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下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
单元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区公用设施及环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
快乐,爱护社区公用设施,主动参与社区建设。

尊重并感激为社区服务的人们,珍
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娱乐及公益活动。

2.行为与习惯:养成爱护社区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自觉保护社区公用设施、尊重社区里的劳动者的文明习惯,关心社区建设,积极为社区公益事业出谋献策,做社区建设的小主人。

3.知识与技能:知道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了解社区的特点及发展变化,喜爱并保护社区环境,能正确使用社区的各种公用设施,为社区建设尽自己一
份力。

了解国内外不同地区人们的社区生活环境,感受不同地区的社区文化。

课时建议:7课时
1.我生活的社区
主题目标:
1.知道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认识自己生活的社区,了解社区的公用
设施及其作用,并会正确使用这些公用设施。

2.了解社区的经济、文化、自然特点,调查社区的发展变化,激发对社区的
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区公益、娱乐活动,陶冶身心,增进邻里之间的
友情,提高生活质量。

4.了解城乡社区的不同特点,感受其不同的社区文化。

一、我家在这里
活动过程
J.仔细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了解社区中的公用设施,它们的功能、式样、布局及管理状况,它们绐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与快乐。

2.可用拍照、绘画、记录的形式收集资料。

3.上网了解农村或城市社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教师准备:
全面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基本情况。

收集有关城市、农村社区建设及发展的图
文资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情境导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家住在哪里吗?
教师可出示自己居住的小区图片,介绍自己生活的小区,及社区里的公用设施.揭示课题。

2.小组交流:你们的家住在哪里呢,想让老师知道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生活的社区。

老师注意指导学生介绍自己小区时,一定要介绍自己家所居住的小区的名称、位置及门牌号码,同时要介绍小区内最有代表性的公用设施,以及它们给自己的帮助,在情境中了解设施的作用。

3.全班交流:可用图片、绘画、文字展示各组交流成果。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的社区特点,激发学生对社区的喜爱之情。

4.交流其他社区,与自己生活的社区有什么不同。

5.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认识农村社区。

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不同的社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小华家住在青山镇王家村,这里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有哪些不同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如田园、农舍、水库、学校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激发学生对农村社区的喜爱之情。

6.教师小结: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区里。

不同地域的社区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城市社区繁华热闹,农村社区清新宁静。

每个社区都有众多的公用设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活动要求:
引导学生客观地、正确地评价不同社区之间的特点,充分认识每个社区的优势和长处,避免同学之间的攀比,不能鄙视条件差的社区(或农村社区)。

活动拓展:
利用节假日,请父母带孩子走进农村(或城市),感受一下异域社区的特点。

二、我喜欢社区里的……
活动过程:
1.活动导人:今天我们举行一次“社区家庭运动会”,第一个项目是“齐心协力——三人四足障碍赛”。

请同学们自由组成“三口之家”参与活动。

2.同学们喜欢这一活动吗?其实在我们的社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有兴趣的活动。

(揭示课题)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向同学介绍我喜欢的社区活动,如:游乐场和健身场的游戏活动、划莲船、踩高跷等等。

3.选择优秀活动在全班表演,并向大家推荐,如:健身操、踩高跷、模拟家庭障碍赛跑、跳房子、扔沙包、跳橡皮筋、丢手绢、官兵抓强盗、棋类比赛等。

4.全班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区活动,大家一起学,一起玩。

5.教师小结: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了解和友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活动要求:
此活动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交流各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并把学得的新游戏、新活动带到自己的社区中去。

同时,也可根据情况让学生创编社区活动。

建议此节课可在操场上进行。


活动拓展:
组织学生收集农村(或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资料,办一个展览,拓展学生视野。

三、社区的变化
活动过程:
(建议两课时连上)
1.阅读调查报告:先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第ll页调查报告,然后小组讨论,了解社区的变化有哪些方法。

2.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归纳调查方法。

(1)拟定调查提纲;
(2)向爸爸、妈妈及居委会的爷爷、奶奶们访问,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历程;查阅有关的照片及文字资料,对比今昔的变化;
(3)做好访谈记录;
(4)学习撰写社区调查报告。

3.拟定小组调查活动方案,方案中要有调查时间,调查成员及分工,社区的名称、及调查方法等内容。

4.选择有代表性的活动方案,在全班交流,老师及时肯定每份活动方案的长处,大家互相学习。

5.外出进行社区调查。

6.教帅小结:
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社区中的公用设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社区中的各种活动.给我们增添了无数快乐。

