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几种类型。
但是今天我们只讲前面四种,平叙对于初中生不做要求。
一、顺序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或空间地点转换顺序写。
发生——发展——结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结构完整;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
①(主要形式)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从事情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写。
②先写眼前的事,再由眼前的事物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眼前的事物。
结局——发生——发展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避免叙事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一波三折,增加生动性;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
三、插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人物或旁人的语言,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发生——发展——其他内容——结局
作用:对主要事件的情节或中心做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完整;丰富人物形象,衬托中心人物,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四、补叙
在顺叙后,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补充交代。
发生——发展——结局——补充叙述
作用:对上文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充实人物形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结尾画龙点睛,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注意:补叙和插叙的区别: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后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充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后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补叙既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补充题型一: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顺序?
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调换。
②第×段写的是……,第×段写的是……
③原文的段落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与前文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某种规律;符合文章内在的行文思路。
例题分析
锁王
①连日来,锁王卞明都愁眉不展,几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纷纷打来电话,要求退掉已经订好的防盗门。
往日门庭若市的铜星锁厂突然间变得冷冷清清。
②这都是让那小偷害的!近段时间以来,蓝月、紫桥等多个小区都发生了小偷入室的现象,这些失主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安装了铜星牌防盗门锁或保险柜
锁。
但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小偷破门而入竟然没有拿走任何东西,这不是明摆着冲卞明这个锁王来的吗?卞明如何能再担得起锁王的美誉?
③为了扭转乾坤,让铜星锁厂起死回生,卞明决定设计出技术指标更过硬的防盗门锁和保险柜锁。
此后,卞明闭门谢客,专心研究,终于设计出了两种新锁。
样锁做好后,卞明为了挽回声誉,策划了一场名为“锁王求败”的擂台赛,只要有人能在二十分钟内将卞明设计的两把新锁全部打开,就奖励十万元。
如果到最后,谁都不能打开卞明设计的新锁,那么卞明还是锁王。
④摆好了播台,卞明不由得想起了早些年同是锁厂工人的大师兄古义和师弟孔礼。
锁厂破产后,古义和卞明分别办起了小型的锁厂。
卞明凭借不断改进锁的防盗技术以及略胜一筹的营销手段,挤掉了资金困难的大师兄古义。
如今古义是公安局备案的开锁专家,而另一边听说孔礼以手中开锁的技术在社会上闯荡,却不小心走上了歪路,不知道现在身在何方。
⑤这个小偷,会是谁呢?
⑥开锁擂台赛正式开始了。
卞明在擂台上贴出了一副横批为“锁王求败”的对联。
卞明对台下的人说:“有人称我为锁王,是因为我生产的锁小偷打不开,如今我也来求败,看看我还是不是锁王!”
⑦一晃二十天过去了,各路英雄好汉都信心满满地登上擂台,但一把锁也没打开,然后又都心有不甘地离去。
⑧终于到最后一天了,卞明让工作人员把两把新锁摆在两朵大红花前,如果今天下午五点之前还没有人能打开这两把锁,他就宣布这两把锁为锁王并举行庆典。
⑨擂台上依旧风平浪静,期待的精彩没有出现。
快到下午五点了,主持人就要宣布结果,“我来试试!”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不慌不忙地走上台来。
⑩卞明一看,面露喜色,连忙站起来。
来人正是卞明的大师兄古义。
他是在公安局里备案的鼎鼎有名的开锁专家,曾义务为市民开锁,分文不取。
⑪古义走到锁前,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小的工具,然后将工具插入防盗门锁孔中。
围观的人们一下子安静下来,偌大的擂台场变得鸦雀无声。
⑫几分钟过去了,古义面色凝重起来。
⑬突然,“咔嗒”一声,防盗门锁瞬间被打开了!古义凭借手中细如发丝的工具,竟然把锁王研制的新型防盗门锁打开了!
⑭卞明的心咯噔一下,毁他名声的难道是大师兄古义?
⑮古义把打开了的锁举起来,向观众展示了一下,然后放下防盗门锁,径直去开保险柜锁。
台上台下都出奇地安静
⑯古义用细如发丝的工具慢慢地探向保险柜锁的锁孔。
大师兄为人忠厚,当年就是怕伤了师兄弟间的和气,选择了退让。
结果这一退让,他兵败如山倒,产品滞销又遭资金链断裂,他的锁厂被迫倒闭了。
大师兄不可能坏我的名声的。
那么,会
是师弟孔礼?锁厂破产后,孔礼竟然去偷窃,最后还被判了刑,出狱后还要让古义照顾他。
⑰“时间到!”古义遗憾地拿出小工具,对囷观的人们说:“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开这把锁。
恭喜,它是新的锁王。
”
⑱卞明欣慰地说:“我师兄古义是开锁专家,他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打开我的锁,那么我宣布,我的铜星牌锁是——”
⑲“慢!我来试试!”只见一个人一闪而过,从容地走上台来。
卞明噎住了。
⑳人群中有位原锁厂的老职工,认识此人:“他是我们原锁厂的工人孔礼,以前就没有他开不了的锁。
”
21孔礼来到保险柜锁前,谁也不看,他的手中忽地现出一物,金光闪闪,竟是一丝软金。
他不慌不忙地将软金伸进了锁孔。
22主持人看着手表,大声地报时:“还有两分钟!”
