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专识(一)(毕明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音乐专识(一)(毕明辉)
00:55
我首先来讲专识的部分。
专识的部分要求告诉大家,
打开听觉,玩转风格
要打开听觉,来玩转风格,
我希望带大家,
通过20首音乐作品,
迅速地了解音乐的风格
究竟对你意味着什么?
然后通识的部分,
就是西方音乐
总体风格变迁的一个描述。
让我们来看一看,
我们今天要进入到的
专识部分的第一个环节,
就是要来打开听觉、玩转风格。
专识部分
打开听觉、玩转风格
打开听觉
所谓听觉,一定要打开,
01:25
这个世界上,
大家自从我们的小时候,
在妈妈的肚子里面,
我们在发展的时候,
最早形成的就是听觉。
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
因为人,
人一辈子要解决两个能力问题,
这两个能力问题,
是建立在我们的
运动神经当中的,
一个就是平衡,一个就是协调。
平衡是同时发生,
协调是先后发生。
那么要知道
人首先要学习平衡力,
平衡来自什么?
01:55
来自我们的听小骨。
因此各位要留心,
在我们人类
所有形成的骨骼当中,
听小骨是最早形成的,
那么形成了听小骨一生不变。
它是三块骨头构成的
这样的一个结构。
那么如果我们小的时候,
有很多小孩为什么会晕车?
原因就是你的听小骨
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称不够。
随着慢慢慢慢长大之后,
人的主动干扰的这种意识
越来越多,
逐渐开始克服
02:25
这种所谓天生的不足。
但是慢慢慢慢地你会知道,
人为什么会有
突然间天旋地转的时候,
那就是因为
你的那个听小骨的平衡,
突然间失去了那个轴造成的,
就是这样。
那么听觉,
听觉很容易受干扰,
因为你可以想想看,
我们的耳朵从生下来,
自从听,这个鼓膜开始振动
那一瞬间开始,
一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
听觉从不休息。
不像眼睛你闭上,
眼睛你可以不看,
尽管眼不见心不烦,
02:55
但世界上为什么解决不了
这个问题的原因,
你的耳朵没闲着,对吧?
要想的一个问题是,
当我们在一岁左右的时候,
视神经发育完整了以后,
我们人已经开始通过眼睛
来捕获所有摄入信息的95%以上。
那个时候人类
已经开始逐渐逐渐
疏离自己的听觉,
除非从小接受
非常严格的音乐的训练,
否则的话,
很难会有一个听觉的保障。
03:25
那么我在今天
想提醒大家的事情就是,
听觉一定要打开。
为什么呢?
在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
绝不能仅仅凭我们的瞳孔,
更需要凭我们的耳膜。
要知道,
我们生活在音乐家的作品当中,而音乐家的作品
带给我们的感觉,
都是它的耳膜的反应,
一定要记住我告诉你的话。
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传到你的耳膜里去,
它是另外一个人
耳膜的反应的记录。
当它再现出来,
03:55
通过声波振动
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时候,
你是通过一种特殊的信号,
来解读一个人、
一个灵魂、一个世界,
乃至一个世纪,就是这样。
所以打开听觉对我们来讲,
特别在大学
发展个人的成长空间
以及未来的起跳平台的
同学们来说,
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玩转风格
此外就是,我们一说到音乐,总是会讲风格,
风格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我可以告诉大家两点,04:25
第一风格是我们感觉的一部分,另外一个风格是一种,
非常明显的构成。
它如何构成?