从社区的变化中,我们更看到社区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天一天地提高,社区是我们值得珍惜的家园。

活动要求
以学校所在的社区为调查对象,具体指导学生参与社区调查的实践活动,学会调查的方法。

活动拓展
用学到的方法调查自己所在的社区的发展变化,并写成调查报告,·进行一次展示。

1.通过活动,学生是否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是否知道各种生活设施的作用,是否会利用这些生活设施解决生活学问题。

2.学生是否掌握参观、调查社区的方法。

3.学生是否喜欢并能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4.学生是否对其他社区有所了解,并能找到社区的特点,喜爱自己生活
2.身边的“朋友"
主题目标:
1.知道社区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增强保护社区环境的责任和能力,为社区建设献一份力。

2.知道社区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提供了保障,是我们的“朋友”。

3.养成爱护公用设施,保持公共卫生的好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用设施。

一、它们帮助了我们
活动过程:
1.小组活动: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有哪些身边的“朋友”?根据它们的形状及作用,编成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

小组间开展找“朋友”竞猜活动,比一比,看哪一组编的谜语最多,找到的“朋友”最多。

2.全班交流:讲述“我”和“朋友”之间的故事。

身边的这些“朋友”与人们朝夕相处,“朋友”给大家提供了不少的帮助,一定有许多故事,把印象最深的故事,例如:在路灯下小伙伴们一块儿捉迷藏,在健身场玩游戏等等。

以此种方式,感受公用设施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会公用设施对“我”的帮助。

4.“朋友”的功劳簿: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熟悉的公用设施及其作用,列成一个表,编成“朋友”的功劳簿。

为表达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可以将其形状设计得形象、生动、漂亮一些,可写也可画。

5.将同学们的作品汇集起来,办一个功绩展,在教室里展出。

6.教师小结:社区的公用设施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难以想象离开了它们,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它们可真是我们离不开的朋友,因此,我们更应该爱惜它们,给它们以回报,也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

二、公用电话的述说
活动过程:
1.听故事,谈感受:用表演或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公用电话的诉说”的故事内容,以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内心的共鸣。

2.全班讨论:如果我是这部电话,我受到这样的虐待,我会怎样?
3.教师展示一个社区公用设施损坏情况的调查结果,组织学生交流社区调查活动情况,了解各社区公用设施受损情况。

4.小组讨论:怎样帮助我们的“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一次帮助“朋友"的活动。

如:给居委会伯伯、阿姨写信,开展社区环境宣传活动等等。

(在此只是研究方式,具体行动留在活动拓展中。

)
5.组织学生展开想象,畅想未来社区会有哪些更让人喜欢的公用设施,把同学们美好的想象,用彩色画笔描绘出来。

6.办一次未来社区展,展现学生对未来社区美好的憧憬。

7.老师小结:社区的公用设施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便利,是我们的朋友,爱护公用设施、建设美丽的社区是我们每一个社区居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优美的社区环境是社区文明的窗口。

活动要求
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破坏公共设施,乱打“110”,不仅损坏了财物而且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从而感受保护生活设施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活动拓展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一次帮助“朋友"的活动,如:给居委会伯伯、阿姨写信,开展社区环境宣传活动等等。

1.学生是否感受到社区公用设施给人们的帮助,是否对社区公用设施产生了感激之情。

2.学生是否产生了爱护公用设施,保护社区环境的责任感。

3.学生是否愿意并能积极参加保护社区环境的活动。

4.学生是否对建设美好社区充满信心。

3.不一样的社区
主题目标:
1.知道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生活习惯不同,各具特色。

2.感受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社区文化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一、祖国各地的社区
活动准备:
师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全国不同地区的社区风情。

活动过程:
1.图片导人:教师展示教科书中的一组不同地区的社区风情图片。

我国地域十分辽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人们生活的社区也不同。

你能讲几个这样的社区各自的特点吗?猜一猜,它是哪里的社区?沿河而居,以水为路是江南水乡社区的特点;依
山而建,错落有致是四川山地社区的特点;绿树红瓦,碧海蓝天是青岛沿海社区的特点;以土为墙,聚族而居是福建古老社区的特点。

2.小组交流: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各地社区风貌图片,比较不同地区社区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感受不同地区社区文化之美。

3.全班交流:讲述“我"最喜欢的社区风情故事。

根据自己旅游经历或收集的资料,讲述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社区风情故事,感受不同地区的社区文化。

