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金城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宁市金城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
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让学生对汉字生爱恋、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
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记录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 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实忽略了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D.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以字养德。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当下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B. 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观点,为证明当时对汉字产生怀疑的情况依然存在。
C. 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D. 文章第五段在论证汉字教学可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时,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那么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 “汉字落后”论者、“汉字难学”论者与“儿童识字有害”论者都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C. 探索汉字教学的新途径,既有益于国内的汉字教育,也有益于汉字在海外的传播。
D. 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都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汉字……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偷换概念,原文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项,“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曲解文意,原文是“在汉语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没有鄙视之意。
D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以字养德”逻辑错误,原文中“产生兴趣”与“以字养德”是递进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或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项,“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说法错误,第五段没有引用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都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说法错
误。
从原文看,只有“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南怀瑾:传道解惑
韩爽
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语别裁》风靡一时,几年间发行即过百万册,堪称中国图书界的一个“神话”。
而处在这国学旋风中央的却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者——南怀瑾。
跌宕人生传奇经历
南怀瑾191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
少年时期开始,他就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抗战时期,他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传授。
1949年他赴台湾,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著述颇丰,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介绍,南怀瑾在台湾辅仁大学教课的时候,曾开设一门《易经》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不仅教室里是满的,连窗外都站满了学生。
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在中西文化界均颇受尊敬和认可。
而真正让南怀瑾从书斋走向普罗大众的是《论语别裁》。
1974年4月初,台湾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讲稿后来在报纸上连载。
他“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追捧,报纸被许多人剪贴成册,并转告亲友,至今还有人保存着完整的剪报。
讲稿随后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引起轰动。
风靡大陆扬名国际
南怀瑾的《如何修证佛法》在大陆印行后,深受大众欢迎。
此书是他于1978年春在台北闭关静修期间,抽暇为海内外弟子们所作的系列讲座,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讲解和具体指引,对学佛者确是弥足珍贵。
该书于1989年在台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十余版之多。
美国翻译界有名的两兄弟之一杰西·克里瑞着手将其译成英文在美出版。
克里瑞兄弟从1980年便开始阅读南怀瑾教授的著作,认为南氏学术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证,为当代所罕见。
在大陆“南怀瑾热”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则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与《老子他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更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述,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身体力行传播不倦
南怀瑾移居香港后,居处顿成热点,在台、美时的门生故旧往来如梭,大陆政商界重量级人物亦不时来访,世界各地的参禅修道者更是函电交驰,时时请教。
先生一如往昔,不辞辛劳,热诚相待,有函必复,其情其景,甚为感人。
虽然在台时,蒋经国先生曾向先生有所请益,台北政要如王升、马纪壮、肖政之、崔之道、刘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于先生门下,然先生绝口不谈政治,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已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如何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始终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南怀瑾已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1993年厦门普陀寺的禅修活动,即是南怀瑾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古代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
与此同时,南怀瑾将他关爱的目光投向了直接关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
2004年10月中旬,清华大学在上海举办高层经理人研讨会,特邀南怀瑾前往演讲。
一连四个小时,南怀瑾以古喻今、妙语连珠对中国当代社会走向及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方略,他的真知灼见令全场与会嘉宾叹为观止。
结缘太湖弘扬传统
南怀瑾先生更是倾力于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之精髓,振兴中华民族,改善社会人心不遗余力、鞠躬尽瘁。
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
耄耋之年的的南怀瑾,依然每天在太湖边讲学、会客、教拳、阅读、写作。
东方出版社的编辑孙涵就曾经去太湖大学堂拜访过南怀瑾,她说:“ 91岁高龄的南怀瑾先生,依然保持他的生活习惯。
每天下午2点以后到晚上10点以前是他的工作时间,他接待客人、处理事务,而他那里经常是高朋满座。
10点以后他开
始读书写作,一直到凌晨7点睡觉。
”
南怀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情结让孙涵深受感动,他在每天授课之余还义务指导儿童读经,每年夏天开办儿童读经的夏令营,并亲自给孩子们讲课。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情结,他觉得中国文化太需要弘扬,这是他的信念和晚年要做的事情。
”孙涵说。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本文兼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地展现了南先生一生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南先生的敬意。
B. 传奇的人生经历使南怀瑾精研中华传统文化,广泛涉猎,在多个传统文化学术领域都颇有建树,受到尊敬、认可。
C. 南怀瑾将国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直接关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具体表现为剖析中国当代经济问题、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内涵。
D. 南怀瑾在台时,多名台北政要拜于其门下,但先生以人民利益为重,专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政治避而不谈。
E. 《如何修证佛法》一书是南怀瑾的成名之作,该书在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2)试分析南怀瑾在国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
(6分)
答:
(3)本文在直接记述南怀瑾事迹的同时,还引用了他人对南先生的描述和评价,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答:
(4)本文开头部分提到南先生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者,他的学术成果恩泽后世,高尚品质也激励后人。