让我们来看一看,
在解构这个构成以前,
要做的一些工作。
我们在这个风格游戏的
过程当中,
要分享的核心
就是这个玩转风格。
我需要你
能够让自己打开听觉,玩转它,让它成为你的一个部分。
玩转风格:
风格命名
风格定位
风格构成
风格分期
那么有四个环节,
第一个是风格命名,
04:55
第二个环节是风格定位,
此后是风格的构成,
以及风格的分期。
后面就顺沿着
我们西方音乐历史的
整个风格、分期的一个描述。
你会觉得,
在你玩转风格的基础上,
开始探索西方音乐的历史,
会觉得其乐无穷。
来,让我们来看一看。
游戏的准备,
在我们进入这个游戏之前,
首先要来看一下,
西方音乐历史
一共分了这么几个部分。
大家一定都会知道,
从古希腊、中世纪、
05:25
文艺复兴、巴洛克,
然后是Classic、Romantic Twenth century,
那么这些整个的过程,
它是一个,
不是一个平行线发展的,
并非是水平发展的。
而我在这个地方
把它罗列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想给大家第一次一个概念,就是要知道,
音乐是分历史时期的。
为什么?
因为在那样的一个时间段里,
人类西方的那个空间当中的人,05:55
共享一种听觉感受。
听懂我的话了吗?
共享一种听觉感受。
那么逐渐逐渐
随着音乐的风格的突飞猛进,或者是日新月异,
人类的听觉开始感受
来自这个世界上的
不同声音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是发生在20世纪。
所以说我想,
带大家在这个风格命名的时候,首先从20世纪作品开始入手。
希望给大家听到很多
你之前想也没有想过,
听也没有听过,
梦里也没有见过的音乐。
风格命名
在这个风格命名的环节
06:25
有这样的一个规则:
阁下将聆听到几部作品,
请根据个人的经验及判断,
配合如下的要求:
第一件事情,
就是你听到一个作品,
你给它起个名字。
所有作品,
对于作曲家来说,
就是他的孩子,
要给它命个名字的。
那么孩子如果多了的话,在这古典时代,就编号,作品1、2、3、4、5,
就跟咱们家,
比如我是老三,
老大、老二、老三,
我的外号,不,
我的小名就叫做三儿,
就是这样子。
06:55
到了一个具体时期的时候,发现不行,这老编号不行,你说老叫我三儿,
往后人家说你叫什么?
Iˋam 三儿,
这不行这个,这肯定不行。
那么怎么办?
恐怕是要做一件事情,
就要给它来命名。
大家要知道,
爸爸妈妈给我们一个名字,带着他的希望的,
带着他的理解的。
那么所有的音乐作品
也都是这样子产生的,
它也带着那个作曲家的
希望和理解。
那么我想
这个声音传出来以后,
我希望你能够通过
你的接受,你的理解,
07:25
给它一个名字。
第二件事情,
就是希望你能够给这个作品
一个风格的命名。
这个风格不是感受,
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人,
这个人的风格是野兽派;
或者说一幅画的作品,
它是一个什么?
比如说浪漫派,
那么你肯定不可能就一看,
哎呀!这幅作品很朦胧,
那就叫个朦胧派吧;
然后说,哎呀!这个人很讨厌,就叫讨厌派吧;
然后说,哎呀!
这个人让我很反感,
就叫恶心派吧,好像不行。
07:55
你想想看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派”,他令你恶心,那个派叫恶心派,那怎么行呢?
包括苹果派。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很多很多的事情是发生在
这个思维的过程当中的,
而我希望
所有的声音出来之后,
各位能够安心地来捕获
这种声音信号,
然后给它一个名字,
给它一种风格。
来,准备好纸和笔,
第一个作品来了,
注意力集中。
08:55
好,这是第一个作品。
来听第二个,反应要快啊!09:45
好,听下一个,
第三个,自己记号啊!