根据学生的介绍,重点了解傣族竹楼的特点及傣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受少数民族的社区文化o
4.风情展览:用自己收集的图片,在黑板上办一个各地社区风情展览。

5.教师小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了各地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这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国外的社区
活动准备:
上网或查阅图片、文字资料,广泛观赏国外社区风情,感受不同国家的社区文化风情。

活动过程:
1.谈话导人: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人们生活的社区风格、社区文化也迥然不同。

走进不同国家的社区,想必一定异彩纷呈。

2.小组活动: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办成小报。

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对不同国家社区的感受。

3.展示成果:全组同学一起将本组的成果贴在教室里,向全班同学展示,并介绍本组活动的感受及体会。

4.欣赏美文: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美文,可以个别朗读,也可以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诵读,开展小组及个人朗读比赛,通过诵读感受社区的美及社区人们心灵的美。

5.教师小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人们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生活的社区也各具特色。

不同的社区背后都蕴含着悠远的历史文化,具有无限的魅力,召唤着我们去探寻,同学们在课后可作进一步研究。

活动要求:
学生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大量收集不同国家的社区生活资料及公用设施的特点,感受不同国家的社区文化,锻炼自己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并在课堂上,学会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活动拓展:
举行一次“美文”欣赏会。

指导学生收集反映思念故乡或社区生活的美文,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感受人们美好的心灵和生活。

第二单元爱心温暖你我他
单元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

(2)有同情心和爱心,对
弱势人群特别关爱,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2.行为与习惯: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与邻里小伙伴发生的小矛盾。

3.知识与技能:(1)知道与邻里怎样和睦相处。

(2)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
解社会的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

(3)了解老年人的心
理特点及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能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4)知道一些尊老敬老的政策。

(5)能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
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课时建议:7课时
4.远亲不如近邻
主题目标:
1.了解各种邻里关系。

2.知道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3.学会处理与邻家伙伴之间的关系,知道共同商量、互相谦让,伙伴之间的小矛盾就很容易解决。

一、谁帮我家收了被子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教科书中《谁帮我家收了被子》的内容录制成录音故事。

学生准备:收集讲述自己家与邻居间和睦相处的故事。

活动过程
1.听故事:播放《谁帮我家收了被子》录音,导人。

(若没有录音机.教师可口述故事内容。

)
2.互动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师小结:正如俗话所说:远亲不如近邻,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邻居的帮助。

教科书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邻里之间亲如一家人的故事。

4.阅读教科书23页的故事。

小组讨论:
(1)故事中邻里之间是如何:甄相帮助的?
(2)故事中的“我”听了李阿姨的一番话后,为什么会流泪?当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5.班级交流。

6.教师小结:好的邻里关系会给我们带来温情,带来方便,使大家心里都暖融融7.过渡语:还记得邻居与自己家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事吗?找自己的好伙伴说一说或演一演。

8.学生表演。

表演中请学生互评:你觉得他或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或他们的表演怎样?
10.现场采访
学生表演完后,教师现场采访表演的学生:当时你或家人有什么感受?当你得到邻居的帮助后,或者邻居得到你的帮助后,你们两家的关系怎样?
11.教师小结: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这种相处是相互的.当你帮助别人越多时,得到的帮助就越多。

活动要求
1.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特点来选择更适合的案例来代替教科书上所呈现的故事。

2.教师不要强加给学生远亲禾如近邻的观念,要让学生通过听别人的故事.说发
生在自己生活中的故事来建立真实的情感体验。

3.学生在谈邻居与自己家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事时,切忌说空话、大话、假话。

没有可以不说,但不能编故事。

4.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交谈活动,从成人的角度说说和邻里之间相互关照的好处。

这一阶段学生产生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也就有了和邻里友好相处的愿望,那么,下一阶段的学习才显得真挚。

活动拓展
回家后为曾经与你家发生过矛盾的邻居做一件好事。

二、我和邻居小伙伴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邻居小伙伴之间发生矛盾的录像。

学生准备:整理讲述自己与邻居小伙伴友好、开心相处的故事。

师生共同准备:将教科书25页的三幅图编成三个小品。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在学校我们与同学一起学习、游戏,在家时我们与邻居小伙伴都干些什么呢?
2.阅读教科书。

3.互动交流:自己和邻家小伙伴是否常在一起玩?在一起时干什么?
4.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知道大家都有自己要好的邻居小伙伴,你们经常在一起学习、游戏,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5.班级讨论:
(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一位男孩因妈妈不让自己下楼与小伙伴玩,而感到苦恼的图。