请结合全文,概括南怀瑾先生的高尚品质,并谈谈给你的人生启迪。
(6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A项,“全面地展现了南先生一生的事迹”说法欠妥,文章只摘取了南怀瑾一生中的几个事例;C 项,表述不准确,“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内涵”不是“直接关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的体现; E项,“成名之作”于文无据,在此书印行之前南怀瑾就已成名。
(2)示例:①幼年时接受了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博览群书,研习诸学,为终身学业打开基础。
②复杂的人生经历促使他精研国学,造诣深厚。
③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已任,并且有着身体力行、专心治学的执着精神。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回答此类筛选对类试题时,要打开思路,从对全文的理解入手去思考分析。
全文主要介绍的就是南怀瑾在国学方面的成就,那么就要关注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南怀瑾在学习工作中的具体做法,二是南怀瑾的品格。
(3)示例: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南怀瑾孜孜不倦、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形象,使传主形象更为丰满。
②有利于表现作者对南怀瑾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更好地体现了文章主旨;③丰富材料内容,增强传记真实性与感染力。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文中对南怀瑾经历的叙述,属于正面描写;别人对他的叙述和评价,属于侧面描写。
这样多种写法交叉使用,旨在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和人物形象。
同时,还可从选材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时,注意分条归纳,不可遗漏。
(4)示例:高尚品质:①刻苦勤奋,专心致志。
②身体力行,注重实践。
③爱国奉献,勇担责任。
④淡泊名利,执着育人。
(每点1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启示:①珍惜青年时光,刻苦学习,广泛涉猎,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②树立报国济民的远大理想,增强责任意识,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
③反对空谈,注重实干,以切实行动实现理想。
④不计名利,甘于奉献,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分析题干可知,本题答案应包括两部分:高尚品质和启示。
考生在作答第一问时要着重梳理文本,从南怀瑾的经历中总结其精神品质。
回答第二问则可在第一问的答案的基础上阐述,可针对某一品质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与软实力
王蒙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古老的文化,是一个覆盖面、影响面巨大的文化,是一个独树一帜并拥有巨大影响与声誉的东方文化。
它历经曲折,回应了严峻的挑战,走出了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阴影,如今日益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它更是一个能够与世界主流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相交流、相对话、互补互通、与时俱进的活的文化。
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独具特点的世界观与哲学观,一种人文价值和思路,一种独特的与精致的语言文字、工艺与文学艺术,一种乐生的、务实的、注重次岸性的生活态度与生活质量,提供了一种有参考意义的克服现代性的某些负面弊端的思路。
中华文化,首先是汉字文化。
它重整合,重大概念,重3万事万物间的关联,重书写与万事万物的统一。
它不是着力于塑造人格之神,而是追求终极概念-----理念之“神”,如道、通、大、一、仁、义、天、易。
追求自高而低、自低而高、自大而小、自小而大的思维秩序与社会秩序。
中华文化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文化。
它强调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秩序的理想,主张克制无限竞争与不断膨胀的欲望,强调人生而有之的伦理义务,强调敬天与天人合一。
这虽然有它的不足,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化创新,但同时,它维护了中华大国的延续与统一,帮助中华民族渡过了重重难关,以充满活力的姿态进入了21世纪。
同时,今天看来,它对于回应恶性竞争、欲望的恶性膨胀、生存压力的畸形增重与飞速发展中的浮躁心理等种种“现代病”,是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中国文化又具有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取向。
它较易与迅猛发展的现代性接轨,它接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路,较少仇视现代性、敌视科学技术的心理与不求上进、消极懒惰的人生态度。
地球不能垄断,文化不可单一。
中华文化是现代世界主流文化、以欧洲为中心的基督教文明的最重要的参照系统之一。
文化的软实力,关键在于它的有效性。
它能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乐趣。
提供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众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人们喜爱与尊敬这种文化。
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为敌、为奴的文化。
它有足够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接受这种文化的覆盖于影响的人,和善起来,聚拢起来,而不是恶斗不已,极端、恐怖、分裂。
它能坚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独树一帜而又友好立身,正确地处理与异质文化的关系,能够与外来影响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互利互补。
既不会动辄失去自信,屈服于强势的文化压力,自我瓦解;也不会盲目排斥异端,不会在急剧的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陷入绝望与仇恨。
它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与抗逆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既日新、又月异,自强不息。
同时又有足够的尾火虎自觉与文化自信。
我们已经并正在克服面临急剧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世界所产生的紧张、困惑、焦虑与进退失据,我们一定能够做到文化兴国,创造历史,并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1.下列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覆盖面积广阔,有着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享有美好的声誉,在东方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
B.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少曲折,面对过许多严峻的考验,从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阴影里走出,生命力旺盛。
C.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独具特点的世界观与哲学观,提供了一种有参考意义的克服现代性的某些负面弊端的思路。
D.中华传统文化跟与时俱进的世界主流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交流、对话、互补互通,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它重视整合与大概念,重视书写与万事万物的关联与统一,着力追求的终极概念是理念之“神”。
B.中华文化强调人伦关系的和谐与秩序、人生而有之的伦理义务、敬天与天人合一,主张克制无限竞争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
C.中华文化容易接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勇于否定敌视科学、不求上进、消极懒惰的人生态度,具有自强不息的积极取向。
D.中华文化泛道德主义的特点,影响了文化创新与科技发展,维护了中华大国的延续与统一,帮助中华民族渡过了重重难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对于医治现代社会滋生的恶性竞争、欲望恶性膨胀、压力畸形增重、浮躁心理等“现代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文化的软实力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能给人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以人为敌、以人为奴的文化绝谈不上文化的软实力。
C.能够使人和善起来、聚拢起来的文化,就是具有软实力的文化;那种令恶斗不已,极端、恐怖、分裂的文化无软实力而言。
D.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表现在坚持自身文化特色,与异质文化取长补短,有足够的自我更新、抗逆能力和足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参考答案: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
少举进士。
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
”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
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
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
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
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
官。
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
”改为秘书丞。
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