长,但理解起来也需句读,而《孟子全图》图15旁的文字却更为简洁明了,让受众览图阅文,一目了然,可以称得上是该章的简化版与通俗版。
孟子葬邹四基山,史传不详岁月始终,宋景祐四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之于县东北三十里,今墓是焉。(赞曰)四基之山,郁郁佳城;圣贤葬此,千载文明;文明之地,秀气所钟;子孙百世,跻跻雍雍。
图1“总赞”和图21“孟子坟茔图赞”两幅图虽然与孟子故事关联不大,但确是对孟子和《孟子》的总体概括,具有定论孟子、囊括《孟子》的意味。
关于明刊本《孟子全图》,笔者还要说明的是,除此明刊本之外,早稻田大学还藏有该刊本的日本覆刻本《孟子全图》。比对日本覆刻本与万历本,笔者发现,覆刻本在封面题名、正文图文、象鼻题名、版权牌记等方面与万历本毫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覆刻本无扉页题名而有序文一篇,并且,覆刻本牌记之后又有其刊刻书肆——尾张名古屋书肆——的售书目录、板藏地址和发行书肆的名单。
明刊本《孟子全图》:形象化、世俗化的孟子圣迹图
作者:严俊姬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第19期
摘要:明刊本《孟子全图》是一本关于有儒家“亚圣”孟子的圣迹图册,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该书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系由福建建阳安正堂刘双松主持梓印。全书图文并茂,是《孟子》思想的具体化、通俗化、形象化、艺术化的有效载体,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该书的圣迹图属性,决定了它的世俗性:刊本具备充分的受众普适性,画面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刊刻图画存在明显的类型化特点。
如《孟子全图》图7的故事来自《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七章,该章是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文段较长,主要谈论的是“保民而王”的话题,孟子在与齐宣王的谈话之中,先回避了齐宣王探寻“齐桓、晋文”霸道的问题,进而引入“王道”的话题,再称赞齐宣王有“以羊易牛”的仁爱之心,最后肯定齐宣王如果施仁政、保恒产的做法必然能够实现“王道”。该章文字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虽然本章文字采取对话形式,读者理解起来相对不难,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章句,也不利于广泛的传播,而采用像《孟子全图》一书中图文并行模式则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该图中,我们看到画面中孟子与齐宣王对坐在朝堂之上,堂下一人牵牛,一人牵羊,似正在以羊易牛,图旁文字云:
二、《孟子全图》与《孟子》
我们已知,《孟子全图》是诸种孟子圣迹图的一种样式,全书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是《孟子》思想具体化、通俗化、形象化、艺术化的有效载体。
《孟子全图》的21幅图中第1幅图孟子像,图旁“孟子总赞”,赞语采用四言骈体,宏观概括孟子的崇高地位、学术渊源、思想主旨和重大影响,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