(2)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男孩为什么感到苦恼?这样的苦恼.我们该怎么解决?
(3)请小组代表发言。

(4)教师小结: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确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这种感受告诉家长,让他们能体会到你的苦恼,相信我们的爸爸妈妈会改变自己的这种做法。

6.小表演:表演内容为依据教科书25页的三幅图编成三个小品。

7.说一说:小品中的几位邻居小伙伴之间是怎样友好、开心相处的?猜一猜:他们当时会说些什么?心情怎样?
8.过渡语:同学们也有自己的邻家小伙伴,能将自己与他们友好、开心相处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听吗?
9.互动交流:由2—3位学生讲述自己与他们友好、开心相处的事。

10.教师小结:大家和邻居小伙伴就像兄弟姐妹,彼此间相互关心、照顾,好的东西共同分享。

11.过渡语:天气有阴有晴,月亮有圆有缺,牙齿和舌头还有打架的时候,邻居小伙伴也会发生矛盾。

12.看录像:录像可是教科书26页的内容,也可是教师自己拍摄的内容。

没有录像的学校,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教科书26页的内容。

13.交流发言:在与小伙伴相处时,如果产生了小矛盾,我们可以怎么做?还有哪些小矛盾是我们自己可以解决的? 教师相机对学生的交流发言作评价,如:你这种解决小矛盾的方法很可取,相信你以后一定能与邻居小伙伴和睦相处等。

14.教师小结:当我们与小伙伴之间产生小矛盾时,我们应学会共同商量、相互谦让,这样矛盾就很容易解决了。

活动要求
1.教师在学习时,可依据自己对本班学生邻里生活的了解来选择更好的案例作为“小表演”的内容。

2.本课是一节情感体验课,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认知如何对待自己与邻居小伙伴之间产生的小矛盾,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态度。

活动拓展
以“我与邻居小伙伴”为题写一篇作文。

三、多为别人想一想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将教科书28页中的三幅图制成放大的挂图或幻灯片。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在邻里生活中,有很多事如果不注意,是会给邻居添麻烦的。

2.小表演:(1)请学生交流教科书27页几幅图中发生的事,然后把它表演出来。

(2)演完后让扮演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观看的同学说一说:看了同学们的表演后有什么感受?
4.评一评: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5.班级交流:和邻里相处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注意?
6.教师小结:邻里之间有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

如果大家都能多为别人着想.就会减少纠纷,心情更愉快。

7.小组讨论:(1)教师出示自制的放大挂图,请学生说说图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他们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让你来处理.
你会怎么做?
8.全班交流。

9.教师小结:每个人多为别人着想,世界会更美丽。

活动要求
1.替别人着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换位思考的方法对于学生更是不容易,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

2.活动中,教师应从本地特点出发,按照地域特点,将邻里间容易出现的一些矛盾提供给学生,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再让他们身临其境去体验别人的感受与心情。

只有这样,活动中的讨论、交流才是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才能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

5.心里想着他们
主题目标:
1.能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2.对残疾人和老年人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3.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能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4.知道一些尊老敬老的政策及设施。

一、走进残疾人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介绍残疾人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故事。

2.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到社会中进行调查。

调查的内容有:
(1)公共场所哪些设施是为残疾人而设计的?它们有何用途?
(2)社会为残疾人组织了哪些文体活动?
(3)社会中哪些地方贴有专为残疾人设计的标志,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
活动过程
1.谈话导人: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残疾人,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困难呢?让我们来体验一下。

2.体验活动:我做“画”中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扮演生理上有不同缺陷的残疾人。

(2)请学生试着去完成教科书中的几件事情。

①与同学交流时不说话,只打手势。

②拄着拐杖走路。

③用一只手扣衣服扣子。

(3)填写教科书29页的“我的体验”。

3·互动交流:交流自己体验活动后的感受。

(教师相机对学生的交流发言作评价,如:老师从你刚才的发言中感受到,你已真切地感受到如果只有一只手,做起事来很不方便,有的事甚至还不能做等。

)
4·教师小结: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我们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

5.互动交流: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曾经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健康的人,然而1998年在一次运动会上她因意外受伤,胸部以下部位完全瘫痪。

受伤后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学生阅读教科书30页的短文《微笑面对一切的桑兰》,然后谈谈阅读短文后的感受。

6.教师小结:桑兰的确是一位坚强的小姑娘,她用无比的勇气面对一切,她以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