23孔礼的手指时而像柔软的氷波一样起伏,时而又静止不动。
开锁手法果然不同凡响。
24“还有一分钟!”主持人的声音刚落,传来一声轻微的响声——保险柜锁被打开了。
现场一阵喧哗!
25新锁都被打开了,卞明这个锁王被打败了,卞明梗着脖子说;“这次开锁的奖金归孔礼了。
”
26孔礼却冷冷地对卞明说:“这几年,我专开铜星牌锁,就是恨你不讲师门情义,逼垮了大师兄的锁厂。
”
27卞明和古义都没有想到孔礼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时间两人无比震惊。
28卞明真诚地说:“孔礼,我们之间一定有什么误会。
请相信,我是真心想研制出安全的锁,为老百姓服务的。
当年的竞争,我并没有使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
”卞明的解释孔礼并不接受。
29古义上前说:“我的头脑不如卞明灵活,创新点子不多,破产也是迟早的事,怨不得卞明。
再说,当初卞明劝我和他合作,也是我拒绝的。
倒是你,学开锁是为了能制造出更牢固的锁,守护住人们的财产安全。
你怎么能本末倒置,专门开锁了呢?师傅的教导你咋忘了呢?这么多年了,你也该走一条正道了。
”
30孔礼看着古义,想着自己从监狱里出来一直都是古义在照顾和接济他,良久,一行热泪流了下来。
㉛几天后,孔礼又再次来到了公安局,不过不同的是,以前他是被警察抓来的,这次是他的两位师兄陪他来的。
32两年后,卞明和古义、孔礼共同设计出了一款新的防盗锁,这把锁在全国锁王大赛中一举夺魁。
(文章有删改)
1.小说中,“锁王”指________________。
能力。
A项,针对①—③段而设,答案藏在第③段首;B项,探究第⑦段上下文语境,由第⑧段的内容看,确定运用侧面烘托方法,突出新锁质量高,开锁难度大;C项,属于场面描写或侧面描写,分析作用时,应该说“通过开锁后现场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开锁者的技艺高超。
”D项,探究上文语境,通过“锁王求败”擂台赛的始末,和卞明、古义、孔礼师兄弟三人的人生纠葛以及最后的结果,推究出事业成功需要具备的几个要素。
)
举一反三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
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
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
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
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
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
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
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
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
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
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
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
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
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
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
飞快地挥舞着镰刀。
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
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
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
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
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
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
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
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
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
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
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一肆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
”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
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妈奶的话去。
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
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
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
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想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
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
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
于是,全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
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金被割完,
⑪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
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
男人们袒着晒得物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
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
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
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⑫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
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
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
(3分)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分)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2分)选交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2分)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答案:1、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斗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难度指数三颗星。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指外表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事迹,得出对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倾向、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准确认识。
答题思路是四步走:第一步,审清题干。
本题让我们概括的是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
第二步:梳理情节。
一是奶奶相中一对夫妻,每亩地比别人少两元。
二是夫妻二人配合默契,干活干净利落。
三是夫妻二人和奶奶的对话及吃午饭,最后黄昏时刻,整整收割完两亩麦子。
第三步:具体概括。
第四步:组织答案。
2.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的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先要说明是这句话是否运用了修辞和表达方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的阐释,最后再写明表达效果。
3.“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解析: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可以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4、(1)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解析:本题考查全文的思想感情,可以采用以下格式:本文记叙了……的故事,表现了(赞美了、反映了、揭示了)……的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另外也要注意思想感情概括的全面。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内容上的作用主要有三:具体描写的内容、表达技巧,以及蕴含的情感主旨。
结构上的作用要先看是开头段、中间段还是结尾段,本题考查中间段的作用,主要考虑承上启下、做铺垫、设置悬念以及呼应的作用。
在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干的美好品质。
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作者的感情。
答案一定要紧扣文章主旨,开头以对童年的回忆引入麦客这个行当,结尾又对现代机械文明对传统麦客职业的侵蚀发出慨叹,作者其实一方面是想表达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另外一方面又是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一种惋惜。
能力拓展
滴水之恩
①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孤单地走在村路上。
②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金黄菜花亦开亦败的陌生乡间。
当我绕过好些小桥流水人家,再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
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
③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已在天边耀眼地勾勒……
④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⑤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⑥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
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
看
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
⑦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见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
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没有在面前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未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④眼前这个人虽然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
我焦灼地问:“去马山吗?”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我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⑨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
“你是马山人?”他问。
我摇摇头:“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
⑩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
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没脸回家,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吃的,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谢她。
”我试探道:“就因为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11 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
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
唉,我真的不知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12 他没有认出我来。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
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13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该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
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啊。
”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
我用[来力地点点头。
14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我道着谢,请他下来喝杯热茶休息一会儿。
他笑了笑,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再见!”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15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当初的滴水之恩,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得到了别人的涌泉相报,举手之劳,换来的是爱心的传递。
1.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选文第⑦段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选文第 14 段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4分)
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答:答案:1.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1分,描写了大雨来临前远处电闪雷鸣的情形,1分,表现了“我”期盼能搭上顺路车的急切心情,1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分。
计4分。
2.这段运用了插叙,1分,记叙了小拖车司机在马山潦倒时“我“帮助并规劝他的事情,1分,为下文他特意送“我”回马山做铺垫,1分。
计3分。
3.表面上描写了雨滴薄在车身上的美丽的情景,1分,实际上指“我”对小拖车司机小小的帮助,使他有了巨大的改变,1分,也表达了“我”的欣喜之情,1分,和对无私助人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