10:28
OK,来下一个。
11:03
好,下一个。
11:43
好,听下一个。
12:13
听听这钢琴的变化,
听听钢琴的变化。
12:44
这就是唱《你和我》的
那个女的。
她就是唱这种东西,
唱得要比《你和我》好多了。
13:41
好,下一个。
好,下一个,
应该(是)第八个。
打开听觉,各位,
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的耳朵的锐度。
要知道,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你的味觉,
全部都是你的感受器,
千万不要因为
在读大学的过程当中,
把你的感觉放弃了。
现在已经证明了一件事情,就是人纯粹
14:11
凭理性来做事情的话,
会有很多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事情就是
如果你不会投入感情的话,你连朋友都找不着。
不是找朋友,
你连成为很好朋友的可能都非常小,
人还是在感觉当中。
那么你来激发
你自己感觉的时候,
要学会收发自如。
什么时候应该利用理性,什么时候应该用你的感觉,一定要分清楚场合。
14:41
好,下一曲,
我们很快来作第九首。
15:24
好,可以过去,
来听第十首。
16:24
好,一共十首作品,
大家是不是已经依次地写出了自己的一个名字,
或者是一个风格。
有两件事情要请教大家:
第一件事情是,
如果一段音乐
给你时间长了以后,
你是不是突然间发现,
我在一开始的头五秒
是有一个风格判断,
紧接着后面我突然间发现
这个风格就移动了,
对吧,这是一个情况。
另外一个情况就是,
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
就是我觉得好像这个名字,起到第三首、第四首
16:54
就开始重叠了,对吧。
就是这第一个叫猫吧,
到了第三个突然间发现
怎么还是猫。
然后再起着起着,
到最后一会就变成了
只好第一个叫小猫,
第二个叫中猫,
最后一个叫大猫,
最后一个叫老猫,
恐怕不行,恐怕不行。
这就说明一件事情,
各位在这个方面的训练还不够。
更说明一件事情,
各位恐怕并不知道
什么是作品的标题,
也不知道什么是作品的风格。
让我们来先对应一下,
先对应一下,
仅仅十首作品是不行的。
17:24
第一首作品
是20世纪民族主义方面
一个非常有名的代表,
叫巴托克,是个匈牙利人,
巴托克(1881年-1945年)
匈牙利現代音樂的領袖人物
鋼琴家,民間音樂學家
他写了个叫《神奇的满大人》。
《神奇的满大人》/show/8atlt528v8U7DMw1.html 这个“满大人”
说的就是中国人,
满官员们,Mandarin,
就是说的是中国人。
第二个作品,
我不知道各位
是不是能够感受到
非常浪漫的一种情怀。
它是贝尔格的
贝尔格(1885-1935)
奧地利作曲家
一个小提琴的作品,
它是叫《To The Angel》,
他就要献给一个天使,
当然他去世了,就是这样,17:54
表现主义方面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
然后第三个就是Varese,Varese(1883年—1965年)
法国前卫派音乐大师
是个法国的音乐家。
后来1945年以后去了美国,
是哥伦比亚大学
音乐系的系主任,
非常出色的一个音乐家。
他写的这个作品
称之为噪音音乐,
噪音音乐
你可以听到很多,
各种警报的声音,
还有很多打击乐。
他在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当中,来探索噪音是否可以成为
音乐的一个部分的可能性。
第四个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美籍俄罗斯作曲家
非常有名的一个俄罗斯作曲家,
18:24
先后加入了法国籍和美国籍。
他是新古典主义方面的
一个代表人物,
但是他第一个时期
并非新古典主义的代表,
而是什么呢?
是个原始主义。
原始主义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音乐的一种粗犷,
线条的一种宏大,
而音响的一种刺激,
就是这样。
第五首作品是普罗科菲耶夫,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普罗科菲耶夫是俄罗斯
非常有名的一个音乐家。
给大家听的是
《第三钢琴协奏曲》
当中的四乐章。
那么这个乐章是怎么回事呢?18:54
是普罗科菲耶夫,
大家知道,
就是俄罗斯被,
就是所谓赤化了以后,
就是出现了就是苏联,
等于是这样子的话他就走了,他去了美国,
然后后来又回来。
途径日本的时候,
他听到了日本民间音乐,
然后根据日本那个民间音乐
来写的这个乐章,
因此你可以听到
一听起来就有点像那个,
19:24
怎么哼哼来着?
鬼子进村那个音乐。
你会想到那个东西,很像很像,它因为音阶的排列是一样的。
第六个,是Britten,
Britten(1913—1976)
英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是个英国的作曲家,
他写的一个
英国民族主义方面的一个代表,说英国的一个传统民歌,
非常有名,
Sarah Brightman唱东西,
得看她唱什么,
有的作品唱得还是很好,
第七个,
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方面的
一个代表人物,奥涅格。
19:54
法国那个时候出现了六个人,那么奥涅格是当中的
一个领军人物,
他写了《第三交响乐》。
第八个作品
是新古典主义在德国的反映,有一位作曲家叫Hindemith,
他写的《画家马蒂斯》
是一个歌剧。
刚才我们给大家听的
是他的一个交响诗,
由歌剧改编过来的。
第九个叫做《无主之锤》,
也叫《主人不在家的锤子》。
你会听到很多非常跳跃的东西,Ok,就是你会觉得,
确实是主人不在家,对吧,20:24
就乱七八糟的似乎。
它实际上是1945年以后,
法国音乐里
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作品。
第十个作品是简约主义,
简约主义
用大量的重复来写音乐。
OK,那么这个过程,
我发现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呢?
大家以为可以不用动笔
就可以听音乐,
这是大错特错的。
你以为你的听觉是非常锐的。
20:54
可以,你们要想到一件事情,我在北大今年开了两门课当中,反复地在强调
听觉锐度
听觉锐度的问题。
我讲到了一件事情,
因为我今年开了一门课,
非常难的一门课,
就是按照我在音乐学院
教书时候的专业课水平
来开的一门电影音乐。
那么这个东西,
不仅仅是要擦亮你的眼睛,更要磨锐你的耳朵。
我在这个过程当中
布置了很多作业,
有的同学不一定愿意做,
那么他就花一点时间来完成。
21:24
后来,我不动声色地
自己做了一次作业给大家看。
后来我跟大家说了两句话,我说,作业啊,
是你自己给自己一次机会,还有一个,
就是作业是一次非常好的
自我发现的过程。
因为有一件事情,
大家要稍微留心,
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政法大学,也存在这样子一种情况。
就是北大的同学来选课,
他有两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
这个老师的考试
21:54
是不是很容易通过;
第二一个就是
这个老师给分厚不厚道。
那么我就愿意现身说法地告诉当时我的那些学生们。
就是大家到大学来读书,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就是不是因为你优秀才来读;并非你进了这个大学,
无论是政法大学还是北京大学,对我来讲,
都是一样的水平的大学。
并不是来证明你比谁更优秀,而是什么呢?
22:24
而是来找自己有多么的差。
在北大有一种心态
是非常不好的,
我强调了很多次跟我的学生们。
我说你需要有两种心态:
第一个心态是,哇!你太棒了,这个混蛋,太棒了。
还有一个就是,
我这个混蛋太差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输得起。
各位同学,
一定要想一件事情,
在大学一定要输得起。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的
那个生命的那种弹性。
说到作业,我当时就说到,
因为我自己
22:54
后来工作了以后发现,
真的是亏了当年
我做过那个作业,
所以我工作里面
就解决了那个问题。
而实际上是什么呢?
我后来问北大一个同学,
如果你是那么优秀的话,
是不是北大你拿到一个diploma 或者是拿到一个certificate 你就可以在全世界找工作?
照理说你是那么的出色,
应该可以,
但事实并非如此。
那么真正的事情在哪?
你必须要严格地来做作业,
要严格地来发现自己,
找着自己的不足,
然后一步一步地来弥补。
大学几乎是你
23:24
自己弥补自己问题的最后阶段,工作的时候已经很难了,
因为工作的时候,
人家已经开始考量你,
而不是给你机会。
那么什么是有缘?
有缘就是互相可以认识,什么是“分”?
彼此之间可以共享机会。
对方如果不给你机会的话,你跟这个工作是有缘,
但是你永远有缘无分,
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